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波蘭歷史沿革(第六期)

2023-05-29 22:22 作者:七年大亂戰(zhàn)  | 我要投稿

斯摩棱斯克戰(zhàn)爭

(一)斯摩棱斯克戰(zhàn)爭(1632年–1634年)是一起發(fā)生在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和沙皇俄國之間的武裝沖突,1632年10月沙俄為了重奪曾經(jīng)是俄羅斯屬地的斯摩棱斯克而發(fā)起這場戰(zhàn)爭。雖然在這次戰(zhàn)爭里的各場小戰(zhàn)役中雙方互有勝負,但最終俄軍主力部隊在1634年2月投降并簽署波爾亞諾夫卡條約。條約中俄羅斯承認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對斯摩棱斯克的主權,但實際上這一條約只維持20年隨即爆發(fā)新的波俄沖突,并導致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再次丟失對斯摩棱斯克的控制。1632年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齊格蒙特三世·瓦薩逝世,盡管施拉赫塔(中世紀后期波蘭化國家貴族階層)已迅速選擇齊格蒙特的兒子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薩作為他們的新統(tǒng)治者,但波蘭的鄰居預期這個選舉的過程會拖延,決定對這個弱點加以試探。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向沙俄和奧斯曼帝國派遣使節(jié),建議它們與瑞典組成聯(lián)盟來發(fā)動對聯(lián)邦的戰(zhàn)爭,對此聯(lián)邦并沒做好作戰(zhàn)的準備。王室軍隊在1631年的兵力僅有3000人,斯摩棱斯克衛(wèi)兵只有500多人,并且駐守邊境的大部分衛(wèi)兵并非由常備軍或雇傭軍構成,而是由100至200名當?shù)刂驹副鴺嫵?。在意識到俄羅斯準備開戰(zhàn)后瑟姆(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議會)在1632年春征募4500名新兵,在1632年中斯摩棱斯克省總督代理人薩穆埃爾·德魯茨基-索科靈斯基擁有500名新征募得來的志愿軍和2500名常備軍及哥薩克軍隊。

(二)5月參議院同意增兵,但是立陶宛大指揮官萊夫·薩佩哈反對,他堅稱現(xiàn)有兵力已足夠且戰(zhàn)爭不會爆發(fā),盡管如此但立陶宛陸軍指揮官克雷什托夫·拉齊維烏還是新增兵2000人。已收復空位時期部分失地的俄羅斯認為聯(lián)邦會因國王之死而變?nèi)?,不等瑞軍和奧斯曼軍隊開始行動就單方面開戰(zhàn)。俄羅斯的目標是收復為結束上一次波俄戰(zhàn)爭而簽訂的杜里諾條約中割讓給聯(lián)邦的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是聯(lián)邦斯摩棱斯克省的首府,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曾在15世紀、16世紀和17世紀的俄立戰(zhàn)爭中多次易手。這場戰(zhàn)爭的主要支持者是宮廷中的反波派代表,沙皇的父親菲拉列特主教,在受到澤姆斯基·紹博爾(俄羅斯議會)對復仇和收復失地的要求的刺激下俄軍向西進發(fā)。在富有經(jīng)驗的指揮官米哈伊爾·鮑里索維奇·沙因帶領下精心準備的俄軍于1632年10月穿過立陶宛邊界,沙因曾在之前的1609年-1611年圍攻戰(zhàn)中與波軍交戰(zhàn)保衛(wèi)斯摩棱斯克。在俄軍進軍過程中攻克幾座城鎮(zhèn)和堡壘,并于1632年10月28日轉而開始圍攻斯摩棱斯克,同日歷史名鎮(zhèn)多羅戈布被占。文獻中對俄軍兵力的估計各不相同,從2.5萬人到3萬人再到3.45萬人,除此外他們還有160門大炮。與過去的俄軍相比時沙恩軍隊的現(xiàn)代化程度叫人刮目相看,因為對射擊軍步兵的過時編制方式不滿,俄羅斯人通過外國軍官并按照西歐常備軍步兵團、龍騎兵和德意志式手槍騎兵的模式來訓練和裝備俄軍,以期獲得戰(zhàn)斗力的提升。沙恩軍隊包括八個這樣的軍團,共有1.4萬至1.7萬名士兵。

(三)駐扎在斯摩棱斯克的聯(lián)邦軍隊有斯摩棱斯克衛(wèi)兵有1600人和170門炮,由斯摩棱斯克省總督亞歷山大·科爾溫·戈謝夫斯基指揮,地方貴族通過征兵得到的1500名多壯丁,城防也在那時通過修建意大利式棱堡而得到加強。沙恩部在要塞四周修建圍墻,并通過修建地道來挖空地基,將很大一截城墻和其中的一座守衛(wèi)塔毀掉。俄羅斯的重炮(其中很大一部分從西方進口)在1632年12月抵達斯摩棱斯克,相同數(shù)量的重型槍支也在來年三月運抵同處。在炮兵試探性地轟炸斯摩棱斯克后沙恩發(fā)起進攻,但被波蘭駐軍擊退。但是圍攻出現(xiàn)進展:斯摩棱斯克的城防被打出缺口,駐軍傷亡慘重且物資告罄。1633年6月部分士兵開始擅離部隊,其他士兵準備投降。盡管困難重重,但總督代理薩穆埃爾·德魯茨基-索科靈斯基指揮全城堅守到1633年結束,這時新選舉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治下的聯(lián)邦組織增援部隊。瑟姆在1632年10月31日就已得知俄羅斯入侵的消息,并從11月起開始討論增援的可行性。但是討論被一直拖到1633年春,這時瑟姆正式批準宣戰(zhàn),為增添合適兵力提供大量資金(6500萬茲羅提,瓦迪斯瓦夫統(tǒng)治時期最高的稅收金額)。增援部隊將計劃提供21500人的有效兵力,其中包括24旗隊翼騎兵(3200名騎兵)、27旗隊輕甲騎兵(一種裝備鎖甲的中型騎兵,3600名騎兵)、10中隊德意志式手槍騎兵(1700名騎兵)、7個立陶宛騎兵團(780名騎兵)、7個大龍騎兵團(2250名騎兵)和至多20個步兵團(1.2萬人)。至少1萬名步兵按西式管理方法管理,這在之前的聯(lián)邦軍隊中并不多見。

(四)同時立陶宛陸軍指揮官兼維爾紐斯省省長克雷什托夫·拉齊維烏和總督戈謝夫斯基在距斯摩棱斯克30千米處搭建營地,這個基地從奧爾沙遷至巴尤夫,后來再遷至克拉斯內(nèi)。1633年2月他們部署4500名士兵(其中2000名步兵)突襲俄軍后方,以打亂他們的后勤。指揮官拉齊維烏有時也設法突破俄軍戰(zhàn)線,將大約1000名士兵和物資帶到斯摩棱斯克,以加強要塞并提高駐軍的士氣。由國王親自率領、兵力達2.5萬人(其中有2萬人屬于聯(lián)邦軍隊)的增援部隊于1633年夏到達斯摩棱斯克附近,并在1633年8月17日到達奧爾沙在9月的頭幾天臨近斯摩棱斯克的聯(lián)邦增援部隊中。主力部隊兵力達1.4萬人,但進來增援的俄軍兵力達2.5萬人,只有當?shù)倌病W倫達倫科指揮兵力達1萬人至2萬人的哥薩克援軍在9月17日到達斯摩棱斯克時聯(lián)邦軍隊才會擁有數(shù)量優(yōu)勢。奧倫達倫科和馬爾欽·卡扎諾夫斯基領導下的哥薩克準備突襲俄羅斯補給線,解救拉齊維烏和戈謝夫斯基的波蘭立陶宛軍隊來一起突圍。瓦迪斯瓦夫的兄弟約翰二世·卡齊米日指揮增援部隊其中的一團,另一位知名指揮官是王室陸軍指揮官馬爾欽·卡扎諾夫斯基。聯(lián)邦軍隊現(xiàn)代化的強力支持者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的確發(fā)揮優(yōu)秀戰(zhàn)術家的才能,他的炮兵改革和西式城防在很大程度上促成最后波蘭立陶宛方的成功。他用滑膛槍取代以前的火繩槍,并使聯(lián)邦炮兵標準化(引進3磅到6磅的團炮),這些改革都帶給聯(lián)邦軍隊深遠影響。

(五)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翼騎兵在內(nèi)的聯(lián)邦騎兵限制俄羅斯的流動性,讓他們只得縮進他們的塹壕中,在一系列激烈的戰(zhàn)斗中聯(lián)邦軍隊逐步越過俄羅斯的陸上防御。在九月末圍攻到達最后階段,聯(lián)邦軍隊在1633年9月28日奪取俄羅斯的主要物資點,并在10月4日突圍。沙恩的軍隊撤至它的主要營地,但是這主要營地也在10月中旬被聯(lián)邦軍隊包圍。受困的俄軍想要增援,但增援未能抵達,這時聯(lián)邦和哥薩克的騎兵被送去破壞俄軍后方。一些歷史學家也提到俄軍的內(nèi)訌和分裂稱這是他們無作為無能力的原因,亞謝尼察將其歸咎于俄羅斯軍閥,帕克則歸咎于外國雇傭軍。韃靼入侵南俄邊境加快這場戰(zhàn)爭的進展,來自這些地區(qū)的士兵和波雅爾離開營地,回去保衛(wèi)他們家鄉(xiāng)去了,一些雇傭兵也開始反戈一擊。沙因在1634年1月開始投降協(xié)商,而談判協(xié)商在2月全面展開。俄羅斯人最后在1634年2月25日簽署投降協(xié)議,并在3月1日撤出營地。在投降協(xié)議中俄羅斯人不得不丟掉他們大部分的炮,但允許在慶功會后帶走軍旗,在慶功會上這些軍旗是要擺在國王瓦迪斯瓦夫前的。他們也承諾在接下來三個月內(nèi)不會與聯(lián)邦軍隊發(fā)生任何沖突,在投降時沙因的軍隊為1.2萬人,但其中包括外國分遣隊在內(nèi)的至少4000人都決定轉而投奔聯(lián)邦那一邊。該地區(qū)其他幾座城鎮(zhèn)和要塞也有較小戰(zhàn)役發(fā)生,俄軍在1632年進軍占領幾個優(yōu)勢位置,但納蓋爾斯基推測讓他們先前的努力全部白費,并讓他們輸?shù)暨@場戰(zhàn)爭的原因是他們主力部隊和炮兵未能準時到達斯摩棱斯克。

(六)1633年7月俄軍占領波拉茨克、維利伊和奧杰日什切鎮(zhèn),其中俄軍在波拉茨克與波軍展開激烈沖突并占領全城和要塞局部,但是他們對維捷布斯克和姆斯齊斯勞發(fā)起的進攻都被波軍成功擊退。波軍準備圍攻普季夫利,但由于他們哥薩克盟友的離棄,他們被迫撤退。1633年秋聯(lián)邦軍隊重奪在1632年被俄軍占領,后來成為俄羅斯重要補給處的多羅戈布,這讓俄羅斯為沙因部增援的計劃化為烏有,雖然無論如何但俄羅斯都不會在1634年前為此部署兵力5000人的軍隊。同年秋王室大指揮官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在聯(lián)邦南部擊退奧斯曼的進攻,讓他的部隊能夠制定圍攻俄羅斯城鎮(zhèn)謝夫斯克的計劃。雖然科涅茨波爾斯基未能占領要塞,但是他的進攻將大批俄軍緊緊固定在那里,讓他們無法增援斯摩棱斯克。在1634年春向斯摩棱斯克增援后聯(lián)邦軍隊向別雷進發(fā),并在3月末到達該地附近。雖然他們設法占領維亞濟馬,但是軍隊重奪該鎮(zhèn)的嘗試并未成功。雙方都從西方引入新戰(zhàn)術、軍隊和裝備,但是聯(lián)邦軍隊被證實比俄羅斯人更適應這些。但是讓俄羅斯與勝利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是俄羅斯未能將攻城炮兵準時運抵斯摩棱斯克,而且波蘭騎兵切斷俄軍的補給線。盡管如此但俄羅斯仍然需要一個替罪羊為這次戰(zhàn)敗負責,米哈伊爾·沙因和他的第二指揮官阿爾泰梅·伊茲麥洛夫與后者的兒子瓦西里被指叛國,在1634年4月28日于莫斯科處決。

