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哲學!
哲學范式paradigm根本上是一種思維方式,通過研究的視角、路徑、方法、規(guī)范規(guī)則等方面展現(xiàn)出來,哲學范式這一術語來自Thomas Kuhn(1962)《科學革命的結構》(The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庫恩對科學發(fā)展持歷史階段論,認為每一個科學發(fā)展階段都有特殊的內在結構,而體現(xiàn)這種結構的模型即“范式”,即范式是一種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承諾,范式革命和范式轉換意味著理論內容和形態(tài)的完全斷裂、范式之間的關系是不可通約的。我們現(xiàn)在科學研究所用范式一詞是對庫恩術語的借用,具體內容與庫恩有很大差異,其含義主要指前面的方面,我們所說哲學范式的轉換吸收了庫恩的整體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含義,但主要指思維方式的轉換,表現(xiàn)為研究視角、研究路徑、研究規(guī)范規(guī)則、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轉換與創(chuàng)新,不同范式之間不是完全斷裂和不可通約,而是存在著相互影響、滲透、交叉。
1.實證主義Positivism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西方哲學派別。實證主義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西方哲學派別,產生于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孔德(Auguste Comte)等提出,以1830至1842年開始陸續(xù)出版的孔德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為實證主義形成的標志,其他代表人物還有斯賓塞(Herbert Spenser)、穆勒(John Stuart Mill)等。
1.1孔德與實證主義孔德認為人類思想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a.神學思想和神的意志,即世界的客觀存在和規(guī)律均是神意志的體現(xiàn),各國的宗教即是相應體現(xiàn);b.形而上學思想和抽象觀念,主要包含歐陸哲學思想的啟蒙運動和德國古典哲學階段,人們用抽象的觀念,形而上學的思想來認識真理;c.科學思想和實證精神,用客觀的、實證的方法認知世界??椎逻€進行了基礎科學的分類。它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依次是:數(shù)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最復雜的科學以最簡單的科學為前提。這個規(guī)律是各門科學所呈現(xiàn)的規(guī)律,每一種科學都經歷一個實證的時代(即使用實證方法);這也是教育的規(guī)律,從最抽象(數(shù)學)到最具體(社會學)??椎轮鹨豢疾炝肆N基礎科學,以便獲得實證社會學的基本結構,這種結構已成為實證倫理學和實證宗教的基礎。
1.2實證主義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1)實證主義的本體論。存在著統(tǒng)一的客觀世界, 客觀世界內部存在著多層次的結構, 即無機體世界、化學世界、生物世界和社會, 雖然客觀世界的各個不同的領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但是從總體來看, 世界是統(tǒng)一的, 即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陀^世界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 客觀世界按照這個規(guī)律發(fā)展演變。
(2)實證主義的認識論。實證主義理論認為, 由于社會與自然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由于社會和自然界一樣按照客觀規(guī)律進行發(fā)展演變, 所以認識社會的方式與認識自然的方式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所采用的方式無非是觀察、實驗、比較、檢驗等等, 通過這些方式方法找到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找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實證主義提倡把研究自然界的方法移植到社會領域, 按照研究自然界的方式研究社會,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檢驗等方式探究社會領域的直接經驗。實證主義的認識論區(qū)別于先驗途徑的認識論,是認為人的認識是需要通過經驗途徑獲得的,觀點屬于后天所知。
