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周楚山對西亞歷史的胡編亂造

2023-07-01 21:30 作者:求是歷史社新社  | 我要投稿

一.周楚山對條支的胡編亂造

我之前在《周楚山漏洞匯總》一文中反駁了周楚山對《后漢書》中條支的定位,我在本文中將展開說明。此外,我還要向讀者以及玄奘法師道個歉,我之前對《大唐西域記》中西女國的引用是錯的。西女國位于拂菻西南,而不是鶴秣城西南,在此致歉>人<。 1.西南馬行與西北陸道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

按照這張圖展示的地形,如果條支位于也門,條支的“唯西北隅通陸道”勢必與“西南馬行,抵條支”相矛盾。因為西南行走之后,需要向東南方向拐一下,才能抵達條支。這注定了那座不知名的山城所在的只是個小半島,西南馬行是一個大方向。所以最后拐向東南、抵達山城那一小段路程足夠短,可以忽略不計。 按照周楚山那套理論,條支不就成了“東北隅亦通陸道”了嗎? 2.條支西北邊是陸地還是海?

周楚山所定義的條支疆域,向北延伸到了以色列那里,說甘英要從那里出海(但我不知道他這么說的證據(jù)何在)。但是這樣一來,唯西北隅通陸道是怎么回事?不成了西北隅通海道了嗎?

3.史書中是否有廣義條支與狹義條支的區(qū)分?

周楚山提出了“條支核心區(qū)域在也門”這一說法。這也就是說,條支的本土位于也門,而其他所有地區(qū)都類似于羈縻州,乍一看很像“臨領(lǐng)諸小城”這句話。然而后漢書原文卻是“復(fù)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屬條支,為置大將,臨領(lǐng)諸小城焉。” 說了條支與諸小城的交集關(guān)系嗎?更有可能是平行關(guān)系吧。我們來看看后漢書記載宗主與藩屬的關(guān)系的時候,是怎么記載的。 “自安息西行XX里至XX國,從XX西行至XX國……安息西界極矣?!痹闹羞@段記載很詳細,里程、轉(zhuǎn)折、渡河,都寫進去了。 但是后漢書在記載條支的時候,有這么寫嗎?要知道,在周楚山繪制的地圖里,條支的疆域是可比安息、甚至好像比安息大一點的。何況甘英打算從條支出海,對條支研究半天,最后記載宗藩關(guān)系卻如此語焉不詳?甚至連條支地方多少里都不寫,只寫了一座城的周回(周長)?恕我不能理解。 《史記大宛列傳》:“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shù)千里……其屬大小數(shù)百城,地方數(shù)千里,最為大國?!?《漢書西域傳》:“安息國……其屬小大數(shù)百城,地方數(shù)千里,最大國也?!薄盀踹诫x國……戶口勝兵,大國也?!?《后漢書西域傳》:“安息國……地方數(shù)千里,小城數(shù)百,戶口勝兵最為殷盛。” 看看對于大國,史書是怎么記載的?對于條支有這種記載嗎? 4.條支有沒有沙漠?

也門的東北方向是沙漠,周楚山也知道。但是條支人是怎么看到沙漠盡頭的大海的,還知道曲環(huán)東北這一具體形態(tài)的?放著水草豐美的山城不去住,冒著渴死的風(fēng)險,去沙漠里研究海岸線的走向?調(diào)查兵團塔塔開?

注意這張圖,周楚山把安息國的疆域完全從沙漠里讓出來了,條支更把沙漠讓出來了。對于位于也門的條支來說,東邊的沙漠幾乎是世界的盡頭了,幾乎沒有向東邊沙漠深處探索的必要。這還談什么“海水曲環(huán)東北”? 哪怕按照周楚山的理論,有的條支部落被其他部落擠兌進沙漠了,怎么不往條件比東邊好的北邊走?游牧民族吃癟了都知道西遷西域,而不是去西伯利亞喝西北風(fēng)玩。 5.也門稱得上“卑濕”?

不僅《后漢書》記載了條支,《后漢紀·孝殤皇帝紀十五》也記載了:“西至條支,馬行六十日,臨海。暑熱卑濕,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卵大如甕?!?也門海拔低嗎?恐怕真實情況是,條支的整體海拔都不高,因此有一個卑字。也就其中一座城市(可能是首都或重要港口城市)位于“山”上,這座山恐怕也不高,搞不好可能只是個丘陵…… 對于“條支國城在山上”的句讀方式,我個人的推測詳見下文的第三章。 6.大食就是條支?

