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同志文學作品,為獵奇,為幻想,為何而讀?

不知何時,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沉下心來閱讀一本實體書。平日里都是手機電腦相伴在側,買來的kindle也閑置了。
感謝B站的這個活動,讓我想起之前認真看書的時光。
我是個姬姥up,平時都是沉迷虛擬無法自拔的,不過這次我想做一個關于同志文學的書單。
先明確一下這里“同志文學作品”的定義,同志文學作品并不指代所謂“耽美”“百合”,而是指描繪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同性戀者”這一性少數(shù)群體的書。(其實就是同性戀文學,但是怕標題不過審)
前者多為虛擬世界的美好幻想。
“耽美”二字本身就是“耽溺于美色”,只有美麗的男人才是受眾欣賞的對象,現(xiàn)實中的男同志的話,長得好看的自然有人祝福,但長得普普通通甚至是油膩的,人們的評價可能就不會那么友善了。
“百合”象征著純潔,喜歡百合的人多多少少是覺得女孩子干凈唯美,組合起來就是一幅畫,賞心悅目??上КF(xiàn)實并非那么美好,les群體的一些事情恐怕也有很多人無法接受。有些人會排斥t,不僅僅是直人,而且還有內(nèi)部歧視。
所以紙片人最棒了~
本專欄的書單只是給大家略微寫一些例子,再具體的內(nèi)容以后應該會以視頻的方式詳細解讀。(視頻的話大概只做有關女性之間的愛戀,因為本身是百合up,所以推薦的關于gay的書也比較少,因為看得不多,望大家理解。求過審)
字多預警!

溫馨提示:以下書籍請各位讀者在初步形成自己的三觀之后再閱讀,批判性接受書中事物,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
男
《孽子》? ?(白先勇)

作為一名同性戀作家,白先勇的作品中多多少少會有提及到關于性少數(shù)群體的內(nèi)容。而《孽子》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唯一的長篇小說,還是當時臺灣文學中第一篇以同性戀生活為主題的長篇小說。書中展現(xiàn)了底層的邊緣族群的生活圖景,而“孽子”二字顯然是對傳統(tǒng)父權的挑戰(zhàn)。
《假面自白》

《假面自白》是作家三島由紀夫具有強烈自傳性質(zhì)的作品,書中有主人公對于自我的剖析,關于自己的欲望,心路歷程的變化與糾結的闡述。關于他所謂的“性倒錯”,于青春期之際對男子健美的肉體的混亂又熱烈的愛,一切的一切還需各位讀者親身于書中體會。
《夏日終曲》? (安德烈·艾席蒙)

相信不少人看過《call me by your name》(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這部電影,此書為電影的原著。書中描寫的那個夏日,炎熱,充滿了激情的狂想,讀完又因結局而悵惘。或許很多愛在苗頭就被扼殺在搖籃,很多感情只能在多年后回憶時成為談資。
女
《維多利亞三部曲》? ?(薩拉·沃特斯)
①《荊棘之城》
②《輕舔絲絨》
③《半身》


之所以被稱為維多利亞三部曲,是因為這三部作品都是講述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故事。前兩部部都有改編為BBC的英劇,其中《荊棘之城》就是《指匠情挑》(fingersmith),韓國翻拍《小姐》的原著?!遁p舔絲絨》改編為《南茜的情史》。《半身》改編的電影名為《靈契》。都是小說性十分強的作品。
《荊棘之城》劇情跌宕起伏,反轉連連,令人稱奇。指匠一詞在les圈子中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詞。這本算是三部曲中結局最圓滿的一本,也是改編作知名度最高的一作。
《輕舔絲絨》則講述了本是一名普通的漁家女的南茜因為迷戀上大劇院反串表演的貝蒂,背井離鄉(xiāng),生活經(jīng)歷了幾次大起大落之后,最終也算找到歸宿的故事。因著幾次生活變化,我們可以從環(huán)境變化中窺探當時英國不同階級人士生活的風貌。
《半身》(Affinity)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座女子監(jiān)獄,有靈異有真情,最后更是悲劇收尾。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珍妮特·文特森)