(3)實證主義的方法論。長期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形成的實證研究范式在社會學研究中一直占據(jù)著主流地位。實證主義研究者受到自然科學量化研究范式的影響,認為只有客觀的、實證的和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學的要求,才具有價值。演繹推理是實證主義理性化的主導方法,對經驗進行現(xiàn)象主義解釋,主張從客觀經驗角度出發(fā),通過對現(xiàn)象的歸納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強調經驗上的實證對科學理論的重要性。
1.3實證主義的主要觀念歸納實證主義有如下幾個主要觀點:(1)社會和自然受同樣原則支配,社會研究對象與自然科學研究對象都是純客觀的,它們不依賴于研究而獨立存在,事物本身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可重復的規(guī)律。(2)人的行為是由外部力量引起的,人類行為、社會變化的因果關系或相關關系是可以被感知、概括和客觀計量的。(3)社會研究的任務在于說明社會現(xiàn)象或規(guī)律是什么,而不是說明社會現(xiàn)象應該或必須是什么。(4)自然科學方法適合于社會研究,社會研究的邏輯方法是假設演繹法,將社會現(xiàn)象作為研究起點,重視社會現(xiàn)象的概括歸納,努力尋求現(xiàn)象間的相關關系,由經驗事實來檢驗其假設,從而發(fā)現(xiàn)其一般性、普遍性或規(guī)律性。(5)強調價值中立,研究中不作價值判斷,以保持嚴格的客觀性和科學性。(6)強調理論研究的實踐功能,注重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進行干預和改造。實證主義方法論大致呼應宏觀社會工作方面的研究,其價值中立主張是社會工作研究倫理的基本要求,強調研究的實踐功能,也很符合社會工作研究的實務導向性。
2.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 Interpretativism
解釋主義的代表人物是韋伯(Max Weber)和舒茨(Alfred Schütz),解釋主義理論觀點認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本質上是不同的(Crotty,1998 ;Bryman,2004; Saunders et al.,2000)。解釋主義者做研究,持有以下觀點:觀察者不是獨立于被觀察對象的,是被觀察的一部分;人的利益是驅動科學的主要動力;解釋的目的是增加對狀況的總的了解;研究的過程是從演繹出的想法中收集豐富的數(shù)據(jù);概念應該是合并各個相關者不同的觀點;研究數(shù)據(jù)樣本量小,但是要求翔實(Easterby-Smith et al.,2002)。
解釋主義認為世界是主觀的。解釋主義的存在論基礎是視現(xiàn)實世界為人類對于不同行為與狀況的解釋的產物,亦即現(xiàn)實世界的真相是由人的思想主觀構建出來而不是客觀且唯一的。那么由于每個人受的教育不同,運用的研究方法等的不同,會導致其研究結果的不同。正是基于此,我們才會看到在同一個研究領域,會出現(xiàn)不同的理論。
解釋主義要求研究者深入現(xiàn)實生活去解釋問題。解釋主義的認識論主張對于復雜世界的認知是通過研究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群的經驗以及觀點而實現(xiàn)的,研究者應該深入現(xiàn)實生活去領會并且通過科學化的手段及語言去解釋并重建這些概念與含義。比如可以通過交互式面談、參與式觀察等研究手段——“田野調查法”。
2.1建構主義/解釋主義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1)解釋主義的本體論(Ontology)。基礎是視現(xiàn)實世界為人類對于不同行為與狀況的解釋的產物,亦即現(xiàn)實世界的真相是由人的思想主觀構建出來而不是客觀且唯一的。比如:對生物物種的分類,對社會經濟體系類型的劃分等。
(2)解釋主義的認識論。主張對于復雜世界的認知是通過研究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群的經驗以及觀點而實現(xiàn)的,解釋主義理論認為,僅僅看到社會事實并不能夠解釋它產生和發(fā)展的原因,同一社會事實對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而社會事實產生和發(fā)展的原因,只能通過對行動主體的研究來探尋。因此, 研究者就需要進行角色轉換,設身處地得對研究對象進行 “移情式” 的理解, 探討他人的社會行動的主觀動機。
(3)解釋主義的方法論。研究者需要通過搜集資料、分析資料、提出理論等步驟, 把握他人的社會行動的動機, 從而對于社會事實作出合理的解釋研究者應該深入現(xiàn)實生活去領會并且通過科學化的手段及語言去解釋并重建這些概念與含義。比如:交互式面談,參與式觀察等研究手段。
2.2建構主義/解釋主義的主要觀點歸納
??? 建構主義/解釋主義有如下幾個主要觀點:
(1)解釋主義是解釋如何通過主觀和客觀共同構建知識,實證主義追求發(fā)現(xiàn)證明客觀存在的知識,解釋主義追求解釋主客觀共同構建知識。
(2)觀察者不是獨立于被觀察對象的,而是試驗觀察的一部分,觀察者與觀察對象的互動同樣是部分研究內容。
