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xiàn)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三)

(本文已授權(quán)Bigfun社區(qū)獨家發(fā)布:https://www.bigfun.cn/post/922267。轉(zhuǎn)載請標注出處)
·面影


種類:大太刀、太刀、打刀
鍛造者:來派·來國行。來派是鐮倉中期以山城國為中心逐漸繁榮的刀匠集團,其先祖為唐朝或高麗的歸化渡來人,故以“來”作為一族姓氏。據(jù)說來國行之父來國吉是來自高麗的刀工,因此身為來國吉長子的來國行也有“來太郎”、“高麗太郎”(高麗の太郎)別稱。
參數(shù):
歷史上有5把名為“面影”的刀劍,分別為傳入池田家的來國行作品、曾為木曾義仲所有的安則作品、木村常陸介重茲所持的初代三善長道作品、會津藩持有的初代三善長道作品,以及江戶初期刀工野田繁慶的作品;其中有明確規(guī)格記載的僅3把,分別是池田家的來國行作、會津藩所持以及野田繁慶作品。
來國行所作面影為大太刀,刀身長3尺3寸(約101cm),有“面影丸”、“面影太刀”(面影ノ太刀)之稱。這把就是《仁王》系列里的大太刀“面影”,之后將主要介紹這把大太刀的傳承去向;
會津藩所持面影為打刀,刀身長2尺3寸6分(約72cm),刀莖銘文“陸奧大掾三善長道”,另有金象嵌刀銘“延寶三年八月十一日 參ツ胴裁斷 山野勘十郎久英”及花押;
野田繁慶所作面影為打刀,刀身長70.5cm,反約1.7cm,刀莖銘文“繁慶”,另有金象嵌刀銘“面影”。
相關(guān)典故:
叫“面影”的刀劍有很多把,但這些刀的名稱由來大多相同。來國行面影、木村重茲所持面影以及野田繁慶的面影之所以叫這個名稱,都是因為此刀的刀面能清晰映照出人的面容,除此之外倒是沒什么特別的內(nèi)容;會津藩的面影為何叫這個名字原因不明,但會津藩流傳有“某位藩主前往江戶參覲交代時攜帶面影,結(jié)果夜晚夢見此刀預(yù)言將會發(fā)生火災(zāi)、最后成功從火災(zāi)中逃出生天”的故事。
來國行面影的具體由來是這樣的:來國行曾受人之托鍛造刀劍,在百日內(nèi)鍛造出兩把刀。其中,大刀因為刀身光亮如鏡能映照出人臉而被命名為“面影”;小刀則被稱作“铇丸”或“金丸”,但名稱由來不明(和“铇切”是不同的刀劍)。之后,小刀铇丸被獻給鐮倉幕府執(zhí)政北條高時,大刀面影則在后來被讓渡給長崎為基。至于委托來國行鍛刀的委托者到底是誰,則沒有明確記載,有北條高時和長崎氏兩種主要說法;考慮到面影與長崎氏的密切關(guān)系,后一種說法目前被認為更有可信度。
持有者:長崎為基-足利義明-池田輝政-池田忠雄(輝政三子,*注)-池田家
長崎為基(?-1333),長崎思元之子。
長崎氏與九州島長崎并無關(guān)聯(lián),其祖是平安末期出身伊勢平氏(桓武平氏)的主馬判官平盛國;平盛國和其主君屋島大臣平宗盛被源氏討伐軍逮捕后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一說為曾孫)平盛綱后來出仕于北條氏,在承久之亂后得到原屬于幕府御家人近藤氏的領(lǐng)地——伊豆國田方郡長崎村,之后便以“長崎”為苗字。在1285年北條得宗家家臣(“御內(nèi)人”)及幕府直臣(“外樣”)對立的霜月騷動后,得勢的北條得宗家執(zhí)事平賴綱飛揚跋扈,最后被幕府討殺;作為替代,長崎氏一族成為新的北條得宗家執(zhí)事和幕府內(nèi)管領(lǐng),在鐮倉幕府后期成為實際上的幕政主導者;
長崎為基的生平并不翔實,主要見于室町時代的軍記物語《太平記》——但即使在這本書中,也只在第十卷的“長崎父子武勇之條”(長崎父子分勇の條)這一章提到長崎為基。根據(jù)《長崎氏系圖》和江戶末期編成的《系圖纂要》記載,長崎為基通稱勘解由左衛(wèi)門,是北條得宗家家臣·長崎思元(也稱長崎昌元、長崎高光)之子;其父親的兄長是長崎光綱,而光綱之子長崎圓喜和光綱之孫長崎高資在鐮倉幕府末期掌握了幕府實權(quán),使得長崎氏一門水漲船高成為大族名門?!短接洝酚涊d,后醍醐天皇發(fā)起倒幕號令后,新田義貞在元弘三年(1333)率軍攻入鐮倉時,長崎三郎左衛(wèi)門入道思元、長崎勘解由左衛(wèi)門為基父子守住鐮倉極樂寺坂擊退倒幕軍,但最終因新田義貞軍隊的奇襲而戰(zhàn)死,長崎氏一門其他部分成員則跟隨北條高時等北條氏族人自盡于鐮倉東勝寺;也有說法稱,長崎為基從鐮倉逃出生天,之后前往肥前國深津江,成為肥前長崎氏之祖——這一說法在《姓氏家系大辭典》中也有記載,但被認為可信度不高。
足利義明(?-1538),室町時代后期武將,人稱“小弓公方”。
所謂“公方”,最初是對室町幕府將軍的稱謂,室町時代中后期發(fā)展為幕府將軍足利氏一門在日本各地地方勢力的稱號。足利義明是第二代古河公方足利政氏的次子,其兄長為第三代古河公方足利高基;足利義明起初是在鶴岡八幡宮出家為僧,但在永正之亂后與父兄對立,還俗后改名足利義明,并在上總國真里谷城主·真里谷信清支持下攻占下總國小弓城,自稱“小弓公方”以對抗父兄的“古河公方”。
其后,足利義明因為對外政策而與真里谷信清不和,在后者去世后插手真里谷氏后繼人問題,將信清的庶長子信隆流放、擁立嫡出次子信應(yīng)繼承家主,引發(fā)信隆不滿,信隆遂聯(lián)合足利義明的侄子(足利高基之子)足利晴氏以及相模國后北條氏與足利義明、真里谷信應(yīng)對立。天文七年(1538),足利義明組織1萬人的軍隊、自任總大將,前去討伐第四代古河公方足利晴氏和后北條氏第二代當主北條氏綱,結(jié)果因身處劣勢且被奇襲而慘死戰(zhàn)場(第一次國府臺合戰(zhàn)),小弓公方家僅足利義明一代即滅亡;其遺臣和子嗣被在這場戰(zhàn)事中擔任副將的里見義堯所接收并保護,之后成為安房國里見氏的家臣。
池田輝政(1565-1613),池田恒興次子,播磨姬路藩初代藩主,人稱“姬路宰相”、“ 西國將軍”。

