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晉國韓氏:他的前身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還是晉君支系后裔


本期話題
關于瓜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趙氏與魏氏的起源在歷史文獻中大體上是清晰的:趙氏是嬴姓支裔造父的后人,而魏氏的先祖則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的胞弟畢公高。
唯有韓氏,關于他的起源疑案重重:他究竟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后代,還是晉國先君曲沃桓叔的支派子孫呢?


公元前544年,歲在丁巳。
就是在這一年,首次出使中原的吳國公子季札歷訪魯、齊、鄭、衛(wèi)諸國之后,輾轉抵達了主盟中原的最強國——晉國。
晉國的執(zhí)政卿趙文子(趙武)、魏獻子(魏舒)和韓宣子(韓起)等政界要員先后與他舉行了會晤。會面后,季札做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預言:
“晉國之政,卒歸于韓、魏、趙矣。”——《史記·韓世家》
在范氏、中行氏和智氏依舊強大的公元前6世紀中葉,或許并沒有人把這位南國公子的預言當真??墒且粋€半世紀過去,到公元前403年,在晉國六卿的兼并廝殺中艱難勝出的韓、趙、魏三家居然真的瓜分了晉國,并且得到了周威烈王的正式承認。
從此,“晉國”逐漸淪為一段被人遺忘的春秋記憶,而新生的三晉國家則占據(jù)了戰(zhàn)國七雄的半壁江山。

對于脫胎自晉國的趙氏和魏氏,他們兩家的源起在文獻記載中大致是清楚的:趙氏乃是嬴姓支裔造父的后人,而魏氏的先祖則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的庶弟畢公高。
三晉之中,唯有韓氏的起源迷霧重重,疑案迭生。今天,大多數(shù)學者相信韓氏這一支血脈是從晉小學宗曲沃系分化而來的。具體地說,韓氏始祖韓萬是曲沃系始祖——曲沃桓叔的庶子。
比如著名的《左傳》研究專家楊伯峻先生就說:
韓本國名,據(jù)《竹書紀年》,春秋前晉文侯二十一年滅之。僖二十四年《傳》云:“邘、晉、應、韓,武之穆也?!表n即此古韓國?!稘h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傳》及《贊》并《注》俱以古韓國與韓厥共祖,恐未深考。韓萬為桓叔之子,受韓封以為大夫,即戰(zhàn)國韓國之祖。《國語·晉語八》載韓宣子拜叔向之言“其自桓叔以下,嘉子之賜”可證?!洞呵镒髠髯ⅰ?/p>

楊先生的意思是:在晉國韓氏興起之前,西周王朝曾經分封過一個國號為“韓”的諸侯國?!蹲髠鳌返挠涊d顯示,古韓國的始封之君乃是周武王的庶弟(姓名不詳)。
到公元前760年,平王東遷,周室衰亂。勢單力孤的韓國被強鄰晉國吞并。此后,晉君將侵占的故韓國領土賜予了曲沃桓叔的兒子姬萬,他便以封地韓作了自己的新氏,號為“韓萬”,晉國韓氏的歷史便是從韓萬開始的。
韓萬源出曲沃桓叔,楊伯峻先生聲稱他的這一論斷有《國語·晉語八》的記載為證。在那篇文章中,晉國韓氏的后人韓起親口對大夫叔向說,他的先祖名為“桓叔”。
不但《國語》,《世本》記載的譜系也同樣提到了韓氏始祖桓叔。在這部疑為戰(zhàn)國末期趙人所做的史書中,韓氏的家族譜系是這樣的:
桓叔生子萬,萬生勝伯,勝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獻子厥。——據(jù)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所引《世本》


《國語》與《世本》的記載似乎都明白無誤地顯示,韓氏的始祖就是曲沃桓叔。但蹊蹺的是,撰寫《史記》時多次采用了《世本》譜系的司馬遷卻堅持不承認《世本》所載韓氏譜系的真實性。
在《史記·韓世家》的一開篇,司馬遷寫道:
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晉,得封于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妒酚洝ろn世家》
司馬遷寫這一句“與周同姓”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不妨將這個記載與《史記》的另外兩篇文字即《燕召公世家》和《魏世家》作一比較:
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
——《史記·燕召公世家》
魏之先,畢公髙之后也。畢公髙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髙封于畢,于是為畢姓。——《史記·魏世家》

燕國始祖召公奭出于“周之支族”,也就是一個與周王室同一遠祖,但血緣關系又不十分親密的姬姓氏族組織(參見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第五章)。
而魏國的始祖畢公高,據(jù)《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傳》的記載,則明白無誤地是周武王的同胞兄弟。對這兩個與周王室血緣相通的諸侯國,司馬遷描述其始祖的時候都說他們“與周同姓”。
那么照此推論,《韓世家》中的那一句“與周同姓”所描述的也應該是韓氏始祖與周王室之間的血緣關系。換句話說,只有在司馬遷認定韓萬是被晉國吞滅的那個古韓國的公室后裔的情況下,他才會做出這樣的描述。如果韓萬是曲沃桓叔之子,嚴謹?shù)乃抉R遷是斷然不會寫下“與周同姓”這四個字的。
歷史上,支持司馬遷的這一觀點,認定韓萬為古韓國后裔而非曲沃桓叔之后的學者也不在少數(shù),比如撰寫《漢書》的東漢史學家班固和為《漢書》作注的唐代學者顏師古都在各自的著作中重申了司馬遷的主張。
以司馬遷為首的古代學者拒絕承認晉國韓氏與曲沃桓叔的血緣關系,并非事出無因。僅從《左傳》的記載看,如果我們假定韓萬之父為曲沃桓叔,那么下面這兩段史實將很難得到圓滿的解釋:
第一,根《左傳·莊公二十五年傳》記載:
(公元前669年)晉士蔿使群公子盡殺游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冬,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左傳·莊公二十五年傳》

