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語言哲學導論歪解筆記(4)

(還差一半沒整理完,摸了,明天再說吧)
4.對羅素限定摹狀詞理論的詰難:
在介紹對羅素限定摹狀詞理論的詰難之前,我們應回顧羅素已經(jīng)解決和尚未解決的問題。在面對對單稱詞項的四個難題時,羅素僅解釋了有關限定摹狀詞——單稱詞項很小的一個子集——的難題,而沒有解決其他單稱詞項(專名、代詞等)同樣面臨的四個難題。
羅素對此作出的解釋是:所有的專名都只是表面的專名,我們需要考察其深層的邏輯結(jié)構(gòu),即,所有專名都是限定摹狀詞的偽裝/縮寫。關于這一點,將在下章詳細解釋。
斯特勞森是羅素摹狀詞理論的主要反對者,他反對在表達式和指稱之間建立抽象的聯(lián)系。他主張,表達式本身并不指稱(refer),是人為了指稱的目的而使用表達式。即,只有正在被人使用的表達式,才能指稱事物。脫離語言使用環(huán)境的表達式?jīng)]有指稱。
A.反對有真值的命題才具有意義(即命題③)
斯特勞森認為,命題(1)不喜歡小糸侑的七海燈子是渣男,只是一個表面上的指稱表達式,說話者沒有”命中“所指物,這句話首先就不構(gòu)成陳述,也就失去了“為假”的資格。因為在日常語言實踐中,傾聽者不會認為這句話是錯的,而會去問這句話的前提——”沒有不喜歡小糸侑的七海燈子“。命題③雖然沒有真假,但在語言實踐中依舊是有意義的。
羅素主義者對A這一詰難有系統(tǒng)性的辯護,關于這一辯護,將在十三章中探討。
B.有關“斷言”行為
斯特勞森認為,羅素這種處理命題的方式,使說話者做出了斷言整句話(即他所揭示的邏輯結(jié)構(gòu))的行為,但說話者往往并不想這么做。例如,命題(1)不喜歡小糸侑的七海燈子是渣男,說話者只想斷定“七海燈子是渣男”這一部分,而沒有做出“七海燈子不喜歡小糸侑”的斷定行為(盡管這一個結(jié)論蘊涵在該句中)。
C.摹狀/描述往往是語境性的/摹狀詞受情景約束
觀察命題(10):這張桌子上放滿了書(the table is covered with books)
根據(jù)羅素式的重構(gòu),將重構(gòu)成:
至少有一個東西是桌子
至多有一個東西是桌子
任何東西是桌子,任何東西上就放滿了書
這顯然十分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