(七)戰(zhàn)后瓦迪斯瓦夫將邊疆城鎮(zhèn)瑟爾佩斯克和鄰近疆域讓給俄國,希望說服沙皇加入反瑞陣營,但是國王最后未能說服在瑟姆中,不愿于什圖姆斯卡-維希條約簽署后與瑞作戰(zhàn)的反對者。俄羅斯人也不能在這樣的聯(lián)盟中看到好處,對此并不感興趣,就這樣聯(lián)盟的計劃便化為烏有。1634年聯(lián)邦在南方贏得一場勝利,結束波土戰(zhàn)爭,這些勝利與波爾亞諾夫卡條約一起結束自17世紀初開始聯(lián)邦與其鄰國之間幾乎不間斷的幾場戰(zhàn)爭。到1634年春季俄羅斯人已不僅失去沙因軍隊,也受到在南方肆虐成災的韃靼人的威脅。菲拉列特主教在先前逝世,沒了他后俄軍士兵的戰(zhàn)斗熱情也減小了。甚至在1633年前沙皇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就在考慮如何才能最好地結束沖突,因為曾被選為俄羅斯沙皇而能夠提出俄羅斯皇位的要求。國王瓦迪斯瓦夫希望繼續(xù)戰(zhàn)爭,或者說因為波瑞阿爾特馬克條約就要到期,他想讓俄國的盟友與瑞典開戰(zhàn)。但瑟姆不想再打了,譬如普沃茨克主教斯坦尼斯瓦夫·武別尼斯基在沙因投降兩周后寫道:“我們的快樂在于留在我們邊界之內(nèi),保證健康和福祉?!痹谀囊环蕉疾辉冈倮^續(xù)戰(zhàn)斗的情況下他們開始談判,為的不是暫時的停戰(zhàn),而是“永久的和平”。談判在1634年4月30日開始, 波爾亞諾夫卡條約在五月簽署,終止雙方的敵對狀態(tài)。條約肯定戰(zhàn)前狀態(tài),俄羅斯需賠巨額戰(zhàn)爭賠款(2萬金盧布),同時瓦迪斯瓦夫放棄俄國皇位要求,返還莫斯科皇權象征。亞謝尼察注意到俄方就日后的國內(nèi)穩(wěn)定性看來他們的軍隊占領的地方再怎么大也不如瓦迪斯瓦夫放棄皇位所得來的利益高,俄羅斯雖然在軍事上未能取勝,但在外交上取得成功。

瓦迪斯瓦夫四世

(一)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薩(1595年6月9日—1648年5月20日)屬于曾統(tǒng)治波蘭和瑞典兩國的瓦薩王室,自1632年11月8日起至1648年去世時止任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之父齊格蒙特三世·瓦薩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之孫,1592年從其父繼承瑞典王位,但于1599年即被其叔、隨后的瑞典國王卡爾九世罷黜。此事造成波瑞兩國王室間的長期世仇,而瓦薩王室的波蘭國王仍然宣稱瑞典王位為己所有,這種恩怨引發(fā)1600年至1629年間的波瑞戰(zhàn)爭和隨后1655年的大洪水時代。奧地利的安娜與齊格蒙特三世之間的婚姻是傳統(tǒng)的政治聯(lián)姻,以在剛興起的瓦薩王室和尊貴的哈布斯堡王室間建立關系。瓦迪斯瓦夫四世于1595年6月9日在國王位于沃布祖夫(位于克拉科夫附近)的夏宮中出生,幾個月前主宮瓦維爾城堡被火焚毀。瓦迪斯瓦夫出生不到3年其母安娜便于1598年2月10日去世,此后瓦迪斯瓦夫便由其母生前的侍女烏爾舒拉·梅埃林撫養(yǎng)。烏爾舒拉最終成為宮內(nèi)要人,有著極大影響力。瓦迪斯瓦夫的王室管家是波蘭-普魯士貴族米哈烏·科納爾斯基,17世紀初烏爾舒拉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因為有更多教師與顧問負責對瓦迪斯瓦夫的教導(譬如加布列爾·普羅萬丘什、安德熱·紹烏德爾斯基和馬雷克·翁特科夫斯基等神父),軍事領域則有齊格蒙特·卡扎諾夫斯基,瓦迪斯瓦夫的大部分課程可能由頗受其父王敬重的神父皮奧特爾·斯卡爾加所設計。瓦迪斯瓦夫在克拉科夫學院就讀7年,在羅馬學習2年。

(二)10歲時瓦迪斯瓦夫建立自己的王子廷,瓦迪斯瓦夫與亞當·卡扎諾夫斯基和其弟斯坦尼斯瓦夫結為好友,據(jù)稱少時的瓦迪斯瓦夫對藝術頗有興趣,他因此后來成為重要的藝術贊助人。他能說并能寫德語、意大利語和拉丁文,瓦迪斯瓦夫得到什拉赫塔(波蘭貴族)的喜愛,但他父親確保他得到王位的計劃不受歡迎,最終導致澤布雷多夫斯基起義。隨著波蘭干預俄國事務的加強,1609年王室遷居到他們位于立陶宛大公國首都維爾紐斯的行宮。維爾紐斯大火恰好在此時發(fā)生,甚至使王室遷離他們在維爾紐斯城堡的居所。不久年僅15歲的瓦迪斯瓦夫在這一年被俄國的貴族集團“七波雅爾“選為沙皇,在波俄戰(zhàn)爭和俄羅斯空位時期期間該團體曾將沙皇瓦西里·舒伊斯基罷黜。然而欲使俄國人民由東正教皈依天主教的齊格蒙特三世讓其子未能登上沙皇皇位,齊格蒙特拒絕同意波雅爾將王子瓦迪斯瓦夫送至莫斯科并讓他皈依東正教的要求。齊格蒙特另外提議讓他作為俄國攝政進行統(tǒng)治,這個不現(xiàn)實的提議重新引起俄國人的敵意。不久自1610年起瓦迪斯瓦夫將自己的頭銜“全俄羅斯沙皇和大公瓦弗拉迪斯拉夫·齊吉蒙托維奇”刻在由莫斯科和諾夫哥羅德的鑄幣廠鑄造的俄國金銀幣(科佩克)上,瓦迪斯瓦夫試圖憑自身力量重奪沙皇皇位,在1616年發(fā)起攻勢。盡管取得一些戰(zhàn)役的勝利,但他未能攻占莫斯科。聯(lián)邦在杜里諾和約中獲得一些有爭議的領土,但瓦迪斯瓦夫未能成為沙皇,而且以后也未能得到俄國皇位,此時的皇位由沙皇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獲得。

(三)但直到1634年為止他一直使用沙皇頭銜,雖然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瓦迪斯瓦夫可能從這次進攻的失敗看出波蘭王權受限頗多,因為失敗的主要原因包括指揮官的極大自主權,而指揮官也沒有將瓦迪斯瓦夫視為自己的上司,還包括軍隊資金的短缺,因為波蘭議會(議會)拒絕支持這場戰(zhàn)爭。在被選為聯(lián)邦國王之前瓦迪斯瓦夫參與諸多戰(zhàn)役以獲取個人榮譽,在1617年至1618年間(德米特里戰(zhàn)爭的結束)進攻俄國后他于1619年去往西里西亞,在三十年戰(zhàn)爭中尋求機會,支援哈布斯堡王朝對捷克胡斯派作戰(zhàn)。瓦迪斯瓦夫最終也沒找到這個機會,但他因此取得勃蘭登堡選帝侯格奧爾格·威廉的好感。翌年瓦迪斯瓦夫參與波蘭-奧斯曼戰(zhàn)爭,這是波蘭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為爭奪摩爾達維亞所屬權而引發(fā)的長期沖突的延續(xù)。1621年瓦迪斯瓦夫是霍滕戰(zhàn)役中的波方指揮官之一,有記載稱他被擊傷,但盡管如此但他發(fā)出理性的聲音,使其他波蘭指揮官能夠堅守在那里作戰(zhàn)。他的建議是正確的,這場戰(zhàn)役最終以雙方簽署霍騰和約告終,使兩國的情況恢復到奧斯曼帝國入侵之前的狀態(tài)。這份和約也讓瓦迪斯瓦夫在國際上取得“基督教信仰保衛(wèi)者”的聲譽,提高他在聯(lián)邦本土的名望。1623年瓦迪斯瓦夫在格但斯克(但澤)見識到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傲慢態(tài)度,其海軍利用其海洋優(yōu)勢要求聯(lián)邦割讓但澤(聯(lián)邦沒有海軍)。1624年國王齊格蒙特三世決定讓他和他的很多同儕一樣到西歐游歷,出于安全原因讓瓦迪斯瓦夫化名為斯諾普科夫斯基(意為麥束,源于瓦薩家族的紋章)。

(四)旅途(1624年—1625年)中他和阿爾布雷赫特·斯坦尼斯瓦夫·拉齊維烏及其他不太知名的侍臣同行,他先去往弗羅茨瓦夫(布列斯勞),隨后來到慕尼黑,并在那里見到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布魯塞爾他會見西班牙公主伊莎貝拉·克拉拉·尤金妮婭,在安特衛(wèi)普瓦迪斯瓦夫見到魯本斯,在布雷達附近他會見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與斯皮諾拉相處時西方軍事技術帶給瓦迪斯瓦夫深刻印象,這一點可以在他后來成為國王時體現(xiàn)出來:軍事事務對他而言永遠是重要的。盡管不是軍事天才,但軍事才能也次于同一時期的聯(lián)邦蓋特曼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瓦迪斯瓦夫本身也是一位頗有能力的指揮官。在羅馬中他受到烏爾班八世的歡迎,后者祝賀前者對奧斯曼帝國作戰(zhàn)取勝。在佛羅倫薩中瓦迪斯瓦夫對戲劇印象深刻,希望將這種藝術形式帶到對其還一無所知的聯(lián)邦。在熱那亞和威尼斯中他對當?shù)卦齑瑥S印象深刻,在比薩他觀看一場特別組織的模擬海戰(zhàn),這些經(jīng)歷讓他隨后試圖建立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海軍。回到波蘭后瓦迪斯瓦夫在1626年波瑞戰(zhàn)爭的最后階段對瑞典作戰(zhàn),他參與1626年的格涅夫戰(zhàn)役,直到1629年雙方簽署阿爾特馬克和約后戰(zhàn)爭結束為止瓦迪斯瓦夫始終未過深涉足這場沖突,他在聯(lián)邦的其他地方渡過很長時間。他在這段時間內(nèi)投身于游說貴族支持他參選波蘭國王,因為他的父王齊格蒙特三世已年老體衰,而波蘭王位的繼承方式并不是世襲制,而是國王選舉制。

(五)瓦迪斯瓦夫和其父王齊格蒙特三世試圖在后者生前便確保前者當選國王,但這一選擇并不受貴族歡迎,而且此舉多次以失敗告終,直到1631年議會期間父子二人也未能遂愿。齊格蒙特三世在1632年4月23日突發(fā)心臟病,4月30日早晨時去世,他的逝世使國王人選問題被再次提上議程。1632年國王選舉議會最終以瓦迪斯瓦夫的當選而告終,此次選舉沒有能對他構成較大威脅的競爭者。雖然議會在11月8日便確定下任國王的人選,但因為“協(xié)議條款”尚未準備好,11月13日正式的就職聲明才發(fā)出。在“協(xié)議條款”中瓦迪斯瓦夫保證為軍校的建設和設備提供資金,尋找方法投資建設一支海軍,保持現(xiàn)有同盟關系。未經(jīng)議會批準不會征募軍隊、向外國人授予公職或軍銜、議和或宣戰(zhàn),未經(jīng)上院批準不會私娶配偶,保證其兄弟對聯(lián)邦效忠,將王室鑄幣廠的收益交給國庫而非私人金庫。王國大元帥烏卡什·歐帕靈斯基宣布選舉結果后參與選舉的貴族(什拉赫塔)開始舉行慶?;顒樱YR新王當選,慶祝活動持續(xù)3個小時,翌年2月6日瓦迪斯瓦夫正式登基。俄國沙皇米哈伊爾一世預計齊格蒙特三世死后將會陷入混亂,為利用此機會而發(fā)起對聯(lián)邦的入侵。1632年10月俄軍一支穿過聯(lián)邦東部邊界,包圍斯摩棱斯克(1618年德米特里戰(zhàn)爭結束時被俄國割讓給波蘭)。在1632年至1634年間的對俄戰(zhàn)爭(斯摩棱斯克戰(zhàn)爭)中瓦迪斯瓦夫于1633年9月成功突圍,并反過來包圍由米哈伊爾·申因所率領的俄軍,后者被迫在1634年3月1日投降。這場戰(zhàn)爭期間瓦迪斯瓦夫四世開始推行聯(lián)邦軍隊的近代化,強調(diào)對近代步兵和炮兵的使用。

