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初期就被魏國滅亡的中山國為什么后來能夠再次復國?
周威烈王十九年(前407年),戰(zhàn)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諸侯魏國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苦戰(zhàn)滅亡了中山國。中山國剽悍善戰(zhàn),滅亡中山國是魏國霸業(yè)將成的標志性事件。滅亡中山國讓魏國威震天下,成為戰(zhàn)國第一個霸主。

但奇怪的是,魏國最后總卻沒有守住滅亡中山國的勝利成果。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0年),中山桓公擊敗了魏國中山君子摯,中山國再次復國。那么戰(zhàn)國初期就被魏國滅亡的中山國為什么后來能復國呢?

首先,中山國起源于白狄,在戰(zhàn)國初期是正處在由于山居漁獵向平原農(nóng)耕轉(zhuǎn)變的過渡階段。魏國滅亡中山國是攻占了中山國位于平原上的城池和居民點,但中山國民卻逃到山里繼續(xù)堅持,為復國奠定了基礎。

其次,魏國與中山國是中間隔著趙國的地盤,魏文侯是依靠趙魏韓的“三晉同盟”才得以跨越趙國滅亡中山國的。但中山國終究是魏國的飛地,魏國對此地的控制力確實比較差,自然給了中山國再次復國的可能。

在滅亡中山國的過程中,魏文侯模仿“假途滅虢”的模式占領部分趙國領地,這也為后來“三晉同盟”的破裂埋下了伏筆。于是趙國用各種辦法削弱魏國對中山舊地的控制,另一個大國齊國也暗中支持中山復國。

綜合來講,魏國滅亡中山國時沒有徹底消滅中山國的反抗力量,地理條件又導致對中山國的控制力比較弱。再加上趙國、齊國等其他戰(zhàn)國大諸侯的搗亂,魏國只能吞下中山國復國的苦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