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驅兄弟間的對決!CT4/CT5該怎么選?

“所有的偉大 源于一個勇敢的開始”,這是凱迪拉克品牌的Slogan。而CT4是凱迪拉克又一次勇敢的嘗試,因為它是同級相近價位豪華品牌陣營中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只因它是20萬級你能買到的唯一一款后輪驅動豪華品牌四門轎車。

凱迪拉克CT4的同級對手不外乎清一色前輪驅動的奧迪A3、寶馬1系和奔馳A級,在駕駛樂趣和心理暗示的層面都比不過后驅的CT4。正因如此,凱迪拉克打出了“無后驅,不豪華”這樣一句直白到家的廣告語。真正能做到堅持與創(chuàng)新的品牌并不多,凱迪拉克CT4這一次贏在起跑線上了嗎?
而到了CT5的級別,后驅已不是其唯一標簽,寶馬3系、奔馳C級、奧迪A4L、捷豹XEL都是其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但是把運動型格和高性能運動配置做到最極致的還數(shù)CT5。
CT4、CT5均搭載了相同的2.0T可變缸渦輪增壓發(fā)動機,最具特色的莫過于其Tripower可變氣門管理技術,三段式滑動凸輪軸可使這臺2.0T發(fā)動機于高性能四缸、經(jīng)濟四缸與超經(jīng)濟兩缸共三種工作模式之間切換,于5000轉輸出237匹的最大馬力,并于1500~4000轉輸出350N·m的峰值扭矩。

儀表盤的發(fā)動機轉速的紅線是6250轉,但237匹的最大功率輸出是在5000轉,所以就算油門到底,當轉速攀升至5000轉時變速箱就會升擋,估計是為了達到更好的燃油經(jīng)濟性及更低的排放以滿足國六b標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臺可變缸2.0T發(fā)動機的運動性。

為了追求完美50:50車身比例,CT4和CT5的發(fā)動機的安裝位置相當靠后,發(fā)動機大部分已位于前軸之后,精確來說是屬于前中置的縱置發(fā)動機布局。相比前驅車,后驅車前輪只負責轉向,后輪負責驅動,負荷分布更平均的優(yōu)勢是老生常談了,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點是,前置后驅車的(傳動)半軸是等長的,而前置前驅要做到等長的半軸不是不可以,而需要花費相當大的心血,而扭力轉向就是普通前驅車不等長半軸所帶來的惡果。
兩車動力系統(tǒng)之間的不同在于變速箱,CT4搭載8AT手自一體,百公里加速時間為6.9秒,又是一個同級標桿,百公里綜合油耗6.7升。而CT5上的是10AT手自一體自動變速箱,整備質(zhì)量比CT4重了145公斤(頂配之間對比),相同的動力下CT5的百公里加速時間為。兩者的換擋都相當平順,CT5的10AT更是絲般順滑,不論是在自動還是手動模式下均極難察覺到它的換擋動作,8AT在低速再加油的情況下能感覺到輕微的頓挫。

CT4的配置表跟廣告語一樣直白,只提供時尚和精英兩款車型,指導價分別為23.97萬和25.97萬。CT5的車型選擇則豐富得多,共有6款不同配置的車型可選,指導價區(qū)間為27.97~33.97萬,并未與CT4的價格區(qū)間有任何重疊。

配置層面,CT4和CT5全系配備了E-Boost電子助力剎車系統(tǒng),E-boost系統(tǒng)的優(yōu)勢是其具有更小的小體積和更輕的重量,有利于布局;按需助力,不消耗多余的能量;精確控制,令剎車腳感更細膩。相比十代雅閣上的同類系統(tǒng),凱迪拉克這套E-Boost系統(tǒng)調(diào)教得更接近于傳統(tǒng)的真空制動助力器的剎車腳感。

除了E-Boost,SSPS隨速自適應電子助力轉向系統(tǒng)同樣為CT4和CT5全系標配,應用了創(chuàng)新的可變傳動比轉向齒條,實低速輕高速沉的隨速增益效果,在激烈駕駛中保持精準的車頭指向性,帶來同級最優(yōu)的方向盤響應速度和轉向控制。

而主動式電控懸置(Switchable Powertrain Mount)的應用則令動力輸出更直接平順,有效提升NVH表現(xiàn)。

在頂配的CT5鉑金版身上,我們看到涂上代表凱迪拉克高性能“V”徽標的藍色定制Brembo對向四活塞運動卡鉗、米其林PS4S頂級性能街道輪胎、MRC主動電磁懸掛多種“猛料”的加持,無不是令人趨之若鶩、神魂顛倒的性能圖騰。不用買車后自己花錢花心思再去改裝,我們已經(jīng)被凱迪拉克安排得妥妥地,改件還能享受原廠保修的快感哪里找呢?

CT4配置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雖然配置了包括低速自動剎車、前方行人探測預警和前方碰撞預警功能在內(nèi)的ESS智能守護安全系統(tǒng),但并未搭載ACC自適應巡航系統(tǒng)和車道偏離輔助等主動安全配置,只有最傳統(tǒng)的定速巡航。雖說同級豪華品牌里ACC普及度不算高,聽聞CT6的Super Cruise有望下放琶CT5上,僅CT5鉑金版才配備的ACC功能如能下放到CT4高配車型身上,屆時CT4的戰(zhàn)斗力會更全面,接受程度會更高。在豐田A級車都幾乎普及了TSS功能的今天,我的看法是豪華品牌更應該放手去普及該類主動安全系統(tǒng)。

