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集版本《中國通史》解說詞 第12集 五霸迭興(下)

第012集 五霸迭興(下)
宋秦楚霸主紛爭
一場“仁義”的戰(zhàn)爭葬送了一位國君的霸業(yè)之夢,卻也讓他名留青史。
一位政治婚姻的操盤老手雖然有賺有賠,卻也成為中央認證的霸主。
一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宣言,為他的霸業(yè)增添了更多傳奇,也成為后世君臣嘴里的名言警句。
這些史書上的明星經(jīng)歷了怎樣地人生與事業(yè)這個紛亂中的年代,造就了哪些成敗與榮辱?
齊桓公死后,新一輪霸主之爭又拉開了序幕。其實,最早站出來想充任霸主之位的是宋襄公。
宋是商人的后裔,周滅商之后,把今天河南商丘一帶分給了商紂王兄長微子啟來繼承商的宗祀,以安撫商朝移民。
宋國并不強大,僅僅是一個二流小國。
但宋襄公一直追隨齊桓公,因此當(dāng)齊國內(nèi)亂,齊桓公所立的太子昭跑到宋國,請宋襄公為他做主時,宋襄公就自認為接替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時機到了。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聯(lián)合衛(wèi)、曹、邾)組成的四國聯(lián)軍送公子昭回國繼位。
因為齊國幾大集團在相互爭斗中實力消耗殆盡,所以公子昭順利當(dāng)上了國君,這就是齊孝公。
自認為安定齊國有功的宋襄公以霸主自居,然而卻沒有什么國家理睬他。
于是他想效法齊桓公舉行會盟,以共同輔佐周王室為號召,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39年,楚、陳、蔡、許、曹、鄭等國會盟于盂,今河南睢縣西北一帶。
會盟時, 楚國暗藏甲兵, 忽然發(fā)難, 宋襄公卻毫無防備被俘。
楚軍肋持著宋襄公進攻宋的都城,企圖一舉滅宋,但在宋國軍民的抗擊下,楚軍無功而返。
這時,宋襄公已經(jīng)無利用價值被楚國釋放了。
但他奈何不了實力強勁的楚國,于是遷怒于與楚國交好的鄭國。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與大司馬公孫固的反對,出兵伐鄭。
楚成王決定干預(yù),出兵攻宋,宋回師。
兩軍決戰(zhàn)于經(jīng)河南柘城西北的泓水一帶。
楚軍實力強于宋軍,但宋軍占據(jù)了有利地形,當(dāng)楚軍渡河時,大司馬公孫固主張半渡而擊。
宋襄公卻認為這是不仁義的事情,眼睜睜看著楚軍全部渡過泓水。
當(dāng)楚軍開始布陣的時候,大司馬公孫固又提出趁楚軍立足未穩(wěn)時進攻。
宋襄公仍然不齒這種"不義"之舉。
終于。楚軍準(zhǔn)備停當(dāng),鋪天蓋地向宋軍殺過來時,宋軍勢單力孤,一處即潰。
宋襄公狼狽逃回都城,不久含恨而死。
講究“仁義”,恪守傳統(tǒng)“軍禮”信條的宋襄公的霸業(yè)未曾建立就已覆滅。
那么,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誰才是時代的贏家呢?
就在宋襄公的霸業(yè),未曾綻放就已枯萎,而實力雄厚的秦國和楚國都躍躍欲試之際。
一位花甲老人暮年登上晉國國君的寶座,讓秦楚獨霸中原的夢想成為南柯一夢,這位老人就是晉文公。
說到晉文公,就不得不提他的老鄰居和老對手秦穆公.