周楚山認為,大食即條支。

新唐書記載,拂菻,古大秦也;周書記載,波斯國,古條支國也。怎么唯獨不記載“大食,古條支也”呢?“吞滅四五十國”的大食這么沒有排面?周楚山一貫嚴謹,論證大食與條支關(guān)系的時候,怎么不嚴謹了呢? 繼續(xù)看《新唐書》對大食的記載:“國人往討之,皆大敗還,于是遂強。滅波斯,破拂菻,始有粟麥倉庾。南侵婆羅門,并諸國,勝兵至四十萬。” 條支=大食的話,在也門的山城種種地不挺好的嗎?怎么滅了波斯、戰(zhàn)勝了拂菻,才有谷物呢?? 二.周楚山對兩河流域的胡編亂造

1.南北朝史書對波斯的記載

《魏書》記載:“波斯國,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去代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城方十里,戶十余萬,河經(jīng)其城中南流。土地平正,出金、銀……氣候暑熱,家自藏冰?!?除此之外,《周書》也有類似的記載,不復(fù)贅述。 這段話有三個信息:土地(至少是首都等核心地區(qū))平坦;首都南側(cè)有河流;家里能夠貯藏冰塊。 而“古條支國也”這句話,單獨一句傳遞了兩個信息:波斯與條支之間或許有傳承關(guān)系;波斯重要的核心領(lǐng)土基本與條支重合。 對于后者,我猶豫了一下,但是還是寫上去了。因為《隋書》記載:“波斯國,都達曷水之西蘇藺城,即條支之故地也。”即條支故地,這句話的主語是波斯國,還是蘇藺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蘇藺城所在的區(qū)域,就是條支故地。 《文獻通考》:“波斯,后魏時通焉,在達曷水之西,都宿利城。有河經(jīng)其城中南流,即條支之故地也?!边@段記載更是直接、明確。 不過《文獻通考》成書于南宋末年,距離南北朝、隋朝太久,因此只能參考,說服力不及其他史料。如果說條支首都一定是波斯的宿利城,證據(jù)恐怕不足。 我們再看看周楚山對條支國疆域的定位:阿拉伯半島西側(cè),核心領(lǐng)土在也門。也門也只有一條常年流淌的河,其他河經(jīng)常斷流。但是這條河跟周楚山所定位的山城位置不太一樣,因為它在也門干旱的東部:

如果條支與波斯重合,請問那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在哪呢? 假設(shè)古代也門有其他河流,河流的問題勉強解決了,“家自藏冰”怎么解決?伊拉克中部偶爾降溫到零下,即使不結(jié)冰,去北邊的庫爾德山區(qū)開采冰塊也不是什么難題。至于阿拉伯半島,可是連零度都摸不著的哦。即使偶爾足夠冷,去哪采冰?大海結(jié)冰?也門河流結(jié)冰?這種地方能下降到零下幾度? 至于《魏書》中那句“土地平正”怎么解決?也門土地平正的地方已經(jīng)是沙漠了哦。沙漠在當時可承載不了太多的人口,在古代難以成為政治經(jīng)濟中心,史官恐怕也會懶得記上一筆。 此外,《隋書》:“波斯國,都達曷水之西蘇藺城,即條支之故地也……西去海數(shù)百里,東去穆國四千余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東去瓜州一萬一千七百里?!?條支在也門的話,波斯有一部分領(lǐng)土就在紅海之濱了,犯得著“西去海數(shù)百里”? 所以,條支位于也門一說根本站不住腳。 2.古代兩河流域的環(huán)境如何?

