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漢江尋源,1994
? ?本文應該是在1994年徒步漢江時在原《十堰日報》連載稿件的基礎上,修改后收入拙著《我難忘的N個隱秘之地》(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當時知道了漢水有三源,去了其中兩個。
? ? 1994年,發(fā)現(xiàn)嶓冢山古源顯然最短,傾向于認為更長的南源玉帶河,似乎更符合源頭條件。
????至2003年漂流漢江,便請了幾位專家論證,決定在南源立了碑,在玉帶河邊的寧強縣城開漂。
????沒想到,2014年,又去了第四個源頭。
????嗯,第四個。
????又冒出來一個!
????有些事情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卻很復雜。
????有些事情看起來很復雜,其實又很簡單。
????很多事情,越來越不敢多說。
????費勁巴拉糾結(jié)這源頭,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實用價值?
????有時候想想,也真是挺無聊的。
????電腦里找出了2014年給現(xiàn)《十堰晚報》的新聞底稿,有描述,也有背景資料,一并附后,存在此。
????還有一篇當年收藏的論文,也一并存在此。

(漢江,船,很快就只能記憶了吧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

(2003漂流漢江 @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
徒步漢江尋源
?????????????????????????????????????????????????
·文/圖??稅曉潔
?

1994年作者和同伴歷時兩個多月,抵達史書中記載的漢江源頭嶓冢山石牛洞.
??三千里漢江,有人稱她為中國的多瑙河。這條長江最大、最長的支流其干流流經(jīng)秦、鄂、豫三省,流域面積涉及陜西、甘肅、四川、湖北、河南、重慶等六省市,流域內(nèi)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資源十分豐富,年平均徑流量380億立方米,相當于黃河的年入海量。很早,人們就把她同長江、淮河、黃河相提并論,稱之為“江淮河漢”。
漢江是目前我國受污染最少的水系之一。國家已決定加高湖北丹江口水庫大壩,將漢水引入北京,實現(xiàn)南水北調(diào)。
本文作者曾與《十堰青年報》記者王青沿漢江徒步行走了兩個月,對漢江有了一些較為詳盡的了解。當時,我們?yōu)榇诵衅鹆藗€冠冕堂皇的名號:“徒步漢水攝影考察,南水北調(diào)——向北京送一口干凈的水?!?/p>
那次旅行走了兩個多月,拍了幾千張照片,現(xiàn)在想起來,最難忘的當是漢江尋源了。

?作者在史書中記載的漢江源頭嶓冢山石牛洞.?《禹貢》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作者在史書中記載的漢江源頭嶓冢山石牛洞.?《禹貢》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漢江探源遠比我們預想的困難。
那日別了陜西勉縣的諸葛定軍山后很快就走出了漢中盆地。前行又是大山,此段路甚好走,309國道基本沿漢江而行。進山約行20公里至勉縣炭市場,一河穿越緊連的鐵路、公路?二橋北來,此即出自陜西鳳縣紫柏山的沮水,至此匯入漢江已流了120多公里,為不爭的漢江北源。