(3)建構或解釋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個體的片面認知,以更全面的視角增加對狀況的總的了解,最終形成的概念總結也是合并各個相關者不同的觀點。
(4)解釋主義認為研究是解釋社會和組織是如何構建的。如何解釋就是方法論的使命,解釋主義所指引的方法論就是定性研究。
3.? 批判主義Critical Theory
批判主義的思想最早可溯源至古希臘的文化批判,近代黑格爾(G. W. F. Hegel)的辯證哲學、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批判哲學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潛意識理論又將批判主義的內容不斷豐富,而后被法蘭克福學派發(fā)揚光大。學術界現(xiàn)在一般將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主要哲學思想總結為批判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M·Horkheimer)、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阿多諾(Adorno)和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艨撕D∕·Horkheimer)給批判理論定義為尋求從奴役人類的一切環(huán)境中解放人類。法蘭克福學派認為人受奴役的原因不僅來自于經濟體制的問題,還來自人思想意識的異化,為了克服這種異化不能等待生產力的提高,他們反對實證主義的社會學而提倡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希望通過提高人的思想覺悟而克服這種異化。
3.1批判理論的兩層含義
(1)廣義的“批判理論”。指的是人們對人類文明歷史及社會現(xiàn)實進行批判反思而形成的理論學說,既包括古希臘傳統(tǒng)的文化批判模式,又包含康德傳統(tǒng)的內在批判模式,更包括馬克思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模式。
(2)狹義的“批判理論”。指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及其延伸,即以“辯證哲學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為基礎”的社會哲學理論,同時包含批判理論在世界不同國家地區(qū)間的傳承與發(fā)展。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以后期霍克海默(M·Horkheimer)、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和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為代表,最終完成了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
(3)批判理論對實證主義及解釋主義的評價。批判理論認為實證主義把一切現(xiàn)存的東西都當做了正確的事實加以接受,排除了思維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實際上是處于被動接受的消極情況內;解釋主義雖然強調了人的主體意識,但是只著眼于重現(xiàn)或體驗歷史情景,而未用批判的眼光系統(tǒng)思考。
3.2批判主義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1)批判主義的本體論。社會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實踐, 而社會實踐是對社會中不合理現(xiàn)象的改造。社會科學哲學不是研究一般的社會行動, 而是研究能夠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
(2)批判主義的認識論。社會不是純粹外在于人類的, 社會本身就是作為階級的人的實踐過程, 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所進行的特定的實踐活動的過程。主體不是被動地接受社會事實, 而是發(fā)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而是與客體共同參與研究, 主體在這種研究中需要始終保持對于社會事實的批判態(tài)度。
(3)批判主義的方法論。研究者不僅僅只是尊重被研究者的意見,而是應該讓被研究者參與到研究之中,為自身的壓迫解放乃至更大范圍內社會階級的全面進步而努力。
4. 三種范式的優(yōu)勢與劣勢
4.1實證主義理論的優(yōu)勢和劣勢
實證主義理論的優(yōu)勢:
(1)實證主義比較注意研究的客觀性, 注意在研究過程中排除研究者主觀的影響, 排除各種成見或偏見,這有利于避免研究者的主觀成見對于研究過程的干擾。(2)實證主義注重直接的經驗, 強調任何概念都必須還原為直接的經驗, 這有助于區(qū)分科學與偽科學, 有助于把宗教信仰與科學區(qū)分開來, 有助于科學對于宗教迷信的斗爭, 有助于科學的發(fā)展。(3)實證主義理論強調研究社會的過程與研究自然的過程的一致性, 注重客觀的調查研究,注重對于社會事實的觀察和測量, 注重對于社會事實的分析和比較, 這既有助于提出比較客觀的理論, 又有利于理論的檢驗和理論被廣大社會成員所接受。