(六)事實證明瓦迪斯瓦夫四世是一位好的戰(zhàn)術家,他基于西方理念而對炮兵和防御工事的使用所進行的創(chuàng)新極大地促成聯(lián)邦最終的勝利。瓦迪斯瓦夫四世希望戰(zhàn)爭繼續(xù)進行,或是利用波蘭與瑞典間簽署的阿爾特馬克和約不久將期滿的時機與俄國聯(lián)盟入侵瑞典,但是議會不希望再起沖突。普沃茨克主教斯坦尼斯瓦夫·武邊斯基在申因投降兩周后寫道:“我們的幸福是安居于我們的邊界內(nèi),健康和安寧得到保障?!彪p方簽署的波利亞諾夫和約對波蘭有利,保證維持戰(zhàn)前領土不變。俄方也同意交納2萬盧布來作為瓦迪斯瓦夫放棄對俄國的所有宣稱,并歸還自德米特里戰(zhàn)爭便由聯(lián)邦所擁有的沙皇徽章的補償。斯摩棱斯克戰(zhàn)爭后聯(lián)邦又受到奧斯曼帝國所發(fā)起的入侵的威脅,1633年至1634年間的對土戰(zhàn)爭期間瓦迪斯瓦夫四世將聯(lián)邦軍隊調(diào)到俄國邊界以南,在蓋特曼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的指揮下迫使奧斯曼帝國與聯(lián)邦重新簽訂和約。在和約中兩國同意重新限制哥薩克和韃靼人在邊界地帶的劫掠活動,奧斯曼帝國承認聯(lián)邦是獨立勢力,聯(lián)邦無需向其納貢。南部的戰(zhàn)事結束后聯(lián)邦不得不應對北方的威脅,因為兩國間的?;饏f(xié)議即將期滿。大多數(shù)波蘭貴族傾向于通過協(xié)商解決問題,不希望為一場新戰(zhàn)爭交稅,前提是瑞典人同意協(xié)商并進行讓步(尤其是撤出其所占據(jù)的波蘭沿岸地區(qū))。瓦迪斯瓦夫本人希望發(fā)起戰(zhàn)爭,這樣便能給聯(lián)邦帶來更有意義的領土擴張,甚至能在爭議地帶附近征募一支有相當規(guī)模的軍隊,且有海軍加入其中。

(七)然而因參與三十年戰(zhàn)爭而國力衰弱的瑞典同意和平解決方案,瓦迪斯瓦夫不能違抗議會和上院的決定,同意支持簽署和約,因此雙方同意于1635年9月12日簽署斯圖赫姆斯多爾夫和約。這份和約對聯(lián)邦有利,聯(lián)邦借此重獲普魯士領土,瑞典對海上貿(mào)易所征的稅額也得減少。在當選和加冕之間的三個月內(nèi)因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不久前逝世,瓦迪斯瓦夫提出和平繼承瑞典王位的可能性,但這一提議和他所提出的在瑞典及其敵國間居中調(diào)停的建議都遭到瑞典宰相兼攝政會議首領阿克塞爾·奧克森提爾納的回絕。作為金羊毛騎士團成員時瓦迪斯瓦夫四世名義上效忠于哈布斯堡家族,他與哈布斯堡王朝的關系比較緊密。盡管他可以與此家族的敵人(譬如法國)進行適當?shù)膮f(xié)商,但他還是拒絕黎塞留于1635年所提出的建立法波聯(lián)盟,對哈布斯堡王朝展開全面戰(zhàn)爭的建議,雖然這一戰(zhàn)讓聯(lián)邦有獲得西里西亞領土的可能。他認為此舉會使天主教占主導地位的聯(lián)邦陷入大規(guī)模動蕩之中,他也認為他自身可能缺少這樣的權力和權威讓這種政策變動在議會中通過,同時由此導致的沖突將極難解決。自1636年起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瓦迪斯瓦夫加強他與哈布斯堡家族間的聯(lián)系,同時瓦迪斯瓦夫仍試圖在歐洲政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并通過談判達成三十年戰(zhàn)爭的和平解決方案。

(八)他希望這份和平解決方案會減少他重奪瑞典王位時所遇到的阻力,簽署斯圖赫姆斯多爾夫和約后瓦迪斯瓦夫越發(fā)意識到他奪取瑞典王位的前景渺茫。1636年至1638年間他提出幾項改革以加強他與他的家族在聯(lián)邦內(nèi)的權力,他的第一步是試圖在國內(nèi)獲得一個世襲省份,其所有權不會受到因未來的王室選舉所可能導致的權力移交的影響,但是這項提議在議會內(nèi)未能獲得足夠支持。接下來瓦迪斯瓦夫試圖建立一個類似于金羊毛騎士團的騎士團,但這一計劃也以失敗告終,因為什拉赫塔和權貴將這一嘗試視為建立一個屬于且忠于王室的精英集團的嘗試,而他們在傳統(tǒng)上反對一切可能減少自身的極大權力的嘗試。民眾的投票和反對也使提高關稅稅額的計劃以失敗告終,其中不但貴族可以讓瓦迪斯瓦夫的改革嘗試流產(chǎn),甚至就連格但斯克(但澤)等城鎮(zhèn)的商人和市民也能獲得足夠支持(包括外國勢力的支持)來阻止國王的計劃。事實上他的計劃失敗得如此徹底,以至于他不得不作出某些表態(tài)以安慰貴族。而議會也通過幾項法律以限制他的權力(包括雇傭外籍部隊的權力),導致聯(lián)邦內(nèi)王權的進一步縮小。瓦迪斯瓦夫在位初期存在著讓國王迎娶普法爾茨公主伊麗莎白(普法爾茨選帝侯弗里德里希五世之女)的打算,但是這一計劃不受天主教貴族與天主教會的支持,而在瓦迪斯瓦夫本人也明白這場婚姻不會讓瑞典人選他為他們的國王后。這一計劃雖頗受國王本人支持,但最終還是被放棄了。

(九)1636年春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讓瓦迪斯瓦夫迎娶奧地利女大公采齊莉亞·雷娜塔(未來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妹)的提議傳至華沙,同年6月瓦迪斯瓦夫派耶日·奧索靈斯基到帝國宮廷,以促進帝國與聯(lián)邦的關系。受國王信賴的神父瓦萊里安·馬格尼(圣方濟各會成員)和省督卡斯珀·多恩霍夫在1636年10月26日帶著國王同意這樁婚事的消息抵達雷根斯堡進行協(xié)商,雙方協(xié)定女大公的嫁妝價值1萬茲羅提,皇帝也保證為齊格蒙特三世的兩位王后安娜和康斯坦策提供嫁妝,另外瓦迪斯瓦夫與采齊莉亞·雷娜塔之子將會擁有西里西亞的奧波萊公國和拉齊布日公國(奧波萊和拉齊布日公國)。然而在一切事情都已準備妥當之前斐迪南二世便去世了,斐迪南三世收回將西里西亞的公國移交給瓦迪斯瓦夫之子的提議。波西米亞的特熱邦成為帝國的嫁妝,這一點受到書面保證。1637年3月16日哈布斯堡家族與瓦薩家族波蘭支形成家族聯(lián)姻,瓦迪斯瓦夫保證不會簽署任何有違哈布斯堡家族利益的條約,并保證當他這一支斷絕時將瑞典王位的宣稱權轉移給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保證支持他重奪瑞典王位,并保證當在對奧斯曼帝國的戰(zhàn)爭中獲得利益時將一些土地送給瓦迪斯瓦夫。1637年9月12日雙方正式舉行婚禮,接下來的幾年他的計劃同樣以失敗告終。最終他試圖通過秘密聯(lián)盟,秘密交易和密謀繞過議會中的反對派,但最終仍未成功。

(十)這些計劃包括支持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在1639年對因弗蘭提發(fā)起戰(zhàn)爭,他希望此舉會帶來戰(zhàn)爭。1640年至1641年間計劃與西班牙結盟對抗法國,1641年至1643年間與丹麥結盟以抗衡瑞典。在國際上他試圖調(diào)?;浇谈鹘膛傻年P系,利用人們對聯(lián)邦宗教寬容的印象將自己打造為中立的調(diào)停人。他在1645年1月28日于托倫組織一次會議,但未能達成任何有意義的結果。采齊莉亞1644年去世后瓦迪斯瓦夫和哈布斯堡王朝間的關系一定程度上不那么緊密了,而他與法國的關系得到改善,最終瓦迪斯瓦夫在1646年迎娶法國的訥韋爾公爵卡洛一世·貢扎加之女瑪麗亞·路易莎·貢扎加?。瓦迪斯瓦夫的最后一個計劃是組織一場歐洲勢力和奧斯曼帝國間的大戰(zhàn),奧斯曼帝國與歐洲的邊界小型沖突此起彼伏接連不斷、近成常態(tài),有史家估計17世紀上半葉在邊界上因奧斯曼帝國的突襲和戰(zhàn)爭而死亡或被擄的聯(lián)邦國民有30萬人。瓦迪斯瓦夫希望這場戰(zhàn)爭也能解決哥薩克暴亂的問題,哥薩克是生活在烏克蘭的好戰(zhàn)社群,這場戰(zhàn)爭會讓他們找到價值,將其注意力放在為聯(lián)邦作戰(zhàn)上,而非反抗聯(lián)邦。和此前一樣的是他未能得到貴族支持,他們極少有人希望再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以支持此計劃。他從外國勢力中得到更多支持,羅馬、威尼斯和俄國等都支持此計劃。

(十一)在保證為這場戰(zhàn)爭提供軍餉后瓦迪斯瓦夫于1646年開始在哥薩克中招募軍隊,議會反對這一計劃并要求他解散軍隊,再加上瓦迪斯瓦夫本人健康情況惡化,這兩點讓這個計劃同樣以流產(chǎn)告終。瓦迪斯瓦夫仍未放棄,試圖在1647年重啟計劃并得到權貴耶雷米·維希尼奧維茨基(此人在奧斯曼邊界附近操練軍隊)的支持,但是他未能挑起奧斯曼人的戰(zhàn)意。1647年8月9日他的幼子因病逝世,時年7歲,唯一合法子嗣的去世對國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1648年初瓦迪斯瓦夫在梅爾基內(nèi)(梅雷奇)附近打獵時膽石癥(或腎結石)發(fā)作,因錯誤用藥導致他的健康狀況惡化。他的臨死情況存在爭議,他有時間口述遺囑并進行臨終祈禱。瓦迪斯瓦夫在1648年19日或20日凌晨2時逝世,他的心臟和其他內(nèi)臟被埋在維爾紐斯主教座堂圣卡齊米日禮拜堂中。他沒有合法子嗣,王位由他的同父異母弟揚·卡齊米日繼承。時人稱瓦迪斯瓦夫外向友好,有幽默感。樂觀,頗有人緣,能夠吸引很多與他交往的人。但是他脾氣暴躁,一旦生氣后做事便不顧后果。瓦迪斯瓦夫被指揮霍無度,他生活奢侈,使王室內(nèi)庫入不敷出。他也將大筆錢財分給其侍臣,宮廷外的人認為這些侍臣是在利用國王。他也因生前包養(yǎng)數(shù)位情婦而為人知曉,即便在明媒正娶后也是如此。

揚·卡齊米日

(一)約翰二世·卡齊米日(1609~1672)是齊格蒙特三世·瓦薩的次子,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奧波萊和上西里西亞的公爵,名義上的瑞典國王。他的雙親分別是齊格蒙特三世·瓦薩(1566年-1632年)和奧地利的康斯坦策(1588年-1631年),他的哥哥是波蘭前任統(tǒng)治者是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薩。他與神圣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室統(tǒng)治者有關系,是瓦薩王室的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波蘭統(tǒng)治者。他是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最后一位繼承格迪米納斯王室和其一分支雅蓋隆王朝血統(tǒng)的統(tǒng)治者,雖然雅蓋隆王朝是他的母系。揚二世·卡齊米日的父親齊格蒙特三世是古斯塔夫一世的孫子,在1592年成功從父親那里繼承瑞典王位,但于1599年就被他的叔叔卡爾九世廢黜。這導致瓦薩王室之間的糾紛,意圖占有瑞典王位的波蘭國王與意圖占有波蘭王位的瑞典國王的長期不和,這也是1600年到1629年的波瑞戰(zhàn)爭的開端。波蘭和瑞典在三十年戰(zhàn)爭(1618年-1648年)中處在對立的位置上,雖然在這場戰(zhàn)爭中波蘭最大程度地錯開所有重大的軍事行動。揚·卡齊米日于1609年3月22日出生于克拉科夫,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他哥哥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薩的陰影中。他在波蘭貴族(施拉赤塔)中沒有什么朋友,并公然支持奧地利。他把他的時間大量花在無節(jié)制的聚會和宗教思考上,他不過問政治,在宮廷中既沒有強大的政治基礎,也沒什么影響力。但是他有軍事指揮官的能力,他的才能展現(xiàn)于與沙皇俄國作戰(zhàn)的斯摩棱斯克戰(zhàn)爭中(1633年)。