池田輝政之父池田恒興是織田信長的乳兄弟,恒興及長子元助、次子輝政在織田時代都作為信長麾下忠勇之將奮戰(zhàn);信長于本能寺身死后,織田家重臣圍繞織田家后繼人等問題在清州城開展評定會議,實質(zhì)形成織田家筆頭家老柴田勝家和討伐反賊明智光秀的羽柴秀吉兩派對峙的局面。在清州會議中,信長時代頗有地位的池田氏一門站在秀吉一側(cè)(池田恒興三子被秀吉引為養(yǎng)子,且本能寺之變后池田恒興父子迅速與秀吉結(jié)盟,參與到天王山合戰(zhàn)中,二者關(guān)系密切),為秀吉勢力進一步擴張起到重要作用,秀吉因而投桃報李、將池田氏一門引為親信;
天正十二年(1584),羽柴秀吉與德川家康交戰(zhàn),即小牧·長久手之戰(zhàn)。此戰(zhàn)中,池田恒興、池田元助皆戰(zhàn)死,因此池田家當主之位落到了次子池田輝政頭上,在原先美濃池尻城的封地基礎(chǔ)上繼承父親的大垣城,共領(lǐng)13萬石領(lǐng)地,次年又改封岐阜城13萬石。之后,輝政參與了羽柴秀吉發(fā)動的紀州征伐、九州征伐等戰(zhàn)事,于天正十五年(1587)獲得秀吉賜苗字“羽柴”、天正十六年(1588)獲賜姓“豐臣”和從四位下侍從官位,在小田原征伐后更被加封為總俸祿15萬2千石、領(lǐng)有東三河四郡(渥美、寶飯、八名、設(shè)樂)的吉田城主,因而有“岐阜侍從”、“吉田侍從”的通稱。
文祿三年(1594),池田輝政在秀吉主導下迎娶家康次女、北條氏直遺孀·督姬,成為家康的女婿,憑借這層關(guān)系與德川氏日益親密。秀吉死后,池田輝政與豐臣政權(quán)武斷派一同與文治派石田三成對立,在慶長四年(1599)與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其他六名武將襲擊石田三成宅邸,迫使三成前往德川家康宅邸避難(“三成襲擊事件”)。次年的關(guān)原之戰(zhàn)中,池田輝政加入家康一方,戰(zhàn)后加封播磨姬路城52萬石,成為姬路藩初代藩主,并得到國持大名(擁有一國知行領(lǐng)地的大名)政治待遇、在當時所有國持大名中位列第八,被家康暗下委以“監(jiān)視西國諸大名”的職責;后來又升任從四位下右近衛(wèi)權(quán)少將,成為關(guān)原之戰(zhàn)后唯二獲得少將以上官職的非德川氏一門大名(另一人是福島正則)。
此后,池田輝政致力于營建整治領(lǐng)地,從慶長六年(1601)開始的8年內(nèi),輝政主導了姬路城的大規(guī)模改建,使原先建筑體量較小的姬路城一躍成為氣勢恢宏、擁有巨大天守的名城,更因其風雅的白色外墻和展翅飛鳥般的屋檐而有“白鷺城”雅稱,成為現(xiàn)代諸多時代劇中大阪城或江戶城的替代場景;同時,輝政還致力于疏通領(lǐng)地內(nèi)河川和城市擴建,多次擔任德川政權(quán)營建城池的普請奉行,到慶長十七年(1612)時已官至正三位參議、獲準使用松平姓氏,其本人領(lǐng)地52萬石,家族中還有弟弟池田長吉的因幡鳥取藩6萬石、五子(*注)池田忠繼備前岡山藩28萬石、六子(*注)池田忠雄淡路洲本藩6萬石,一族總領(lǐng)地高達92萬石(一說后來檢地實為100萬石),奠定池田氏一門繁榮的基礎(chǔ),輝政也因此被世人稱為“姬路宰相百萬石”。

