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最后一次“改命”的機會:50歲那年,碰到這些吉兆

01
從古至今,每一個誕生于世的人類,都存在一個想法:改變命運。
所謂的改變命運,其實就是“改命”。將自己的命數(shù)改變,比如勞碌命的人,活成了富貴命的樣子。窮人命的人,活成了安穩(wěn)命的模樣。
用當下的大白話來說,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對于“成功”的渴望。有些人希望大富大貴,奢華一生;有些人希望功成名就,衣錦還鄉(xiāng)。
這所謂的“成功”,真的有那么容易實現(xiàn)嗎?很遺憾地說,很難實現(xiàn)。不然,滿世界的人都成功了,滿世界的人都成為有錢人了。
受到歲月、精力、能力以及資源的限制,所以成功的概率,那是特別低的。對于普通人來說,年輕的時候無法成功,那越是上了年紀,就越難成功。
生活,便是如此殘酷。這個世界有八十億人,老天不可能把機緣都放在你的身上。既然如此,天道就給每個人一兩個機會,把握了,就成功。無法把握,就一生受苦。

02
所謂的改命,所謂的成功,也就三個結果:首先,就是大器早成。其次,就是大器晚成。第三,就是一生無成。當然,第三種人居多。
先來談談大器早成。
器,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才華、能力以及潛力。真正有能力的人,在早年的時候,就能綻放出奪目的光彩,直接走向人生的巔峰。
比如漢朝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二十來歲就創(chuàng)下了前無古人的戰(zhàn)功。比如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二十來歲就寫下了《滕王閣序》,文筆才華名動千古。
這些人,為何成名的時間如此之早呢?因為他們所碰到的環(huán)境,命運所給的時機,都恰好讓他們快速登頂,從而達到其他人終其一生都達不到的成就。
可以說,30歲之前,或者30歲左右,是“大器早成”最好的時間。因為人們的膽量、氣魄以及精力,都憑借著青春,發(fā)揮到極致。青春,就是老天給予我們的憑借和資本。
在這段時間,如果無法成功,難道說后續(xù)就毫無希望了嗎?很難說。因為有一部分人,能做到“大器晚成”。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早年不成功,中晚年也不見得會成功。

03
談到“大器晚成”這個詞,其實它就是無數(shù)人的向往和追求。對于年過四十的中年人來說,他們都希望自己可以咸魚翻身,或者東山再起。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崔琰傳》中有言:“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p>
東漢末年的名臣崔琰,他有一個弟弟,名為崔林。他一直沒啥名氣,就連他的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認為他這輩子無法出人頭地了。
但是,身為大哥的崔琰卻感慨地說:“才能極大的人,要通過長時間才能成就大事業(yè)?!惫黄淙?,崔林后來當上了大官,混出了名堂。
有些人的才能,早年不顯現(xiàn)出來,要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才逐漸顯露。如此之人,要么是大成就者,要么是隱忍到極致的強者。一般來說,后者居多。
早年沒有機會,那就隱忍,潛龍勿用,跟潛水的蛟龍一般,蟄伏在深淵當中,適時而動。等五十歲的時候有機會了,再飛龍在天,成就不凡。
就跟劉邦、劉備、司馬懿或者郭子儀一樣,大器晚成,得償所愿。

04
最后一次改命的機會:在50歲那年,遇到這些吉兆。
一、自己多年打磨的能力,終于匹配得上某個領域。
選擇某個領域去奮斗,這是一回事。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得上這個領域,又是另外一回事。年輕人沒有能力,所以就會遭遇失敗。
經(jīng)歷半生的中年人不一樣,幾十年磨一劍。這一劍,達到了最鋒利的境界。一劍下去,要么石破天驚,要么劍斷人毀,反正只有這兩條路可走。
二、閱歷豐富,性格沉穩(wěn),進退有度,勝人一籌。
有很多老板,早年就開始創(chuàng)業(yè),殊不知屢屢創(chuàng)業(yè)失敗。這失敗,并不是壞事,而是一個積累經(jīng)驗的過程。等閱歷豐富到了一定的程度,成功的幾率,就增大了。
性格穩(wěn)重的中年人,相比于熱情似火的年輕人,有一個優(yōu)勢,那就是經(jīng)歷得多,經(jīng)驗豐富。在博弈方面,也許可以更勝一籌。

三、眼光銳利,把握潮流,抓住時機,一鳴驚人。
據(jù)說,司馬仲達一直被曹魏打壓,只能裝病隱忍。有一天,仲達的敵人都比他死得早,那他就抓住時機,在動蕩的曹魏局勢當中,掌握了曹魏的大權,反客為主。
做事業(yè)的方法,也是如此。時機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就靜待天時。等時機出現(xiàn)了,就一把抓住。你有多敏銳的眼光,就有多光明的前途。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