哲學原著精讀筆記之《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卡爾·馬克思 著)(二)

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原文:這種批判撕碎鎖鏈上的那些虛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舊帶上沒有幻想沒有慰藉的鎖鏈,而是要人扔掉它,伸手摘取新鮮的花朵。
鮑威爾雖然批判基督教的異化本質,但他卻認為人類擺脫異化的方式是需要一種新的宗教,也就是在基督教內部出現(xiàn)了克服異化的精神——路德的宗教改革。在鮑威爾看來,路德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把人類從宗教和權威當中解放出來的基礎,而現(xiàn)存的普魯士王國是新教精神的繼承和實現(xiàn)者。鮑威爾一面對宗教展開激進的批判,一面又對普魯士王國采取保守的政治立場。但是,宗教批判應當使人們徹底“扔掉它,采摘新鮮的花朵”,這就是通過政治批判“建立自己的現(xiàn)實”。
原文:宗教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夠作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性的人來思考,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xiàn)實;使他能夠圍繞著自身和自己現(xiàn)實的太陽轉動。宗教只是虛幻的太陽,當人沒有圍繞自身旋轉的時候,它總圍繞著人而轉動。
馬克思這句話指出的是德國的宗教批判總是暗含著一個邏輯的前提,即首先承認宗教世界是存在的、真實的,只不過這個真實存在的天國與人類塵世是分裂的,而他們要做的就是消除二者的分裂與對立?!敖鼇聿粩嘤懻撝绾文軌颉畯纳竦耐鯂M入人的王國’這樣一個重要問題:似乎這個神的王國除了存在于想象之中,還在其他什么地方存在過?!薄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
馬克思明確揭示出,宗教的世界是非現(xiàn)實的、不存在的,“只是虛幻的太陽”。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的現(xiàn)實性就在于人本身。因而,馬克思提出要用真正的、現(xiàn)實的革命學說取代宗教批判所假定的“神圣世界”的虛幻前提。
原文: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于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便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
在此,馬克思真正澄清了自己的批判路線與德國宗教批判路線的不同,也就是從宗教批判走向政治批判。宗教批判以“宗教的人”、“宗教的統(tǒng)治”為前提,他們認為克服了人的意識的異化就可以改變人的現(xiàn)實世界,因而他們或是訴諸于一個新的宗教的誕生 (鮑威爾),或是將人的本質歸結為抽象的自然性,所得到的也無非是再次將“人本學提升為神學”,以回歸人的神圣性為目標 (費爾巴哈)。
“更多地聯(lián)系對政治狀況的批判來批判宗教,而不是聯(lián)系對宗教的批判來批判政治狀況”。
小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標志著馬克思與德國宗教批判相決裂的開始,此后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和鮑威爾的對立表現(xiàn)地更加尖銳,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則標志著馬克思與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以宗教批判為前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徹底決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