新舊唐書同樣對波斯進行了記載。 《舊唐書》:“波斯國,在京師西一萬五千三百里,東與吐火羅、康國接,北鄰?fù)回手伤_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臨大海。戶數(shù)十萬。其王居有二城,復(fù)有大城十余,猶中國之離宮……氣候暑熱,土地寬平,知耕種,多畜牧……” 《新唐書》:“西北即波剌斯,傳言廣萬里,王治蘇剌薩儻那城。土溫溽,引水為田,人富饒。出金、銀、水精……氣常歊熱,地夷漫,知耕種畜牧?!?這兩段文字都記載了波斯的一部分地理信息:氣候炎熱,土地寬闊平坦;氣候濕熱(注意后漢書記載的條支國氣候暑濕),地夷漫。夷漫為何意,我稍后作答。 在干旱的中東,找一個可以稱得上濕熱的地方可不容易。不過考慮到中國使者在西域中亞常年工作,偶爾看一次海,認為海邊氣候相對較濕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濕熱這一標準可以適當放寬。 周楚山已經(jīng)論述的也門、波斯灣,都可以看作濕熱。這里截一下波斯灣的數(shù)據(jù)。

周楚山自己都說了,要么河夠大經(jīng)常泛濫,才能濕??吹轿以谏弦豁撍玫摹暗匾穆绷藛?? 夷者,土地平坦也,縱有微波,亦不高也;漫者,水流四方也。你看,這不正是當年的兩河流域氣候濕熱,河流縱橫,土地平整開闊的景象嗎?不然的話,也門西部,伊朗高原,有哪個地方符合這些特征?土地寬平一個給我看看? 在伊朗高原西南方,有一個靠近波斯灣的小塊平原。但此平原太小,河流不大,難以形成多河奔流的景象,因此只用作備選項。 除此之外,在描述地理環(huán)境之后,緊跟著就是描述種田、畜牧的文字——這說明當時的兩河流域是適宜生存、足以農(nóng)耕畜牧的。而且這個地方還不是中國使者剛抵達波斯就能看見的,由此可見,這是波斯的重要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不然,中國史官為什么要去記載這個水流四方、平坦開闊的地方,而不去寫伊朗高原上的群山與盆地,更不去寫也門的山城?難道使者、史官們不會抓重點嗎? 3.兩河流域開發(fā)于何時?

《隋書》記載波斯西去海數(shù)百里,而到了《舊唐書》里,就變成正西臨大海了;而后者描述波斯與拂菻位置關(guān)系的時候,寫的是“西北拒拂菻”,拒這個字表明在隋朝后期,二者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波斯正西臨大海,八成是攻占拂菻國土的結(jié)果。不得不說,文言文字句果然精煉,涵蓋的信息量遠非白話文可比。 而波斯在與拂菻交戰(zhàn)之后不久,可憐的波斯成了大食的手下敗將,至少是兩河流域被大食攻取了。而在兵連禍結(jié)的7世紀初,波斯有精力與時間去新開墾兩河流域?而且從引水為田、人民富饒之類的記載來看,此地的開發(fā)程度已經(jīng)較為成熟了。 前文《魏書》所寫“土地平正”一句,所指恐怕也是兩河流域——古人寫的文言文惜字如金,怎么會去寫一個毫不重要,既不突出、也不具有代表性的荒涼之地?如果有人非要跟我杠“土地平正”“土地寬平”指的是伊朗高原的山間盆地峽谷,或者是阿拉伯半島的沙漠,那這個問題就沒法繼續(xù)討論下去了。為了預(yù)防這一點,我送上伊朗降雨分布圖、地形圖(看那兩個鹽漠、荒漠,盧特荒漠是地球上最沒有生機的地區(qū)之一):

如此一來,兩河流域成為波斯領(lǐng)土且得以大力開發(fā)利用,至少得向前推進到南北朝時期了。 至于周楚山下面的言論,自然就千瘡百孔了。

4.沼澤不能把農(nóng)業(yè)發(fā)展好?

周楚山在知乎文章里寫過一大串文字,來論證古代的兩河流域不適宜農(nóng)耕,在大食占領(lǐng)此處之后,此地才適宜生存、農(nóng)耕。他的主要論據(jù),無外乎古代兩河流域下游都是沼澤,所以難以種地……車轱轆話說了一大串,看得大家胃酸上流。 沼澤多的地方發(fā)展不好農(nóng)業(yè)?造不了奇觀?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舉一下其他例子。我們把目光看向降雨量遠多于中東、沼澤同樣密集、瘴氣彌漫的東南亞,看看周楚山自己在另一篇文章(主要講東南亞、南亞)里說的:

哦,他也知道在沼澤地帶(此處位于柬埔寨,在南北朝稱扶南國)能發(fā)展農(nóng)業(yè)啊。為了直觀說明柬埔寨的沼澤、洪水波及范圍,上圖看看洞里薩湖周邊的洪水范圍:

