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怎么到了中國就學(xué)會干濕分離了?
這個冬天似乎特別冷,超強寒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早上看到朋友圈的各種吐槽零下10℃的安徽、零下20℃的天津還有零下19℃的北京,低溫都刷新了“下限” 。
雖然南邊的溫度確實高于北方,但是北方是干冷,南方是濕冷,魔法攻擊與物理攻擊的對決又開始了。這冷空氣不都是從一個地方吹過來的嗎,它又不是生活垃圾,怎么到了中國,還自動分類,成了干冷和濕冷了?
冷空氣從哪里來
如果日常有聽天氣資訊的習(xí)慣,或者偶爾看到天氣預(yù)報,很容易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一股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
沒錯,我國的冷空氣,就是來自于西伯利亞。
冷空氣只能來源于地球兩極,當(dāng)北半球處于冬季的時候,北極是處于極夜?fàn)顟B(tài)的,也就是漫長的黑夜,沒有陽光。這種情況下,必然是溫度極低。根據(jù)日常的生活知識,冷空氣是往下跑的,所以北極的空氣密度會變得很大。這一路往赤道方向越來越溫暖,冷空氣也就一路向南找尋溫暖。
一路南下,遇到山川阻擋就開始轉(zhuǎn)圈,轉(zhuǎn)圈的北極冷空氣叫北極漩渦。這冷空氣轉(zhuǎn)著轉(zhuǎn)著,就到了西伯利亞。西伯利亞對于冷空氣來說,是個好地方,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剛好可以歇歇腳,就扎堆呆在了西伯利亞平原,所以西伯利亞才會那么冷。
這冷空氣,不斷堆積,終于啊,西伯利亞也放不下了,像水盆里的水一樣向外溢出。溢出的冷氣像潮水一樣繼續(xù)向南蔓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如潮水,哦不對,這就是寒潮。西伯利亞往南,過了蒙古就到中國了啊,所以中國的各種寒潮就是這么來的。
干冷、濕冷,像垃圾一樣自動分類的冷空氣?
看了上面的內(nèi)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原來所謂冷空氣、寒潮,都是從北邊北極,一路吹過來的,那怎么到了中國,就給人帶來干冷濕冷的兩種不同感受?
我們?nèi)粘K杏X到的冷,說的是體感溫度。而體感溫度的差別,受多種因素影響,中央氣象臺專門為此做了公式對照表。
從公式來看,當(dāng)外界氣溫為5℃時,如果風(fēng)力達到7級,此時的體感溫度為2.5℃,而如果氣溫5℃時,空氣相對濕度為80%,體感溫度為1.9攝氏度。根據(jù)這個公式我們不難想象,想要風(fēng)力達到7級,在北方并不常見,但是如果讓空氣相對濕度達到80%,越往南越靠海越容易實現(xiàn)。
那么答案就出來了,南方由于空氣濕度明顯大于北方,導(dǎo)致同樣氣溫下,體感溫度會更低,這也就解釋了很多北方人在北方零下七八度沒啥感覺,來南邊稍微冷一點就直呼受不了。
總結(jié):
無論是干冷濕冷,都是冷,都得好好重視,好好保護自己。無論什么冷,都可以用一條棉毛褲,一件羽絨服來解決,如果有一件解決不了的,那就再加一件。
其實我覺得,最終導(dǎo)致南北差異這么大的原因還是,南 方 沒 有 集 中 供 暖 ! 北方室外零下二十度,室內(nèi)二十度,而南方呢,室外零下十度,室內(nèi)也是!這誰頂?shù)米“?..
最后裹緊被子弱弱的問一句,南方啥時候能集中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