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觀,當了一次中國式家長


最近中國獨立游戲真是在STEAM上大出風頭!
隨著最近熱議的《太吾繪卷》,另一款游戲《中國式家長》也口碑爆炸,緊跟著登上了STEAM銷量排行的榜首!
時代驕子《絕地求生:大逃殺》都被擠到第三了……

這樣的優(yōu)秀成績,既彰顯了中國玩家社群的日益壯大,也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對單機游戲沒有購買力”這樣的論斷是站不住腳的。
希望那些仍在觀望的資本,能夠意識到這個我一直在強調(diào)的觀點:中國擁有巨大的基礎玩家群,而它勢必會衍生出巨大的深度玩家群,不靠社交、土豪、軟色情,用良心也能賺錢的時代,一定會到來。
無論這些國產(chǎn)獨立游戲能否最后封神,威廉都衷心希望,這一波霸榜狂潮,能終于吹響國產(chǎn)游戲復興的號角。
因為這一天,所有中國玩家可都等得太久了。

那話說回來,大家一定很好奇,相比之前聊過的《太吾繪卷》(好評如潮的《太吾繪卷》,可能并不適合你),這次的《中國式家長》又是一個什么游戲呢?
望文生義,很明顯它的主題跟教育有關。
相比玩法眾多、系統(tǒng)復雜的《太吾繪卷》,其實《中國式家長》的玩法非常一目了然,只是一個機制簡單的模擬養(yǎng)成類游戲,真正讓它成為話題的,是它的內(nèi)容。

它被稱為“模擬人生中國版”,模擬的就是一個中國孩子從出生到高考的這一段成長歷程,而這段歷程,就會直接決定你的一生。
相信每一個經(jīng)歷過高考的人,都會對這樣的玩法感到脊背一涼吧。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曾桀驁不馴地否認,否認高考會就此決定我們的一生;但高考十年之后,又不得不承認那幾張薄薄的卷子,確確實實地影響了我們的一生,只是以一種我們未曾想到的方式。

威廉自己親歷過高考,也有過留學經(jīng)歷,見識了不少中外教育觀念的差異。我曾無數(shù)次幻想過:如果我有機會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過完自己人生的那十八年,那么現(xiàn)在的我會是什么樣子。
而《中國式家長》正是以游戲的形式,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于是,它馬上勾起了我一個很有趣的想法。

說做就做,趁著十一空閑,我動員了我的美國同事Ian、在英國的室友Ben、還有從高中開始就在國外讀書的霜霜同學,并根據(jù)《中國式家長》的游戲系統(tǒng),有針對性地咨詢他們的教育決策。
我打算做一個有趣的實驗。
這個實驗就是:我想用老外的教育觀,玩一局《中國式家長》,看看會養(yǎng)出一個什么樣的小孩。

準備就緒之后,我重開了一個新檔,沒有任何多周目屬性繼承和富二代光環(huán)加持。
就這樣,呱呱墜地的嬰兒第一次睜開雙眼,又一個中國孩子的人生開始了。
在嬰幼兒階段,我根據(jù)我總結的“老外教育觀”,為這個孩子選擇了體魄和想象力優(yōu)先的發(fā)育路線。

跟許多中國家長不同,很多西方人認為,孩子發(fā)達健壯的體魄要遠遠優(yōu)于對智商的開發(fā)。基本所有嬰幼兒教育都是以運動和玩耍為先,然后是發(fā)展想象力和個人興趣,然后是教導基礎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規(guī)范,最后才是“讀書寫字學知識”。
于是,按照這個思路,我就成了一個每天瘋狂翻身、拍手、游泳、畫畫的“另類中國小孩”……
由于三歲就能跑馬拉松,神級的運動天賦讓我媽大有面子,連嫁給富豪的遠方表妹也在“面子對決”中敗下陣來。

之后,由于中國的孩子都比較敏感,在幼兒園時期就會感受到壓力,于是在學習和娛樂的平衡中,我選擇了“不要讓孩子的壓力超過50%”。
因為兒子已經(jīng)上小學的Ian說:“如果我必須要用0-100的數(shù)值來衡量我孩子的壓力值,那么我希望他的壓力不要超過50,我認為,一個人至少要在獨立生活之后,才應該感受到50以上的壓力?!?/strong>
好,動漫樂園游走你!