慶長十八年(1613),池田輝政因中風去世于姬路城,享年50歲。根據(jù)當時說法,池田輝政在壯年去世,是因為身負太閣大恩卻投奔內(nèi)府而被太閣秀吉詛咒所致;《埋禮水》則記載,豐臣秀賴的臣屬們聽聞輝政死訊后十分愕然,認為輝政在世至少能保證秀賴少君平安無事,現(xiàn)在輝政已死,大阪城或許很快就將滅亡——這個說法畢竟并非史實,真實性有待商榷;但就在兩年后,德川幕府徹底擊潰豐臣氏,淀殿、秀賴母子在大坂天守閣內(nèi)自盡身亡,恰好對應(yīng)《埋禮水》中的說法,確實是種謎一般的巧合。
目前狀態(tài):來國行面影在享保五年(1720)四月的鳥取城火災(zāi)中受損,經(jīng)重新打造后又在另一次火災(zāi)中徹底損毀;野田繁慶所作面影現(xiàn)藏于滋賀縣彥根市彥根城博物館。
·君萬歲友成(君萬歳友成)


種類:大太刀、太刀
鍛造者:古備前派·古備前友成。友成為備前實成之子,曾與父親實成一同被一條天皇召去鍛造刀劍、成為“御番鍛冶”成員之一,與伯耆安綱、三條宗近合稱“日本三名匠”。
參數(shù):
歷史上有兩把名為“君萬歲友成”的刀,一把是平教經(jīng)持有的大太刀,另一把是豐臣秀吉在小田原合戰(zhàn)前夕賜給津輕為信(弘前藩初代藩主)的太刀。君萬歲友成大太刀刀身長3尺(約91.6cm),表面銘文“備前國友成”,里面銘文“君萬歳”;太刀具體參數(shù)不明,銘文“友成作津軽為信所有”。
相關(guān)典故:
君萬歲友成本身并無怪力亂神的逸話。清末文學家、大臣黃遵憲(1848-1905)付梓于1895年的《日本國志》第四十卷【刀劍】條目記載,古備前友成作品的特點就是“君萬歲”的刀銘,這是因為友成曾被一條天皇召來鍛造刀劍所致(原文“一條帝時曾召備前友成造刀,友成之刀多銘‘君萬歲’三字”)。
根據(jù)《平家物語》記載,能登守平教經(jīng)在壇之浦海戰(zhàn)中就手持君萬歲友成大太刀奮戰(zhàn)、力圖挽回平家頹勢,拖著三尺長的大太刀追殺源氏主將源義經(jīng);深知教經(jīng)勇武難擋的義經(jīng)只好避其鋒芒,在壇之浦海上左右騰挪,連跑八艘船躲避平教經(jīng)追殺,也就是源義經(jīng)傳說中著名的“八艘跳”(八艘飛び/八艘跳び)。身著重鎧的平教經(jīng)逐漸體力不支,最后將身上甲胄解下投入海中,赤手空拳揪住源氏軍隊兩名力士投海自盡;而見證平教經(jīng)勇武血戰(zhàn)之姿的君萬歲友成也被其主投入深海,從此不見蹤跡。
【牛若戰(zhàn)紀】支線任務(wù)“響徹平曲”中,有三個具備特殊語音的尸狂。其中,第三名尸狂身著唐皮鎧、手持大太刀;如果玩家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此人手上拿著的大太刀就是君萬歲友成——也就是說,這個尸狂的真實身份就是在壇之浦力戰(zhàn)投水而亡的平教經(jīng)。


