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你其實一直都可以直接得到,你從來都不需要用你的“得不到”去換取任何東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像我一樣,總是會在買東西的時候反反復復地糾結(jié),就不管價格高低、物質(zhì)大小、數(shù)量多少,心里總會在下單前,覺得自己買的東西有可能不太行,然后糾結(jié)特別久。
甚至有些時候,一個幾塊錢到幾十塊錢的小玩意,我都能糾結(jié)上兩三個星期,覺得自己買的東西可能有問題。
就更別說是有一定價格的東西了。
我曾一度以為自己這種猶豫不決其實是我的天性,畢竟我是天秤座,猶豫就好像是天生自帶的屬性一樣,一直死死地貼著我。
但自從我知道顯化之后,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看過星座算命等任何東西了,因為我知道它們根本決定不了我的價值。
可即使如此,我還是會覺得,我這種下意識的反應,其實是一種值得夸贊的品質(zhì),畢竟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買東西要認認真真做對比,要貨比三家找到性價比最好的才算合適。
所以我也一直沒覺得這有什么特別大的問題。
?
可就在今天上午起床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幾個月前,我跟男朋友有天晚上,因為他很晚還在玩游戲,從而吵到我睡覺,發(fā)生過的一次比較激烈的矛盾,他當時跟我說了一句話是:
“你和我在一起都這么久了,你也知道我是一個多么簡單的人,我平時除了上下班,也沒有其它的需求,你怎么就不能體諒一下我呢?”
我當時其實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句話,甚至還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畢竟我們當時發(fā)生矛盾的點,根本就不在于我是否體諒他、讓不讓他玩游戲的問題,而在于他當時明明知道我第二天早上有工作的情況之下,在凌晨兩點多還因為玩游戲和同事通話,讓我沒有辦法好好睡覺,所以我對他的行為是感到很生氣的。
但這個事情,其實在發(fā)生的當晚,我們就已經(jīng)在雙方坦誠的表述之下,為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都道了歉,并得出了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讓這個事情得到一個很好的完結(jié)。
甚至到現(xiàn)在,我和他之間也沒有發(fā)生過類似或其它類型的矛盾。
可今天上午我再想起這句話的時候,我的腦海里還是閃過了一絲疑惑,然后又感覺有些熟悉。
因為我覺得他說的這句話,不僅僅是他會說的話,而且也是我自己以往經(jīng)常會對我的父母,有著類似的心理和情況。
只是我過往在面對這些情況的時候,從來都沒有意識到我自己本身其實有這樣的習慣性行為和表達。
我就有點搞不懂為什么,所以就留了一段比較完整的時間,給自己做冥想和清理療愈。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我在買東西的時候,對于事物的糾結(jié),其實本質(zhì)上也只是我自己內(nèi)在的一種掩飾,以此來換取他人對我的不指責,好讓我逃脫罪過而已。
為什么?
這跟我小的時候發(fā)生過的事情有關。
?
在我大概四五歲的時候,我對錢還沒有多少概念,我那個時候只是或多或少有一點意識,就是知道自己如果弄壞了其他人的東西,是應該賠禮道歉的。
這也是我母親一直教導我的。
只是因為那個時候自己還太小,不太懂得分辨很明確的是與非,所以很多時候,我只會以母親的態(tài)度為標準,覺得如果自己沒有看到母親生氣,那好像很多事情也許就可以過去了。
由此,在有些時候,自己犯了錯,還真的是不太敢跟母親承認和坦白,就特別怕受到母親的責怪。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想法,讓我束縛了自己很多年,不敢去承認,我自己就是很想要得到我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就是想要得到。
為什么?
因為我是用“我對那些東西沒有太多興趣的情況”,掩蓋過自己犯下的罪責。
?