晉獻公晚年寵愛從戎族那里俘獲的美女,廢長立幼,逼死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和夷吾,引發(fā)晉國的內(nèi)亂。
西方的秦國開始蠢蠢欲動。
秦的先祖秦襄公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有功,于是平王把祁山以西,戎狄占據(jù)的土地賞賜給了秦。
在與戎狄的殊死斗爭中,秦逐漸發(fā)展并強盛起來。
到秦穆公繼位時,秦國已經(jīng)占有了關(guān)中大半的地區(qū),成為一個擁有一定實力的大國。
但與中原諸國相比,在文化上仍顯得落后,實力稍遜晉國一籌。
鑒于此, 秦穆公采取了兩面發(fā)展的戰(zhàn)略, 在西方繼續(xù)向戎狄索取土地, 在東方力圖入主中原,創(chuàng)建霸業(yè)。
這樣一來,秦家門口的晉國成為秦國東進中原的一道巨大的屏障。
秦穆公一直想利用晉國,為此,他先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穆姬為妻,結(jié)“秦晉之好”。
但對于秦穆公的野心,晉國歷代君臣都是心知肚明。
晉惠公在秦軍護送下,回國繼位后,立刻撕毀對秦穆公回報八座城池的承諾,還借秦國饑荒之際大舉攻秦。
秦穆公先是打敗晉惠公,迫使晉割讓土地,又讓晉惠公太子子圉入秦作人質(zhì)。
晉惠公死后,太子子圉逃回國繼位,是謂晉懷公,他仍然敵視秦國。
秦穆公為了扶持一個親近秦國的晉國,將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從楚國迎來,將女兒文贏嫁給他,希望延續(xù)“秦晉之好”。
之后,秦穆公送重耳回國做了國君,這就是晉文公。
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的晉文公,其謀略和抱負絲毫不遜于秦穆公。
在周王室內(nèi)亂之際,他抑止秦國興師勤王,不給秦國入主中原,名利雙收的機會。
然后幫助秦國奪取楚國的小塊土地,使秦、楚對立,使得秦不得不真心實意地與晉結(jié)盟。
最后,晉國在城濮之戰(zhàn)中戰(zhàn)勝楚國,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此時的秦穆公幡然大悟,卻已經(jīng)無可奈何。
晉文公死后,秦穆公先后與晉三次大戰(zhàn)。
崤山之戰(zhàn),秦全軍覆沒。彭衙之戰(zhàn),秦軍再次失敗。
公元前625年,惱羞成怒的秦穆公親自討伐晉國,雖然取勝,但秦國東向的戰(zhàn)略要地桃林要塞,始終控制在晉國手中。
秦國仍然無法向東發(fā)展,不得已,秦穆公掉頭主攻西面戎狄。
他任用熟悉戎狄情況的由余,采取先強后弱,分化瓦解,依次征服的策略,終于獲得成功。
史料記載,秦穆公"益國十二,辟地千里"。
周襄王承認他為西方諸侯伯,秦穆公“遂霸西戎”,成為的霸主。
秦穆公稱霸西戎。晉國坐擁中原。
在這樣一個風(fēng)起云涌,英雄逐鹿的年代,城濮之戰(zhàn)中失利的楚國會甘心偏居南方嗎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繼位,年齡尚不足20歲。
當(dāng)時的楚國一片混亂,先是公子燮與子儀發(fā)動叛亂。
接著楚國又大鬧饑荒,臣服不久的蠻戎、百濮等部落,也是蠢蠢欲動。
面對不利的局面,年少的楚莊王表現(xiàn)出這個年齡少有的老成。
他表面上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不發(fā)號令,任由小人歡天喜地,囂張一時。
如此三年, 楚莊王對楚國的內(nèi)外局勢, 文臣武將的愚賢忠奸都有了了解, 并下決心開始自己的宏圖大業(yè)。
他罷黜奸佞大臣,貶斥無能之輩,任用孫叔敖、伍舉、蘇從等人改革內(nèi)政,發(fā)展經(jīng)濟,充實國力。
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使楚國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改善,軍隊訓(xùn)練,羽翼豐滿的楚國北上中原,開始了與晉國的爭霸斗爭。
面對強大的晉國,楚莊王采取迂回包抄,削其枝葉,弱其主干的辦法,試圖循序漸進的奪取晉國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08年,他親率大軍討伐陳國和寧國,擊潰前來增援的晉軍。公元前606年,又征討陸渾之戎,并趁勢沿洛河北上,在周天子境內(nèi)陳兵示威,炫耀武力。
他向周天子的使臣王孫滿詢問“九鼎輕重”,暗示欲取而代之。
不畏強暴,機警睿智的王孫滿告誡楚莊王要想諸侯臣服”在德不在鼎”。
受到教訓(xùn)的楚莊王意識到周王室還大有人在,于是班師回國。
之后, 楚莊王鎮(zhèn)壓了貴族若敖氏的叛亂, 征伐叛楚的群舒, 滅隊舒蓼),將楚國邊境推到淮河流域,并與吳、越定盟,安定了東南邊境,使楚國有了鞏固的大后方。
從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楚國,楚國先后七次進攻鄭國,使得鄭國困苦不堪。
而此時的晉國君弱臣強,君臣離心,只好任由楚國東征西討,蹂躪自己的附屬小國。
鄭國日夜盼望晉國援軍,晉軍卻遲遲不見蹤影,最后被迫于楚結(jié)盟,臣服楚國。
姍姍來遲的晉軍與楚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的邲交戰(zhàn)。
晉軍將領(lǐng)內(nèi)部是戰(zhàn)是和,意見不一,指揮不協(xié)調(diào);而楚軍在城濮戰(zhàn)敗后,一直在尋機報仇。
此時又新勝鄭國,士氣高漲,于是趁著晉軍步調(diào)不一,突然發(fā)起攻擊。
晉軍大敗,尸橫遍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楚邲之戰(zhàn)。
邲之戰(zhàn)后,楚國馳騁中原,晉國無可奈何。
至此, 楚國歷經(jīng)幾代國君, 到楚莊王時, 終于奪得中原霸權(quán).
楚莊王也實現(xiàn)了,他早年所說的“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凌云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