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父母當年的打罵,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嗎?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下面的情況:
你苦口婆心地勸你的親戚朋友及家長,不要隨便打罵孩子,對他們會有哪些不良的影響,
結果他們一句話就把你噎回去了:
“當年我父母也是這么打我的,如果沒有父母當年的打罵,我就沒有今天的成就,怎么我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又或者
“當年我的父母也是這樣打我的,我怎么沒什么事,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隨便打一下就抑郁了呢?就要鬧自殺了呢?”
你可能還遇到了另外一種情況:
你跟父母發(fā)生爭吵,怒斥父母當年不應該那樣打你罵你,給你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但是你的父母一句話就把你堵的啞口無言:
“如果沒有當年我們的打罵,你能有今年的成就嗎?”
或者
“當年打你罵你又如何?你現(xiàn)在不是一樣好好的嗎?隔壁誰誰就是因為他父母舍不得打舍不得罵,結果成了流氓爛仔?!?/p>
而上面的兩種情況也常常會在咨詢中出現(xiàn),我們先來看看第一種情況。
就是堅定的覺得多虧了父母當年的打罵,不然自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會把打罵教育發(fā)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
A先生就屬于堅持這個信念的人,A先生自評是一個在事業(yè)上非常成功的人,從一個小山村出生,卻可以從985畢業(yè),畢業(yè)之后不到5年就在現(xiàn)在的上市公司,做到了年薪過百萬的管理層。
在他的村里,無人不稱道他的優(yōu)秀,稱贊他父母的教導(主要指棍棒教育)有方,而他也忠實地認為確實是多虧了父母的棍棒教育,不然自己就沒有今天。
他小家庭的現(xiàn)狀則是,妻子因為受不了他的暴力教育,選擇了分居,他有一個12歲的兒子,目前的情況是被勸退休學在家,每天沉溺于暴力網絡游戲中。
而被勸退休學在家的原因是在學校多次毆打同學,甚至還打了班主任,
學校建議A先生帶孩子去做咨詢,等孩子的暴力傾向改善了,再評估考慮是否接納他繼續(xù)回學校就讀。
在咨詢中,當跟A先生討論到養(yǎng)育方式的時候,A先生說他從小對自己的兒子進行的就是棍棒教育,兒子稍微有哪里做的不好就非打既罵,
畢竟打罵教育在自己身上是起到了作用,所以自己覺得照著父母的方式繼續(xù)教育下一代總不會是錯的。
而她的妻子則希望對孩子進行更加民主平等的教育,
為此夫妻兩人常常因為教育方式不同而發(fā)生爭吵,導致關系漸行漸遠,最后只能分居。

而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常常被他的父母所強化,
因為他的父母是跟他們住在一起的,每次兒子調皮搗蛋的時候,哪怕自己其實那一刻剛下班,很累,并不想打兒子,
但是當聽到父母說:
“你的兒子今天又做了什么什么?你再不管,不修理他,小心他這輩子就毀了!”時,
又會立刻抄起皮帶把兒子打一頓,仿佛是為了完成父母的指令。
當我問他:你的打,是否對孩子錯誤的行為起到制止作用的時候,
A先生回復:
小時候有點用,但是最近兩年似乎一點用都沒有了,反而錯誤行為越來越多,不知道是不是已經打得麻木了。
后面的咨詢跟A先生就他堅守的信念:
既【如果沒有父母當年的打罵,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功,所以我需要把這個打罵教育延續(xù)到我的孩子身上】展開了多方面的討論。
01/
對孩子的打罵是不是一種暴力,而暴力會不會傳承,會不會泛化?
很多父母堅守棍棒教育,是因為他覺得這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方式,是為了孩子好,為了把孩子拉到正道上來的,
即父母會對棍棒教育賦予非常積極正向的定義,因為只有賦予這樣的定義,他才能毫無顧忌地打罵下去。
同時棍棒教育有時候確實可以收到即時的效果,對父母來說非常的方便快捷,但是不能忽略它長遠的不良影響。
在交流中,我們重新討論了棍棒教育的賦義,既對打罵行為回歸到它的本質定義去討論,
無疑棍棒教育是一種暴力,任何一方打罵另一方都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暴力,而父母對孩子的暴力則是成人對未成年的人暴力,是強大一方對弱小一方的暴力。
A先生當年父母對他的打罵是一種暴力,如果A先生認為父母的當年對自己的暴力是正確的,他就會毫無保留地把暴力繼承下來,對兒子也實施這種暴力。
? 兒子天天被父親暴力對待,那他會不會習得這份暴力呢?覺得暴力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呢?
? 進入學校,這份暴力會不會被他使用到他的同學當中去呢?會不會使用到他的老師當中去呢?