然后,由于我的時間都用來學游泳、學美術、學體育了,日常安排還要注重放松,于是我的文化課進度就相對落后了一些……
可惜中國的幼升小可不等人啊。
于是,我在人生的第一次考試中,獲得了個位數(shù)的佳績,而且還是總分。

我慌了,雖然咱們是素質(zhì)教育,但雙蛋王還是有點過分啊……
于是我開始嘗試補習一些文化課,但這一奮起直追不要緊,不光壓力蹭蹭蹭地往上漲,而且每一門課程學完,新的課程馬上跟上,永遠無窮無盡。
由于游戲中學習技能是要靠“悟性”的,而悟性的來源比較有限,不可能樣樣兼顧,于是我收集了各方老外的意見之后,發(fā)現(xiàn)他們最重視的學科都是英語……

于是,遵照他們的意見,我轉(zhuǎn)修主要依賴高記憶力的英語學課,并依舊保持一定程度的身體鍛煉和休閑娛樂。
我面對的下一個難題,是父母的期望。
我的難處是,對于一個從小就在外面瘋跑的“野孩子”來說,中國父母的期望要求基本上與體魄和想象力毫無關系,所以很難達成;
另一方面,幾乎當我問到每一個老外是否要按照父母的期望進入重點中學或成為銷售經(jīng)理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了:“NO。”

“Be independent, be open. (要獨立,要開放)”他們?nèi)缡钦f。
沒辦法,我只好忍著“有任務一定要做”的游戲強迫癥,忽略了所有父母期望,一心只做一個快樂自由的中國少年。
Ian覺得出去旅行非常重要,Ben表示同意,并補充說要有一定的情商培養(yǎng),而霜霜認為藝術修養(yǎng)也絕不能放棄。

就這樣,除了英文課和體育課之外,我這位“不學無術”、酷愛旅游和文藝的中國少年,不知不覺到了上中學的年紀。
我的三位“云玩家”繼續(xù)做著讓我吃驚的安排。
他們一致認為,中學生活中需要更廣泛地嘗試各種愛好,可以多多接觸異性,并十分希望孩子出去打工賺錢。

理所當然地,每回合中我有限的體力被繼續(xù)分割,要跟心思難測的青春期少女聊天、要出去打工賺錢、要去研究流行唱片和武俠小說等等。
我的學業(yè)繼續(xù)在及格和不及格的邊緣地帶中游走。
可老外們并沒有對課業(yè)問題表示太大的關注,高考的壓力對于他們來說好像真的不存在……

當如戰(zhàn)歌一般的備考音樂隆隆響起時,我建議三位決策者可以考慮刷刷題,突擊一下,這樣高考的結果可能會好一點。
他們的態(tài)度大同小異,其中霜霜的回答最經(jīng)典:“高中發(fā)的教科書上不是有習題嗎?為什么還要再額外做題?”
于是,我大概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沒做過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高中生。

結果不出意料,盡管我使出渾身解數(shù)從各種小游戲里壓榨出更多的悟性,并盡可能多地學習其他科目,我仍然在高考中以314分的“高分”,家里蹲了。
而高考之后,我本來以為身體素質(zhì)和英語技能都不錯的我,至少可以混一個體育老師或者英文翻譯什么的。
但我竟然成為了一名按摩院技師……(可怕的是仔細一想,居然還有點合理)

當?shù)弥俗罱K結果后,Ian問我是不是因為在中國必須高考分數(shù)很高才找得到好工作;Ben問我為什么不能自由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yè);霜霜開始后悔上高中的時候不應該那么浪……
我沒有告訴他們,其實在《中國式家長》中,高考分數(shù)和未來成就并沒有直接關系。這個游戲本身,就是對高考制度的終極諷刺。
他們玩出這個結局的根本原因是——發(fā)展著力點太分散,興趣培養(yǎng)太廣泛,沒有“合理”地平衡學習和娛樂,導致孩子樣樣通、樣樣松,每一項技能都達不到躋身專家的要求。

