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后,讀了蘇軾這篇短文才曉得:能夠隨時放松才是最大的享受!
公元1094年,在政敵的推動下,蘇軾被貶到了廣東惠州。其時蘇軾57歲,距離世還有7年。 有段時間蘇軾住在嘉祐寺,有一天他想到山上的松風(fēng)亭去游玩,走了半天還沒到,因為想到亭子里在歇息,就堅持往前走,但他突然想到,自己為什么現(xiàn)在不能歇一歇呢? 回來后,蘇軾就寫了一篇《記游松風(fēng)亭》: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fēng)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dāng)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全文僅百余字,表達的思想?yún)s還很雋永,讓人回味無窮,不愧為文豪之作。 人之大患,就在于緊張!
蘇軾的短文簡單說就是讓人放下執(zhí)念,活在當(dāng)下,不要自尋煩惱。 這是跟心理研究相通的,從達官貴人到販夫走卒,無不有一種“目標(biāo)執(zhí)著心”,因為太想著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biāo)或欲望、企圖,所以就搞得自己很緊張,很多人甚至是一輩子都在折磨自己。 想一想,我在40歲前基本也是這樣的狀態(tài),我會想著做到什么后再放松,達成一個目標(biāo)后再休息,每天讓自己忙碌不堪,還以為自己是在努力。 這其實就是自欺欺人。 誰規(guī)定了什么時候必須做什么?是誰支配我的行為邏輯?我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些問題,我原來根本沒有想過。
放松,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解脫!
世俗的文化和價值觀在影響人的觀念,環(huán)境改變?nèi)?,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的腦子里都有別人種下的“種子”,它們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應(yīng)該這樣,應(yīng)該那樣。 這個世界非常善于畫餅,在你前面掛著一根胡蘿卜,告訴你要快點跑,然后就能吃到。所以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每個人都是筋疲力盡。 每天都緊張兮兮的人是悲慘的,他們顧不上休息,顧不上關(guān)心周圍的人,甚至顧不上關(guān)心自己,他們心里永遠是那么緊張、緊繃,就像一張繃緊的弓弦,不知什么時候就崩斷了。 所以說眾生皆苦,大家都在苦海之中掙扎,不得解脫。 但實際上困住人們的不是別的,而是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脖子上都套著枷鎖,但鑰匙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悲劇的是:要走了很遠的路,才發(fā)現(xiàn)這點。如果我們能早一點放松下來,那可能就會早一點意識到選擇權(quán)在于自己。
人生在世,能夠隨時放松才是最大的享受!
人活著,有沒有松弛感很重要。 很多人都誤解了放松的意思,他們有的人以為放松就是睡大覺,有的人是把放松當(dāng)成了放縱,還有的人干脆就是隨波逐流,以躺平為放松。 這都不對,真正的放松是一種境界、想法和狀態(tài)。打個比方,一只老虎在自己的領(lǐng)地里就是很放松的狀態(tài),虎行似病,懶洋洋的樣子。 所以,只有真正的強者才能做到真正的放松,松弛感的背后是掌控、主動權(quán)和選擇權(quán)。 什么是自由?自由的最重要內(nèi)涵就是可以自主選擇,掌握自己的命運,既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無論什么都可以主動去做。行藏由心,取舍在我,這才是自由,當(dāng)然也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賺錢,其實也是一種對安全感的追求!
要想像蘇軾一樣隨處可歇,我們需要在兩方面努力,一個是物質(zhì)層面,一個是精神層面。 比如老一輩的人喜歡囤積食品和物資,為什么?主要就是因為受過餓肚子的苦,所以害怕家里人吃不上飯。 現(xiàn)在我們忙著賺錢,也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獲得一種物質(zhì)層面的保障。 至于精神層面,我們可以從人際關(guān)系說起,如果一個人跟家人和朋友關(guān)系緊張,那他就很難放松下來,他的精神是壓抑的或憤怒的,心里有委屈和不滿,想要發(fā)泄出來,但經(jīng)常又不能發(fā)泄,因此很痛苦。 而我們又改變不了別人,無法讓別人按照自己所想去做。因此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從自己的思想尋法子,唯有改變自己,才能自我解脫,畢竟生命是自己的,我命由我不由人,這也是蘇軾這篇短文的奧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