? 進入社會,這份暴力會不會也被他使用到他遇到的所有人身上去呢?
? 進入新家庭,這份暴力會不會也被他使用到配偶身上,孩子身上去呢?
長久以往,孩子不僅自己會生活在暴力之中,也會讓孩子遇到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暴力中,
? 甚至后面暴力會被不斷地增強變大,最后孩子可能會去到哪里去呢?少管所?監(jiān)獄?被社會邊緣化?
我們總是容易高估棍棒教育傳承帶來的積極效果,卻低估了棍棒教育帶來的諸多災難性的后果。
? 現(xiàn)在孩子已經因為在學校打同學,打老師,被勒令退學了,他對同學、老師的暴力不會一出生就存在,它來自于哪里呢?
來自于父親。
? 那是不是只有父親先停止對他的暴力,阻斷他暴力的來源,孩子在學校的暴力才能有所減弱呢?
當跟A先生討論這些問題時,A先生陷入了沉思,對棍棒教育似乎有了動搖,
但是依舊堅持起碼自己父母當年對自己的打罵是對的,讓自己地獲得了成功。
于是我們開始了對第二個話題的討論:
02/
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不是只有一種呢?就是事業(yè)上的成功,還是成功是多維度的?
例如婚姻的成功,親子教育的成功,我們的人生追求除了成功,是否還需要獲得幸福呢?
在中國文化中,對一個人成功的定義往往是非常單一的,就是事業(yè)上的成功,特別是對男人,只要事業(yè)上成功了就成功了,有類似“一白遮百丑”的功效。
就像這個男人,他的事業(yè)在他村子里來說,在父母那里來說,是非常成功的,
然而他的婚姻瀕臨離婚的邊緣,孩子被學校勒令退學,
這樣的單薄成功不知道是否是他所需要的?不知道他是否從父母定義的成功中獲得幸福的感覺?
而當討論到幸福感的時候,A先生的眼眶濕潤了,
? A先生說他的妻子總是會跟他抱怨,13年的婚姻從沒有感受過多少幸福,他覺得自己作為丈夫是失敗的。
而且其實他自己從小到大也沒有感受過多少幸福,
? 在工作中,自己就像一架高效的生產機器,可以獲得很多成就,但是自己很難從這些成就中獲得由衷的興奮與快樂,
而只是覺得這些成就讓自己的免除了很多懲罰,維系表面的光環(huán),可以讓自己感覺到更多的安全而已。
? 而當討論到他的兒子是否可以在家中感受的幸福的時候,A先生的表情更加地凝重了起來,
他說他此刻會回想到他曾經逼他兒子把掉到地上的雞肉撿起來吃了,當時他的兒子是一邊吃一邊哭的。
進而他回想起當年他不小心把米飯打翻到地上時,他的父親也是逼他把地上的沾滿泥的米飯給撿起來吃了的,
當時他外表很平靜,但他的內心是在哭的。而且這一幕在后來的日子常常會在自己的大腦中閃回,也常常會在夢中出現(xiàn)。
所以他想他的兒子在他這里也是過得不幸福的。
討論到這里,A先生開始去動搖自己的一直以為的成功定義。

后面我們繼續(xù)與A先生討論:
03/
假設沒有當年父母的打罵,你有沒有可能更加的成功呢?
剛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A先生愣了一下,似乎并沒有聽清楚,于是又跟他重復了一遍。
A先生說,他從未從這個角度去想過,他一直覺得就是因為父母當年的嚴格教育才有的今天。
或許很多認同父母當年棍棒教育的人,都比較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
而這個“全新”角度可能是正確的嗎?
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果沒有父母的暴力對待,我們就不需要花那么多時間精力去包扎身體上的痛苦,忍受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控制大腦中的閃回,防御睡眠中的夢魘。
我們也不需要花那么多的時間精力去處理因繼承得來暴力關系模式,帶來的諸多人際關系問題,婚戀問題,親子關系問題,工作關系問題等。
假設A先生的兒子沒有遭受暴力對待,就不會把暴力帶給同學老師,就可以安心地在學校讀書,那不就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嗎?更容易成功嗎?
A先生的悟性非常的高,他接著我的話說
“是的,他也總覺得跟同樣級別的同事相比,自己要獲得同樣的成功,似乎總需要比對方耗費更多的心力,因為對方比自己在同事關系中更受歡迎?!?/p>
“是的,有沒有可能如果沒有當年父母的打罵,你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成功,更順利地獲得成功,還可能獲得更多的幸福,例如婚姻的幸福,親子關系的幸福呢?”