再前行一、二公里,又一河南來,水量與西來的漢江不相上下。此為資料上所載的漢江南源玉帶河。從行前及在漢中探訪的資料來看,再西行不遠即可達史書所載的漢江正源嶓冢山石牛洞了。漢江由此往上當稱漾水,《禹貢》曰:“”。
沿江上行,水越來越小,走約40公里到寧強縣烈金壩鄉(xiāng)時已成一條溪流了。打問路徑,幾位老鄉(xiāng)先指點著看了一古桂,巨枝七出,形若華蓋,說:幾千歲了,大禹治水時留下的。查資料:此古桂當為唐建禹宮時所留。
又問嶓冢山,老鄉(xiāng)不知。再詢漢源,老鄉(xiāng)曰:漢王山呀,劉邦來此拜過水的地方?進漢王溝,跟著河一直走,十里就到……便依老鄉(xiāng)指點從古桂旁進山谷沿溪北行,溪谷并不深,山坡不陡也不高,無奇花異木,低處有玉米地和稻田,無甚佳景。
水愈走愈小,極清,水跡越走越難找,走著走著面前就站了一座山,腰間有一處甚奇,白花花的一片崖亮閃閃的剌眼,找戶人家一問,果然,那就是石牛洞。
便趕著去爬石牛洞,洞并不奇,二、三米深的樣子,上下左右方圓不到十米,沒有想象中的飛瀑水簾,僅從一龍頭狀的鐘乳石尖上有滴滴水絲一線下濺。找石牛,有一大石勉強可視作牛狀,背上也有字,模湖不可辨。傳說此字為大禹手跡,有考據(jù)家也還考據(jù)出為“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八字,但據(jù)我們依資料分析,此八字似為宗教祭祀活動所留更為可信。
寧強古為羌族聚居地,舊時多起義,而那時兵戈之爭少不了拜天拜地,河源自是拜祭佳地,寧強舊名即為寧羌。——時值正午,拍完片,二人跪拜,放松這些日子來總繃得緊繃繃的神經(jīng)。為王青過生日。無酒無食,說王青你就多喝點漢源水吧,這個生日只能這樣過了。
二人默默地在石牛洞前躺了一會兒,揉揉眼,下山,說繼續(xù)革命。去探一些出版物和漢中人士近年提出的另一漢源。復回烈金壩,南行10公里從一個叫寬川的地方棄公路復東行,入石鐘溝,溯流而上,此水為漾水的另一分支五丁北峽水,流量及長度皆非石牛洞的那股水可比。
出金牛峽,過禪家河壩,經(jīng)干溪溝至馮家營,再穿豬嘴崖,北折過涼水泉,抵冉家壩,漸行水量漸小,后來就有點不敢確定怎么走了,干脆緣溪登上冉家山的一個大山梁頂,人說此梁即為五丁北峽水之源了,也即此種說法的漢源。此時俯瞰腳下,我們昨日走過的大安鎮(zhèn)歷歷在目,
按方向算,我們又折回來了。
走完了兩個文字資料上所能找見的漢源,我們剛稍稍喘了口氣,在寧強縣采訪時,該縣縣志主編宋文富先生又提出了漢源的第三種說法:玉帶河源才是真正漢源。

(94hj?01? 08???漢江南源玉帶河的瀑布?@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
怎么辦?走一趟吧。次日清晨離寧強沿川陜公路南行20余公里到黃家?guī)X的叉路口,再上鄉(xiāng)間土路西北行10余里到一個叫朱家河的地方,這時已找不見路了,便沿河邊亂石蹦跳前進。
行不遠即見一瀑布飛流而下攔住去路,蒼松翠竹紅楓碧草倒映瀑下巨缸般的水潭,景色極美,忙興沖沖拍照,拍完了卻直叫苦。怎么前行?瀑布高10多米兩邊石頭光溜溜的,極難爬上去。只好繞山。叢林中猴子似地穿行跳躍了近一個小時終于翻越了瀑布……前行,仍是絕好景色,但時間已下午4時,邊走邊拍,不敢多停。又遇三瀑,皆極壯美,越壯美于我二人也越難行,爬第3個瀑布時純粹是攀崖,山體幾乎是90度,摳住石縫,一步一步往上挪。最怕飛石下落,那日前行的我?guī)状尾认碌拇笫^擦著后行的王青頭頂飛過。弄得王青不斷大叫今日我命喪于爾手矣!……爬上第3個瀑布已近黃昏,按宋先生的介紹,再過一個瀑布才到漢源。怎么辦?二人坐在水邊一邊抽煙一邊喘氣。離朱家河已走了五、六小時沒見人煙,再前行如果仍是無人區(qū)又沒帶吃的。該如何是好?天馬上要黑了,要再來點雨……但只有前行,反正已走到這兒了,怎么著也只能前進不能后退。所幸的是再前行溪邊還算好走,走著走著竟有了人家。顧不得相擾匆匆前行,天擦黑時終于走到了第四個瀑布。再次翻越,峽谷豁然開朗,問老鄉(xiāng)得知此處為寧強縣陽平關區(qū)雙河鄉(xiāng)東溝村的鄧家灣。距四川境內(nèi)只有二里地。再前進一里抵海拔1650米的水池埡。