實證主義理論的劣勢:(1)實證主義先入為主的認為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可以應用于社會研究,社會問題必須還原為自然科學的一般規(guī)律。(2)實證主義的研究停留在事情客觀表象的層面上,而對于現(xiàn)象背后的動機及原因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對社會事實的看法也較為淺顯。(3)實證主義對于客觀世界的描述類似于“照相機”,傾向于復制還原社會現(xiàn)象,而對于現(xiàn)實世界變換較大的情形則不具備指導意義。
4.2解釋主義理論的優(yōu)勢和劣勢
解釋主義理論的優(yōu)勢:(1)解釋主義相較于實證主義對于社會的認知更加深入,注重行為人主觀動機的研究,注重“移情式”的理解,從外在表象的研究深入到了行為人內心活動的探索,具備更深的現(xiàn)實意義。(2)解釋主義更注重對社會現(xiàn)象/行為的產生背景、主觀動機和客觀行動進行因果關系的探究,進而可應用于未來行為的預測中去,可以對社會現(xiàn)象和行動進行可信效度較高的預測。
解釋主義理論的劣勢:
(1)解釋主義過于強調行為人的主觀因素,認為客觀世界的所有事物均具備一定的主觀因素,容易使自身的論述陷入主觀客觀判斷的循環(huán)當中。
(2)解釋主義片面的認為行為人是孤立的個體,忽視了社會的存在,把研究對象當做脫離了社會存在且不具備社會關系的存在,因此研究視角就過分圍繞個體進行,不能夠從社會關系角度全面把握人的本質。
4.3批判主義理論的優(yōu)勢和劣勢
批判主義理論的優(yōu)勢:
(1)視角的全面性。批判主義理論注重研究者的選擇,將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及現(xiàn)象納入探究范圍內,通過被研究者的視角去思考及觀察社會,全面把握不同階級的行為及對社會現(xiàn)象的影響。
(2)研究過程互動較多。批判主義理論注重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認為主體與客體的互動不僅表現(xiàn)在研究過程之中,還變現(xiàn)在研究主體的社會實踐過程當中。
批判主義理論的劣勢:(1)批判主義容易陷入極端。出發(fā)點就是現(xiàn)有的理論或現(xiàn)象是錯誤、不完備的,但是卻缺乏如何評價的判斷依據(jù);想要論證其批判出發(fā)點的正確性,就要先論證判斷標準的正確與否,若再套用批判理論的思路去思考,這個標準也是需要批判的,容易陷入“循環(huán)論證”的邏輯陷阱中去。(2)批判主義的功能過于單一。批判主義理論將變革社會視作唯一功能,最終目標是徹底消除現(xiàn)存社會的非正義和追求未來社會的合理狀態(tài),將人、群體和社會的關系的研究容易陷入偏差。

5. 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的應用
5.1不同哲學范式對研究思維的啟示
不管在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領域,通常意義上博士是指Ph.D (Philosophy of Doctor),即哲學博士。這表明不管做什么研究,都起源于研究者的哲學思想觀點。不同的哲學思想導致不同的研究方法論,研究方法論又直接決定了研究方法。研究一個課題,其哲學思想觀點的理清有利于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并有利于解釋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以及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社會科學研究由于研究對象性質的復雜性,研究的思維極為重要,哲學作為研究事物本質及邏輯的學科,最具價值的便是不同研究范式綜合后得出的客觀結論。社會科學研究同自然科學研究相比定量分析部分最不可控且預測性較差,最為復雜的是各種相關變量,必須確立綜合全面的研究思維,借助不同的研究范式,結構化、模塊化對問題進行梳理與分解,厘清所適用的不同研究進路。在17世紀到20世紀社會科學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范式對社會科學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論的形成具有基礎性意義。每種范式都有其與眾不同的視角與維度,能夠解決位于一定層面的社會科學問題;范式的遞進意味著社會科學解決問題的范圍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社會科學范式的多元化實質上反映了西方哲學多種思想脈絡的交織演化。社會科學中 “人”的屬性不斷豐富,對人與社會的總的看法不斷由簡單抽象向復雜具體發(fā)展,使社會科學不斷引入新的視角,擴大和深化研究的范圍,從而促進了社會科學整體的發(fā)展進步。
5.2自然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與局限