CT4擁有2775mm的軸距,帳面上看還不錯,但因發(fā)動機偏后的位置及后輪驅動布局,導致車內(nèi)縱向空間跟軸距短得多的奧迪A3不相上下,營造強烈動感的流線形的車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后排乘客的頭部空間。后排中央地板高約兩臺iPhone 7的隆起,雖然沒有CT6的寬,但也能讓后排乘客放放手機等雜物,相當便利(手動狗頭哈哈哈)!這時我就在想,如果凱迪拉克再勇敢一點,在CT家族里來幾輛同級獨一無二的四門四座,效果定必非一般的勁爆。由于油箱就在后排座椅下方,甚至比椅面還要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舒適性,這一點在CT5身上更為明顯。

CT5接近3米的軸距使它的后排腿部空間比CT4充裕了不少,實為個人玩樂之余舒舒服服坐上四人進行居家旅行之必備之后驅豪華車~(為什么不是5人?你懂的~)個人認為CT5的后排座椅的靠背角度稍為垂直,且不能調(diào)節(jié)。

CT4并沒有配備CT5鉑金版上的那套MRC主動電磁感應懸掛,但鋁合金用量十足的雙球節(jié)前麥弗遜獨立懸架提升操控性能,兼顧駕駛平順性和舒適性;后五連桿獨立懸架提升車輛動態(tài)穩(wěn)定性與乘坐舒適性,在不同路況下始終保持輪胎與地面的貼合。這樣的懸掛組合在提供高舒適性的同時,也保證了充分的支撐和快速的動態(tài)響應,使車輛在快速的重心轉移的過程中擁有貓科動物般的車身靈活性。
CT5在雙球節(jié)麥弗遜前懸掛+五連桿獨立后懸掛的基礎上,頂配的鉑金版進一步裝備了MRC主動電磁感應懸掛,注定令這臺30萬級的后驅操控王大放異彩。這套主動電磁感應懸掛每秒1000次的實時偵測頻率為全球最快,每個車輪的軟硬變化可實現(xiàn)獨立的電控調(diào)節(jié),操控性和舒適性這對一向對立的兩者在一臺車身上皆可兼得。

CT4精英型配備的是規(guī)格為235 40R18的馬牌ProContact RX SSR缺氣保用輪胎,干地抓地力肯定不如CT5鉑金版上配備的245 40R19米其林Pilot Sport 4S(PS4S)輪胎般極致。但是對于一輛后驅車來說,駕駛樂趣并非100%與輪胎抓地力掛上等號。

除非刻意為之,就算在激烈的駕駛過程中CT5四條PS4S輪胎的抓地力極不容易被突破,它就像一位太極宗師一樣化解車身的橫向加速度,讓人感覺CT5有著很高的包容度。所以就算在完全空曠的動態(tài)廣場內(nèi)繞樁筒行駛,CT5車尾的動態(tài)遠不如CT4來得活躍,在連續(xù)左右打方向的繞樁過程中,CT4的車尾是往外移甩著尾過的。
但是CT5因為后軸加入了性能車才會配備的mLSD機械式限滑差速器,有利于在彎中充分地利用到兩后輪的抓地力,實現(xiàn)更快的出彎,也有利于做出更完美的漂移。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CT5以不算太快的速度跑在笄山竹海的山路間,扭動方向盤的角度稍大的話,后輪會傳來輪胎短暫的嘶叫聲,這應該是屬于后驅+mLSD的那份獨特的浪漫吧~
CT4與CT5之間該如何抉擇?
首先CT4擁有更輕的車重和更短的軸距,加上同級僅有的FR驅動布局,都令它成為一位活躍好動的彎道跑手。它的客戶畫像更多的是追求純粹駕駛樂趣的年輕人,還有部分眼光獨到的女性用戶。

許多網(wǎng)友評論CT4是一個半成品,其實我不完全贊同這一觀點。CT4以更親民的價格、同級唯一后驅車的定位及更純粹的駕駛操控樂趣,必定已牢牢抓住了一大批年輕目標群體的芳心。
而CT5的寬容度更高,它更適合已有家庭但對操控性能毫不妥協(xié)的用戶。Brembo卡鉗、米其林PS4S、MRC主動電磁感應懸掛,在精神層面獲得滿足之外,在你需要用到它們的時候,本已相當了得的功底加上這些官改件的共同作用之下,你的肉體會一同產(chǎn)生共鳴。

而包括當天試駕活動的一些媒體在內(nèi),很多人也認為如果買CT5,必須得上頂配,因為那些有光環(huán)的配置都只是出現(xiàn)在CT5鉑金版的配置列表中。具體到實際選車過程中,我還是認為需要結合實際使用場景以及預算量力而為。
相信看著動畫片《頭文字D》長大的80后、90后男生,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個后驅夢。當我們長大以后,隨著豐田銳志和皇冠的黯然離場、一向標榜后驅和運動操控的寶馬入門級車型向實用性更高的前驅平臺轉型、豐田GT86/斯巴魯BRZ日系平民FR小跑再次暫別,如今在20萬級能為我們完夢的卻是凱迪拉克。

從完美的50:50車身比例到藏于金屬外殼之下的FR驅動布局、從沿自ESCALA概念車的外觀到動感的內(nèi)飾,從踩下油門全力加速到扭動隨速可變傳動比的方向盤,從踩下E-Boost電子助力剎車并手動撥片降檔進彎到加油出彎,從MRC電磁懸掛對震動的迅速響應到過濾,在CT4和CT5身上,我們看到造車技術仍在不斷突飛猛進,不變的是這些極富駕駛樂趣的后驅車仍能輕易使我們的腎上腺素快速飆升。
感恩這個時代,在帶走了一些熟悉的情懷同時,又帶來了一些新鮮的樂趣,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