結果,在我按照他們的教育觀玩的這一局游戲中,并沒能培養(yǎng)出一個相對優(yōu)秀的小孩。不得不說,這引發(fā)了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果中國沒有高考,大家都按照西方的教育方式去自由成長,結果會更好么?
我覺得未必。
就像游戲中的“我”一樣,即便有英語和體育的特長,最后也未必能做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結果也許還不如認真學習。

我在游戲的過程中感覺到,我們與西方在教育觀上的種種差異,除了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迫于生存壓力下的無奈。
比如在討論過程中,我曾跟Ben講解如何在特長選秀、面子對決、作文大賽、班干部競選等小游戲中勝出。可他的問題卻是:“Why is it always about winning?(為什么所有事都一定要論個輸贏呢?)”
比如在選擇人生理想的時候,我問Ian為什么選普通人,他卻反問道:“What's wrong with being normal?(成為普通人不好嗎?)”

自由散漫慣了的老外沒有辦法理解,為什么中國式家長是如此的好勝,為什么是如此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我想,也許這就是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和一個6500萬人口的國家在生存壓力上的根本不同。
在英國,也許一個小孩子有二十年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即使錯了、輸了、悔了,也有大把機會給他轉(zhuǎn)身重來。
而在中國這個擁擠到讓人頭皮發(fā)麻的社會中,競爭是如此之激烈,轉(zhuǎn)圜的空間是如此之小,于是每一個中國小孩從降臨人世的那一刻起,輸和贏對他們的父母來說,就是關乎命運的大事。

因為每一次輸贏,在英國也許意味著自己的孩子勝過了十個人,未來多了十次機會;而在中國,這個數(shù)字也許要乘上二十倍。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有了二十倍好勝的父母,有了二十倍愛面子的親戚,有了二十倍壓力的童年。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有了二十倍困難的高考。

高考就像是一個曠日持久的吃雞游戲,有的人激進果敢、有的人步步為營;有的人茍且偷生,有的人看破輸贏。
但最終,所有人都躲不開百里存一的淘汰機制。
不論是家長還是小孩,我們這十四億人都被這場永不停止、不能重開的殘酷游戲裹挾著滾滾向前。
這無關乎身為父母的權威,也無關乎身為孩子的自由,而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生而注定了必須要玩這一局游戲。就像在《中國式家長》里一樣:你可以選擇考0分,但沒辦法選擇不考。

無情的其實不是我們的爸爸媽媽,無情的是這場游戲。
相比于其他無法預測結果的人生路徑,高考就好比我們玩其他游戲時會遇到的概率機制,它會很量化地告訴你:“你有xx%的可能贏得這場戰(zhàn)斗”。
于是,我們?yōu)榱藙倮?,往往會選擇這種可預測的玩法,然后不擇手段地堆高各種屬性,強化各種裝備,哪怕提升了1%的概率,我們也會歡呼雀躍,成就感爆棚。
那么,我們可曾想過,對于別無選擇、只能玩這場游戲的中國式家長來說,高考也許就是那個“你的孩子有xx%概率會贏”的、看起來最穩(wěn)妥的機制?

如果有一天,你成為了家長,在面對這種機制的時候,你會不會也為了勝利而選擇這種穩(wěn)妥的玩法,然后不擇手段地堆高孩子的各種屬性,強化他的各種裝備,哪怕提升了他1%獲勝的概率,也會歡呼雀躍,成就感爆棚呢?
《中國式家長》正是模擬了這樣情景的游戲。
所以,我覺得這個游戲不僅適合喜歡養(yǎng)成游戲的玩家,更適合父母,以及那些將要成為父母的人。
它的玩法也許平平無奇,但它的內(nèi)容足以對高考和緊緊圍繞著高考的中國式教育發(fā)起詰問和反思。
這整部游戲,你不一定能玩得高興,但你一定會玩出共鳴。

-Hi!我想和熱愛游戲的你,聊點好玩的-

在公眾號【威廉打游戲】內(nèi)搜索你感興趣的游戲名字即可查看對應文章。如果沒有圖文推送,威廉也會看到你的需要,并根據(jù)每個游戲的查詢次數(shù),酌情發(fā)稿。
如果你有任何關于游戲的問題,或者想找我約稿,也歡迎隨時給我留言,我會在看到之后第一時間回復。
對了,我還建了一個聊天開黑的活躍微信群【威廉小基地】,如果你覺得身邊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如來后臺問我要入群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