94hj?01? 06???漢江南源玉帶河的瀑布?@真實探索稅曉潔? 攝
即為宋先生所考證的漢源。宋說玉帶河水流長、流域面積、常流量等皆高出五丁北峽水數(shù)倍。但我們走到時水流已近干涸。
摸黑返回。餓得頭暈,渾身輕飄飄的,到老鄉(xiāng)地里拔了幾個蘿卜吃了,還是餓,早晨出發(fā)時每人吃了個饅頭喝了碗稀飯。那已是10個小時前的事了。歸來時棄河走老鄉(xiāng)指點的山路,雨后的山道泥濘不堪,兩只鞋很快全濕透了。天黑下來了,山里的風陰冷陰冷的,真正的饑寒交迫……21時許走到一個大村子找小店弄吃的,無。有老鄉(xiāng)留著吃飯,飯時已過要現(xiàn)做,急著趕路,棄。
凌晨2時,終于走上川陜公路,砸開了一小店的門,吃了兩袋快餐面一瓶罐頭。——這算是此日第二餐,但如嚴格按時間算,卻應算次日早餐了。再往回走時腳掌已疼得不能觸地,
踮起腳尖邁著芭蕾步3時許回寧強住處忙脫鞋挑腳上的泡,一看,只有死皮竟沒起泡,至此沿漢江走了兩月,腳掌已磨得很厚了。坐在床上撐起眼皮記日記,肚子又咕咕叫,爬起來打開昨日買的過期快餐面,干啃了。
,時長03:16
(視頻:航拍漢江南源,損失一架飛機)

2003年漂流漢江時,經(jīng)專家論證,我們決定從玉帶河開漂。?@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次日睡到下午起來,二人敘說究竟何為漢江正源?不敢定論。按所行距離、水量看,玉帶河源蠻象。但從資料上看,玉帶河又短北源沮水許多。再仔細翻資料,又添一疑惑:清康熙年間的《石泉縣志》載:“漢江,南條之巨津也,發(fā)源嶓冢山,為漾水;東流至武都,始名漢水,又東為滄浪之水……”武都在何處?古郡名,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今甘肅武都縣,轄境相當于今甘肅隴南地區(qū)各縣及陜西鳳縣、略陽等地。
——如此說來,漢源、嶓冢山又將由寧強上溯數(shù)百公里了。1978年,有人曾在《地理知識》雜志上提出過一種說法:“以前的嘉陵江上源,由北南至陽平關附近,不是繼續(xù)南流入四川,而是東流入漢江的。如今陽安鐵路之地,就是一條被遺棄的河床……翻地圖,巧的是嘉陵江的上源之一即名西漢水,又看那條西漢水,剛好流經(jīng)“武都”轄地……但寧強縣志辦宋先生否定此說,理由之一即為依現(xiàn)今地貌難以成立……便自嘆我等學識淺薄,也嘆此行日程已滿,財力物力已不允許再做進一步探究,只好再留個問號了。
又嘆學術(shù)界怎至如此?連個漢江源頭也成懸案?害得我等東跑西顛,越跑疑問越多,把漢江源跑成了一團亂麻,難以向關心、支持者回答個明白。
歸途中,我們倆個“漢人”談起此事,心中惶惶的。在漢中時,漢中籍著名詩人刁永泉稱:說起來我們漢民族的稱呼與這條江關系密切,當年劉邦在長安稱帝后,深深懷念秦嶺那一側(cè)他發(fā)家的漢水故地,即把自己的朝代定為漢朝,人民即為漢人,漢族稱呼由此而來,慢慢約定俗成?!敲?,依現(xiàn)在的某種風氣牽強附會來說,漢江也該稱我們的“母親河”了??晌覀冎两袢赃B母親河源自何處都還弄不明白,是否真有點不該呢?
