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菜鳥入門課】從零開始學攝影 從29節(jié)攝影課帶你從入門到精通

一、曝光
def:菲林產生影像的過程,或者說是膠片、底片或者數(shù)碼時代的cmos產生影像的過程。
曝光合理:光線明暗分布正常,產生的影像合理。人物結構:明暗分布不同。
黑:曝光度不夠;白:曝光度過高。
首要:曝光正常,亮有細節(jié),暗有層次。
亮出不能過曝,暗不能漆黑一片。
二、光圈
光圈大小決定進光量的多少。數(shù)字越小,光圈越大,進光越多;數(shù)字越大,光圈越小,進光越少。
小光圈拍攝景深長,主體和背景都清晰。大光圈拍攝景深淺,主體和背景都模糊。
三、快門
快門:控制進光的時間。
快門越慢,時間越長,進光越多;快門越快,時間越短,進光越少。
運動物體適合使用高速快門。延時攝影使用慢快門,必須使用三腳架保持穩(wěn)定性。
高速快門凝固瞬間,慢速快門記錄軌跡。
四、ISO
ISO感光度是衡量傳統(tǒng)相機所使用膠片感光速度標準的額國際統(tǒng)一指標,其反映膠片感光時的能力,而對于數(shù)碼相機而言,并不使用膠片,而是通過感光器件ccd或者cmos以及相關的電子線路感應入射強弱。ISO也可以控制相機的曝光度。
感光度(ISO)越高,感光能力越強,畫質越粗糙,噪點多;感光度越低,感光能力越弱,畫質越細膩,噪點越少。
五、拍攝模式
拍攝模式:底片在曝光的過程中,攝影師通過某種方式來讓底片曝光。
M:手動曝光(基礎)
A:光圈優(yōu)先,光圈可以手動控制,快門速度相機自動給出。
S:快門優(yōu)先,快門速度可以手動控制,光圈相機自動給出。
P:程序優(yōu)先
其余模式:傻瓜模式。
六、相機鏡頭
定焦鏡頭:焦距不可以變化,成像質量好,方便性差;
變焦鏡頭:焦距可以變化,成像質量略差,方便性好;
變焦靠手,定焦靠走。
焦距:通俗來講,就是鏡頭能夠看到范圍的多少。鏡頭越短(焦距越短),拍攝范圍越廣,視長角越大,拍的距離越近;鏡頭越長(焦距越長),拍攝范圍越小,視長角越小,拍的距離越遠。
七、鏡頭的焦距
廣角:<24mm,取景范圍大,多用于拍攝風光、建筑等;
標準:50mm左右,和人眼感覺類似,適合拍攝標準人像、集體照、靜物、產品等;
中長焦:70至135mm,適合拍攝人像;
長焦:>135mm,取景范圍小,適合拍攝動物、體育等。
焦距越長,景深越淺;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例如:在同樣光圈、距離下,28mm的鏡頭景深遠遠大于70mm的鏡頭景深。
八、對焦模式
手動對焦模式(M),在任何光線條件下可以按下快門,即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拍攝。
自動對焦模式(A)
變焦環(huán):伸縮鏡頭,達到一個變焦目的;
對焦環(huán):在手動對焦時使用;
單次對焦模式:半按快門釋放鍵完成對焦后,若重新構圖,對焦主體改變將重新進行對焦。
連續(xù)對焦模式:半按快門釋放鍵完成對焦后,若重新構圖,對焦主體改變將重新進行對焦。
自動對焦模式:自動選擇以上兩種對焦模式之一。
九、對焦點作用
單點對焦:相機僅僅在所選擇的對焦區(qū)域內對拍攝對象進行對焦,適用于拍攝靜止的對象,成功率較高。
多點對焦:手動選擇對焦區(qū)域,如果拍攝對象暫時離開所選擇的對焦區(qū)域,相機將根據(jù)來自其他對焦區(qū)域的信息進行對焦,適用于拍攝不規(guī)則運動的對象。
十、相機白平衡
白平衡就是色溫。白平衡的作用就是對光線顏色的影響進行補償。
AWB:自動白平衡模式。使得色彩比較真實,模擬人眼。
十一、運用白平衡
十二、光質
def:光質即光的性質。拍攝中的照明光通常分為直射光與散射光兩種。直射光——硬光;散射光——柔光。