(二)1632年至1635年瓦迪斯瓦夫四世試圖通過協(xié)商讓約翰·卡齊米日與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奧古斯塔(再后來與一位意大利公主)結婚來提高弟弟的影響力,但沒能成功。1637年約翰·卡齊米日接受一份到維也納的外交任務,讓他陷入?yún)⒓由袷チ_馬帝國軍隊與法國作戰(zhàn)的泥潭,在他的軍團在戰(zhàn)場上被擊敗后他在維也納宮廷虛度光陰一年。1636年他回到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與巴蘿內(nèi)斯·古爾登滕相愛,但是他與她的愛情遭到國王瓦迪斯瓦夫的反對,作為補償時瓦迪斯瓦夫試圖讓他統(tǒng)治庫爾蘭,但卻被聯(lián)邦議會(瑟姆)反對。揚·卡齊米日對此感到憤怒,在1638年來到西班牙成為葡萄牙總督,卻被法國間諜俘虜,被黎塞留主教囚禁到1640年,他后來被斯摩棱斯克省省長亞歷山大·戈謝斯基解救。1641年揚·卡齊米日決定加入耶穌會,1642年他再次回到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陪同他的妹妹到德意志地區(qū)。1643年他加入耶穌會,對國王瓦迪斯瓦夫的口頭譴責表示反對,導致聯(lián)邦和教皇之間的外交沖突。不久揚·卡齊米日成為紅衣主教,但在1646年12月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適合宗教生活后他回到波蘭。1647年10月他辭去紅衣主教的職位,參選波蘭國王。他嘗試獲得哈布斯堡王室的支持,并試圖與一位奧地利公主結婚以締結同盟,來對抗來自東方的威脅,但未能成功。1648年由波蘭議會當選為波蘭國王,這位最后一個來自瓦薩家族的波蘭國王將面臨俄波戰(zhàn)爭(1654年-1667年)和前兩位來自瓦薩家族的波蘭國王引發(fā)與瑞典的戰(zhàn)爭(即波蘭歷史上的大洪水時期)。

(三)即位后面對哥薩克大起義時揚二世·卡齊米日采取宰相奧索林斯基的建議同赫麥爾尼茨基在茲博羅夫達成妥協(xié)(1649年8月),允許在基輔省、切爾尼戈夫省、布拉茨拉夫省建立烏克蘭統(tǒng)領國。由赫麥爾尼茨基任統(tǒng)領,在冊哥薩克增加到4萬名。1651年赫麥爾尼茨基(赫梅利尼茨基)聯(lián)合韃靼軍隊再次進攻波蘭軍隊,6月底波蘭軍隊和哥薩克-韃靼聯(lián)軍在別列斯捷奇科戰(zhàn)役展開會戰(zhàn),揚·卡齊米日率領5萬波蘭軍隊徹底粉碎哥薩克和韃靼10萬軍隊的進攻,迫使赫麥爾尼茨基在白教堂簽訂新的條約(9月28日)。烏克蘭統(tǒng)領國縮小到基輔一個省,在冊哥薩克減少到2萬名,赫麥爾尼茨基走投無路,決定投靠俄國。之后波蘭與沙皇俄國和哥薩克軍作戰(zhàn),并得到韃靼軍隊的支持。1667年雙方簽訂和約,烏克蘭一分為二,第聶伯河右岸歸波蘭,第聶伯河左岸和基輔扎波羅熱歸俄國。1655年瑞典撕毀和約、進攻波蘭,波蘭進入大洪水時代。由于波蘭和立陶宛貴族的背叛(如立陶宛的拉吉維爾王公站在瑞典軍一邊)導致波蘭損失慘重,但是波蘭人民奮起反抗,到處襲擊瑞典侵略軍。瑞典勾結勃蘭登堡選帝侯,許諾把大波蘭送給勃蘭登堡公國。俄國、丹麥、荷蘭等國站在波蘭一邊,反對瑞典對波蘭的侵略并先后對瑞典王國宣戰(zhàn)。1657年特蘭西瓦尼亞大公拉科奇率軍三萬入侵波蘭,大肆搶掠,波蘭軍隊在奧地利軍隊的幫助下把拉科奇趕出國門。

(四)1658年勃蘭登堡公國站在波蘭一邊同瑞典軍作戰(zhàn),1660年波蘭與瑞典簽訂和約,波蘭仍占有庫爾蘭和里夫蘭的東南部,但放棄對瑞典王位的要求,承認瑞典對整個利沃尼亞和里加的主權。瑞典侵略軍被趕走了,但留下的是滿目瘡痍的城市。盡管揚·卡齊米日的統(tǒng)治被認為是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歷史上最災難性、最失敗的一次,但他經(jīng)常被稱為“勇士之王”,他英勇地為拯救自己的國家和人民而戰(zhàn)。1668年9月16日揚二世·卡齊米日放棄波蘭王位并回到法國,他在那里加入耶穌會,成為內(nèi)維爾圣馬丁修道院的院長。在他退位后米哈烏·維希涅維茨基被選為新的國王,并于1669年9月29日被加冕。當揚·卡齊米日聽到土耳其入侵波蘭的消息后立即向教皇請求給波蘭援助來對抗土耳其人,法國人曾私下拜訪他,被國王的這種偉大的愛所震驚,他是如此的關心自己的國家。1672年12月16日揚·卡齊米日·瓦薩去世,他的心臟被埋葬在內(nèi)維爾圣馬丁修道院。揚·卡齊米日與他哥哥的遺孀瑪麗亞·路易莎·貢扎加結婚,她是多愁善感的國王的主要支持者?,旣悂啞ぢ芬咨烙?667年,揚·卡齊米日沒有健在的子嗣,他的所有兄弟姊妹都比他先死且也未留子嗣,因此他是擁有博娜·斯福爾扎血統(tǒng)的最后一脈。

(五)在他死后那不勒斯的阿方索二世的所有合法后代全部死去,他那不勒斯的費蘭特和布列恩內(nèi)的血脈被他的遠表兄、塔爾蒙德和塔蘭托親王、費代里戈·迪·阿拉戈納(弗蘭特一世和塔蘭托的伊莎貝拉的第二子)的總繼承人亨利·德·拉·特雷德莫伊萊繼承,這個人也是費代里戈第一位妻子薩伏依的安妮的繼承人。揚·卡齊米日是瑞典的布里德耶特派系的族長,其血緣可以追溯至布里德耶特妹妹的長子,在他死后族長的職位由他的堂妹、已退位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奧古斯塔繼承。在1650年代的大洪水時代波蘭瓦薩王室的藏品被掠奪華沙的瑞典人和勃蘭登堡的日耳曼人所劫掠,雖然像圭多·雷尼的《歐羅巴的奸情》之類的一些藏品因藏在奧波萊而免受劫掠。約翰二世·卡齊米日對收藏的最大貢獻是他是荷蘭繪畫的熱心收藏家和丹尼爾·舒爾茨(曾畫有克里米亞將軍之子代代什的肖像畫Dedesz Aga,并曾為報答他父親在1663年與俄作戰(zhàn),為王室捕鷹者作畫)的贊助人。國王的畫作藏品中主要是在1660年獲得的這些畫作又來自于阿姆斯特丹畫商亨德里克·凡·艾倫比爾赫和他兒子赫里特·凡·艾倫比爾赫,其中主要是倫勃朗的作品,也有魯本斯、喬登斯、雷尼、圭爾奇諾、老布勒哲爾、巴薩諾和其他人的畫作。在約翰·卡齊米日放棄波蘭王位時他將他的大部分藏品帶到法國,留在華沙皇家城堡的藏品在大北方戰(zhàn)爭中被掠奪,或在1720年時被薩克森選帝侯 弗里德里?!W古斯特一世盜走。

揚·索別斯基

(一)揚·索別斯基(1629年8月17日-1696年6月17日)全名揚三世·索別斯基(一譯為約翰三世·索別斯基),是波蘭國王及立陶宛大公(1674年-1696年在位)。1629年8月17日揚·索別斯基(一譯約翰·索別斯基、揚·索比斯基?、約翰三世·薩比斯基)生于加里西亞的利沃夫附近的奧列斯科。他母親的祖父是波蘭王室大指揮官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他的父親雅科夫·索別斯基通過婚姻繼承克拉科夫的若烏凱夫城堡。索別斯基從小在克拉科夫受過良好教育,1646年至1648年索別斯基和哥哥馬雷克進行一次全歐洲的旅行,二人用2年時間周游法國、尼德蘭和英格蘭,擴展視野并熟悉西歐及其文化。當索別斯基于1648年返回波蘭時他為波蘭國王揚·卡齊米日效命,參與鎮(zhèn)壓哥薩克人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的起義。1651年7月1日索別斯基見證波蘭在別列斯捷奇科的大捷,此役中波蘭軍重創(chuàng)赫梅利尼茨基及其韃靼盟軍,1652年馬雷克被克里米亞汗國的韃靼人俘獲并處死。1655年波蘭與瑞典之間的第一次北方戰(zhàn)爭爆發(fā),所謂的“大洪水時代”到來。當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夫于1656年入侵波蘭時揚·卡齊米日被流放,作為波蘭主要將領的索別斯基選擇投降瑞典。然而在1657年索別斯基再次變換陣營,在波蘭名將斯特凡·恰爾涅茨基的領導下他在把瑞典人從波蘭中部省份趕走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索別斯基還在烏克蘭領導針對叛亂的哥薩克人和韃靼人的其他軍事行動以及1658年至1666年的俄國-波蘭戰(zhàn)爭。當耶日·盧博米爾斯基反叛揚·卡齊米日時索別斯基保持對國王的忠誠。

(二)作為回報時他在職位上迅速被提升,1665年成為陸軍指揮官和大元帥,1667年在波德哈伊策附近大勝,1668年凱旋,2月5日被任命為大蓋特曼(即波蘭軍隊的總指揮)。第一次北方戰(zhàn)爭(1655年-1660年)是波蘭-瑞典之間的戰(zhàn)爭,1655年瑞典卡爾十世?古斯塔夫對波蘭宣戰(zhàn),希望擴大波羅的海的領土。瑞典與勃蘭登堡結盟后侵犯波蘭,趕走波蘭國王約翰二世·卡齊米日,取得初步勝利。但不久俄國、丹麥和奧地利對瑞宣戰(zhàn),勃蘭登堡大選侯弗里德里?!ね直硹壢鸬浼尤肼?lián)盟。瑞軍被逐出波蘭后兩次侵犯丹麥,大敗丹麥王弗雷德里克三世,割取丹麥三分之一的領地,后來由于荷蘭共和國援助丹麥才沒能合并丹麥。戰(zhàn)爭結束時波蘭王室放棄對瑞典王位的要求,而瑞典則從丹麥獲得斯科訥。由于有關各國的矛盾并沒有解決,過了40年又爆發(fā)第二次北方戰(zhàn)爭(大北方戰(zhàn)爭)。1665年與法國女子瑪麗·卡西米爾·路易絲·德·拉格朗熱·達爾基安結婚,1668年揚·卡齊米日放棄王位到法國修道院后瑪麗·卡西米爾策劃使他成為國王,沒有成功。他改而收取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賄賂,支持法國候選人孔代親王。盡管法國人大量行賄,但波蘭貴族還是在1669年6月19日選舉米哈烏·克雷布特·維希尼奧維茨基為新國王。米哈烏當選后索別斯基即策劃反對新國王,1670年陰謀敗露,路易十四拒不承認法國卷入該國陰謀。但1672年索別斯基仍在繼續(xù)活動,企圖促成國王退位,他認為維希尼奧維茨基性格懦弱。

(三)由于他經(jīng)常在前線,瑪麗·卡西米爾多次回法國,他曾給瑪麗·卡西米爾許多長信,這些信件成為重要的歷史資料。索別斯基的擴軍計劃遭到仍為貴族支持的國王的反對,1672年25萬的奧斯曼帝國軍隊入侵波蘭波多利亞省,占據(jù)卡緬涅茨要塞。索別斯基集結所有部隊,迅速前往抵抗。正當他在前線奮戰(zhàn)時維希尼奧維茨基卻于1672年10月18日簽署臭名昭著的《布恰奇條約》,割讓波多利亞,并將波屬烏克蘭交給奧斯曼帝國的保護下獨立。然而索別斯基不顧該條約,繼續(xù)抗擊侵略。1673年初于軍隊人數(shù)上處于劣勢的索別斯基在10天內(nèi)接連擊敗土軍四次,他的行動得到波蘭人民的支持。同年11月11日他率領的4萬軍隊在德涅斯特河畔的霍奇姆大敗侯賽因帕夏指揮的3.5萬土軍,幾乎將其全殲并攻占霍奇姆要塞,此后不久土軍被迫撤出波蘭國境。在霍奇姆戰(zhàn)役的前一天維希尼奧維茨基在利沃夫去世,波蘭王位空缺。索別斯基聽說后立即中止作戰(zhàn),趕回華沙,派6000名士兵包圍監(jiān)督議會。在瑪麗·卡西米爾的活動下索別斯基于1674年5月21日成功被選為波蘭國王,稱揚三世·索別斯基。就在索別斯基登基的第二年(1675年)16萬奧斯曼及韃靼聯(lián)軍重新發(fā)動進攻,占領波多利亞。盡管面對國內(nèi)貴族不和造成的阻礙,但他仍在同年底于利沃夫擊敗土軍。1676年2月2日索別斯基在克拉科夫正式加冕,隨后又回到烏克蘭繼續(xù)作戰(zhàn)。

