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上禮》
上禮:
文子曰:
上古真人,呼吸陰陽,而群生 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yōu)(大有)。
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其德煩而不一。
及至神農(nóng)、黃帝、覈(合)領(lǐng)天下,紀綱四十,和調(diào)陰陽,于是萬民莫不竦身而思,戴聽而視,故治而不和。
下至夏殷之世,嗜欲達于物,聰明誘于外,性命失其真。
施(意音同“逸”)及周室,澆醇散樸。離道以為偽,險德以為行,智巧萌生,狙學以擬圣,華誣以脅眾,琢飾詩書以賈名譽,各欲其行以智偽,以容于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有喪性命,衰漸所由,來久也。
?
是故圣人之學也,欲以反性于無(反“澆醇散樸”之性于無)游心于虛;
世俗之學,擢德攓性,內(nèi)愁五藏(臟腑),暴行越知,以譊名聲于世,此至人所不為也。
擢德自見也,攓性絕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榮辱之理,舉世譽之而不益(過分)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