不知道,我們要忙的事情太多了。
返回城市后,翻舊報紙,刁永泉先生1988年9月1日在《人民日報》上作了篇《漢江尋源記》,這次旅行刁先生和我們聊過,他也沒探出個所以然來。刁先生在該文末尾寫道:“我只好嘆口氣往回走,如來時一般茫然無所知,覺得那個‘漢’字依然神乎乎地在心里打坐?!?/strong>
有同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初稿于1994年深秋
?

94hj???15? 02???史書中記載的漢江源頭嶓冢山石牛洞一帶的地貌。?@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時長03:11
(視頻:漢江南源與北源交匯處)
圖片說明:
94hj? 01?04??作者和同伴歷時兩個多月,抵達史書中記載的漢江源頭嶓冢山石牛洞.
94hj? 01?01??作者在史書中記載的漢江源頭嶓冢山石牛洞. 《禹貢》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94hj? 01?02???史書中記載的漢江源頭嶓冢山石牛洞
94hj? 01?06???漢江南源玉帶河的瀑布
94hj?? 01?08??漢江南源玉帶河

94hj??? 01?10??漢江上游風光?紫陽縣城?@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0112??嶓冢山石牛洞下的古桂,巨枝七出,形若華蓋,說:幾千歲了,大禹治水時留下的。查資料:此古桂當為唐建禹宮時所留。?@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 02?01???漢江上游風光?@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 02?02漢江民俗,街頭漢江上游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 02?04??? 94hj?? 02?05? 安康大水庫。?@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 02?06????漢江上游風光?@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 02?07???歷史上,漢江曾水災頻繁。蜀河古鎮(zhèn)。?@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 02?09????漢江上游風光。?@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03? 03????漢江石泉水電站?@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 03漢江上鎮(zhèn)水的鐵牛。歷史上,漢江曾水災頻繁。?@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 03?03????漢江風光???@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05 02? 漢江邊的一座道觀,漢民族稱呼與這條江關系密切,當年劉邦在長安稱帝后,深深懷念秦嶺那一側(cè)他發(fā)家的漢水故地,即把自己的朝代定為漢朝,人民即為漢人,漢族稱呼由此而來,慢慢約定俗成。?@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94hj??? 15?02???史書中記載的漢江源頭嶓冢山石牛洞一帶的地貌。
?
,時長04:12
(視頻:再探漢江源)
新聞原稿:
? ?漢江源頭有新說:
???在秦嶺太白縣發(fā)現(xiàn)漢江新源頭
2014?@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2014?@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
????@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本報訊(記者稅曉潔)一支由測繪專家、探險家、新聞記者組成的考察小組,日前實地考察漢水古源嶓冢山石牛洞、南源玉帶河、北源沮水以及一直被認為是支流的褒河后,依“河源唯遠”的原則確認:褒河為漢江正源,源頭位于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秦嶺山脊附近,陜西太白縣境內(nèi)的一片手掌狀山地中的一眼泉水。
新漢江源頭即為褒河源頭,具體位置在陜西太白縣嘴頭鎮(zhèn)塘口村境內(nèi),源頭坐標:東經(jīng)107度22分30秒,北緯34度09分38秒,海拔2150米?!@次考察是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shù)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劉少創(chuàng)博士重測全球江河龐大研究項目的一部分,他說:“河流的源頭位置及長度和流域面積等不僅是國家重要的地理信息數(shù)據(jù),也是對河流進行科學規(guī)劃和管理的重要依據(jù)。目前各類文獻資料中關于河流源頭和長度的數(shù)據(jù)都存在問題,已無法滿足人類對精確的地理信息的需求,需要以現(xiàn)代對地觀測技術(shù)為基礎進行更新。”