持有者:平教經(jīng)
平教經(jīng)(1160-1185),平安末期武將,平清盛之侄、平教盛次子,官至從五位下能登守。

被稱作“京城第一強弓精兵”(王城一の強弓精兵)的平教經(jīng)原名平國盛,是伊勢平氏出身的猛將,其事跡主要見于《玉葉》、軍記物語《平家物語》等文獻;但由于生平混雜于史料和演義性質(zhì)資料,導致史學界至今仍對此人是否真實存在抱持懷疑態(tài)度。
平教經(jīng)為相國入道清盛之弟·門脅宰相平教盛的次子,在治承三年(1179)敘任能登守一職,之后在平家諸多戰(zhàn)事中奮戰(zhàn),被視為平氏一門最強武將。壽永二年(1183),木曾義仲在礪波山(俱利伽羅谷)、篠原二敗平家軍隊后逼近京都,平教經(jīng)及兄長平通盛一同守衛(wèi)京都宇治橋,之后隨內(nèi)大臣平宗盛撤出京都、前往贊岐國屋島,并在當年作為平家軍副大將于備中國水島迎戰(zhàn)木曾義仲的軍隊,大獲全勝,打擊了木曾義仲的威望,最終導致后者后來被源賴朝討滅。此后,教經(jīng)作為平家一門的勇將東征西討,平定西日本諸多反叛平家的勢力。但教經(jīng)其后的生平就開始模糊混淆,出現(xiàn)數(shù)種不同的說法——主要有戰(zhàn)死于一之谷、在壇之浦投海和存活退隱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建于鐮倉幕府官修史書《吾妻鏡》?!段崞掮R》記載,源范賴、源義經(jīng)等人在消滅木曾義仲后,于壽永三年(1184)二月攻擊平家軍隊,當月7日大敗平家于一之谷,平通盛、平教經(jīng)皆陣亡于此役。但當時的公卿九條兼實在其日記《玉葉》中則稱平教經(jīng)并未被陣斬,故此說法仍難作為蓋棺定論;
第二種說法以《平家物語》為主,史料則有稍晚的《醍醐雜事記》等為證。在這個說法中,平教經(jīng)獨力殺出一之谷、回到平家根據(jù)地屋島,并在元歷二年(1185)源氏進攻屋島時射殺了源義經(jīng)麾下“四天王”之一的佐藤繼信。在壇之浦海戰(zhàn)中,平教經(jīng)陷入血戰(zhàn),不斷張弓搭箭射殺源氏士卒,箭矢耗盡后雙持大太刀和大長刀奮勇殺敵,在平家實際總大將平知盛勸告下放棄斬殺源氏士卒,轉(zhuǎn)而意欲突襲源氏大將,追殺源氏主將源義經(jīng)、連跑八條船,最后體力不支,將身上甲胄兵器悉數(shù)投入海中,披頭散發(fā)拖著安藝太郎、安藝次郎兄弟投海自盡,年26歲。這一說法問題在于,鐮倉幕府史料《吾妻鏡》有關(guān)壇之浦海戰(zhàn)的戰(zhàn)后報告中,無論是戰(zhàn)死者還是俘虜皆未提及平教經(jīng),而記載教經(jīng)投海的《平家物語》并非史料、屬于經(jīng)過文學加工的文藝作品,其作為史料的優(yōu)先級次于當時其它文獻;
第三種說法則為地方民間傳說,主要流傳于日本四國地區(qū)德島縣、高知縣等地。這一說法稱平教經(jīng)率殘部百余人保護年幼的安德天皇從壇之浦逃出生天,來到位于今天香川縣東部一個叫水主村的地方,將名字改為舊名“國盛”,在當?shù)亻_墾土地經(jīng)營勢力,意圖再興平家。但一年后,僅有9歲的安德天皇駕崩,教經(jīng)只好放棄再興平家的念頭在當?shù)囟ň咏K老,大約20年后去世;他留在當?shù)氐暮蟠男铡鞍⒆簟保瑩?jù)說此后仍傳承著平家的赤色旗幟。
目前狀態(tài):平教經(jīng)所持大太刀沉于壇之浦;津輕為信所持太刀藏于青森縣高照神社,由高岡之森弘前藩歷史館代為保管。
·蛇切丸(蛇切り丸)