整個洞里薩湖周圍的土地全部淹在里面,連帶著湄公河。柬埔寨的氣候是如何的?他們是怎么種地的? 周達觀《真臘風(fēng)土記》:“大抵一歲中可三四番收種,蓋四時常如五六月天,且不識霜雪故也。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絕無……淡水洋中,水痕髙可七八丈,巨樹盡沒。人家濱水而居者,皆移入山。后十月至三月,點雨絕無,洋中僅可通小舟,深處不過三五尺。人家又復(fù)移下耕種者,指至何時稻熟。是時,水可渰至何處,隨其地而播種之?!?注意那句“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絕無”。 我們再看看對于兩河流域的洪水、沼澤,周楚山是怎么說的。在周楚山的筆下,人類居然沒有一點主觀能動性:

照此說法,東南亞降雨量遠多于兩河流域,洪水更頻發(fā),造成的破壞遠非兩河流域可比。那更不用玩了。

不好意思,沼澤地帶的農(nóng)業(yè)還真能支撐起偉大的文明。古人甚至可以把巨大沉重的石頭建筑直接建在大水泛濫的地帶。

屹立于洞里薩湖之濱,高棉帝國的古跡,吳哥的微笑,被周楚山吃了?如果有人非要說東南亞氣候熱、降雨多,作物一年三熟,所以支撐得起偉大文明,那你怎么不說東南亞還有熱帶雨林開發(fā)難、瘴氣彌漫等劣勢呢?? 三.條支究竟位于何方?

1.條支的地形地貌與氣候

《漢書·西域傳》:“行可百余日,乃至條支。國臨西海,暑濕,田稻。有大鳥,卵如甕。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安息役屬之,以為外國。善眩。安息長老傳聞條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嘗見也。自條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后漢書·西域傳》:“復(fù)西南馬行百余日至條支。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臨西海,海水曲環(huán)其南及東北,三面路絕,唯西北隅通陸道。土地暑濕,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轉(zhuǎn)北而東,復(fù)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屬條支,為置大將,臨領(lǐng)諸小城焉?!?《后漢紀·孝殤皇帝紀十五》:“西至條支,馬行六十日,臨海。暑熱卑濕,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卵大如甕?!?通過以上內(nèi)容可以總結(jié)出條支的地理位置特征: 1)位于烏弋山離(阿富汗北部)與安息(伊朗東北部)的西南方。 2)首都位于一個伸向東南的半島丘陵上。 3)氣候濕熱。 4)除“條支國城在山上”,再無與山有關(guān)的字。反倒“暑熱卑濕”看起來更有代表性。 至此,“條支國城在山上”一句正確的句讀方法出來了:條支,國城在山上。 “國城”即首都之意。例如《管子》:“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yǎng)其民?!边@句話大家應(yīng)該都能看得懂吧。對于“暑熱卑濕”以及“條支國城在山上”,我們看看周楚山是怎么說的:

好吧,自己都說了長沙是個盆地。而且兩河流域的平原為什么會沒有山丘?

看這些丘陵,高度怎么說也有個四五十米了吧。在我的家鄉(xiāng),這足夠被我們稱為山了。尤其是前者,丘陵與建筑對比之下,高度看起來能有40米;頂部足夠開闊平坦,還能躲避洪水,建個城毫無壓力。不過當然了,下游的丘陵因泥沙沉積、水流沖刷、海平面升高等原因,基本上早已消失了。

真就一條道跑到黑唄?如果周長40里的城池是正方形的話,計算一下面積,相當于吉林市的昌邑區(qū)、船營區(qū)面積總和了。在也門的群山之中找一個能容納周長40里的城池的空地試試看?還不得擠成智利的形狀?更重要的是,我們形容一個國家大小的時候,哪有說周長多少的? 而根據(jù)以上的種種信息,條支地理位置的大致方向,我們或許已經(jīng)知道結(jié)論了。