在公元前669年的冬天,晉獻公為了預防“曲沃吞晉”的故事重演,下毒手清洗了曾祖曲沃桓叔和祖父曲沃莊伯留下的旁支后裔。除少數(shù)人僥幸逃亡國外,“桓、莊之族”在這一場屠殺中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
而根據(jù)《世本》記載的韓氏譜系:
曲沃桓叔——韓萬——賕伯——定伯簡曲沃桓叔——莊伯——武公——晉獻公
《世本》說韓萬的孫子韓簡同屠殺“桓、莊之族”的晉獻公同輩,兩人共奉一個曾祖即曲沃桓叔。
假如這個譜系是真實的,那晉獻公絞殺“桓、莊之族”,韓氏無可避免地要被劃入清洗的黑名單??善婀值氖琼n萬家族卻沒有受到這次大清洗事件的牽連。從后來的歷史記載看,韓氏并未因此消滅,甚至也沒有被迫離開晉國。
《左傳·僖公十五年傳》記載,公元前645年九月,晉獻公之子惠公夷吾與秦穆公在韓原交兵,為惠公示師、偵查敵情的正是韓萬之孫韓簡。這又該作何解釋呢?

第二,公元前539年,因齊景公與晉國聯(lián)姻,晏子陪同景公到訪晉國。在與晏子的談話中,晉國大夫叔向說道:
“晉之公族盡矣。肸聞之,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室從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薄蹲髠鳌ふ压陚鳌?/p>
據(jù)方朝暉《春秋左傳人物譜》所引《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叔向一族(即羊舌氏)的始祖是晉武公的孫子羊舌突。從身份上來講,源出晉武公的羊舌氏與源出曲沃桓叔的韓氏(如果我們假定韓萬是曲沃桓叔之子的話)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都是晉國先君的支系后裔。
在與晏子談話的公元前539年,叔向明確地講到此時的晉國公族——也就是晉國先君的支系后裔——已經凋零殆盡,羊舌氏是少數(shù)還幸存的家族之一??纱藭r晉國的中軍元帥、首輔大臣正是韓萬的嫡派子孫韓起,他可是晉國歷史上執(zhí)政時間最長的正卿(執(zhí)政時間長達27年)。
如果他韓氏是晉國公族,有他藩屏公室,保衛(wèi)晉君,叔向又何至于發(fā)出“晉之公族盡矣”的哀嘆呢?


事實上,《國語》和《世本》中被許多學者援引來證明韓氏源出曲沃桓叔的那兩條文獻本身就是有破綻的。說起這一點,不禁讓我想起了《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傳》中的另一段故事。在那一年的大事記中,《左傳》的作者寫道:
晉獻公娶于賈,無子。烝于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傳》
古語稱上淫為烝,也就是說晉獻公與齊姜的結合是一段為人不齒的**關系。因此為《左傳》作注的西晉學者杜預條件反射式地認定齊姜應該是獻公之父晉武公的妾室。對此,章太炎先生在《春秋左傳讀》一書中駁斥道:
烝之為名,非必施于父妾也。(中略)(武公)獲哀侯與滅翼時必兼得其內,實齊姜非哀侯之妾,則小子侯之妾耳。武公志大,情不系色,獻公志本淫昏,取之宜也。其意亦謂敵國俘女,取之無害名義,猶楚王取息媯,然不知曲沃本晉之臣。孽臣淫君耦,不謂之烝得乎?——《春秋左傳讀》

太炎先生的意思是,晉武公本是曲沃吞晉這段歷史的最終勝利者。他先后殺死了在位的晉哀侯與晉小子侯。成功吞并晉國大宗之后,哀侯與小子侯的女眷也應一并為武公所俘,而那位與武公之子獻公發(fā)生不正當關系的齊姜很可能是晉哀侯或晉小子侯的妾室,是被晉武公當作戰(zhàn)利品賞給嗣子獻公的。
因為哀侯、小子侯同晉獻公分屬君臣,尊卑有別,故而獻公之淫齊姜,《左傳》便下一個“烝”字。
雖然太炎先生的這一推斷也不能說是定論,但他至少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提示:在《左傳》未有明文記載的情況下,僅憑一“烝”字坐不實齊姜為晉武公之妾的身份。
和齊姜的情況類似,《國語》和《世本》雖然都記載晉國韓氏出于“桓叔”,但這個“桓叔”是不是晉武公的祖父曲沃桓叔,兩部文獻都沒有確證。宋人羅泌所撰《路史》一書就說:
武(周武王)之穆四:唐為長,后曰晉;次桓叔,韓是也。
——《路史·國名紀·戊附論》

羅泌說韓萬的父親“桓叔”該是周武王的庶子,也就是西周古韓國的開國之君。他被人稱為“桓叔”,就像發(fā)動“三監(jiān)之叛”的兩位武王庶弟被稱為“管叔”、“蔡叔”是一樣的。這個推斷與《國語》、《世本》的記載也并不矛盾。
鑒于“桓叔”的身份本來就具有多種解釋的可能,再輔以前文所引《左傳》中兩段可疑的記載,司馬遷撰寫《韓世家》的時候堅持認定晉國韓氏乃是西周故韓國之后,似乎也就成為了一種更審慎的判斷。
參考文獻: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
江永《春秋地理考實》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羅泌《路史》
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楊寬《西周史》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chuàng)。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chuàng)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fā),您的分享轉發(f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