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最不屑的一句話,今年突然狠狠扎了全網(wǎng)的痛處
最近在各個平臺沖浪,時不時就能看到下面這段仿佛教育學考試資料的話:
教育具有長期性和滯后性,就像是一個閉環(huán)。
多年后你有一個瞬間突然意識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彈命中的瞬間,此時才是教育的完成。

第一次刷到時還有些懵,以為又是什么突然冒出的流行熱梗。
看了討論才明白,它所形容的,是網(wǎng)友們偶然回想起語文課文,發(fā)現(xiàn)它早就把自己正經(jīng)歷的一切說盡時的感受:
談戀愛時才懂《氓》,“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升學考公時才懂《范進中舉》,”噫!好!我中了!”,以及那句點破大夢般的“該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
找工作時才懂《孔乙己》,孔乙己、恐亦己,學歷是我脫不掉的長衫;
談婚論嫁時才懂《孔雀東南飛》,為何最后一句是“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很多年輕人為此觸動,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當初那個學課文時只顧著記憶文章主旨與知識點、懵懂無知的自己,和當下這個翻開小學語文課本都能沉默流淚的自己。
仿佛是兩個人。
01
從今年年初爆火的“孔乙己文學”開始,語文的后勁就開始出現(xiàn)在年輕人捧紅的各種人生境遇討論中。
大家本以為當初學到的那些知識,早在高考后把教科書捆去廢品站、隨便賣上個二三十塊的時候就與自己告別遠離,還給了老師。
卻沒有想到自己少年時搖頭晃腦、死記硬背下的一句話,會化作作一顆子彈,在多年后自己經(jīng)歷人生變動之時正中眉心。
語文書,仿佛成了人生預告書。

畢業(yè)季時有人講述撰寫論文致謝時的經(jīng)歷,感慨自己浪費了多年的時光,卻好像什么都沒得到。
那時腦海中突然冒出《琵琶行》中的“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求職季時有人原本并沒有與“孔乙己文學”共鳴。
直到在一次次面試中受挫,發(fā)現(xiàn)公司HR對自己簡歷上陳列的理論知識、學術獎項并不在意。
她硬著頭皮給HR解釋那些獎項有何價值、對工作有何幫助。
那一刻,她瞬間想到了課文中孔乙己說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的一幕。

一些小學語文課本金句討論下,許多網(wǎng)友你一言我一語地提名印象深刻的句子。
視頻本身是溫馨的童年回憶向,但評論區(qū)被提名的句子不少都關乎生離死別、帶著淡淡的沉重: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br>
“那是一個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p>
“他那么老,好像生來只為了做我的爺爺,可我從未認真想過他有一天會死?!?br>
“他說過一些,我記不大起來。就像他愛我很多,我只是喊他聲爺爺。”

還有許多原本快被淡忘的課本故事,在這次集體回憶的風潮中被翻出。
仔細一看,全是當年不太理解、長大后皺緊眉頭的“意難平”。
小學課本里的《凡卡》,孤兒凡卡爺爺寫信,訴苦自己被賣到鞋店后忍饑挨餓、被拳打腳踢的遭遇,希望鄉(xiāng)下的爺爺能來接走自己、帶自己脫離苦海。
講這篇課文時老師們普遍會問一個思考題:“鄉(xiāng)下的爺爺會收到這封信嗎?”

答案是不會,小時候能想到的理由,無非是凡卡沒有寫收信地址、郵差先生可能會喝醉偷懶。
許多人說如今再看,腦海中第一反應蹦出的理由是凡卡的爺爺也已經(jīng)老邁,本就寄人籬下、是隨時可能被辭退的雜工。
哪怕收到了信也大概率沒有能力撫養(yǎng)凡卡。
“語文是后勁最大的學科?!?br>
這句話,誠不欺人。

02
把語文課本奉為“人生嘴替”的潮流,大有緩慢席卷全網(wǎng)的趨勢。
社交平臺上,它體現(xiàn)為相同感觸的帖子越來越多。

視頻平臺上,它體現(xiàn)為以中小學語文課本金句為主題的視頻今年依賴冒出了大量爆款。

之前互聯(lián)網(wǎng)上流行過與語文課本相關的玩梗調(diào)侃。
比如表情包玩?!队洺刑焖乱褂巍?,說被蘇軾大半夜叫醒的“亦未寢”張懷民表情如下。

還流行過盤點語文課本中的美食,同樣引發(fā)不少共鳴:
筷子戳下去紅油“吱”一聲冒出來的高郵咸鴨蛋,不知不覺讓牙齒酸軟到咬不動豆腐的楊梅;
側(cè)看是五角星型的楊桃,《萬年牢》里糖葫蘆甩出晶瑩透亮的糖風