(四)10月索別斯基以1.5萬的兵力(60門火炮)在茹拉夫諾的營地頂住易卜拉欣帕夏指揮的15萬土軍長達3周的一再突擊,盡管屢次擊退敵人,但波軍也無力驅逐土軍,最終索別斯基的堅持作戰(zhàn)使他有條件與易卜拉欣帕夏展開相對有利的和談。10月27日雙方達成《茹拉夫諾和約》,該和約規(guī)定除了摩爾多瓦的德涅斯特河外奧斯曼帝國撤出大部分烏克蘭地區(qū)(除右岸外),波蘭重新獲得大約三分之二的烏克蘭土地,無需對奧斯曼帝國進獻“年貢”。議會雖未批準這個和約,但該條約的簽訂也使兩國之間得到數(shù)年的休戰(zhàn)時間。索別斯基即位之初采取親法政策,1675年與法國締結《賈瓦拉夫密約》。他企圖利用法國和瑞典的支持從霍亨索倫家族手中重新獲得普魯士公國的領土,但未能如愿以償。隨后受挫的索別斯基尋求與路易十四的勁敵、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一世結盟,1683年3月31日兩國簽訂《華沙條約》以對抗奧斯曼帝國。條約規(guī)定:如果締約一方的首都(維也納或克拉科夫)被圍,締約一方有義務使用一切力量和手段援助另一方。當年夏天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帕夏指揮一支號稱15萬人的土軍向維也納進軍,并于1683年7月17日開始圍攻維也納,利奧波德一世出逃帕紹,由恩斯特·呂迪格·馮伯爵指揮的1.5萬奧地利駐軍拒絕奧斯曼人的招降。

(五)危急時刻索別斯基響應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一世的號召,即刻率2.7萬人增援,在15天的時間里行軍220英里。與德意志和東歐各地的援軍抵達維也納附近,悄悄登上維也納西邊的卡倫貝格高地組成7萬余人的聯(lián)軍,由索別斯基擔任總指揮。?9月12日清晨索別斯基將聯(lián)軍布成弧線形陣線對土軍發(fā)動進攻,他本人親率波蘭軍隊組成右翼。聯(lián)軍與土軍的激戰(zhàn)持續(xù)到下午4點后逐漸取得優(yōu)勢,6點索別斯基集結近2萬騎兵(包括3000波蘭翼騎兵),發(fā)起一次決定性的沖擊,沖散土軍的隊形。此時維也納守軍殺出,卷入混戰(zhàn)。戰(zhàn)役以奧斯曼帝國的失敗告終,聯(lián)軍傷亡4500人,奧斯曼人死傷1.5萬、被俘5000人。此役徹底終結奧斯曼帝國對西歐的入侵,10月索別斯基率軍收復埃斯泰爾戈姆。索別斯基在解救維也納行動中的領導作用被認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戰(zhàn)后恩斯特·呂迪格·馮伯爵興高采烈地擁抱和親吻索別斯基,稱其為大救星。波蘭軍隊在1683年取得的這次軍事勝利不僅阻止奧斯曼帝國對歐洲的入侵,而且振奮波蘭民族的精神。1983年波蘭處在政治體制轉軌的緊要關頭時就曾舉行過“維也納大捷”300周年的全國性紀念活動,以重振民族精神。不過索別斯基取得的成就并沒有給波蘭帶來多大的利益,他在維也納戰(zhàn)后曾試圖把巴爾干地區(qū)的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從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下解救出來,將波蘭的領土擴展到黑海沿岸。

(六)1684年至1691年間數(shù)次進攻摩爾多瓦,沒有取得多大的收獲,在對該地發(fā)起的最后一次進攻中他險些被俘。索別斯基的軍事行動總是受到波蘭貴族和議會的牽制,同時他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關系也惡化了。俄羅斯人本是波蘭的勁敵,卻表示愿意加入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神圣同盟”,并和波蘭談判。索別斯基迫于對奧斯曼作戰(zhàn)的壓力,于1686年同意與俄羅斯達成“永久和約”。依約波蘭確認1667年《安德魯索沃停戰(zhàn)協(xié)定》規(guī)定的領土變更,被迫永久放棄基輔和對俄羅斯的領土要求,并保證波境內(nèi)東正教徒的信仰自由,但這個和約未得到議會批準。索別斯基在波蘭國內(nèi)努力提高國王地位,但貴族們相互爭吵,他的長子雅各布為了繼承王位而犯上作亂,使波蘭即將陷入崩潰的狀況。在此情況下索別斯基的健康狀況持續(xù)惡化,最終于1696年6月17日因心臟病在維拉努夫宮逝世。1697年薩克森選帝侯“強者”奧古斯特在他死后成功當選波蘭國王,稱奧古斯特二世。此時索別斯基家族被流放而一無所有,只得把女兒嫁給同時遭受厄運的、被流放的斯圖亞特家族。索別斯基通過一系列軍事活動享譽海外,但卻忽視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的內(nèi)部問題。他在位期間試圖建立世襲君主制,改變波蘭為中央集權國家,但遭到波蘭大地主等貴族抵制和勃蘭登堡、奧地利等國反對而未能成功。在他統(tǒng)治時期自由否決權被濫用,波蘭議會時常中斷。貴族上層仍我行我素,絲毫無損,中央立法和稅收陷于停頓。

(七)同時立陶宛的薩皮耶哈家族具有廣泛的權力,國王法令實際上完全無效。索別斯基能夠激勵士兵,使通常處于劣勢的軍隊英勇萬分,并且他總是通過戰(zhàn)術取勝。他在軍事上主張積極進攻,善于戰(zhàn)場機動,力求各個擊破,被稱贊為“具有罕見的統(tǒng)帥所應具備的眼光”,即“懂得快速縱覽大的軍事格局并適時予以應對”。在1676年10月的茹拉夫諾會戰(zhàn)中他以寡弱的兵力對抗10倍于己的土軍的圍攻,當部分敵軍為準備沖鋒而接近他的防線并處于一狹長地帶時索別斯基抓住時機,率部將其擊敗。索別斯基在位時期設法把中央政府的軍隊擴大到1.2萬人,增添龍騎兵和步兵團隊而使之現(xiàn)代化。索別斯基在抵御瑞典和奧斯曼帝國入侵,保衛(wèi)波蘭的廣大國土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參加的主要戰(zhàn)爭有:赫梅爾尼茨基起義(1648年-1654年)、第一次北方戰(zhàn)爭(1655年-1660年)、俄國-波蘭戰(zhàn)爭(1658年-1666年)、波土戰(zhàn)爭(1671年-1677年)、奧土戰(zhàn)爭(1682年-1699年)。參加主要戰(zhàn)役(戰(zhàn)斗)有:貝里斯特茨科之戰(zhàn)(1651年)、霍齊姆之戰(zhàn)(1673年)、利沃夫之戰(zhàn)(1675年)、茹拉夫諾之戰(zhàn)(1676年)。此外索別斯基在1683年將維也納從奧斯曼帝國的圍攻中解救出來,這一勝利標志著奧斯曼人不再具有威脅基督教歐洲的能力。索別斯基曾聘請奧古斯丁·洛奇為宮廷建筑師,設計華沙的維拉諾夫宮來作為他休憩的夏宮,這座建筑成為波蘭全盛時期巴洛克建筑藝術的代表。1677年初建時王宮像一座莊園,1680年按意大利別墅式的索別斯基樣予以擴大,增加庭院和花園,內(nèi)部按法國巴洛克風格裝飾得富麗堂皇。

(八)17世紀末別墅改為王宮,國王和王后瑪麗·卡西米爾長期在此居住。在索別斯基的支持下皇家宮廷圖書館館長、耶穌會教士亞當·科漢斯基為皇家圖書館收集基爾旭《偉大的中國(插圖)》等有關中國的出版物和地圖,索別斯基得以更廣泛地了解中國文化。他讀了關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書和古詩,尊崇孔子,特別喜愛晉代詩人陶淵明。1686年他在維拉諾夫宮設立專門的“中國廳”,并作了中國式的裝飾和布置,連床具、帳幃和睡衣都是中國式的或用中國材料制成的。1688年11月他托一位波蘭傳教士再次送一封給康熙帝的信,表達對了解中國情況的渴望,而瑪麗·卡西米爾從法國所帶的一批陪嫁的中國物品也帶來中國情趣。索別斯基在佐爾克維亞和雅夫洛夫修建的中國式宮殿在此后二三十年里一直是波蘭上流社會仿效的對象,在此期間亞美尼亞商人轉運一些中國商品到波蘭,普通波蘭人開始有機會較多地接觸中國商品,對中國增加感性認識。索別斯基即位之初采取親法政策,但因利益上的分歧,后轉而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結盟,以對抗奧斯曼帝國的侵略。17世紀由于天主教傳教士的東來,中國同歐洲交往日益頻繁。大量的中國藝術品和介紹中國文化的著作通過尼德蘭、法國也傳到波蘭,這引起索別斯基的極大興趣。而科漢斯基經(jīng)常與德國學者萊布尼茨、耶穌會士阿塔納茲·基爾旭交流有關中國的問題,這影響索別斯基。在戰(zhàn)勝奧斯曼帝國后希望同中國建立聯(lián)系的索別斯基寫了封信給清朝的康熙帝介紹這次勝利,并表示同中國建立聯(lián)系的愿望。還附上自己的肖像,托耶穌會教士南懷仁帶給康熙帝,康熙帝也曾經(jīng)贈給索別斯基兩個中國花瓶。

奧古斯特二世

(一)奧古斯特二世(1670年5月12日-1733年2月1日)是波蘭國王(1697年-1706年,1709年-1733年)和神圣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1694年-1733年,稱弗里德里?!W古斯特一世),他被認為是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歐洲宮廷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因其身形魁梧、力大無窮而綽號“強力王”、“鐵腕”,據(jù)說他可以徒手折斷馬蹄鐵、單手破墻。弗里德里?!W古斯特為薩克森選侯約翰·格奧爾格三世之子,1694年自其兄約翰·格奧爾格四世處繼承選帝侯爵位。1697年波蘭國王揚三世去世后弗里德里?!W古斯特藉改宗天主教并獲得哈布斯堡奧地利皇帝支持,從18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當選為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并成功擊敗威脅性最高的法國候選人孔蒂親王。他在1690年代大幅強化薩克森的絕對君主制,不但成功壓制等級議會的反對聲浪來征收豐厚的普通消費稅,更把原本不足兩萬的常備軍擴增到三萬人(與普魯士勢均力敵)。他因此有充沛的財力仿效法國的太陽王,展開奢華排場并進行文化建設。到1700年時單靠薩克森兩百萬的人口與財力(薩克森乃神圣羅馬帝國中的傳統(tǒng)強邦,人口財力遠多于120萬人的普魯士,是德意志各邦人口最多的諸侯),弗里德里?!W古斯特就穩(wěn)坐德意志最強諸侯之寶座,更不用說表面上仍是東歐強國的波蘭(人口900多萬)。唯一的缺憾是奧古斯特因為改信天主教,失去歐洲新教徒的信賴,并讓薩克森永遠地失去“新教護法”的光環(huán)(當初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薩克森選帝侯帶頭改信路德宗,并有力地保護馬丁·路德)。不過薩克森仍參與新教聯(lián)盟,只是被普魯士取代其領導地位而已。

(二)弗里德里?!W古斯特于1699年結束波土戰(zhàn)爭,偕同奧地利、俄羅斯、威尼斯與奧斯曼帝國簽訂《卡爾洛維茨和約》。盡管在戰(zhàn)爭中取勝,但由于哈布斯堡王朝的自私自利,波蘭只收回右岸烏克蘭地區(qū),并未能分得一塊大蛋糕。和約的最大受益者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將整個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吞并。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于1699年11月與俄羅斯和丹麥結成反對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的北方同盟,1700年8月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與俄羅斯和丹麥共同投入反對瑞典的大北方戰(zhàn)爭(1700年—1721年)。雖然他有三萬薩克森軍與1.8萬波蘭軍,但是戰(zhàn)爭的進展很快證明薩克森-波蘭缺乏與瑞典對抗的軍事能力。1701年卡爾十二世在里加戰(zhàn)役中打敗波蘭軍隊,到1702年他已經(jīng)攻克波蘭首都華沙。1704年7月12日貴族會議在卡爾十二世武力威脅下宣布廢黜弗里德里?!W古斯特,選舉親瑞典的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為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但是這一決定受到波蘭大部分小貴族的反對。1706年瑞典軍攻入薩克森,奧古斯特二世被迫無條件投降,簽訂阿爾特蘭施泰特和約,放棄自己的波蘭王位。但是1709年彼得大帝在波爾塔瓦戰(zhàn)役中將卡爾十二世徹底擊潰,導致奧古斯特二世重登波蘭王位,斯坦尼斯瓦夫一世逃亡普魯士。1714年奧古斯特二世與俄羅斯、丹麥、普魯士聯(lián)盟反對東山再起的卡爾十二世,1721年奧古斯特二世與瑞典簽訂斯德哥爾摩條約,恢復戰(zhàn)前疆界。