關于女性自我成長,自我認識的故事。珍妮特文特森有許多作品都與此相關,展開了不少關于女子相愛的思考。
此書講述了女主人公珍妮特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對自我同性傾向的認同而遭受到了來自教會、家庭以及男權社會的壓制,為追尋自我和真愛最終走上了與家庭、教會決裂的道路的故事。由于本人有一些經(jīng)歷與之類似,這本書也引起了我的共鳴。
《寂寞之井》? (拉德克列夫·霍爾)

頗具有孤獨感的自傳體小說,文字自然真摯。從出生開始,主人公史蒂芬或許就已經(jīng)“令他人失望”。因為她是個女孩,而在父母眼中,“她”本該是男孩。也不難理解為何這個女孩擁有一個如此男性化的名字,又慢慢成長為一名與眾不同、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女性。當然,她可以成長為一個獨立、勇敢的人,少不了父親的期望,一路上恩師的教導以及自身意志的堅定。

她的經(jīng)歷讓我聯(lián)想到安妮·李斯特,那位紳士杰克。同樣不好紅妝,同樣家中條件優(yōu)渥,也同樣算是事業(yè)有成。就連感情經(jīng)歷也略有相似。在那時的她們走上獨立的路,與之相配的戀人或許也只有同樣獨立有骨氣的女子了吧。
《白蛇》? ?(嚴歌苓)

借鑒神話,講述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一段隱秘,危險又無疾而終的感情。書中情節(jié)被分派給了三個“版本”——官方版本、民間版本、不為人知的版本來分別講述,多角度交錯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鱷魚手記》? ?(邱妙津)

更出名的作品還有《蒙馬特遺書》。邱妙津的文字有如密密麻麻的雨點,散亂拍打在心頭,又鑄成牢籠,有種封鎖的窒息感。書中以鱷魚比喻同志群體,以大學生拉子的感情日記,間或插入鱷魚的故事,一點一點地展現(xiàn)了關于邊緣群體內(nèi)心的掙扎與沉淪,而“拉子”和“鱷魚”在臺灣也成為les群體的代稱。(類似于我們說的拉拉)
書可以讓讀者跨越時空,身臨其境地去體會去感受一些人的生活。
以上列舉的書,因作者所處時代不同,性傾向不同,性別不同,觀察角度不同,筆下的文字展現(xiàn)出的世界亦有不同。
書中所展現(xiàn)的世界,因所處時代,所處國度有所差異,這是極好理解的。還愿各位讀者可以靜下心來感受這些有趣的差異。
作者本身是同性戀者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自傳的形式展現(xiàn),譬如《假面自白》、《寂寞之井》、《鱷魚手記》,書中展現(xiàn)了主人公內(nèi)心的彷徨,情欲的掙扎;也有些作品核心思想較為積極,譬如《橘子》講述的是女性的自我認知與成長。
也有作者是在做一些同性戀者的相關研究,比如維多利亞三部曲作者薩拉·沃特斯,她的研究領域是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的歷史小說,曾在許多刊物上發(fā)表關于性、性別和歷史的文章。迄今為止的重要作品或多或少都牽涉到同性戀者。
書單里的書絕大部分文字講述的都是同性戀者的故事,要說經(jīng)典文學中是否有提及同性戀者,那可就多了,比如《紅樓夢》里也有相關情節(jié)。此處只是列舉了一些我讀后印象深刻的書,還有不少我沒有提及的,往后有機會也會分享。

或許對于很多普通直人來說,生活圈子本就沒多少性少數(shù)群體,無從去認識去了解,又談何去理解?網(wǎng)絡上的文字音象,只言片語,看來不過一知半解。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角度發(fā)表觀點,只看一方難免偏頗。鈣里鈣氣對于他們而言也不過是用于調(diào)侃的“梗”,平日看看也不過是為了獵奇。
或許對于沉浸虛擬的“控”們而言,描寫blgl的文字音象則類似于“精神食糧”,沉浸于幻想的世界里不可自拔,心中美化,但對于現(xiàn)實卻有偏見。
不可否認,文學作品自有美化。這些書中內(nèi)容也不過是對這個群體某個角度的反映罷了。因而我也在此提醒一下,請各位讀者批判性接受書中的東西。
本專欄的文字是給大家的書單推薦,也有我個人的一點小牢騷。感謝大家閱讀到這里,既然看到這了也不妨評論區(qū)交流交流。當然,點個贊也是極好的~
(書封圖源自網(wǎng)絡,也是本人所購書的版本,在某寶某當上應該都可以買到,我當初就在這倆平臺上購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