但這次“語文書是人生預告書”的潮流,與過往完全不同。
它并非短暫的、一次性的玩梗熱詞,而是在今年延續(xù)了長時間,不斷有新的現(xiàn)象融入其中、加以佐證。
年初的“孔乙己文學”,不需要過多贅述。
二月份時,視頻博主@打工人小張的“如何如何”系列視頻走紅,系列包括如何坐高鐵、如何坐飛機、如何去醫(yī)院、第一次去麥當勞星巴克應該如何點餐等等。
為一些出身小地方、需要前往大城市讀書或打拼的年輕人抹平信息溝壑,也消除一些本不必要的羞恥與窘迫。
視頻底下《送東陽馬生序》被反復提及——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br>
“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予者哉?”

前不久爆火的虛構高?!吧胶哟髮W”,起源于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省網(wǎng)友的玩笑。
網(wǎng)友調(diào)侃說建議在四省交界處辦一所綜合性大學,只面向“山河四省”招生。
“山河大學”的提議走紅后,網(wǎng)友們甚至為這所虛構大學設計出了所謂的?;铡浫⊥ㄖ獣?。
大家評選出的公認首任名譽校長,是杜甫。
評選理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人們集體地對課文名句有感觸這件事,其實乍一看十分正常、不值一提。
畢竟大家普遍都為了中考高考得到語文默寫那幾分,經(jīng)歷過長時間的課文背誦。
對這屆網(wǎng)友來說,語文課本就像是一個知識儲備公約數(shù),與它相關的話題很容易得到廣泛討論或者爆火。
只是區(qū)別在于,過去人們從這份共用知識儲備中提取的,是無意義的玩鬧片段,是共同品味的溫馨時光。
但現(xiàn)在人們從語文書中提取的感觸,已經(jīng)遠超過應試教育留下的記憶本身。
03
大家時隔多年突然對語文書有感觸,背后直接原因無非四個字——
感同身受。
唯一特殊的,是這一現(xiàn)象本該緩慢、碎片化地貫穿于漫長的歲月。
大家慢慢地體驗與思考人生的意義、自己在社會階層中的處境、與親人的生離死別等等,進而想到文學大家們的感慨。
如今卻集中爆發(fā),有些密集。
或許是因為,對當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言,這幾年所經(jīng)歷的變化甚至有可能比過往十幾年經(jīng)歷的還要復雜。
考研潮帶來的學歷貶值可能,讓大學與傳統(tǒng)應試教育之間的界限愈發(fā)模糊。
考公考編潮的競爭激烈,讓個人職業(yè)選擇的價值偏向被重新界定。
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也讓許多人猝不及防地面對起原本只在課本中解讀過修辭手法的離別。

曾經(jīng)的傳統(tǒng)大熱專業(yè)在變化,曾經(jīng)的傳統(tǒng)優(yōu)勢行業(yè)在轉(zhuǎn)向。
教育、住房、求職等等與個人息息相關的領域規(guī)則都在經(jīng)歷重組。
高考前的十幾年里,這屆年輕人曾經(jīng)被許諾一條鐵軌般的人生。
只要沿著當前的主流道路往前走,不出格、不出軌,就能在應試教育的鐵軌盡頭獲得對應的、還不錯的未來。
但大家走到盡頭后,卻發(fā)現(xiàn)眼前的人生變成了一片曠野。
不得不舍棄過去在封閉式成長中習得的一切,去重新思考下一步該如何前行。
而語文,就像是應試教育留給普通人的最后精神財富。

圖源《覺醒年代》
有“才讀懂語文”感觸、參與這次討論的,普遍都是脫離應試教育已久的網(wǎng)友。
早已淡忘了教科書指定的知識點,忘了冠冕堂皇的答案,才會在某個瞬間有了額外的感同身受。
過去年輕人曾造出過許多詞,調(diào)侃夢想落空的沉淀文學、自嘲需要查詢精神狀態(tài)的發(fā)瘋文學等等。
用一種看似不在乎看似瀟灑的方式,去描述自己一時無法排解的苦悶。
如今重回語文課本,更像是找到了一種更正視、也更正式的自我安慰方式。

它不是他人強行硬灌的雞湯,而是自發(fā)地反芻應試教育,并從與文字產(chǎn)生的共鳴中汲取精神力量。
安慰自己并不孤獨,面對的不過是古往今來所有人都需要經(jīng)歷的挑戰(zhàn)。
只是多少有些令人傷感的是,二十多歲本該做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當下年輕人只能去面對去做的,卻是“只道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