就是河流水網(wǎng)縱橫、適宜種稻的古兩河流域中下游。

說“條支是小地方”本來是為了嘲諷他對《后漢書》生搬硬套的行為,讓他承認古人的記錄有不足之處,里面虛化的路線不能硬生生套進谷歌地圖。結(jié)果他自爆得還要徹底,先是對《大秦國全錄》雙標后視而不見https://t.bilibili.com/634165665217904661?tab=2,還覺得“偽史信徒說‘條支是小地方’是沖了偽史的老祖宗”,殊不知“條支是小地方”是在嘲諷他的行為?,F(xiàn)在更是暴露了自己的學(xué)識淺薄,把“國城在山上”給弄成“城在山上”。 2.僅記載于《后漢書》中的半島

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臨西海,海水曲環(huán)其南及東北,三面路絕,唯西北隅通陸道。 這段話我們簡直太熟悉了。這個半島的形狀,可以稱得上條支最具有標志性的地帶了。甘英當年就是試圖從這里出海,去尋找大秦。而根據(jù)安息船人所說的海水廣大、三歲糧那段話,可見當時的安息或條支已經(jīng)摸索出從此出海要走過的航線、風(fēng)向,以及不同風(fēng)向需要的時間了。而且如果這個港口不重要,甘英根本不會產(chǎn)生從這里出海的念頭! 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只有《后漢書》記載了這一半島地形,記載了條支首都靠近大海。但是從南北朝開始,這一半島上的港口,就從記載里消失了! 《魏書》:“波斯國,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去代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城方十里,戶十余萬,河經(jīng)其城中南流?!?《隋書》:“波斯國,都達曷水之西蘇藺城,即條支之故地也?!?從官方史書,到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連鶴秣城、西女國都要記上一筆,再到親自游歷過西亞的杜環(huán)的《經(jīng)行記》——再也沒有哪怕一本史書寫過這座港口城市,更未提及過它所在的半島地形。這座城市可是當年甘英親自去過、研究過的地方啊。 這座港口城市毀于波斯取代安息戰(zhàn)火了嗎?恐怕不是,因為波斯首都宿利城就位于條支故地。因此與其說人為因素,不如說當年的條支首都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遠離了海岸線,海水曲環(huán)、西北陸道這一特征被大自然抹去了。 3.海水曲環(huán)其南及東北

兩河流域的入海口位于波斯灣北部,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在入??谔幊练e了下來。波斯灣三角洲屬于鳥足狀三角洲(想要具體看圖的私信我),這種三角洲簡直是產(chǎn)生半島的天堂。例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典型的鳥足狀三角洲,產(chǎn)生了無數(shù)半島。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波斯灣三角洲。直到今天,波斯灣仍然有大量近似于“海水曲環(huán)其南及東北”的地形,這是兩河流域的河水向東南注入大海,泥沙在入海口淤積的緣故:

因此,條支基本上位于兩河流域的河流或古河道附近。因為如此一來,它既有可能位于延長出去的狹長半島上,位于泥沙淤積形成的丘陵上的概率也較大。 靠近河流的地方有大量人工水域、湖沼濕地,稍微平整的地方還有說不清是城址還是水渠的東西,實在難以判斷。最終,我找到了一個有標注的、疑似古代城址的地方。而且此處靠近阿拉伯河,三角洲的生長發(fā)育會路過此處。 我更改輸入法,照著谷歌地圖上的字形,在谷歌翻譯里輸入了阿拉伯語,顯示此處遺址的名稱為Charax.

伊朗的卡倫河在19世紀曾有過改道。在改道之前,卡倫河注入底格里斯河的地方在此地附近。在兩條河的交匯裹挾了大量泥沙,三角洲順著河流蔓延開來。為了驗證甘英時代此地離大海多遠,是否可以產(chǎn)生“西北陸道、海水曲環(huán)”這一地貌,我查了一下資料。

資料顯示,Charax曾經(jīng)是Characene王國的首都(這兩個名稱都可謂名不見經(jīng)傳),建在一個人工丘陵上。在公元24年(距甘英出使大約3年),此城的港口在那時距離大海約有74千米,還是有一些距離的。而甘英當年登上條支首都下方的丘陵,登臨條支首都的城頭,越過一望無際的兩河平原遙望“海水曲環(huán)其南及東北”這一地貌,不可謂不一覽無余。 但是,要驗證當時這里是否還是半島,可并不容易。知網(wǎng)上一篇相關(guān)論文都沒有,為了復(fù)原當時的半島形狀,我參考了同屬波斯灣的法奧半島的形態(tài),并把當年此處三角洲南端定在了城址以南74千米處。 (如果不在內(nèi)河建港,半島的海岸都是淺灘,港口停泊很難) 先沉積的泥沙厚度較大,海拔高程也比較高。我測量了城址周圍不同地點的高程,由于此地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因此我選取4米作為參照,其他地點海拔在此基礎(chǔ)上加或減。