“不是河流本身的長度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而是現(xiàn)代科技提供了刷新大河數(shù)據(jù)的手段?!?/p>
??劉少創(chuàng)解釋說:“以前,河流長度的量測,主要依靠的是地圖和曲線尺。計算機出現(xiàn)以后,開始使用數(shù)字化儀等,但是很多河流流經(jīng)的區(qū)域沒有大比例尺地形圖,因此很多河流的源頭和長度是依據(jù)不夠詳盡的小比例尺地形圖得到的,在加上人為因素,使得目前全球大河源頭和長度數(shù)據(jù)非常混亂?,F(xiàn)在,運用具有長度量測功能的遙感圖像處理系統(tǒng),利用衛(wèi)星遙感影像進行河流長度量測,我們得出了以上這些最新數(shù)據(jù)。”
實地考察完成后經(jīng)劉少創(chuàng)仔細測算,得到以下結(jié)論:以新的源頭為起點,漢江比以古漢源為起點長108千米,比以沮水為正源長20千米;比以玉帶河為正源長41千米。按照這個最新數(shù)據(jù),漢江全長應為1570千米,其中褒河208千米,褒河以下1362千米。
在劉少創(chuàng)之前完成的重測全球江河龐大研究項目中,世界排名前十的大河數(shù)據(jù)曾發(fā)生驚人的改變,根據(jù)他的研究尼羅河全長7088公里,為世界第一長河;亞馬遜全長6575公里,名列第二,從而結(jié)束了人類對究竟何為世界第一長河的困擾。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根據(jù)他的最新研究結(jié)果:黃河長度為5778公里,比以前的數(shù)據(jù)長出314公里;黑龍江長度為5498公里,一舉躍身世界5000公里長河之列。?這些數(shù)據(jù)已經(jīng)被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國際湄公河委員會等重要機構(gòu)采用。
????三千里漢江,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的水源,號稱中國的多瑙河。歷史上,先民將其與長江、淮河、黃河相提并論,稱之為“江淮河漢”。千百年來,其源頭卻令人迷惑,圍繞著中國早期經(jīng)典《尚書》中《禹貢》里的一段記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的記載,古人甚至爭論了兩千多年。直到唐宋時期,陜西漢中嶓冢山之說才基本確立。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在漢中參與抗金戰(zhàn)爭,他多次實地考察后,留下“嶓冢之山高插天,漢水滔滔日東去”、“嶓冢山頭是漢源,故祠寂寞掩朱門”等詩句。之后,漢中西部寧強縣嶓冢山為漢水源頭,長期以來一直占主導地位。當代權(quán)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均持此說,并被寫入大、中學教材。近年來,南源玉帶河又被認為是正源,當?shù)匾言诖碎_發(fā)漢江源風景區(qū)。
?
?2014?@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
,時長03:56
(視頻:漢江黃金峽)? 1994年,本報記者曾實地考察嶓冢山古源,發(fā)現(xiàn)無論從長度還是水量,都顯然不具備作為源頭的條件。2003年,由十堰電視臺等單位組織的中國漢江生態(tài)文化漂流考察隊出發(fā)前也曾為源頭問題迷惑。專家組成員著名地貌學家、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唐邦興教授、柳素清教授、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常務理事王方辰教授、長江委漢江水文局原局長蘇業(yè)助等,分析資料、圖上作業(yè)后意見也并不統(tǒng)一,依水量和長度將起漂點定在南源玉帶河。漂流隊到達陜西寧強縣實地考察后,基本否定了嶓冢山古源為正源,并在玉帶河畔樹立了“漢江源”紀念碑。
