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是你最真實的人品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變得越來越遲緩。
他們做事不再雷厲風(fēng)行,他們出門開始小心翼翼,他們不會用的智能產(chǎn)品越來越多,他們犯的錯也越來越低級。
隨之而來的,是子女的嫌棄、敷衍,甚至毫不留情的指責(zé)、謾罵。
可細想想,人這一生,誰不會犯錯?誰又不會老去?
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才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看過一個視頻,街邊巷口上,一個中學(xué)生正在對一中年女子連踢帶踹。
他踢得很用力,一邊咆哮,一邊憤怒地踹向女子。
最后還推來一輛自行車,死死地壓在女子身上。
可女子也不還手,瑟瑟地縮在墻角,任由男孩發(fā)泄著怒火。

原來,這是廣東的一對母子。
男孩是一名中學(xué)生,女子是他的母親。
因為患有精神疾病,母親總擔(dān)心兒子在外不安全,于是,她偷偷跟在兒子身后,想要“保護”他。
但這樣的付出換來的是兒子的嫌棄,他覺得有這樣的母親是件丟人的事,動不動就對母親毆打和謾罵。
這一次,因為問母親要幾塊零花錢未果,他干脆將過往所有憤怒、委屈一股腦發(fā)泄了出來。
于是,就有了視頻中的一幕。
不用想都知道,和兒子相伴的這幾年,這位母親吃了多少苦,又受了多少委屈。
可就在有人問她:你怪不怪兒子?
這位母親卻回答:不怪他……因為我是他媽媽。
一句“我是他媽媽”,看得人心里發(fā)酸。

這世間多少父母,自從有了兒女,一生被“爸爸”“媽媽”這句稱謂捆綁。
十月懷胎生下孩子,辛苦養(yǎng)育,只為他平安健康。
一生在外辛苦打拼,賺錢養(yǎng)家,只為給他更好的生活。
可到頭來,換來的不是孩子的諒解,而是嫌棄,我想無論是誰,都無法接受這樣的結(jié)果。
劉聲東在給母親的祭文里有段話:
媽媽給孩子再多,總感到還有很多虧欠。?孩子給媽媽很少,都說是孝心一片。?
中國式父母,一生都在為孩子做打算,拼盡全力也要將自己最好的留給孩子。
那么為人子女,如若做不到很好的侍奉父母,最起碼也應(yīng)諒解他們的辛勞,耐心回應(yīng)他們的關(guān)心。
在你想要發(fā)火時,想一想母親十月懷胎的苦,想一想父親賺錢養(yǎng)家的難。
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指責(zé),就能溫暖他們的心,平復(fù)他們的累。

聽過一句話:父母在,人生還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年少時不懂這句話,等真正長大了,才懂字句中的深意。
前兩天看過一則視頻。
視頻中,一個老太太正獨自坐在門口發(fā)呆,悄悄地抹眼淚。
家屬說,老太太已經(jīng)過世了,走得很突然,家人接到電話急忙趕回家時,人已經(jīng)不行了。
他們悲痛欲絕,因為老人才六十多歲,他們總以為還有很長很長的時間可以相伴。
悲痛欲絕之后,家人們鼓起勇氣打開視頻,想看看老太太最后的監(jiān)控畫面。
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天一大早,老人就坐在門口了,她應(yīng)該是身體不舒服,佝僂著背,悄悄抹眼淚。
等到十二點多,她進了屋,上了炕,就再也沒有起來。
可即便身體已經(jīng)不舒服到這地步了,她還是沒給在外的兒女打一個電話招呼他們回來,因為不愿打擾在外打拼的孩子。
直到鄰居來串門,這才發(fā)現(xiàn),老人已經(jīng)大限將至了。

家里人哭著說:平時屋里都是有人的,恰好那一天沒有人。
惋惜道:早知道那天說什么也不會外出的。
可世事無常,誰又能想到,只是一次離家,竟成了永別。
寫到這里,想起季羨林。
年少時,為了追求更高的事業(yè)成就,他一直在外打拼,直到得到母親病危的消息時,才著急忙慌地往回趕。
可惜,已經(jīng)晚了。
母親留下的兩句話,季羨林看一次,痛一次。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來,我真后悔當(dāng)年讓你出去。
這幾年我日夜想著你,這種痛苦,是你無法想象的。
他開始后悔不該離開母親。
可一切都太晚了。
年少時我們總想著,等到有所作為的那一天,再好好侍奉父母,可我們越長大,父母越年邁,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誰也說不準。
也許一個清晨,也許是某個午后,你最愛的那個人,從此就陰陽兩隔。
所以,趁著還能盡孝,趁著時光尚好,多打幾個電話,多給父母一些陪伴吧。
別讓對父母的愛,成為一生的虧欠。
別讓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成為一生的遺憾。

聽過一個故事,深感扎心。
說有個老人去店里修手機,維修人員拿著手機檢查了很久,都沒發(fā)現(xiàn)問題。
于是跟老人說:你的手機沒壞啊。
不料老人一聽就哭了:手機沒壞,我怎么接不到孩子打來的電話?。?/p>
維修人員一時語塞了,聽到這個故事的我,內(nèi)心也五味雜陳。
這些年,我們不斷提著孝道,說要對父母好一點。
可在太多時候,孝順止于口頭,一到了相處的過程中,有人對父母指責(zé)謾罵不休,有人對父母抱怨不斷。
有的人一氣之下離家遠行,久久都不愿見父母一面。
更有不少人,一旦遇到父母出事,就躲得遠遠的。
記得看過一則熱帖:被父母拖累該斷絕關(guān)系嗎?
提問者是一個年輕人,因為父母身體不好且沒有積蓄,他每個月都得給父母一點錢來養(yǎng)老。
本著將資源向自己和后代傾斜的原則,他想放棄父母,和他們一刀兩斷。
這樣,就不會將資源浪費在他們身上了。