當年入??谙鄬Ω叱虨?,因此上圖中相對高程<0的,全部按海水、湖沼來計。 城址那里是最高的,海拔高度為6米。城址高度>河岸高度>遠離河岸地區(qū)的高度,上游高度>下游高度。而城址的海拔高度為4-7米不等,恐怕下方的人工丘陵曾年久失修、且經(jīng)歷過洪水,有過沉降下陷。 鳥足狀三角洲的生成:

根據(jù)高程數(shù)據(jù),具體到當年的半島形狀(半島南端湖沼復(fù)雜且不重要,不表示):

與法奧半島(同屬波斯灣)對比:

不過當然了,上面兩張圖繪制的半島形狀都相當粗糙。而且如今這些地方的海拔,也必然受人類活動、自然災(zāi)害等多方面的影響,未必反映當時真正的地貌。如果要還原兩千年前這一半島的具體形態(tài),以我的能力是根本無法辦到的。至于詳細論述波斯灣三角洲變遷的論文,我是一篇都沒找到?。ū?當年鳥足狀三角洲在這里生長擴散,此類三角洲形成的半島形態(tài)狹長,這與西北隅通陸道的地形相吻合。但是在狹窄的波斯灣,隨著“鳥的腳趾”增多,如今的鳥足形狀也不再明顯,而是變得齊平了。但即便如此,在谷歌地圖上看今天的波斯灣、兩河流域下游,仍然依稀可見這種形態(tài),伸向東南的半島也到處都是。 哪怕不用高程的數(shù)據(jù),泥沙沉積的先后順序也能在谷歌地圖上一目了然,不同顏色的土壤標志著不同地區(qū)泥沙堆積的時間長或短。

在8世紀,除了貿(mào)易衰落之外,洪水也摧毀了這座城市。就像開封的城摞城一樣,城中的大量建筑基址、文物,甚至是下面的那座可能在洪水中沉降下陷土丘,都埋在如今的地下,需要挖掘才能部分重見天日。

這種造型奇特的罐子口很小,往里面裝東西可能得拿漏斗了。

站在遺址上拍攝(攝影師不明),遠處露在地面的城墻已經(jīng)風(fēng)化成了土丘,近處是建筑物的斷壁。如果有“人”非要說此處遺跡也是假的,就隨他說去吧。 海水曲環(huán)、西北陸道,得證;暑熱卑濕,因湖沼眾多得證。如果條支的確在此,那么兩河流域開發(fā)、農(nóng)耕的時間可以向前推進到漢朝了。 但是,條支仍然無法一錘定音。山在哪里?資料說城址下方曾有過人工丘陵,城址的高度也的確高于四周,但是人工丘陵的遺址卻仍然掩埋在泥沙之下,有待進一步發(fā)掘。因此,這里只是有可能是條支故地,至于真正的條支位于何處,我還遠遠不能下結(jié)論。 至于條支位于也門的說法,那是周楚山的囈語,徹頭徹尾的無稽之談。除了城在山上、氣候濕熱以外,什么都解釋不了。 四.周楚山對波斯、大食的胡編亂造

按理來說這個問題跟條支關(guān)系比較遠,但是既然波斯與條支可能有繼承關(guān)系,那我索性就也寫了吧,看看周楚山這個狂躁癥患者又整出了什么新活。

《新唐書·西域傳》:“大食,本波斯地……滅波斯,破拂菻,始有粟麥倉庾。南侵婆羅門,并諸國,勝兵至四十萬???、石皆往臣之。其地廣萬里,東距突騎施。西南屬海?!?舊唐書說的確實是破,但是新唐書說的是滅啊。大食真得謝謝周楚山的八輩祖宗,吃上一口谷物推遲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如果鄭成功投靠荷蘭,接受荷蘭的爵位,你還會把鄭明視作明朝嗎?南明的存在妨礙史學(xué)界公認1644年明朝滅亡嗎?如果把投奔異國的流亡政權(quán)也強行視作波斯,真要完全按照中國史料來推算波斯滅亡的時間,周楚山所說的672年也純屬胡謅。