????當時,本報記者曾隨“漢漂”探險組走完如今的漢江源風景區(qū)的三處瀑布,又翻山越嶺走了幾個小時,山谷中出現(xiàn)了農(nóng)舍青煙,是離漢江源頭最近的一個自然村,叫賴家壩。在村民的指引下,又徒步一個多小時,黃昏時分,終于到達水池埡的一個小瀑布下。只能走到這里了,再找這個瀑布的源頭,時間上是不允許了。后來在地圖上查到瀑布上的山梁叫黑洞梁子,從這里再跨幾步,就可進入四川省的嘉陵江水系。也就是寧強縣的有關資料上記載說這漢江源頭——金家坪鄉(xiāng)西北隅曹家林以北一帶。用GPS測得漢江南源這個瀑布的地理坐標為:東徑106°05′59″,北緯32°14′,海拔1680米。(在1∶10萬地形圖量得的地理坐標為:東徑106°08′,北緯32°41′海拔1630米)。目前在當?shù)氐摹秾帍娍h志》中的有關記載是:玉帶河是漢江的源流,發(fā)源于寧強縣西北箭竹嶺水池埡。境內(nèi)干流長87.5公里,流域1022.8平方公里,據(jù)史志記載,縣北嶓冢山石牛洞為正源,另有源于五丁關至陳家大梁一帶的石鐘溝之說。近幾十年,經(jīng)專家多次踏勘論證,《辭?!?989年版,正式確定漢江源流為玉帶河。目前,寧強縣城已改名漢源鎮(zhèn),玉帶河源已經(jīng)成一個風景區(qū)。
????在長江水利委員會編撰的《長江志》中說:漢江有北、中、南三個源頭。如按“河源惟遠”,以發(fā)源于陜西省鳳縣紫柏山西部的北源沮水為正源。但查閱陜西《鳳縣志》、《留壩縣志》卻對此均無記載。
????本報記者全程參與了劉少創(chuàng)研究員組織這次最新的漢江源考察,到達沮水源頭時,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一條季節(jié)河。
????本次實地考察還發(fā)現(xiàn),關于漢江源頭的研究,是一個十分復雜又很具有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的事情。1994年,記者徒步漢江時查閱清康熙年間的《石泉縣志》載:“漢江,南條之巨津也,發(fā)源山番冢山,為漾水;東流至武都,始名漢水,又東為滄浪之水……”武都在何處?古郡名,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今甘肅武都縣,轄境相當于今甘肅隴南地區(qū)各縣及陜西鳳縣、略陽等地?!绱苏f來,漢源、嶓冢山又將由寧強上溯數(shù)百公里了。1978年,有人曾在《地理知識》雜志上提出過一種說法:“以前的嘉陵江上源,由北南至陽平關附近,不是繼續(xù)南流入四川,而是東流入漢江的。如今陽安鐵路之地,就是一條被遺棄的河床……翻地圖,巧的是嘉陵江的上源之一即名西漢水,又看那條西漢水,剛好流經(jīng)“武都”轄地……
????近年,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教授周宏偉發(fā)表論文稱:漢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諸水本是古漢水的上游,由于河道壅塞,在今陜西略陽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間湖泊“天池大澤”。公元前186年的武都道大地震,震中約在今陜西略陽、寧強一帶,造成今陜西寧強漢王山一帶山體發(fā)生巨大滑坡。山體滑坡阻斷古漢水,并在古漢水上游形成規(guī)模極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奪古潛水河道下泄,又在龍門山以北的陽平關谷地形成新的“大澤”。隨著堰塞湖、“天池大澤”和龍門山以北“大澤”的相繼消失,到約8世紀,嘉陵江“襲奪”古漢水上游的歷史過程完成。古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不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蝕,而是大地震導致河道堵塞后堰塞湖水發(fā)生溢流侵蝕的結(jié)果。
????對照史料,在整個長江流域,目前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大洪水,是在漢江上。《漢書·五行志》載:漢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夏,漢中、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余家……之后數(shù)年,漢江仍是泛濫不斷,同一本《漢書·五行志》還記載說: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夏,漢中、南郡水復出,流六千余家。南陽沔水流萬余家;漢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秋,大雨,晝夜不絕三十五日……漢水出,壞民室八千余所,殺三百余人……而《漢書·五行志》載:公元前186年,漢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至。,這一切的背后,竟然很可能真是地震導致是罕見的河流襲奪,之后,古漢水源變成現(xiàn)嘉陵江西漢水源之說,可能并非空穴來風。
???
?
2014?@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2014?@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背景資料:
?