種類:大太刀、太刀
鍛造者:古備前派·古備前高平。高平是古備前派刀匠高包(一說為包永)之子,同時也是同屬古備前派的信房的兄弟;這位刀工有個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其作品中有多達3把都是同一人——畠山重忠所持有。
參數(shù):
歷史上有記載的“蛇切丸”有兩把,一把是畠山重忠所持大太刀,另一把是長野縣松代地區(qū)傳說中的太刀。前者的規(guī)格有3尺8寸(約116cm)、4尺8寸(約146.56cm)兩種說法,后者在傳說記載中提到是2尺有余(介于61-91.6cm之間)。
相關(guān)典故:
《仁王2》中的大太刀蛇切丸是傳說中畠山重忠的佩刀,但這把刀為何被稱作“蛇切”并無文獻記載,僅有一些軍記物語中提到畠山重忠在富士川用這把大太刀砍開了一個名叫加地次家的武將的頭盔;
長野縣松代地區(qū)傳說中的蛇切丸則有一個“龍神(大蛇)嫁女”的故事:松代有個名為蒲生之池(蒲生ヶ池)的湖,里面住著一位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龍神。蒲生之池之主希望能找個女婿繼承家業(yè),于是前往浦田鼻毛之池(鼻毛ヶ池),希望鼻毛之池的龍神能幫自家女兒說一門親事。鼻毛之池之主翻越御坂峠,來到有好男子的野野海池(野々海池)求親;結(jié)果野野海池之主卻說“才不會讓兒子與那種污水橫流的池塘締結(jié)姻緣”,令作為媒人的鼻毛之池之主和蒲生之池之主名聲掃地。憤怒的蒲生之池之主遂找鼻毛之池之主借來寶劍,前往野野海池尋仇,對后者說“我會化作白色波浪與化作紅色波浪的野野海池之主決斗,如果你看到紅浪占上風,請務(wù)必伸出援手”,之后下湖決斗。戰(zhàn)斗持續(xù)七天七夜,最終以野野海池之主被斬殺、蒲生之池之主獲勝而告終,這把從鼻毛之池之主處借來的寶劍遂得名“蛇切丸”;據(jù)說現(xiàn)出大蛇本體的野野海池之主的血液從其尸首留下,染紅了涉海川和周圍的竹林,至今當?shù)剡€留有“血染竹”(血染めの竹)的傳說。
持有者:畠山重忠
畠山重忠(1164-1205),平安末期至鐮倉初期的武將、御家人,人稱“坂東武士之鑒”(坂東武士の鑑)。

畠山重忠出身“坂東八平氏”之一的秩父氏,祖上可追溯到桓武平氏的平良文;良文的后人平武綱在后三年之役中追隨八幡太郎源義家,憑借戰(zhàn)功得到了象征源氏的白色旗幟。到平武綱曾孫、也就是畠山重忠父親重能這一代,這一支秩父氏嫡流遷居到畠山,以居住地為氏、就此確立了畠山氏。久壽二年(1155),河內(nèi)源氏棟梁源義朝與其弟源義賢為爭奪武藏國而爆發(fā)戰(zhàn)事,是為大藏合戰(zhàn)。秩父氏在這次戰(zhàn)爭中分為兩派,以嫡流畠山重能為首的一批秩父氏武士追隨源義朝,而其他以河越重隆為首的秩父氏庶流則追隨源義賢。大藏合戰(zhàn)最后以源義賢被斬殺而告終,戰(zhàn)后關(guān)東秩父氏幾乎全數(shù)效忠于源義朝,以畠山氏為核心團結(jié)一心在武藏國經(jīng)營勢力,形成武藏國首屈一指的地方豪族勢力。
但源平對立初期,畠山重忠作為平氏一方與源氏對立,直到源賴朝慘敗于石橋山之戰(zhàn)后才成為賴朝的盟軍,作為源氏一方勇將而活躍。《源平盛衰記》記載,討伐木曾義仲時,畠山重忠與木曾義仲愛妾、以怪力著稱的美女武者巴御前對陣于三條河原,并徒手扯斷巴御前的袖甲、令后者自知不敵而敗退;一之谷合戰(zhàn)時在源義經(jīng)軍中(與史實不符,《吾妻鏡》所載當時畠山重忠在源范賴軍中),因擔心愛馬“三日月”受傷而在翻越鵯越發(fā)動奇襲時將其扛于肩上、從陡崖一路慢慢走下;后來文治元年(1185)征伐四國時,重忠又阻止了差點動手火并的梶原景時和源義經(jīng),緊隨義經(jīng)之后出航,并在屋島海戰(zhàn)中推薦那須與一宗高射扇,但之后就返回鐮倉源賴朝身邊、沒參與討滅平氏的壇之浦海戰(zhàn)。
平氏覆滅后,源賴朝、源義經(jīng)兄弟反目,前者于文治五年(1185)發(fā)動了對庇護后者的奧州藤原氏的討伐。作為幕府重要御家人的重忠在奧州征伐中擔任先鋒,戰(zhàn)事后負責審問藤原泰衡的部下由利八郎。畠山重忠對由利八郎以禮相待,與之前負責審問的梶原景時傲慢的作風截然不同,欽佩于畠山重忠品行的由利八郎遂配合重忠完成了審訊。源賴朝在正治元年(1199)正月臨終前,曾對忠心不二、為人正直的畠山重忠托付后事、囑咐重忠輔佐自己的后代;同年十月,梶原景時進讒言迫害結(jié)城朝光,引發(fā)幕府御家人眾怒,包括畠山重忠、三浦義村、和田義盛、八田知家在內(nèi)的66位御家人聯(lián)署彈劾梶原景時的書狀,迫使二代將軍源賴家將梶原景時流放,后者在次年被北條氏執(zhí)政滅門(梶原景時之變)。
然而后來在元久元年(1204),畠山重忠之子畠山重保與幕府執(zhí)政北條時政(源賴朝岳父)的女婿平賀朝雅在宴席上發(fā)生口角,引發(fā)時政之妻牧之方的嫉恨。牧之方和平賀朝雅遂向北條時政進讒言、要求除去畠山重忠一族。元久二年(1205),時政暗使女婿稻毛重成在軍議上質(zhì)控畠山重忠謀反,唆使三代將軍源實朝發(fā)布對畠山重忠的討伐令;隨后北條氏迅速謀殺身在鐮倉的畠山重保,以“鐮倉有異”為由誆騙畠山重忠前往鐮倉,后者火速率150騎離開武藏國前往鐮倉,行至武藏國二俁川被北條時政之子北條義時早已部署的數(shù)萬軍隊包圍?;腥淮笪虻漠兩街刂腋袊@其命休矣,抱著必死之心沖入北條氏軍中,終被幕府御家人愛甲季隆射殺,享年42歲,平姓畠山氏也宣告斷絕。
不過,忠義兩全、品行高尚的重忠被北條執(zhí)政家冤殺一事激起其他幕府重臣的憎惡,之后北條時政夫婦謀殺三代將軍、扶持平賀朝雅篡奪將軍之位的企圖敗露,平賀朝雅被誅殺、夫妻二人被流放伊豆國;畠山重忠之妻后來改嫁清和源氏出身的足利義兼之子足利義純,后者因此獲得重忠舊領(lǐng)、改姓畠山,使畠山氏家名得以延續(xù)(只是家系由平姓畠山氏變?yōu)樵葱债兩绞希?,其后代在室町時代更成為幕府三管領(lǐng)之一,甚至延續(xù)到了戰(zhàn)國時代。
目前狀態(tài):\
·微塵丸(微塵丸)