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的,當然也尊重每個人思考出來的結果。
咨詢不是為了說服人,也不純粹為了改變人,
而是幫助來訪者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看見更多的可能性,把單項選擇題變成多項選擇題,
人生的很多問題來自只給自己做單選題,重新做出自己的選擇,當然如果依舊保持原來的選擇也是可以的。

04/
為什么有些人明明遭遇了父母那么多的暴力對待,卻成了的暴力忠實擁護者呢?
有些小伙伴可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因為你的一些行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然后父母打你了,然后打完你之后,還會給你來一番這樣的道理:
我們打你都是被你逼的,如果你乖乖地聽話,我就不會打你;
我們打你都是為了你好,你以為我想打你嗎?打在你身,痛在娘心;
父母打完你之后會通過這些語言向你合理化自己的打罵,或者旁邊觀戰(zhàn)的人會合理化打罵這個行為,
就像我小時候看到的一幕,父親把兒子吊起來打,但是母親在旁邊哭著跟兒子說,你可不能怪你爸呀,他也是為你好。
父母打完你甚至還會逼你承認打你是為了你好,或者拉攏各種七大姑八大姨來勸說你認同這個部分:
你媽打你也是為了你好??!
父母對打罵的合理化,以及旁人對父母打罵得合理化,就會變成你對父母打罵的合理化,
最終你的潛意識就會認同打罵的合理性,然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繼承下來,并成為暴力教育忠實的捍衛(wèi)者。
因為這可以對我們起到三點防御作用:
① 為了避免感受到父母對我們的恨,以及我們對父母的恨,讓親子關系可以得到表面的維持,避免被拋棄感,從而認同了父母的暴力;
② 為了避免繼續(xù)被暴力對待,成為了暴力的同盟;
③ 為了避免繼續(xù)被暴力對待,成為了暴力者。

我們再看第二種情況,
就是我們已經意識到了父母當年對我們的打罵是不對的,于是我們跟父母理論,但是父母會堅持:
沒有他當年的打罵,就不會有我們的今天的成功。
面對父母的辯解,我們會非常痛苦,似乎父母用我們表面單一的成功與好,覆蓋抹除掉了我們曾經深深體驗過的痛苦與創(chuàng)傷感。
那這時候我們該怎么做呢?
第一,為自己有與父母不同的覺察而慶祝
當你可以擁有與父母不同的想法,并且可以堅定的表達出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超越了父母,從父母那里初步分化了出來,
你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力,沒有合理化父母當年的打罵。
我們知道了打罵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沒有父母當年的打罵,我們真的可能會更好,
這會為我們去嘗試找到非暴力解決問題的更優(yōu)策略而努力。
第二,不去試圖改變父母對打罵的信念
要知道中國文化下的父母的這部分是難以改變的,也很少會有父母去承認這個錯誤,
而父母其實也是棍棒教育的受害者,暴力對待我們的父母,其實他們也曾被暴力對待過,嘗試與父母的棍棒教育和解。
“ 我們小時候的痛苦來自與父母試圖把我們變成跟他們一樣,而我們長大后的痛苦很多時候來自與我們試圖把父母變成跟我們一樣。
我想改變父母打罵教育的想法:
第一,是覺得如果他們認可了,就間接承認了他們當年的教育方式是不對的,我們受過的傷似乎就得到了某種公正的對待。
就像一位來訪說的,其實我追究父母當年的打罵,不是要非要他們做出什么補償,或者要對他們做些什么,
而是希望他們可以正視我當年受的傷,我想告訴他們,我知道你們很愛我,為我付出很多,但是當年的打我罵我就是不對的。
對一個人來說,比痛苦更痛苦的是,不能去表達痛苦,痛苦無法被看見。
第二,是覺得如果父母可以改變這個理念,那么自己去堅持的理念就仿佛獲得了某種賦權,一種來自父母的賦權,自己的才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打罵孩子是不合理的。
因為從小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一件事情,一個觀念,父母不同意,父母反對,我們就不可以去做,去想。
父母仿佛成為了我們的唯一賦權人。
然而天賦人權,我們所思所想所行的權利是上天賦予的,與生俱來的。
在咨詢中,我們經常會給來訪者進行賦權,
例如女孩理應獲得與男孩一樣的權利,作為未成年人擁有獲得監(jiān)護人良好撫養(yǎng),不被虐待的權利,這既是人權也是法律賦予的權利等等。
通過咨詢中的賦權,來訪者也會慢慢地為自己的賦權,賦權不是為了聲討過去,而是為了更有力量地活好當下,走向未來。
如果你曾被父母的棍棒教育所深深地傷害,至今無法釋懷:
如你明明知道打孩子不好,還是會忍不住就打孩子,打完之后就深深地自責;
而這篇文章對你的幫助是有限的話,可以考慮預約一位合適的咨詢師,讓TA更好地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