(三)此時波蘭和薩克森境內(nèi)一片殘破,薩克森的人口更從200萬下降到170萬,十多年后薩克森的國力就被“士兵王”統(tǒng)治的普魯士超越(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力倡儉樸,把軍隊從3.8萬擴大到8萬人,治下人口更從1713年的155萬增加到1740年的225萬)。斯德哥爾摩條約是北方戰(zhàn)爭(1700—1721)結束前夕瑞典與漢諾威、普魯士和丹麥在斯德哥爾摩簽訂的條約的總稱,1719年11月20日英國國王兼漢諾威選侯喬治一世首先同瑞典締結和約,和約把不來梅和費爾登公國劃歸漢諾威,漢諾威向瑞典償付100萬薩勒,瑞典向英國提供貿(mào)易優(yōu)惠。1720年2月1日瑞典與普魯士簽訂和約,把佩內(nèi)河以南、奧得河以東的波美拉尼亞南部、什切青以及烏瑟多姆和沃林兩島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向瑞典支付100萬塔勒。1720年6月3日瑞典又與丹麥締結和約(《腓特烈斯堡和約》),瑞典放棄通過松德(厄勒)海峽的免稅特權,撤回對荷爾斯泰因-戈托普公國的傳統(tǒng)支持,向丹麥支付60萬塔勒,丹麥將戰(zhàn)爭中占領的土地交還瑞典。雖然奧古斯特二世的波蘭首都在華沙,不過他長期居住在薩克森的首都德累斯頓。因為對母國的熱愛,他在德累斯頓進行大規(guī)模建設,將其打造為璀璨的文化之都,著名的茨溫格宮就是其例。由于他計劃令德累斯頓成為最重要的皇家住處,他亦開始發(fā)現(xiàn)中國制造瓷器(白色的黃金)的秘密,在他統(tǒng)治下在德累斯頓和邁森發(fā)明歐洲的瓷器,他亦從歐洲各地招攬許多最好的建筑師和畫家來到德累斯頓。

(四)這段時期在哈賽的直接指導下該市的音樂生活也開始活躍起來,1718年建立豪華的森佩爾歌劇院,并在1719年請到知名的韓德爾來演出。他的統(tǒng)治標志德累斯頓在眾歐洲城市當中開始在技術和藝術上呈現(xiàn)出領先地位,德累斯頓也因此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不但在初期建立薩克森-波蘭貿(mào)易公司并成功打入波羅的海,更讓波蘭的農(nóng)業(yè)與薩克森的工業(yè)互相配合,使得薩克森經(jīng)濟在大北方戰(zhàn)爭之后強力復蘇,大大有利于薩克森財富的增長。他在位早期薩克森人民對選侯充滿疑懼與不滿,因為他為了獲取波蘭王冠在1697年背棄新教的路德派、改信天主教。連他的選侯夫人也因為拒絕改宗天主教,于是終身與他分居,從此再沒離開過德累斯頓。她的固執(zhí)虔誠一方面受到許多人的愛戴,另一方面也為她招來不少非議。但是隨著時間證明奧古斯特二世并未在薩克森引入天主教,仍保持路德教派在薩克森的優(yōu)勢地位,因此人民逐漸接受這位充滿魅力的“國王”。不少人甚至以歡欣鼓舞的心情對充滿傳奇故事的國王喜愛崇拜(譬如空手拗斷馬蹄鐵;用一根手指頭吊起兩個壯漢),稱他為“薩克森的海克力斯”,這也正是奧古斯塔二世積極仿效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正面功效。雖然奧古斯特二世對薩克森深切的熱愛與孜孜不倦的建設使他在中后期廣受薩克森人民的愛戴,并在死后以“藝術之父”的名號被長久紀念,但是國內(nèi)的路德派貴族仍是對他改宗天主教頗有不滿,并反抗其集權措施。

(五)特別是在1717年他讓兒子兼繼承人奧古斯特三世改信天主教的行為公開之后(同樣是為了繼承波蘭王位)更在貴族間引起軒然大波,各自在其封地內(nèi)抵制選侯的施政與干涉,并減少和中央政府的合作。雖然貴族與等級議會在1730年代被王權持續(xù)壓制,但是城市議會卻不斷茁壯。而貴族不愿在軍隊服役當軍官,使得薩克森兵數(shù)很難突破四萬人,無法像普魯士的容克貴族那樣積極服役、充滿效忠王室的尚武精神。當時鄰國的普魯士“士兵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正以令人難以忍受的吝嗇積累錢財,實施全力建軍、提高軍備的政策。奧古斯特二世卻對自己的高尚風雅與文化建設沾沾自喜,曾自詡其都城德雷斯頓是德意志的雅典(暗指自己高雅),把鄰國普魯士都城柏林比作德意志的斯巴達(暗指士兵王粗俗),弗里德里?!ね皇缆犅勥@個評價后卻頗為高興。兩人死后弗里德里?!ね皇赖能妵髁x方針被證明是正確的,他雄才大略的兒子弗里德里希二世繼位后(擴軍至16萬人)在1756年輕易地攻破軍備不振的薩克森(軍隊不足四萬),建立北德意志地區(qū)的霸權。1730年奧古斯特二世與普魯士公開結盟,他并在夏季舉行一場盛大的閱兵典禮,總數(shù)3.6萬的薩克森軍配備精良、奪目的裝備,向鄰國展現(xiàn)薩克森雄厚的軍事與經(jīng)濟實力。當時年輕的普魯士王儲弗里德里希二世也在現(xiàn)場觀禮,據(jù)說他因此忌憚薩克森的國力,在未來的七年戰(zhàn)爭(1756-1763年)中就以占領薩克森、榨取其資源為第一目標。

(六)1763-1765年輔政的偉大政治家托馬斯·馮·弗里奇(1700-1775年,出身中產(chǎn)階級卻成為貴族)于1763年公允地評價說奧古斯特二世在位的最后十年(1723-1733年)乃是薩克森史上絕無僅有的巔峰期,再也沒有一位薩克森君主享有過這樣的輝煌與榮耀(1763年薩克森選侯弗里德里?!W古斯特在俄羅斯強大的壓力下不再兼任波蘭國王)。弗里奇任內(nèi)策劃薩克森一系列的重建計劃,十年內(nèi)就將薩克森的國力與經(jīng)濟從廢墟中救起。奧古斯特也拒絕簽署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為確保其女兒瑪麗亞·特雷西婭繼承奧地利王位,而要求各國君主和諸侯簽署的國事詔書,希望能在之后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40-1748年)分一杯羹(結果一無所獲)。奧古斯特二世致力于恢復波蘭形同虛設的王權,曾于1715年未經(jīng)波蘭的貴族國會(瑟姆)同意就開征新稅、提升政府的效率,結果波蘭貴族發(fā)動叛亂,企圖推翻奧古斯特二世。他試圖以2.5萬的薩克森軍來鎮(zhèn)壓叛亂、遂行其意志,結果波蘭貴族向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求援。彼得大帝抓準機會從中得利,在1717年以居中協(xié)調(diào)為名結束波蘭的紛爭,結果是沙皇從此成為波蘭的實際操控者,成為未來瓜分波蘭的關鍵前因。

(七)1717年協(xié)議的少數(shù)幾項成就是規(guī)定國家維持2.4萬人的常備軍(大約是俄羅斯的十分之一),并且補強國家原本若有似無的行政功能。問題在于國王沒有常備軍的控制權,導致剩余的中央權力淪為幾個權貴大家族的斗爭目標。權貴互斗增強貴族間的離心意志,更加渴求外國強權的干涉。1719年他試圖與英國、奧地利締結同盟,如此可有效制衡俄羅斯在波蘭的巨大影響力,但是聯(lián)盟計劃因為貴族叛亂而被迫放棄。1721年大北方戰(zhàn)爭結束后因為波蘭的經(jīng)濟與社會穩(wěn)定地從破壞中恢復過來,加上彼得大帝在1725年過世后俄羅斯的外部影響力減弱,奧古斯特二世在波蘭的權力有逐步上升的趨勢,但是波蘭根深蒂固的貴族民主制(瑟姆的“自由否決權”)讓大權貴輕易地摧毀他提升王權的企圖。1727年他在華沙把氣派非凡的薩克森花園修建完成,并對外開放參觀,促使他在波蘭的人氣上升。1733年奧古斯特二世在華沙因糖尿病而病逝,他生前努力將波蘭的王位繼承改為世襲制,以傳給自己的子孫,最終沒有成功而維持著王位選舉制,但幸運的是在外援俄國與奧地利的支持下其子奧古斯特三世在波蘭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33-1738年)當中于1734年成功獲選為波蘭國王(因為俄、奧達成共識讓二流國力的薩克森選侯當波蘭國王,比較容易去操控)。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一)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1677年10月20日-1766年2月23日)是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國王、洛林公爵和神圣羅馬帝國伯爵(皇帝腓特烈三世授權給萊什琴斯基家族)。1677年出生于利沃夫,他是波茲南省總督拉法爾·萊什琴斯基和安娜·加布羅諾斯瓦卡的兒子。他和卡塔日娜·奧帕林斯卡結婚,有了個女兒瑪麗·萊什琴斯卡(她在后來為法國王后、路易十五的妻子)。1697年作為波蘭的侍臣,他簽署選舉奧古斯特二世的條款,1703年他加入在瑞典黃金資助下、薩佩哈家族開辦的反對奧古斯特的組織立陶宛聯(lián)合會。在瑞典成功入侵波蘭后的翌年斯坦尼斯瓦夫被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相中,去接替敵視瑞典人的奧古斯特二世。萊什琴斯基當時是一個無可指責的先行者、血統(tǒng)優(yōu)秀的年輕人且重視人才,但肯定沒有足夠的力量或維持自己如此不穩(wěn)定王位的政治影響力,然而在賄賂和一個軍事集團的援助下瑞典于1704年7月12日成功地促成它首創(chuàng)的,由六個城堡領主和二十多個男子構成的君主選舉大會。幾個月后斯坦尼斯瓦夫被迫在被奧古斯特突襲后向瑞典營地尋求避難,最終于1705年9月24日他在非常輝煌的氣氛中加冕為波蘭國王。卡爾親自提供給他提名人的新王冠和權杖來代替被奧古斯特帶到薩克森的古老波蘭王權標記,新國王的第一道命令是以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的名義和卡爾十二世結盟來協(xié)助瑞典反對俄羅斯彼得大帝,斯坦尼斯瓦夫以此幫助他的靠山,因此他誘導哥薩克酋長伊凡·馬澤帕去在戰(zhàn)爭大多數(shù)關鍵時期放棄彼得大帝。

(二)斯坦尼斯瓦夫在瑞典人被處置時設立一個小兵團,但是斯坦尼斯瓦夫的存在完全取決于卡爾的武裝在波爾塔瓦會戰(zhàn)(1709年)上的勝利。波爾塔瓦會戰(zhàn)失利后斯坦尼斯瓦夫的權力像一場夢一樣消失,他逃亡到東普魯士。絕大多數(shù)波蘭人趕忙推翻斯坦尼斯瓦夫,并在奧古斯特二世統(tǒng)治時平靜地生活,從此只領取卡爾十二世養(yǎng)老金度日的斯坦尼斯瓦夫和克拉索的兵團撤退到瑞典波美拉尼亞。在奧古斯特二世重登王位時斯坦尼斯瓦夫退掉波蘭王位標志(雖然保留皇家頭銜),以交換小得可憐的茨魏布呂肯公國。1716年有人企圖暗殺薩克森官員拉克魯瓦,但斯坦尼斯瓦夫被未來波蘭國王的父親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亞托夫斯基相救。萊什琴斯基當時居住在阿爾薩斯維森堡,1725年曾滿意地看到他的女兒瑪麗·萊什琴斯卡成為路易十五的妻子和法國王后。1725年到1733年間斯坦尼斯瓦夫住在香波城堡,1733年由于他的女婿路易十五支持他在奧古斯特二世去世后繼承王位,這導致波蘭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33年9月斯坦尼斯瓦夫抵達華沙,在穿越中歐一天一夜時斯坦尼斯瓦夫偽裝為車夫。翌日雖然有很多抗議,但是斯坦尼斯瓦夫依然第二次舉行加冕為波蘭國王。但是俄羅斯反對瑞典于法國選出的任何候選人,俄羅斯當即抗議其當選,候選新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三世,這也是俄羅斯的盟友奧地利的候選人。