5.2.1自然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自然科學方法應用于社會科學的幫助。自然科學所追尋的是客觀存在的最簡約答案,試圖尋找所有現(xiàn)象背后的一般數(shù)學規(guī)律。自然科學方法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然科學標準的研究程序,二是研究過程標準程序化的實驗方法,三是研究內容的數(shù)學化表達。將自然科學進行數(shù)學化的表達是相應的研究走向定量發(fā)展的標志,也是所謂研究“科學性”程度的檢驗標準之一。(1)自然科學方法應用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本體論層面的基礎。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有三類:數(shù)量問題、質量問題以及數(shù)量與質量相混合的問題,這三類問題的共同屬性是客觀性、可重復性和規(guī)律性,而這三類問題及其基本屬性亦是自然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從學科內容細分,經濟學是自然科學同社會科學交叉最為繁雜的學科,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雖然均是社會問題,但社會的諸類經濟現(xiàn)象卻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性,例如: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必然性和可預測性,經濟現(xiàn)象背后蘊含的數(shù)理邏輯是其規(guī)律呈現(xiàn)的支撐。從此角度上看,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及其屬性同自然科學研究問題具有一致性,即社會科學研究同自然科學研究具有本體論意義上的一致性,進一步可以推論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也可參考借鑒用于社會科學。(2)自然科學方法應用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還具備方法論層面的基礎。從研究內容上去思考,社會科學研究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傾向于對問題進行“定性分析”,但“定性分析”并不是研究的內容與邏輯推導,目前自然科學方法已經輔助社會科學進行“定量分析”,有助于“定性分析”的進一步細化和分類,是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補充,可以彌補“定性分析”的不足之處,“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相互佐證,提高研究的置信度及有效程度。
5.2.2自然科學方法應用于社會科學的局限
(1)研究對象抽象化的限制。社會研究的對象及指標往往難以量化,即很容易面臨難以抽象化的限制,例如:人的能力、感知、喜好等評價存在相對性,缺乏統(tǒng)一的抽象化標準。(2)研究對象規(guī)模的限制。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特點是可復制性,即大量重復試驗的結果是完全相同的,但社會科學研究卻不具備相應的條件。社會科學研究的規(guī)模受研究機構實力及研究對象主觀意愿的影響極大,作為研究客體的個體亦或是群體均有嚴格的數(shù)量限制,難以像自然科學研究一樣進行大規(guī)模的重復試驗。(3)研究對象異質性的限制。社會科學同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最大的不同,便是研究對象的差異性和個性化。社會科學所關注的多為某一種社會現(xiàn)象,而社會現(xiàn)象中的客體亦或是群體均具有明顯的異質性,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個體和群體,僅具備可概括的相同特征或特質。人類社會活動還具有情緒影響及環(huán)境影響,也無法模擬完全相同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重復試驗,研究對象和研究環(huán)境的異質性也為自然科學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設置了部分障礙。
5.3結語??? 社會科學研究絕非單一研究方法及學科可解決的問題,需要厘清研究對象的發(fā)展歷程及脈絡,結構化思考研究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能僅依賴所謂的“定性研究”亦或是“定量研究”,而應在科學的范圍內將研究對象盡可能的進行抽象化/數(shù)學化還原,運用恰當?shù)淖匀豢茖W方法進行分析,輔助、充實、進一步佐證“定性分析”的可靠性,以期尋求在一定前提或認知范圍內可以確保其正確性的研究結論。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