關于江河源頭,學術(shù)界至今并無統(tǒng)一的、嚴格的標準,相互爭執(zhí)不下的局面常常出現(xiàn)。據(jù)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至少有以下這十幾種觀點:1、河流長度,所謂河源唯遠論;2、流量,以河流水量最大者為河源;3、長度和流量;4、流量和面積;5、干支流排列;6、流向方位論,河道順直,地理位置居中的為河源;7、河谷的地質(zhì)構(gòu)造和河谷形態(tài)。河流發(fā)育期河谷形態(tài)論;8、各種因素綜合考慮;9、河源地勢論;10、歷史傳統(tǒng)、流域面積、源頭形勢論;11、一源論;12、多源論。
比如長江,先秦經(jīng)典《禹貢》有“岷山導江”之說,延續(xù)千年,直到明代偉大的徐霞客指出長江上源為金沙江。金沙江又源自何處?直到民國年間,教科書上還寫著“江河同源”,認為長江、黃河均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幾十年后,謬誤才得以糾正,1978年新華社正式發(fā)布消息:“經(jīng)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組織查勘的結(jié)果表明,長江源頭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cè)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不僅我國的長江、黃河,非洲國際河流尼羅河在不同文獻記載里,長度在6700公里上下浮動;密西西比河既有美國密西西比河委員會公布的長度6415公里,也有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公布的有6262公里、6020公里等不同數(shù)據(jù);南美洲國際河流亞馬孫河在全球萬里長河中河長最富爭議,其長度數(shù)據(jù)有介于7025公里與6275公里間的多種。依據(jù)前者,亞馬孫河為世界第一長河,并且是世界上惟一超過7000公里的河流,依據(jù)后者,該河長度則不僅不及尼羅河,而且不及長江與密西西比河,僅列全球第四。?
——出現(xiàn)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關于河源起點及河口止點位置,各有不同觀點。同時,使用不同比例尺的地圖、按不同的標準勾繪河道以及采用不同的量算方法,所得的結(jié)果也自然就有差別。
首先還是是源頭,也就是一條河流的起點究竟在哪里,到底哪一條才是正源?
學術(shù)界至今并無統(tǒng)一的、嚴格的標準,相互爭執(zhí)不下的局面常常出現(xiàn)。對此,劉少創(chuàng)自重測大河之始,就明白問題的復雜。對于江河正源,學術(shù)界、河流主管部門、不同國家政府,往往都有各自的立場和理由,這是客觀存在,也可以理解。他要求自己不尚爭論,只求事實。自己是自然科學工作者,查清大河源頭區(qū)的數(shù)據(jù)是最重要的,正源讓別人去切磋好了,他只管找出河長數(shù)據(jù),哪個長度最長,就是哪個。
在2008年由青海省測繪局、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青海師范大學、青海省氣象局、青海省煤炭地質(zhì)局、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華社等6家新聞媒體的記者組成的2008三江源科考隊也曾迷惑:諸多權(quán)威機構(gòu)中,誰代表國家來認定河流的正源?是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局?中國科學院?還是與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對應的中國地理學會?在中國,大河問題,習慣于承認水利部的定論。長江,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原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說了算。黃河由黃河水利委員會說了算。那么沒有專門“委員會”的瀾滄江呢?那么由哪一家來驗證確認呢?
劉少創(chuàng)擔任首席科學家的這次科學考察引人注目,他說:“我們認為,就已經(jīng)完成的考察而言,利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和衛(wèi)星遙感(RS)得出的這些結(jié)論,應該就是目前人類認識水平所能夠得到的最接近真實的江河數(shù)據(jù)。在覆蓋全球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已被廣泛應用的當今信息時代,是用這些先進手段刷新大河數(shù)據(jù),結(jié)束人類數(shù)萬年來依河生存卻不了解河源所在的歷史的時候了。
劉少創(chuàng)認為,對于自己的這個課題而言,不管如何爭論,不管大河的源頭在不同的時期,按照不同的標準定在何處,但就河流的長度量測而言,應該從最長的支流對應源頭量起,也就是在河流的整個流域中選定最長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支流對應的源頭作為正源量測。而河流終點的入???,他則定義為河口兩岸外側(cè)切線與河流的中心線的交點。
? ?

2014 古源?@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2003??@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2014 北源沮水 @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2014?@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2014?@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2003?@真實探索稅曉潔??攝
附錄:







拆遷前的古均州,均縣鎮(zhèn)。
?@真實探索稅曉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