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偽序及其巨大破壞性(轉(zhuǎn)發(fā))
任何在偽序基礎(chǔ)上的論據(jù)都是站不住腳的。
明代程敬通翻刻外臺序云:惟是仲景氏出有《卒病論》以治傷寒,著方一百一十三;有《金匱要略》以治雜病,著方一百一十二醫(yī)方,實開先焉,蓋鼻祖也。
說明明代程敬通時沒看到過張仲景序“為傷寒雜病論”,其實趙開美全書,也沒有存在“序”,而是集論曰。
新校正金匱序也只是提到“為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這句話也是有問題的。十六卷來源不明,沒有任何依據(jù)。卒病論,本身是新校正的誤會。趙本訛為“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因而張仲景序是明代以后偽序,不早于明代。但相關(guān)內(nèi)容是經(jīng)過舊材料的組合。
旁證:新校正校千金,相關(guān)內(nèi)容不按照“張仲景序進行”。于是有關(guān)內(nèi)容有三個版本
1、未改千金 2、宋改千金 ?3、偽張仲景序
三個版本對比,其內(nèi)在關(guān)系為:2、3均為在原本千金基礎(chǔ)上,各自亂改的結(jié)果。
南北朝陳延之所見張仲景辨?zhèn)?-10卷,張仲景雜方8卷,總共17-18卷。外臺王燾引用“仲景(傷寒論)”正好是18卷。哪里有過十六卷? 要么說是36卷金匱玉函,要么是張仲景方、藥方=15卷本。從來沒有人說過存在16卷。
北宋校書傷寒卒病論十卷,金匱殘卷編為上中下三卷。這是13卷。十六卷何在?這些蹊蹺的地方不排除是新校正被改。
比如金匱要略刪掉的一些內(nèi)容,仲景“云扁鵲治楚王尸厥方”,為啥要刪掉?因為偽序里面不是楚王尸厥,而是“入虢之診”,結(jié)果張仲景方論里面說的是扁鵲治楚王尸厥而不是虢太子尸厥。楚王的地位比虢太子差了?這個序明顯是扯淡。
短短一篇序幾十處毛病。雜病論的誤會是兩個來源,一個是新校正之后,將金匱斷為“論雜病”,比如程敬通這種。新校正金匱序里面 是這么說的 于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辯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并療婦人。
其實即便殘卷,也是傷寒+雜病+方,也就是金匱本身是合訂本,姑且認為是合訂本,其實本來是一個整體。新校正把他切割為卒病與雜病。陳延之時的辨?zhèn)c雜方,并不對應(yīng)卒病+雜病。因為傷寒的概念誤會問題。
以其傷寒文多節(jié)略,故斷自雜病以下,終于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復(fù)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曰《金匱方論》。所以新校正刪掉了“上則辨?zhèn)?剩下的雜病以下……金匱要略于是才成為“論雜病”。
而實際金匱玉函、金匱方論,都是唐本“合輯”的原貌,也就是王燾18卷本的異版,也就是陳延之所見9(10)+8,辨?zhèn)c雜方,結(jié)果演化為新校正之后的卒病與雜病,本身是誤會。
由于新校正對體例的誤會、對傷寒概念的誤判,造成“卒病論”的冠名。又因為繁體卒、雜形近而訛,但是程敬通為啥還是“卒病論”而不是“雜病論”呢?不排除趙本的底本也是卒病論。是趙開美眼大無神?還是趙開美也中了一刀?
于是卒病論10卷+雜病論3卷,是新校正的誤會。而十六卷雜病論,是趙開美之后的誤會,但十六卷依然來歷不明。
至于把“傷寒”解釋為傳染病,更是離譜。北宋唐慎微引用的文獻都有記錄,偏偏不稱“卒病論”也沒有“傷寒論”。傷寒論名稱在宋以前僅見于外臺不見于任何其他醫(yī)籍,甚至二唐志都沒有記錄,舊唐志是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王叔和集,新唐志是傷寒卒病論十卷,沒有“傷寒論”。十卷卒病論不是“傷寒論”,正如十卷本不含“雜病”而王燾的十八卷含有雜病叫做“傷寒論”,完全不是同樣的內(nèi)涵。
然而不幸的是,外臺也經(jīng)過宋改,所以外臺里面“傷寒論”三個字,是否原貌或者是誰偽進去的,已經(jīng)無可考,說不清了
所以說“傷寒論”成書于……都是鬼扯。目前的版本都是新校正改了之后,再被改了數(shù)次的結(jié)果,成書于個鬼。北宋改、南宋改,元明以后接著改。個個都覺得了不得慌了,結(jié)果就錯誤百出了。
比如宋徽宗時期圣濟總錄引用的條文,炙甘草湯無脈代,烏梅丸不治療蛔蟲……簡直無情出賣了南宋以后亂改傷寒的人渣。
原文作者:憶忘
原文鏈接:https://m.weibo.cn/52713745/480610431402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