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被捕入獄后,岳家軍為何無動于衷,沒有救援岳飛?
岳飛二十歲時參軍,歷經(jīng)大小數(shù)百戰(zhàn),從一名低級軍官成為南宋的大將,他率領(lǐng)的岳家軍人數(shù)一度達到十萬,是南宋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隊。可是1141年十月,岳飛被捕入獄,之后遭到殺害,雖然小說中提到岳家軍將領(lǐng)曾起兵救岳飛,但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回事!那么,岳家軍為何無動于衷,沒人去救援岳飛呢?

一、第二次杯酒釋兵權(quán)
宋朝歷史上有兩次“杯酒釋兵權(quán)”,第一次是宋太祖趙匡胤發(fā)起的,他在稱帝后,為加強皇權(quán),將禁軍高級將領(lǐng)們的兵權(quán)解除,將禁軍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二次是宋高宗趙構(gòu)發(fā)起的。南宋初年,由于長期與金朝作戰(zhàn),所以實際上形成了幾大軍區(qū),這引起了南宋文官的警覺,他們不斷上書宋高宗,要求限制武將的權(quán)力。
1141年四月,宋金陷入對峙階段,秦檜打算和議,但他擔心武將難制,正在這個時候給事中范同獻上調(diào)虎離山之計。秦檜大喜,于是將這個計策稟告給趙構(gòu)。之后,趙構(gòu)下詔,以犒賞柘皋之捷為名,“召三大將赴行在,論功行賞”。韓世忠、岳飛抵達臨安后,分別被任命為樞密使、樞密副使,其實這是明升暗降,岳飛已經(jīng)被奪去兵權(quán)。

二、岳家軍被分化瓦解
就在岳飛被免去兵權(quán)的同時,宋高宗還對岳家軍進行了改編,“凡爾有眾,朕親統(tǒng)臨,肆其偏裨,咸得專達”。與此同時,岳飛的京湖宣府司也被撤掉,所部官兵被稱為“鄂州駐扎御前諸軍”,“御前”二字表明這些軍隊都是皇帝的,而是岳家的。同時,宋高宗還下旨,“鄂州駐扎御前諸軍”直接聽命于三省、樞密院。
岳飛離職后,王貴出任鄂州駐扎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張憲擔任副都統(tǒng)制,這兩個人都是岳飛的親信。因此,在制造岳飛的冤案時,他們選擇以張憲突破口,將其逮捕,同時對王貴進行威脅。在搞定這兩個人后,宋高宗、秦檜才派人押解岳飛入京。所以在岳飛被捕時,“岳家軍”已經(jīng)被分化瓦解。岳飛死后,張俊的黨羽田師中任鄂州駐扎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

三、岳飛拒絕諸將的建議
張憲被捕后,岳飛也被召到臨安,途中發(fā)生了一件事。岳飛來到上江縣時,因當?shù)貨]有驛站,暫時住進了縣衙里。縣衙里有一名石姓巡檢,他非常仰慕岳飛,于是趴在壁隙偷看。他發(fā)現(xiàn)屋里面有彪悍的武將,這些人都是駐扎在附近的,聽說岳飛要入京,所以前來拜見的。石姓巡檢發(fā)現(xiàn),“諸將起稟事,密語”。
可是岳飛卻說道:“只得前邁!”諸將們還不甘心,“退而起稟者三”,不過“公三答之如初言”。雖然史書沒有說這些將領(lǐng)到底說些什么,不過從岳飛的回答可以推測,諸將可能是建議岳飛不要前往京師送死。“只得前邁”四個字,可以看出岳飛已經(jīng)視死如歸了。為此,辛棄疾寫過一首詞,“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粱、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參考資料:1.《宋史》;2.《金陀粹編》;3.《建炎以來系年要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