種類:太刀(大太刀)
鍛造者:備前國·長圓,一說為豐前國·長圓。
參數(shù):
刀身長3尺3寸(約100cm)。
相關(guān)典故:
微塵丸據(jù)傳為木曾義仲三代相傳的三把寶刀之一——另外兩把分別是傳說得自龍王處的“龍王作長刀”(竜王作の長刀)、以及別名“蜘蛛威”的太刀“云落”(雲(yún)落とし,假名くもおどし也可寫作“蜘蛛威”);而這把微塵丸,據(jù)說是因為鋒利到能夠斬開空氣中微小的塵土而得名。
根據(jù)箱根神社《箱根山略緣起》(箱根山略縁起)的說法,木曾義仲曾收留背叛源賴朝的叔父源行家,后來又收留另一位與賴朝為敵的叔父志田義廣,導致義仲和賴朝之間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為避免源氏一門同室操戈,木曾義仲與源賴朝在壽永二年(1183)三月達成和議,將嫡子清水冠者(志水冠者)源義高作為人質(zhì)送往賴朝的根據(jù)地鐮倉。為祈求兒子能夠平安無事,義仲參拜箱根神社、向箱根權(quán)現(xiàn)祈求保佑清水冠者,并將太刀微塵丸奉納給神社,使微塵丸成為箱根神社所有物;
之后,這把刀再次出現(xiàn)是在鐮倉幕府初期。在震動朝野的“曾我兄弟復仇事件”中,據(jù)傳兄長曾我十郎祐成所持有的武器便是當初木曾義仲奉納的“微塵丸”——在不同文獻中,兄弟二人持有的名刀說法不一:《箱根山略緣起》記載哥哥十郎祐成所持為微塵丸、弟弟五郎時致所持為源義經(jīng)奉納的薄綠;其他說法中十郎祐成持有的是現(xiàn)在同樣為箱根神社所藏的“赤木柄短刀”、五郎時致所持為另一把大太刀,也有弟弟五郎時致持有的是星切太刀的說法。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這些刀劍都是擔任箱根別當?shù)?strong>行實交給兄弟二人,二人復仇成功后又由源賴朝將這些武器重新歸還奉納給箱根神社、并保存至今。
持有者:木曾義仲(源義仲)-曾我十郎祐成
目前狀態(tài):現(xiàn)藏于神奈川縣箱根神社,安置于箱根神社寶物殿三樓的企劃展示室。最近可查的展出記錄是在平成十九年(2007)和平成二十年(2008)的兩次“曾我兄弟物語”特別企劃展上出展。