(三)1734年6月30日由彼得·彼得羅維奇·拉西指揮的2萬人俄軍之后在華沙宣布奧古斯特三世為波蘭國王,接著在但澤圍攻斯坦尼斯瓦夫,斯坦尼斯瓦夫和他的黨羽(包括大主教、法國和瑞典的外交使節(jié))在但澤已經(jīng)根深蒂固,并在那里等待法國已經(jīng)答應的救援。攻城開始于1734年10月,1735年3月17日布爾哈爾德·克里斯托夫·米尼赫元帥接替彼得·彼得羅維奇·拉西。5月20日期待已久的法國船隊抵達,并有2400個援兵從維斯特普雷特登陸。一周后這個小的可憐的軍隊勇敢地嘗試進攻俄軍,但最終不得不投降,這是第一次法國和俄羅斯作為敵人在戰(zhàn)場上見面。6月30日被8000俄軍圍困135天后但澤無條件投降,兩天前斯坦尼斯瓦夫已偽裝為農(nóng)民逃了出來,他在哥尼斯堡重新出現(xiàn)在公眾場合。在那里他向自己的黨羽發(fā)表以他的名義建立聯(lián)合會的宣言 ,并寄信給波蘭特使到巴黎去敦促法國帶至少4萬人入侵薩克森。在烏克蘭也一樣,伯爵尼古拉·波托茨基反復呼吁以行動支持斯坦尼斯瓦夫,并湊齊5萬多人,而這些人也最終被俄軍打敗。1736年1月26日斯坦尼斯瓦夫再一次退位,但得到洛林公國作為養(yǎng)老地(法國、西班牙及薩伏依協(xié)定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皇帝弗朗茨一世把洛林公國讓予斯坦尼斯瓦夫,為了彌補弗朗茨一世的損失,當時出現(xiàn)統(tǒng)治空位的托斯卡納大公國成為其補償)。1738年他將里德基納和萊什諾的遺產(chǎn)賣給伯爵(后來的王子)亞歷山大·約瑟夫·素科夫斯基,他到呂內(nèi)維爾定居,在那里成立斯坦尼斯瓦夫學會。用他的晚年為科學和慈善獻身,學會中最有名是盧梭。

奧古斯特三世

(一)奧古斯特三世(1696年10月17日-1763年10月5日)是1734年至1763年期間的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也是1733年至1763年期間的薩克森選帝侯(作為薩克森選帝侯則被稱為弗里德里?!W古斯特二世)。奧古斯特三世是薩克森選帝侯和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國王奧古斯特二世的唯一的合法后代,是韋廷家族阿爾伯特系的一員,她的母親是勃蘭登堡-拜羅伊特侯爵克里斯蒂安·恩斯特的長女、勃蘭登堡-拜羅伊特的克里斯蒂亞娜·埃伯哈廷女侯爵。1712年將接替父親成為波蘭國王的奧古斯特皈依天主教,然而此事一經(jīng)公開宣布后便立即引起信仰新教的薩克森貴族們的不滿?。面對著一位信仰天主教的薩克森繼承人勃蘭登堡-普魯士和不倫瑞克-呂訥堡選帝侯國在1717年至1720年期間試圖接管薩克森,但是沒有成功。當奧古斯特二世于1733年去世后奧古斯特三世繼承薩克森選帝侯國,并在俄羅斯帝國和神圣羅馬帝國的支持下被推選為波蘭國王,但奧古斯特三世也遭到來自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勢力的反對。在大北方戰(zhàn)爭期間斯坦尼斯瓦夫在瑞典的支持下篡奪王位,斯坦尼斯瓦夫從1706年開始執(zhí)政,直至1709年瑞典在波爾塔瓦會戰(zhàn)中戰(zhàn)敗后被推翻。

(二)1733年流放歸來的斯坦尼斯瓦夫在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支持下引發(fā)波蘭王位繼承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于1738年以奧古斯特三世及其盟友的勝利而告終。1733年10月5日奧古斯特被推選為波蘭國王,并且流放他的對手前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1734年1月17日奧古斯特在克拉科夫加冕,并于1736年6月在華沙被公認成為國王。作為國王時奧古斯特對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的政事并不感興趣,而是專注于狩獵、歌劇和藝術品的收藏。在他統(tǒng)治波蘭三十年的時間內(nèi)他只花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在政事上,在此期間恰爾托雷斯基家族和波托茨基家族之間的政治爭斗使波蘭眾議院處于癱瘓狀態(tài),國內(nèi)政治局面進一步混亂,并削弱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的國力。奧古斯特三世將他的大部分權利和在聯(lián)邦內(nèi)的職責都交給曾經(jīng)擔任過波蘭總督的海因里?!ゑT·布呂爾,奧古斯特的長子弗里德里?!た死锼沟侔怖^承他父親的選帝侯位。

(三)隨著一場由俄羅斯支持的政變在波蘭爆發(fā),在恰爾托雷斯基的煽動下?1764年9月7日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被推選為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被稱為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是手握大權的波蘭貴族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亞托夫斯基的兒子,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亞托夫斯基還曾是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代理人?。由于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是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情人,因此他也得到俄羅斯宮廷的強烈支持。奧古斯特統(tǒng)治時期的波蘭也是波蘭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奧古斯特在執(zhí)政期間只花很少的時間待在波蘭,比起處理國家事務時他更喜歡在安逸愉悅的氛圍中生活。這位著名的藝術贊助人將薩克森和波蘭的事務交給他的首席顧問海因里?!ゑT·布呂爾,當他離開波蘭后政權又落入手握大權的恰爾托雷斯基家族的手中。在奧古斯特的統(tǒng)治末期他受恰爾托雷斯基家族和波尼亞托夫斯基家族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波蘭政事也受到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干預?。在他的統(tǒng)治下波蘭的無政府狀態(tài)逐漸加深,波蘭對鄰國的依賴性也逐漸加強。

斯坦尼斯瓦夫二世

(一)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全名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1732年1月17日-1798年2月12日),本名斯坦尼斯瓦夫·安東尼·波尼亞托夫斯基,是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末代國王與大公(1764年-1795年)。他是克拉科夫城主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亞托夫斯基和康斯坦恰·曹爾托里斯卡的兒子,米哈烏·耶日·波尼亞托夫斯基(1784年-1794年任波蘭樞機主教,波蘭大主教)的哥哥,王子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的伯父。斯坦尼斯瓦夫于1732年生于白俄羅斯沃臣。1752年20歲的斯坦尼斯瓦夫當選眾議院議員,這時斯坦尼斯瓦夫已經(jīng)通過他的演講引起別人的注意,但是他還是欠缺基本的資歷讓他的家族和波蘭權貴搭上線。一直到1755年他終于和派去俄羅斯圣彼得堡為英國大使查爾斯·漢伯里·威廉服務的強大的恰爾托雷斯基家族有了關系,同年通過俄國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司法官比斯徒佐夫-魯明的影響,他進入俄羅斯法院并任職薩克森大使。斯坦尼斯瓦夫26歲時遇見已婚的未來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被這位英俊的、閃光的年輕波蘭貴族無法抗拒地吸引了,并為他放棄其他愛好。斯坦尼斯瓦夫于1755年擔任立陶宛籍斯多尼克(斯多尼克為照管皇室圖表的官員),后成為普澤梅斯基的領導。

(二)當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于1763年10月去世后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開始選舉國王的談判,1764年9月7日新國王選舉大會召開時在強大的俄羅斯支持下雄心勃勃的、32歲的斯坦尼斯瓦夫當選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國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也支持這項選舉,以換取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外交援助)。1764年11月25日在華沙舉行一次正式的加冕儀式,新國王的家族里的親戚本來支持亞當·卡齊米日·恰爾托雷斯基登上王位,但是恰爾托雷斯基拒絕尋求公職,因此新國王在恰爾托雷斯基家族的支持下登基,同時壓下對立派的波托茨基家族的反對意見。斯坦尼斯瓦夫開始經(jīng)濟改革,并訓練出一批優(yōu)秀的文官。他使用家族的改革計劃,并一直沿用到1766年和他的親戚發(fā)生爭吵的時候。作為國王時斯坦尼斯瓦夫事實上同意俄羅斯軍隊在1768年至1772年間對巴爾聯(lián)盟的鎮(zhèn)壓,1770年天主教狂熱分子巴爾聯(lián)盟委員會宣布斯坦尼斯瓦夫被推翻,1771年斯坦尼斯瓦夫被聯(lián)盟成員綁架后遭到短暫關押并帶到華沙外。俄、普、奧三國以保護所屬教派的名義趁機第一次瓜分波蘭,雖然他抗議俄、普、奧三國的第一次瓜分(1772年),但是他無法左右這件事,并遭到波蘭權貴無情的反對。

(三)1789年激進的雅各賓黨在法國大革命的過火甚至導致很多歐洲國家(法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國家、意大利國家、西班牙王國、葡萄牙王國、英國、被俄羅斯“捆綁”到1918年的波蘭等)對于新興資產(chǎn)階級持非常保守的立場,這種立場直到1848年才消失(這些國家中的很多國家甚至到更晚才消失),此外斯坦尼斯瓦夫不得不安排他依賴的德國駐俄大使奧托·馬格納斯·馮·斯坦博格。斯坦尼斯瓦夫在1789年與情婦伊爾茲別塔·希德羅斯瓦卡秘密地完成貴庶通婚,但是他對外宣稱自己終生未婚,因此沒有合法子嗣。伊爾茲別塔的第一個丈夫揚·耶日·格拉波斯基是全立陶宛軍隊督察,她與國王育有二個兒子,他們都是在兩人結婚前外遇所生。斯坦尼斯瓦夫的次子和國王父親一起行動,希望加強國王的權利,實行必要的改革。趁著1788年后俄國忙著與瑞典和土耳其大戰(zhàn)的絕佳良機,無外力干涉的波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并成功與普魯士締結軍事同盟,替改革爭取到不錯的安全保障。僅僅在1788年-1792年的四年眾議院中國王和很多集中在愛國黨改革者投了他的很多意見,并和他們在1791年5月3日共同撰寫憲法。過程中獲得恰爾托雷斯基家族與波托茨基家族主支的支持,兩大家族的要員難得放下長年的斗爭來攜手合作,在眾議院宣誓堅持新通過的憲法前斯坦尼斯瓦夫的雄辯演講令他的聽眾流下眼淚。

(四)后來不久不少波蘭貴族成立反動的塔戈維查聯(lián)盟(由波托茨基家族支系的斯坦尼斯瓦夫倡導組成),要求推翻五三憲法、恢復自由否決制并抵制國王與恰爾托雷斯基家族的集權政策。該聯(lián)盟主動向俄國求援,請求派遣俄軍來摧毀憲法。這對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來說正中下懷,1792年第六次俄土戰(zhàn)爭一結束后俄軍立刻進攻波蘭并要求廢除憲法,爆發(fā)1792年波俄戰(zhàn)爭。本來和波蘭締結同盟的普魯士卻在此時背叛盟友,放棄協(xié)防波蘭的承諾。經(jīng)過一系列頗有斬獲但前途渺茫的戰(zhàn)役后斯坦尼斯瓦夫聽取胡戈·科瓦塔耶和其他人的建議,放棄五三憲法并命令僅存的波軍加入塔戈維查聯(lián)盟,但是受命和俄國作戰(zhàn)的波蘭大將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以及國王自己的侄子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卻堅決護憲,拒絕加入塔戈維查聯(lián)盟。兩人連同所有軍官集體辭職(只有一名軍官例外),于是塔戈維查聯(lián)盟的軍隊兵不血刃地進入華沙,波俄戰(zhàn)爭同時結束。波俄戰(zhàn)爭結束后俄羅斯和普魯士于1793年再一次瓜分波蘭,原本俄國向國王與塔戈維查聯(lián)盟承諾:只要廢除五三憲法,俄軍必會保障波蘭的國土安全?,F(xiàn)在俄國背信毀約地再次瓜分,國王與塔戈維查聯(lián)盟除了呼喊受騙上當外也沒有辦法改變?nèi)魏谓Y果。在第三次瓜分波蘭后斯坦尼斯瓦夫被迫退位(1795年11月25日),去圣彼得堡。在那里作為一個沒被關進監(jiān)獄的囚犯,他靠他的舊情人葉卡捷琳娜二世(死于1796年)的養(yǎng)老金度日,并在債臺高筑的情況下死去。他被葬在圣彼得堡圣凱瑟琳天主教堂,1938年他的遺體被轉移到他出生的地方——沃臣的一個教堂,1995年他的遺體被轉移到華沙圣約翰大教堂。

