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仙詞?陽山賦

憶仙詞/《仙人下山的七日》第二日:陽山賦
仙人喜歡在夜里行路。此行不似橋梁,是有目的的,即便早已淡泊于云霧,明燈常照。
去往皇都的路上,仙人見到了一處矮山,山上佛寺鳴起鐘聲,明滅間有人聲喧嘩。山下小道,小道邊有古木,古木旁流了一條小溪。
一步一踏,青衣?lián)嵩诹耸A上,所至之處幽香暗暗,苔痕淡綠。
是一處悠閑小山的,仙人想。但當抬首去觀山腰景色,卻見許多儒士風范的文人墨客聚集在山亭,隨聽不見他們的話題,仙人卻也猜到了許多。
石道邊有塊碑,寫著此處陽山。仙人苦笑,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也徐步行向遠處山木間的石凳歇息。
群鳥鳴聲上下,清脆悅耳;晨間花露,隨著仙人行路而欲墜,若是除去那些儒士,大抵也是一派秋佳風景。
晃晃悠悠,仙人捧著銹劍,坐在木間石凳上。青袍點在微濕的泥土上,竟未染上半點塵埃。他瞇上眼,任由陽光從樹葉的間隙里瀉下,落在長發(fā)上;風吹衣袍,仙人顯得消瘦,仿佛隨時都會被吹倒的旗桿。但也唯有仙人置身于山間時,陽山才有了一絲靈韻之氣。
他曾無數(shù)次在黑不見光的昏暗里掙扎,斬過禍世大妖,除過百年老鬼;手上沾的血只怕比湖海之水還多。那些時日,世間諸邪無蹤。但即便是仙人,也有疲憊的一天。千百余年的斬妖除魔,乃有業(yè)障纏身,只要一剎心魔便會墮入邪門。
所以仙人告別了老友,上山去了。此后人們再也沒見過仙人,或說仙人已魂歸高天;或說仙人隱居山野;甚有說仙人早已墮為邪祟……
記憶里的往事沖刷著仙人此刻的平靜,幾滴汗水從眉間落下,點化在地上,綻放了花。
屏息間,仙人感覺到身后有人。他睜開雙眼,緩緩起身,見著了一名道士。
道士向仙人作揖,說上了幾句客套話。
仙人不喜歡這樣無聊的交流,但出于禮貌還是靜靜看著他,待他說完。
大致內(nèi)容是說,仙人居然能撇開空氣里的糟粕,只讓精華觸碰其身,修為之高深讓他贊嘆。
仙人還是不說話。
他不習慣說話,也不想說話。
道士笑了,問仙人,那些儒士是在做什么?
仙人轉(zhuǎn)目看向那些文人,天地間一聲哀嘆。
陽山百年前出了一位狀元,于是百年間科舉考生皆來此處祈福,此刻他們應當在宣談八股之文。
那狀元寫了一篇《陽山賦》——不知道友可要去看看?
仙人自然知道。
但他還是答應了。
兩人走在石道上,一個捧著劍不說話,一個掛著劍滔滔不絕。道士說,去年就在這里的山亭里,瘋了幾個讀書人,大抵是被落榜逼瘋的。仙人見過太多讀書人了,大多都是為了功名利祿,科舉年年有,瘋?cè)瞬缓币姟?/span>
路轉(zhuǎn)溪橋,忽見一片陽光潑灑的開闊地界。不遠處的山寺門前,一塊浩大的石碑。
幾個讀書人跪在石碑底下,嘴里不知在說些什么。石碑臨風,篆刻三尺深的賦文百千年依舊。
“吾幼家貧,無書致學……幸從鴻儒而學,行思文法,眠憶師言……雖是天資愚鈍,也有所成,故得寵幸,在京為官……爾輩乃我陽山子民,當苦讀十年寒窗,不得心思其他,不可逾矩。”
仙人不想去理解,亦不想去同理。他看過太多人間悲歡,早已習慣。
他甚至不愿意憐憫。
陽山賦的碑文浩然正氣,仿若山間的脊柱;而仙人一身纖瘦,悲慟之色顯露于面容,似若山間清風。
只可惜,脊柱見不了清風,清風見不得脊柱。
仙人搖了搖頭,嘆了口氣。他將劍仗在地上,容顏無情。
卻也動人。
他就如此一直站著,一直看著,一直聽著,一直嘆著。陽光照下的影子變換了方向,讀書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只有仙人一動不動。
道士呼喊著“道友”、“道友”,怎么也叫不醒。便離開了。
有人說那天陽山來了個妖怪,把陽山賦的神氣磨盡了。但詳細的誰也說不清楚,誰也不知道。
人們唯一確定的是,那天陽山賦的石碑上多了兩行字:
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
沒人知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