·石切丸


種類:大太刀、太刀
鍛造者:河內(nèi)有成。此人身份不詳,研究者推測其為平安末期出身于河內(nèi)國的刀匠,大阪石切劍箭命神社的石切丸、源義平的石切太刀皆出此人之手;考慮到這把刀具有古山城刀和三條派的特征,而以三條宗近為始祖的三條派就活躍于山城國,因此現(xiàn)代研究者傾向于認為河內(nèi)有成就是三條宗近本人、或者是三條派的某位刀工。
參數(shù):
見于記載或有實物的“石切丸”共5把,分別是碓井貞光所持石切丸、大阪石切劍箭命神社(石切劍箭神社)所供奉石切丸(石切)、源義平所持石切太刀、源義平所持石切真守,以及一把同樣讀作“いしきりまる”但漢字寫作“石斫丸”的佩刀;其中有具體參數(shù)者僅3把。
大阪石切劍箭命神社的石切丸為太刀,全長99.8cm,刀身長2尺5寸1分(約76cm),反約2.6cm,刀銘“有成”。此刀曾一度燒毀,現(xiàn)存的是再次打磨開刃的產(chǎn)物,最初的石切丸應(yīng)該比現(xiàn)在更長;
源義平所持石切太刀僅見于《平治物語》記載,雖然名為“太刀”,但刀身長4尺有余(122cm以上),屬于不折不扣的大太刀;由于大阪石切劍箭命神社的石切丸與源義平的石切太刀同出河內(nèi)有成之手,且前者經(jīng)過重新打磨,因此也有石切劍箭命神社石切丸與源義平石切太刀實為同一把的說法;
源義平的石切真守為太刀,刀身長2尺8寸3分(約86.4cm),刀莖表面銘文“伯耆國大原真守”,里面銘文“仁壽元年二月日”。
相關(guān)典故:
歷史上有5把名叫“石切丸”的刀劍,但名稱有典故的僅有2把?!度释?》這把是碓井貞光的佩刀,根據(jù)傳說記載,碓井貞光在討伐酒吞童子時攜帶此刀,但為何名叫“石切丸”則原因不詳——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在于,討伐酒吞童子的數(shù)名武將中,只有源賴光所用刀劍有具體由來和傳承脈絡(luò),“賴光四天王”的武器則大多僅見于傳說,名稱由來及具體參數(shù)一概不明。這可能是因為四天王本身并沒有太過著名的史實事跡所造成的;游戲里石切丸刀刃上貼有數(shù)張陰陽術(shù)符箓,是因為碓井貞光在傳說中有許多與神佛相關(guān)的逸事、同時也有其通曉陰陽術(shù)的說法所致。