此話一出,評論區(qū)里指責(zé)一片,有人評判說:
你自己想一想,如果你找的對象,是一個為了所謂更好的生活要拋棄自己爹媽的人,你敢跟他過一輩子嗎?
萬一生活真有了不順,一個連爹媽都能拋棄的人,還有什么事做不出來?
《小舍得》中有一個場景。
夏君山帶著兒子回母親家過年,他和母親常年關(guān)系不好,彼此的關(guān)系也冷冰冰的。
就在他們因為孩子的問題發(fā)生爭吵時,夏君山一時沒能控制住情緒沖母親喊道:
那當(dāng)?shù)鶍寫?yīng)該是什么樣?
從小到大,您永遠在否定我責(zé)備我,遇到點事,您跟爸也是互相埋怨,互相推卸責(zé)任,你們就是個好榜樣嗎?
母親愣住了,眼神中有不解,也有錯愕。
她緊接著回復(fù)夏君山:你說得對,你從小到大就是喝著西北風(fēng)被暴力長大的,你跟你老婆也最好一輩子別吵架,不然你的孩子也只會記仇不記恩!

一句話,說出了養(yǎng)育孩子的艱難,也說出了自己這些年的心聲。
不可否認,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失職的父母,一定會有犯錯的父母,一定會有拿孩子出過氣的父母。
可回過頭想一想,誰的人生沒有坎坷,誰的情緒沒有起伏,誰又能做個一輩子都不犯錯的人呢。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我們是第一次做孩子,而父母,又何嘗不是第一次做父母呢?

大部分父母,他們也都曾傾其所有,想著助我們一臂之力,他們也都曾殫精竭慮,想著為我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
他們甚至在給了你所有后,還會惋惜地向你道歉:對不起,爸爸(媽媽)沒能給你更好的。
而我們,從小沒有忍饑挨餓,沒有流離失所,少有看人眼色,靠的,全都是父母的庇護。
我們是踩著父母的肩膀,才走到今天的位置。
倘若可以,試著消解那些過錯,對他們多一點耐心吧,少一點怨言。
生養(yǎng)之恩,就是這世上最大的恩情。
與父母和解,是為人兒女一生的修行。

而你對父母所作所為,不光會影響今生你與父母的關(guān)系,也會影響日后孩子與你的關(guān)系。
你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就是你的孩子未來對待你的態(tài)度。
朋友小琳曾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說在孩子三歲那年,她帶著孩子回娘家住了幾天,許是因為在娘家放松了。
杯子里沒水了,她會大喊一聲“爸,給我倒水”。
桌子上沒水果了,她會沖著媽媽撒嬌“媽,再切點水果唄”。
才住了兩天,她發(fā)現(xiàn)兒子變了,先前能自己做的事,現(xiàn)在不是招呼姥姥姥爺做,就是等著爸爸媽媽做。
有次她沒忍住沖著媽媽發(fā)了火,抱怨了兩句,孩子沒幾分鐘就學(xué)會了,晚上哄睡時,沖著她直嚷嚷。
這時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自己的行為,也將折射到孩子身上。
多年后,當(dāng)我們成了父母時,孩子就成了我們。
你對父母的態(tài)度,就是你為孩子在對待你的態(tài)度上,所著墨的本色。
所以,千萬不要小瞧這件事。
倘若可以,試著做到這“三不要”,能改善你與父母關(guān)系的同時,也能改善你的家風(fēng)。
一、不要讓父母孤苦度日,多些陪伴
想起鄰居張奶奶,她的孩子都在外工作,每月都會抽空回來一次看望她。
于是,張奶奶每次都會在兒子回來的時候,在日歷上做個標記。
她數(shù)著:這個月還有三天就結(jié)束了,孩子該回來了。
她盤算著:孫子最愛吃糖醋排骨了,哪家肉店的排骨最新鮮。
每次看著她眼巴巴地依在門框上,我心里都說不出的難受。
為人父母,他們辛苦一生,為的不過是兒女康健,求的不過是能在年邁時,孩子多來看幾眼。
倘若時間允許,多回家看看父母,倘若時間有限,抽空打個電話,撥個視頻,和父母多聯(lián)系。
別讓他們的望眼欲穿成了一種失望,別讓他們苦苦的等待成了一份奢求。
二、不要將壞脾氣給他們,多些耐心
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媽媽帶著老花鏡,小心翼翼地問孩子:上次你說的添加好友在哪里,我怎么找不到了?
沒想到孩子劈頭蓋臉一頓罵: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你還是不懂,學(xué)不會別學(xué)了!
說完重重地摔門離去。
時代在發(fā)展,他們在老去,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也很正常。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變得嘮叨了,開始依賴你了,別忙著甩掉他們,他們接觸新科技,是為了離你更近一些,他們學(xué)會新操作,是為了給你減少負擔(dān)。
對他們多一點耐心吧,就像小時候,他們一遍遍教你穿衣、寫字一樣。
三、不要總抱怨他們遲緩,多些體諒
有人曾評價過子女與父母的關(guān)系,說在一個家庭中,你是老板,爸媽就是工人,給你打工半輩子,不拿錢,反倒貼。
話雖扎心,卻也深刻。
如今你長大了,父母年邁了,忙不動了。
別再總想著壓榨他們,多些體諒,體諒他們的想法,照顧他們的身體,是為人兒女應(yīng)盡的義務(wù)。
別忘了,父母是你來時的路,是你路上的燈。
是你人生的底氣,是你背后的依靠。
來源于:旺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