硬光:光的方向性強,明暗反差大。陰影輪廓明顯、清晰,適用于拍攝人文藝術風景類對象,便于塑造作品的通透感、層次感。
柔光:光的方向性不強,明暗反差不大。作品通透感。層次感不強,但是可以塑造作品的朦朧美、神秘感、虛實結合。
十三、光位
def:是指光源相對于相機與拍攝對象的位置,即光線的方向與角度。同一拍攝對象在不同光位下會產生不同的光位明暗效果。拍攝中的光位千變萬化,歸納起來,主要有順光、側光、逆光、頂光和底光等5種。
1.順光:光線主要來自于拍攝對象的正面,隨著角度高低可以分為平順光、高位順光、正面平順光。平順光和正面平順光照射,光線均勻主體明亮,但是立體感較差,缺乏大的明暗變化。
用順光拍攝的景物可以給人明亮、清朗對的感覺,但是,順光照射景物過于平正,明暗之風不明顯,這使得景物主體與背景的色調融合,畫面缺乏立體感。
2.側光:光源位于拍攝對象側面成45—90度,側光下被拍攝體呈陰陽效果,富有戲劇性,突出明暗強烈對比。立體感強,利用側光作為主光拍攝的畫面影調濃重、氣氛強烈。
側光在風光攝影中運用較多,尤其是45度的前側光,不僅可以使得景物具有一定的明暗反差,增強景物的立體感和畫面影層次,同時,對畫面色彩可以有不錯的還原。而90度的側光,能夠使景物的明暗各占一半,畫面的明暗反差和立體感非常強,尤其在表現(xiàn)建筑物等表面不平整的物體時,效果更為突出。
3.逆光(輪廓光):光源位于拍攝對象后,逆光是藝術之光,突出拍攝對象的輪廓。
在風光攝影中,逆光是陽光從相機對面照射過來,景物被光線照射的部分都會產生光亮的輪廓,主體和背景得以明亮的分開。逆光最適合表現(xiàn)前后層次較多的景物,在每一景物背后都勾勒出一條條精美的輪廓光,使前后警務之間產生較為強烈的空間距離和良好的透視效果。
4.頂光:位于拍攝對象的正上方,會使得拍攝對象產生濃重的向下陰影,光線從正上方照下,陰影濃重,突出局部。
5.底光:來自于拍攝對象的下方,這種光線使用很少,常常和其他幾種光線混合使用。
十四、光比
def:拍攝對象的主要亮部受光量的差別。
十五、景別
遠取其勢,近取其神。
景別越來越小的時候,神態(tài)更為重要。
十六、視角
高視角:高于拍攝對象角度,向低處拍攝。適合拍攝宏大場面,表現(xiàn)遙遠寬廣。
低視角:低于拍攝對象角度,向高處拍攝。適于表現(xiàn)拍攝對象的高大。拍攝對象肯出現(xiàn)某種程度對的畸變效果。
平視角:接近于人眼觀察物體的角度。會使作品過于平淡,但是能給予作品穩(wěn)重的氣氛。
十七、空間構圖與平面構圖
1.透視
線性透視:近大遠小,物體向畫面中心靠攏,直至消失在畫面深處,有助于營造畫面的空間感和延伸感。
空氣透視:透過空間距離,景物在畫面上出現(xiàn)色彩或者影調的變化,越近顏色越深,越遠顏色越淺,畫面空間感層次感明顯。
2.前景
作用:加強氣氛,增加畫面空間層次感,均衡畫面。
3.背景
作用:突出主題,豐富主題內容。
4.平面構圖
def:就是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畫面當中以獲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結合起來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總和。處理好畫面中的點線面。
黃金分割三分法則。
構圖從觀察模仿開始;將經典構圖規(guī)則熟記于心;讓構圖方法自動跳出來;打破陳規(guī)尋求突破。
十八、常見的攝影題材和攝影技法
日出日落:地點宜選取開闊或者具有一定高度之處。相對來說,最佳季節(jié)是春秋兩季,云層可以增加層次。應該將太陽放在分割交叉點上,注意前景的布置,利于增加縱深效果。
瀑布:高速快門記錄飛濺的水花和奔流的場景。慢速快門記錄霧狀水流和整體效果。