我記得在我大概五歲左右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和姐姐一起,跟著母親出去買東西。
我和姐姐感覺有些無聊,就跟母親說了一聲,在母親買東西的那家小商店附近,找了一家小商鋪走了進去,邊看邊等母親。
我記得那家店是一家新開的精品店,里面擺滿了都是很精致的小擺件,特別可愛,我們一眼就特別喜歡。
可大概還是剛開的緣故,很多東西都還是剛剛擺好,玻璃柜都還沒有安裝完畢,所以地上也擺滿了各種小小的玻璃柜門,等待著安裝。
我和我的姐姐就走了進去,一邊特別小心翼翼地注意著地上的玻璃柜門,一邊看著各種擺件,還挺欣喜的。
而那家店的店主叔叔,看了一眼我們特別小心的一個動作,也沒有說什么,就還是蹲在了那個小商鋪的一角,安裝著柜門。
我們以為沒事,所以就開始逐漸放肆,并開始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對比著哪個更想要,哪個自己更喜歡。
結(jié)果就是這樣,我們在聊到興奮時,沒有注意到腳下的玻璃柜門,一腳踩了下去,腳下的一塊方方正正瓷磚大小的玻璃就因此裂成兩半了。
我們不知道該怎么辦,就感覺特別緊張,但因為周圍還有其它人,又看到那個叔叔好像沒有注意到,所以就以為可以偷偷溜走,假裝沒事。
可正巧,就在我們剛開始強裝鎮(zhèn)定之后,那個叔叔忙完了那一邊的工作,轉(zhuǎn)到了我們這邊來,正好就看到了地上裂開的玻璃,臉瞬間就嚴肅了起來,問這是誰干的。
我和姐姐瞬間就否認了,就說我們都沒有碰過任何東西,甚至都沒有走到那一塊,我們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
然后那個叔叔好像是信了,覺得那是剛剛走掉的顧客做的,所以也沒對我們特別生氣。
我們看了他一眼,也就走了。
可這件事在我心里就一直都像一根刺,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很多事情,我那個時候都不知道應該從何說起,也不知道該怎么處理。
只是那個時候,自己實在太害怕母親對自己生氣了,所以又把這件事隱瞞了下來。
甚至有幾次,母親帶我再次經(jīng)過那個小店門口時,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拉著母親的手快速往前走,再也不敢走進去,生怕母親知道自己和那家店有什么關系,我也沒有對母親提過自己想要什么精品擺件的需求。
但我心里是喜歡的,只是我不敢要了而已。
從這件事之后,我好像就養(yǎng)成了一個意識,就是:
只要我對那些東西表現(xiàn)得足夠沒有意思,別人就不能來指責我有問題。
從此,我在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對待自己真的很喜歡的東西的。
甚至在有很多時候,我明明知道自己就是很想要的,但就是因為自己不敢去承認自己對那些東西的喜歡,所以總會猶豫不決,用各種性價比、價值、意義等內(nèi)容,讓自己反復斟酌和猶豫,好避免自己買了之后,或說“碰了”之后,會出現(xiàn)一切自己根本意想不到、也有可能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
?
而我在看到這一點之后,瞬間就感覺解脫了。
這種感覺就像是,自己身上那些一直以來根植在自己的細胞里的枷鎖都被抽走了一樣,讓我忍不住發(fā)笑,甚至都感覺這過往的一切,都不知道如何評說這其中的價值。
我就在當下那一刻做了一個決定,就是如果我自己這輩子還有機會回到那個我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再次看見那家店,或者是了解到那家店的存在,我一定會以相應的價格賠付給那個店主叔叔,并跟他說聲對不起。
就不管他還記不記得我,還認不認得我的樣子,只要有機會,我就一定會做這件事,讓我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覺到解脫。
也就此,我自己開始意識到,我自己根本就不需要裝出“我對那些東西沒興趣”的樣子,去掩飾自己的問題,我就大大方方地承認我自己的錯誤,敢于去面對這一切,敢于去承擔,那足夠了。
而我喜歡的那些東西,本質(zhì)上就是我喜歡,我也根本不需要通過假裝自己不感興趣、假裝自己不想要、假裝自己還沒有做好決定去擁有,從而去避免各種自己有可能沒有辦法應對的問題,以逃脫別人對自己的指責。
所以,就此我就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感覺原本心里糾結(jié)的那些問題,也徹底不糾結(jié)了。
?
然后,就如我朋友圈里發(fā)的一樣,在下午兩點多快三點左右的時間,我男朋友突然講起要送我一副耳機,那款耳機我們之前聊過,價位大概在三千左右,但其實我沒那么想要,我只是贊嘆它的降噪功能真的很強大而已。
可就在這時,我突然想到,他既然都愿意送我這個價位的耳機,那為什么不干脆送我一款差不多同價位、可我自己喜歡的東西呢?
然后我就告訴他,我更喜歡嬌蘭藝術沙龍的迷夜橙花,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就此,我之前糾結(jié)了兩三個星期都還沒有下單的迷夜橙花,就這樣即將被送到自己面前了。
我就真的感覺太妙了。
?
由此,也想借此感慨一句:
其實我們根本就不需要通過我們的“不得到”去換取任何東西。我們一直都可以直接得到。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自己給自己增加了多少限制而已。
附:第148篇在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