同樣地,大阪石切劍箭神社供奉的石切丸也沒有具體名稱由來。根據(jù)大正十五年(1926)編纂的《河內(nèi)石切劍箭命神社由來》說法,神武天皇東征時與長髄彥交戰(zhàn),大和地方有個名叫“可美真手命”(ウマシマジ)的人斬殺長髄彥并歸順于神武天皇,受到天皇下賜靈劍,此后便把靈劍供奉在這座神社——但這個傳說與布都御魂傳說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未解釋為何靈劍叫“石切丸”這個名字,而且傳說中這把靈劍也未必是現(xiàn)存的這把太刀;
源義平的石切太刀亦未提及“石切”由來,《平治物語》僅提到時年19歲的源義平身著“源氏八領(lǐng)”中的八龍之鎧,攜帶名為石切的太刀和重藤弓,騎著備好鏡鞍的鹿毛馬在大藏合戰(zhàn)中出陣,并以石切太刀斬殺與父親為敵的叔父源義賢;
石切真守之名則來自源義平斬殺猿猴的逸事。傳說源義平在平治之亂與六波羅平氏交戰(zhàn)落敗,來到御岳山西邊繼母山山麓的栃之窟大洞(栃ヶ窟大洞),受到村民的幫助而暫時落腳。得一飯之恩后,義平從村民處聽說當?shù)孛磕暌獙⒁幻倥鳛榛罴阔I給當?shù)氐摹?strong>白須明神”(白鬚明神),義憤填膺的義平便代替少女、自己帶著二尺八寸三分的太刀“真守”和一尺三寸脅差“備前助近”躲進放置生贄的大箱中。不久后,義平聽到腳步聲靠近箱子,便猛地從箱中沖出,看到高六尺左右的黑影朝自己撲來。他拔出太刀向黑影斬去,黑影應(yīng)聲而倒,之后又沖上去補了兩刀,因用力過猛把壓箱的大石砍開了;見黑影不再動彈,義平才放下心回村休息。次日清晨村民前來一看,發(fā)現(xiàn)一具身高六尺、雙臂及膝、遍體白毛的巨大猿猴尸體,其左耳、左腿被砍了下來,左肩有一道延伸到胸部的重傷——這便是每年向村民索要生贄的“白須明神”;之后,源義平斬白猿的真守太刀就有“石切真守”之稱。這個故事與源義平另一把刀“祖師野丸”的逸話幾乎完全一致,區(qū)別在于祖師野丸斬殺的不是巨大白猿、而是狒狒,故事發(fā)生地也由繼母山變成岐阜下呂金山附近。
最后一把石斫丸倒也確有典故,但故事發(fā)生在幕末,與《仁王》系列時間線不符。據(jù)說在明治政府任職、勛至子爵的鳥取藩士河田景與(1828-1897)曾于戊辰戰(zhàn)爭后從信濃國重金買到一把和泉守兼定打造的刀,但與其同鄉(xiāng)的刀工宮本包則(1830-1926,此人后來成為皇室技藝員,為明治-大正時期著名刀工)看到此刀后告訴景與“這把刀刃紋過于雜亂,多半有刀刃折斷的危險”;以為自己買到假貨的河田景與憤而砍向庭院里的石燈籠,結(jié)果石燈籠被砍開、而此刀刀刃毫發(fā)無傷,因此有“石斫丸”之稱。
持有者:碓井貞光(太刀)、源義平(大太刀&太刀)
源義平(1140-1160),源義朝庶長子,源賴朝、源義經(jīng)等人的長兄,通稱“鐮倉惡源太”、“惡源太”、“鐮倉源太”。
源義平之父乃是河內(nèi)源氏第五代棟梁源義朝,其母有京都橋本的游女和三浦義明之女兩種說法。因非正室所生,義平自幼在相模國鐮倉由當?shù)睾雷迦质险湛?,練就一身當世罕見武藝。在父親與二叔源義賢于仁平三年(1153)對峙之時(大藏合戰(zhàn)),年方十三的源義平拖著石切大太刀夜襲源義賢所在的大藏館,親手斬殺叔父源義賢,令關(guān)東諸將震撼不已,徹底臣服于義朝、義平父子,義平因而得到“鐮倉惡源太”的稱號——“鐮倉”為其成長之地;“源太”與數(shù)百年前射殺百足的“俵藤太”類似,乃“源氏太郎”之意,表明其為河內(nèi)源氏長子;“惡”并非意指其性情惡劣,而是凸顯其武藝高強、在戰(zhàn)場如惡鬼般剛猛兇狠。
彼時正是源氏衰微而平家飛黃騰達之時。河內(nèi)源氏前代棟梁、也就是義平的祖父——源為義在“保元之亂”中與兒子源義朝對立,雙方就后白河天皇與崇德上皇的皇位之爭爆發(fā)戰(zhàn)爭,最后以源義朝、平清盛等后白河一方獲勝而告終。義平在戰(zhàn)爭中追隨父親,立下不世武功,儼然日后將成為源氏一門無人能敵的武將;但在平治元年(1160),源義朝與昔日盟友平清盛在后白河院挑撥下決裂(“平治之亂”),義平著黑色甲胄、騎黑色戰(zhàn)馬,率關(guān)東諸武士團支援父親,雖一度攻破平氏軍陣、甚至擊退平清盛本人,但最終因人數(shù)懸殊而敗逃,與父親義朝等人失散、獨自潛回關(guān)東收拾殘部。豈料父親義朝死于家臣背叛,得知消息的源義平?jīng)Q心暗殺平清盛等人,一路逃亡但最終被捕,之后被帶往京都六條河原斬首,時年20歲。

根據(jù)《平治物語》等記載,義平被押送往六條河原受刑時,嘲諷行刑的難波次郎經(jīng)房“你是能像我一樣斬殺敵人的人嗎?若無法好好斬殺我,我定將你生吞活剝”,難波經(jīng)房譏笑“無首之徒如何吃我”,義平回答“當然吃不了你,但我會變成天雷將你滅殺”,之后便被難波經(jīng)房斬首;8年后,平清盛參觀攝津國布引瀑布時,天空烏云密布、雷雨交加,隨行的難波經(jīng)房突然被一道落雷劈死,應(yīng)驗了源義平臨刑前的話語。

目前狀態(tài):大阪石切劍箭命神社石切丸現(xiàn)藏于該社寶物館,通常每年4月和10月春秋季大祭時與小狐丸一同作為特殊展品展出(2020年2月與小狐丸、小烏丸一同展出達1個月);其余不明。



*注:按照出生順序,池田忠繼、池田忠雄分別為池田輝政第五子和第六子。但二人的母親是德川家康之女督姬,督姬的身份是輝政的“繼室”而非“側(cè)室”,地位上高于輝政其他側(cè)室,因此池田忠繼、池田忠雄二人在池田氏家譜中被標明為次男和三男;原本按出生順序排第二的池田政虎則在家譜中被標為七男、出生順序排第四的池田利政也因同一原因被標為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