煙花:設置小光圈,畫面景深范圍大,清晰范圍大。手動對焦。注意快門按下時機。使用三腳架,保證穩(wěn)定。選擇順風位置,可以使用水面倒影、城市夜景豐富畫面。
十九、夜景人像
夜景人像,逆光時需要使用閃光燈補光。控制好環(huán)境光線,閃光燈打亮主體。
二十、夜景風光拍攝
時間選擇:宜選取晴天,黃昏之時。
弱光條件,三腳架必備,防止相機拍攝震動,增強穩(wěn)定性。
快門線,夜景拍攝需要長時間曝光,減少相機抖動。
手電筒,道路、按鍵操作照明、景物對焦等。
遮光板,消除反光。例如,在觀景臺或者高樓餐廳拍攝夜景,盡可能貼近玻璃拍攝,再使用外套或者布幔蓋住鏡頭附近區(qū)域,將反光影響減輕至最低。簡單方法便是準備一個遮光板套在鏡頭上拍攝,消除玻璃反光。
二十一、常見濾鏡使用及其效果
保護鏡:適用于所有題材,防污漬、防刮花、防潮。
UV鏡頭(紫外線過濾鏡):適用于所有題材,可以有效過濾掉紫外線提高照片清晰度,提供更加真實、艷麗的畫面,同時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偏振鏡(PL鏡):適用于所有題材,消除鏡面反光,壓暗天空,表現(xiàn)藍天白云,同時降低快門速度;市場有線偏和圓偏兩種規(guī)格,前者使用較少。
ND中灰密度鏡:適用于風光拍攝,降低快門速度,防止過曝,適合在光強烈的白天拍攝曝光作品。
硬邊GND中灰漸變鏡:適用于風光拍攝,壓低天空亮度,平衡天空與地面、海洋的曝光;一般來說,有比較明顯的分隔線,適合拍攝地平線明顯的題材。
軟邊GND中灰漸變鏡:適用于風光攝影,比較好控制,明暗漸變線并不明顯,適合拍攝山體那種過度不是很平均、銳利的狀況。
RGND反向中灰漸變鏡:適用于風光攝影,區(qū)別于GND中灰漸變鏡,反向漸變?yōu)V鏡是越靠近中間越黑,有效阻擋畫面中央的高光物體,平衡上下與中間部分的曝光。
彩色濾鏡:適用于所有題材,更改畫面顏色,由于數(shù)碼照片強大的后期空間,此種濾鏡已經較少使用。
冷調暖調濾鏡:適用于所有題材,矯正色彩表現(xiàn),此種濾鏡已經較少使用。
近攝鏡:適用于微距攝影,縮短鏡頭對焦距離,放大被拍攝物體。
黑白濾鏡:適用于所有題材,黑白濾鏡一般分為黃綠橙紅四種顏色,可以吸收不同波長光線,從而呈現(xiàn)出不同效果的黑白照片。
二十二、順光、側光、逆光和漫射光的使用
人像攝影用光常用方法
順光:均勻受光,景物照度一致,沒有明顯的亮部和暗部,缺乏立體感,顯得平淡、呆板。
側光:景物上出現(xiàn)明暗對比,景物層次豐富,立體感強。
逆光:邊緣有明亮的輪廓線,產生強烈的立體感。
慢射光:晴天背蔭處的反射光或者陰天透過云層的光線,沒有明顯的方向,光線比較柔和,景物沒有明顯的亮部和暗部,反差柔和,適合拍集體照。
二十三、人像攝影構圖
主要任務:考慮構圖時主題位置以及所占比例大小。
方法:
九宮格構圖,人物多處于1/3處,或者占與交叉點處。
中心構圖,平穩(wěn)、呆板、嚴謹,多適用于大頭照、雙人照,多數(shù)時結合九宮格法。
吊角構圖,人物處于畫面角落,取決于人物的視線方向。
常見人像構圖形式:虛實對比,大小對比,遠近對比,色彩對比,剪映表現(xiàn)。
二十四、外景拍攝中不同拍攝角度的運用
正常情況下拍攝人像,全身像時,相機高度=被拍攝對象腰部高度;半身像時,相機高度=被拍攝對象胸部;特寫時,相機高度=被拍攝對象眼睛高度。
俯拍,被拍攝對象顯得低矮且身體壓縮,如果是近景拍攝頭像,會出現(xiàn)額頭夸大而下巴窄小,視覺上給人清秀之感。
仰拍:由低向高拍攝,被拍攝對象顯得高大且修長,如果近景全身,會出現(xiàn)腳長身短,視覺上給人高大挺拔的感覺。
平拍:最為接近人體視覺感受。
二十五、攝影的影調
線條是骨架,影調便是血與肉。
影調:在不同強弱光線照射下,被攝物體產生的不同明暗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