波俄戰(zhàn)爭

(一)波俄戰(zhàn)爭是一場發(fā)生在1792年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方是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和普魯士王國(后來倒戈),而另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及由反對五三憲法的保守派權貴構成的塔戈維查聯(lián)盟。開始時波軍在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和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的領導下取得幾場勝利,后來普魯士倒戈以致前立陶宛大公國軍隊中的普魯士指揮官叛變,加上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變節(jié),波軍最終失敗。戰(zhàn)敗對波蘭的打擊極大,隨后召開的格羅德諾瑟姆會議開始第二次瓜分波蘭,波蘭僅存三分之一的土地,并有外國軍隊源源不斷地流入,整個國家陷入國將不國的狀態(tài)。波蘭最后的希望落在是次戰(zhàn)爭中的波軍指揮官柯斯丘什科身上,他領導的起義稱為柯斯丘什科起義。然而這次起義未受國王支持,起義軍的規(guī)模與俄、普、奧三國聯(lián)軍相比時實屬天壤之別。在開始取得一些勝利后最終以失敗收場,引致第三次瓜分波蘭,強盛一時的波蘭從此消失。1791年5月3日乘著鄰國相繼陷入戰(zhàn)爭(普魯士與法國,俄羅斯和奧地利與奧斯曼帝國)與及內(nèi)政泥潭而無睱外顧,波蘭正式頒布憲法,是為歐洲第一部成文憲法,也是世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部成文憲法。五三憲法原是為了填補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和它的傳統(tǒng)政治制度貴族民主制長期存在的缺陷,憲法提出資產(chǎn)階級和貴族(波蘭稱之為“施拉赤塔”)之間應具有同等政治權利,并將農(nóng)民置于政府的保護之下,因而減輕虐用農(nóng)奴的情況。憲法也廢除自由否決權之類的有害制度,以自由否決權為例:這制度讓瑟姆對意見相左,或受有心人士與國外勢力賄賂的議員毫無辦法,無法遏止他們的違法行為。

(二)憲法也試圖通過樹立更加民主的君主立憲制來替代先前權貴造成的無政府狀態(tài),該憲法被譯為立陶宛語,但是這改變勢必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五三憲法觸及一些權貴的利益,1792年4月27日在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支持下以斯坦尼斯瓦夫·什琴斯內(nèi)·波托茨基和弗蘭西謝克·克薩維利·布拉尼茨基為首的保守派在圣彼得堡成立塔戈維查聯(lián)盟。聯(lián)盟的主要目標是廢除剛剛通過的五三憲法并恢復原狀。建盟聲明中公開指責憲法撒播“民主歪風”,并且聲稱:“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的盟友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大帝陛下的意圖是在她的軍隊的幫助下歸還聯(lián)邦和波蘭人,特別是公民的自由、安全和快樂?!彪m然該聯(lián)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廢除五三憲法并恢復原狀,但俄國的欲望不止于此,戰(zhàn)爭結束后開始第二次瓜分波蘭,讓聯(lián)盟大部分成員都感到意外。波蘭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損失無疑是慘重的,首先他們割去大約3.08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國土面積減少至22.3萬平方千米,僅剩第一次瓜分波蘭前的三分之一,整個國家陷入國將不國的狀態(tài)。塔戈維查聯(lián)盟也對這樣的損失感到十分驚訝,他們大部分人在一年半后的柯斯丘什科起義中因叛國罪被處以絞刑。其中俄羅斯搶走2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得到明斯克省、基輔省、布拉克沃夫省、波多爾省和維爾紐斯省的、諾臥格洛德克省、布雷斯特-里托夫斯科省與沃爾希連省的部分地區(qū)(總共250000平方千米),7月22日得到格羅德諾瑟姆的承認,俄羅斯將其新的領土編為明斯克省、波多利亞省和沃利尼亞省。

(三)普魯士搶走5.8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得到格但斯克(但澤)、索恩、格涅茲諾省、波茲南省、謝拉茲省、卡利什省、普沃茨克省、布杰斯克-庫亞雅省、伊諾弗洛科沃夫省、多布雷尼地區(qū)和克拉科夫省、拉瓦省和馬索維安省的部分地區(qū)(總共5.8平方千米),9月25日得到格羅德諾瑟姆的承認。普魯士將其新領土編入南普魯士。承認這次瓜分的格羅德諾瑟姆臭名昭著,原因不僅它是聯(lián)邦最后召開的瑟姆,也因為其議員受到俄軍的賄賂和威脅而屈服于俄羅斯和普魯士,給予對波蘭領土要求的合法批準。一年半后這次戰(zhàn)爭波軍指揮官柯斯丘什再次科領導起義,他們雖然在開始時得到不少勝利,但是起義軍和俄、普、奧聯(lián)軍相比時在人數(shù)、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巨大,最終還是失敗了。隨后俄、普、奧三國開始第三次瓜分波蘭作報復,波蘭從地圖上完全消失。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波蘭共和國宣告成立,以畢蘇茨基為首的波蘭政府企圖以戰(zhàn)爭手段取得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和維爾紐斯地區(qū),恢復1772年第一次被瓜分前的東部疆界。此時蘇維埃俄國雖已取得內(nèi)戰(zhàn)的決定性勝利,軍事實力明顯增強,但其經(jīng)濟狀況仍十分嚴峻。為避免與波蘭的沖突,蘇維埃俄國向波蘭提出建議,在承認“寇松線”以東250—300公里為波蘭邊界的基礎上雙方舉行和談,但遭波方拒絕。鑒于戰(zhàn)爭不可避免,蘇維埃政府開始加強西線兵力,著手制定對波作戰(zhàn)計劃。為了向蘇維埃俄國發(fā)動進攻,到1920年4月波蘭武裝力量由1919年初的11萬余人擴充到約60萬人之多。

(三)波軍計劃首先殲滅紅軍西南方面軍,奪取烏克蘭。爾后變更部署,揮師北上,與東北方面軍配合。打敗紅軍西方面軍,占領白俄羅斯全境。進攻烏克蘭的作戰(zhàn)計劃是:以第二、三集團軍圍殲紅軍第十二集團軍,爾后向紅軍第十四集團軍進攻,奪取敖德薩并在方面軍整個地帶內(nèi)抵近到第聶伯河。為了奪取西烏克蘭,波蘭政府與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彼得留拉簽訂共同作戰(zhàn)的條約。在波軍正面紅軍部署兩個方面軍,一個方面軍在普里皮亞特河以北的白俄羅斯境內(nèi),轄第二、四、十五、十六4個集團軍和騎兵第三軍,到5月底共有步、騎兵8.1萬人。方面軍司令員是圖哈切夫斯基,當時他年僅27歲。另一個方面軍在普里皮亞特河以南的烏克蘭境內(nèi),轄第十二、十四集團軍和騎兵第一集團軍,共有步、騎兵4.6萬人,方面軍司令為葉戈羅夫。到1920年5月底蘇波雙方兵力對比暫時處于均勢,但紅軍西方面軍正面波軍左翼集團兵力較弱,因此紅軍總司令加米涅夫計劃由西方面軍向波軍左翼實施主要突擊。1920年4月28日俄共中央批準加米涅夫制定的戰(zhàn)略反攻計劃,該計劃規(guī)定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密切協(xié)同,分別從東北和東南向華沙實施向心突擊。西方面軍在普里皮亞特河以北擔任主攻,沿明斯克、比亞威斯托克方向直取華沙。西南方面軍在普里皮亞特河以南配合西方面軍行動,沿羅夫諾、盧布林方向實施輔助突擊。

(四)反攻前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滿以為波蘭的工農(nóng)革命正處在高潮之中,他對戰(zhàn)爭前景作了十分樂觀的估計。圖哈切夫斯基也基于這種估計,結果導致他在戰(zhàn)爭中輕敵冒進、功虧一簣。1920年4月25日波軍在普里皮亞特河至第聶伯河寬500公里正面上發(fā)動進攻,短時間內(nèi)向烏克蘭腹地推進200公里,5月7日奪占基輔,但未能合圍紅軍第十二集團軍。此時波軍戰(zhàn)線已長達1000公里,后勤補給日益困難,已成了強弩之末。5月14日紅軍西方面軍在預備隊尚未集中的情況下在白俄羅斯向波軍率先發(fā)起反攻,但因兵力分散、協(xié)同不好被波軍所退。5月20日紅軍完成反攻準備,并從南北西翼先后轉入反攻,實施基輔戰(zhàn)役、七月戰(zhàn)役、利沃夫戰(zhàn)役和華沙戰(zhàn)役。反攻前期紅軍節(jié)節(jié)勝利,一直打到華沙、利沃夫城下,進行決定此次戰(zhàn)爭命運的大決戰(zhàn)——華沙戰(zhàn)役。鑒于紅軍的順利進攻和波軍的全線潰退,加米涅夫于7月22日改變原定作戰(zhàn)計劃,命令西方面軍不作戰(zhàn)役休整,繼續(xù)追殲敗退的波軍。遲于8月12日以前強渡維斯瓦河、攻戰(zhàn)華沙,而西南方面軍改向利沃夫進攻。此一變化使兩個方面軍的突擊由向心變?yōu)殡x心之勢,破壞他們之間的協(xié)同,削弱突擊力量。8月8日圖哈切夫斯基簽發(fā)命令,欲圖迅速攻占華沙,全殲波蘭守軍。

(五)具體部署是:第四集團軍在騎兵第三軍協(xié)同下從北迂回華沙,然后向南直插普洛次克,切斷波軍退路及西方國家對波軍的補給線;第十三、十五集團軍在華沙東北攻擊波軍左翼;第十六集團軍及第十三集團軍部分兵力在華沙橋頭堡正面實施牽制突擊。然而在華沙戰(zhàn)役打響之前西方面軍因連續(xù)作戰(zhàn)已疲憊不堪、實力銳減,總兵力只剩下4.5萬人,彈藥與給養(yǎng)十分缺乏。此時行動在兩個方面軍結合部的西方面軍莫濟爾集群及與之毗鄰的西南方面軍第十二集團軍都遠落后于十六集團軍,同時在協(xié)約國的支援下波軍第一、四集團軍已得到補充,第五集團軍已調(diào)到華沙前線。波軍兵力已增加到11萬余人,超過紅軍1倍以上,但因圖哈切夫斯基求勝心切而無視這些變化,于8月13日下令向華沙發(fā)起攻擊,終因兵力分散、力量不足未取得進展。波軍總司令畢蘇茨基冷靜分析,發(fā)現(xiàn)西方面軍的弱點。8月6日他決定以第五、一、二集團軍在華沙正面及其以北牽制和消耗紅軍西方面軍主力,而以第四集團軍及第三集團軍部分兵力由南攻擊紅軍第十六集團軍的側后,爾后各集團軍轉入總攻,在華沙方向粉碎西方面軍的進攻。這時紅軍總司令加米涅夫和圖哈切夫斯基既未識破波軍反擊的企圖,也未發(fā)現(xiàn)波軍反突擊集團的集結,因此紅軍未作抗擊反突擊的任何準備。

(六)8月16日波軍第三、四集團軍向紅軍第十六集團軍側后突然發(fā)起攻擊,對此紅軍第十六集團軍毫無思想準備而驚慌失措、迅速潰退,結果暴露第三、十五集團軍的側后。8月18日波軍各集團軍全部轉入總攻,使紅軍西方面軍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此時遠在明斯克方面軍司令部內(nèi)的圖哈切夫斯基才得知波軍發(fā)動翼側攻擊的消息,他雖毫不遲疑地向前線紅軍發(fā)出撤出戰(zhàn)斗的命令,但為時已晚,部隊無法執(zhí)行其命令。正在實施迂回的第四集團軍以及第十五集團軍兩個師無力向東突圍,只好撤入東普魯士,在那里被解除武裝。波軍的反攻使紅軍西方面軍遭受到毀滅性打擊,被迫全線潰退。8月25日波軍推進到格羅德諾、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西布格河中游的符沃達瓦一線時紅軍西方面軍在后方預備隊的支援下終于阻止波軍的前進,華沙戰(zhàn)役至此結束。這時俄波雙方都已無力再戰(zhàn),因此根據(jù)蘇維埃政府的建議時俄波兩國政府舉行和談。1920年10月12日雙方在里加簽訂和約初步條款,1921年3月正式簽訂和約。和約規(guī)定俄波之間的國境線比《凡爾賽和約》所規(guī)定的“寇松線”東移200公里,使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劃歸波蘭。俄波戰(zhàn)爭以雙方簽和、達成妥協(xié)而告結束,這個和約使蘇維埃俄國贏得西部邊境的和平,從而能集中力量取得國內(nèi)戰(zhàn)爭的勝利。


波蘭歷史沿革(第六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遂昌县| 古蔺县| 苍南县| 安图县| 绍兴市| 平安县| 五台县| 新密市| 高雄县| 迁西县| 镇远县| 张掖市| 施秉县| 浠水县| 浦北县| 黄龙县| 集安市| 青州市| 大庆市| 道孚县| 四平市| 尉氏县| 白城市| 百色市| 吴堡县| 天全县| 兰州市| 马山县| 德格县| 樟树市| 义乌市| 墨脱县| 宜州市| 周至县| 赫章县| 应城市| 泸定县| 忻州市| 瑞丽市| 余庆县| 祁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