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你是否也有這些常見誤區(qū)?
一般來說,年輕父母更容易接受新的觀念,認為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不容忽視。重視教育當然是好事。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心理問題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因此,很多年輕的父母不斷地研究嬰兒心理學、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教育資料。希望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科學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然而,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表示,人們對父母的教育熱情存在很多誤解。他們誤解了孩子成長的很多“問題”,比如:
1.經常發(fā)呆的孩子是不正常的。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沉默寡言,不說話不玩耍,只是默默發(fā)呆,他們會認為這是不正常的表現,甚至很擔心,所以要么問孩子怎么了,要么強迫孩子做一些活動。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發(fā)呆是正常的。他可能在思考,或者在學習新的知識,或者在整理一些經驗。對于成年人來說,我們在發(fā)呆的時候,可能什么都沒想,也可能思緒飄得很遠,想了很多。這是一種毫不費力的、自發(fā)的思維方式,我們同樣可以收獲很多東西,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心理狀態(tài)。

2.孩子們應該接受更多的智力測試
孩子三歲前的智力發(fā)展確實很重要。孩子三歲前形成的性格特征會伴隨他一生。三歲時智力發(fā)育基本完成,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這個時候,很多家長都迫不及待地給孩子做各種智力測試。他們一方面可以檢查孩子是否有智力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開發(fā)智力。但測試結果往往會讓家長失望,因為孩子根本不配合,所以總是拿低分,于是擔心:孩子智力有沒有缺陷?
對此,心理學家榮新奇教授建議,不要用一個死板的測試來定義孩子的智力水平。孩子的智力表現是多方面的,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正常表現和這個年齡段孩子的一般表現來衡量。比如孩子三歲左右,已經基本學會了母語的正確表達方式。你的孩子掌握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孩子的言語智力是沒有問題的。

3.學東西慢的孩子很笨。
如果鄰居或親戚中有年齡相仿的孩子,父母難免會互相攀比,學幾句英語,幾句唐詩,能在鋼琴上彈幾首曲子等等。并一直比較他們的學習能力。但是,當他們發(fā)現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總是比其他孩子慢一拍,甚至比其他孩子更難適應幼兒園時,入園焦慮就變得更加嚴重,家長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笨。

其實孩子接受能力慢,并不代表智力不如其他孩子,或者學習能力抗拒其他孩子,只是適應能力比較低,是一種正常的思維和性格特征。雖然有些孩子的學習過程比別人長,但他們學習更認真,記憶更牢固。
此外,這些孩子不容易形成不良習慣,被社會惡習所感染,如網癮、吸煙、酗酒等。他們可以堅持自己的本性,控制自己。他們對新環(huán)境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審視和欣賞,而不是融入,所以有時候他們更傾向于理性,在環(huán)境的年齡之前改變自己。
原文原創(chuàng)自榮新奇教授心理堂,如需轉載,請取得許可并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