672年是龍朔初?俄為大食所滅,“俄”了十來年??!而且杜環(huán)所說的“(波斯)自被大食滅至天寶末,已百余年矣”,不正說明了在古人的觀念中波斯的滅亡時間嗎?假設(shè)唐朝被高句麗滅掉了,唐朝皇室向波斯尋求庇護、按照波斯的政治制度成立流亡政府,你會認這是唐朝嗎? 再看看周楚山的大作:

??? 《新唐書·西域傳》:“大食,本波斯地……滅波斯,破拂菻,始有粟麥倉庾。南侵婆羅門,并諸國,勝兵至四十萬。康、石皆往臣之。其地廣萬里,東距突騎施。西南屬海?!?就這么個魔性的形狀,怎么南侵婆羅門、東距突騎施?怎么令康國、石國維持臣屬關(guān)系?萬一伊朗高原上某個小國做大造反了,那條細長的領(lǐng)土不怕被截斷?燭之武都知道,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周楚山居然不知道?? 根據(jù)《新唐書》記載,陀拔斯單在里海南岸建立殘余勢力,后來被黑衣大食(就是周楚山畫的細長彎曲的部分)攻滅。周楚山牌黑衣大食是怎么辦到的,隔山打牛?還是從周保國那里學(xué)來的混元功法?就那充斥沙漠、還難以布防的爛地有這能力?

斗大的故字你看不見?大食還不能稱為帝國,人家究竟牛不牛逼,周楚山真就比杜環(huán)還有說服力唄? 《經(jīng)行記》: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壯大,衣裳鮮潔, 容止閑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無賤,一日五時禮天,食肉作齋,以殺生 為功德。系銀帶,佩銀刀,斷飲酒,禁音樂,人相爭者不至毆擊。又有禮堂,容數(shù)萬人,每七日,王出禮拜,登高座,為眾說法,曰:“人生甚難,天道不易, 好非劫竊,細行慢言,安已危人,欺貧虐賤,有一于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戰(zhàn), 為敵所戮,必得生天;殺其敵人,獲福無量?!甭释练A化,從之如流。法惟從寬 ,葬惟從儉。 郛郭之內(nèi),土地所生,無物不有。四方輻輳,萬貨豐賤,錦繡珠貝,滿于市肆,駝馬驢騾,充于街巷??淌郏ㄒ蛔髂荆閺]舍,有似中國 寶輿。每至節(jié)日,則獻貴人琉璃器皿,輸石瓶缽,蓋不可算數(shù)。粳米白面,不異中華。其果有褊桃,又千年棗,其蔓菁,根大如斗而圓,味甚美,余菜亦與諸國 同。葡萄大者如雞子。香油資者有二:一名椰塞蔓,一名沒師。香草貴者有二: 一名查塞蓁,一名葜蘆茇。綾絹、機抒、金銀匠、畫匠。漢匠起作畫者:京兆 樊淑,劉 ;織絡(luò)者:河?xùn)|人呂禮。 又以橐駝駕車。其馬,俗云西海濱龍與馬交所產(chǎn)也,腹肚小,腳腕長,善者 日走千里。其駝小而緊背,有孤峰,良者日馳千里。又有鴕鳥,高四尺以上,腳 似駝蹄,頸項勝得人騎行五六里,其卵大如三升。又有薺樹,實如夏棗,堪作油 ,食除瘴。其氣候溫,土地?zé)o冰雪,人多瘧痢,一年之內(nèi),十中五死。今吞滅四 五十國,皆為所役屬,多分其兵鎮(zhèn)守其境,盡于西海焉。

周楚山對西亞歷史的胡編亂造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时尚| 云浮市| 巢湖市| 丹江口市| 昌江| 阆中市| 平谷区| 漠河县| 珲春市| 云浮市| 禄劝| 交城县| 洛阳市| 天峨县| 镇远县| 鹤庆县| 武山县| 大厂| 尖扎县| 庆城县| 北辰区| 英吉沙县| 科技| 乾安县| 鄂托克前旗| 洪江市| 郓城县| 塔河县| 思茅市| 巴东县| 永嘉县| 嵩明县| 绥宁县| 敦化市| 蛟河市| 墨玉县| 社旗县| 顺义区| 太保市| 连州市|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