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朱雀大街經(jīng)考古證實寬約 127 米,為什么唐朝要修建這么寬的路?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小雁塔西北角工地開展考古工作,發(fā)現(xiàn)了橫穿朱雀大街的水渠及渠上 5 座橋梁基址,這是目前經(jīng)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五橋并列遺址,根據(jù)本次發(fā)掘的中橋位置及與朱雀大街東側水溝邊界的測量,結合近年來考古發(fā)掘成果,考古專家推算朱雀大街的實際寬度約為 127 米(不含路溝),相當于現(xiàn)代的雙向36車道,足見其街道之寬。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和經(jīng)濟中心都在長安城。
唐代長安城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建設最為宏偉的古代城市之一,朱雀大街的建設體現(xiàn)了唐代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的高水平,與唐代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上圖正中間豎著的這條大路就是朱雀大街,是唐長安城中的主要街道之一,是連接皇宮和城門的重要交通干線。
除了朱雀大街,還有其他稍微窄一些的道路縱橫交錯,東西共14條,南北共11條,將唐長安城圍出了108個方格子。這些格子稱作“坊”,按我們今天的規(guī)模,可以理解成小區(qū)。
唐朝的“小區(qū)”,除了居住的功能之外,還有一些商鋪,滿足居民的基本日常所需。
前面提到的25條主要道路上,除了特定節(jié)日允許之外,其他時間是一律不允許擺攤經(jīng)營的,商販需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去東、西兩市做買賣。
并且,長安城不止包括皇城+108坊+東西兩市,還有大明宮、太極宮等宮殿和皇家園林,還有外面的一大圈“外郭”,總的面積達到了83平方公里。
整個長安城的人口,超過了100萬,并且其中還有好幾萬是外國人。
以一千多年前的物資調(diào)度能力來說,要維持這么大的一座城市正常運轉,是一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情,除了坊市、宵禁等制度上的設計之外,道路這種基礎設施建設更為重要。
對唐長安城有了一個基本了解之后,我們來聊聊為什么朱雀大街要搞127米這么夸張。
首先,朱雀大街正對著皇城宮門,是整個長安最重要的一條道路。
它至少承擔了這幾個作用:
1.向萬國展示大唐天威。
你想想看,來自東南西北的外國人萬里迢迢走到了長安,剛進城一看,嚯,大國就是不一樣,這路比我們那寬十倍,等我回去要好好吹一吹。
2.皇帝出巡搞排場,閱兵也方便。
唐朝皇帝還是挺勤勉的,時不時要去進行巡視、祈禱和封禪等活動。皇帝出了朱雀門,一眾大臣和將士在朱雀大街兩側候著,再遠一點讓老百姓都跪好,這場面看著多好。
哪怕不出遠門的時候,他們也經(jīng)常在朱雀大街上進行游街巡視,彰顯皇帝的權力和威望。
那時候皇帝出門要是沒有排場,環(huán)伺的外族和底下的武將就會想,這皇家是不是藥丸了?我要不要趁機奪了這鳥位?
3.滿足城中百姓的出行需求。
長安城住的人實在太多了,普通老百姓步行出門,官宦世家盛馬車出門,總不能都擠在路上吧?為了緩解這么多人的出行需求,路就必須要寬。
而朱雀大街作為全城樞紐,并且它兩側最近的36個坊市,住的達官顯貴最多,也最富裕;城東的人想去西市、城西的人想去東市,都必須穿過朱雀大街,所以這里交通壓力最大,當然是能搞多寬就搞多寬。
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和經(jīng)濟的繁榮需要更加便捷的交通網(wǎng)絡來支撐,因此唐朝的皇帝在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中非常注重道路的建設和交通的暢通。
朱雀大街的寬度不僅是為了方便城市居民的交通,更是為了彰顯唐代的皇權威嚴和國家實力。
《長安十二時辰》大家還記得嗎?
里面有個日本來的工匠,打造了長安的模型,說要回日本造個小的。

在真實的歷史上,日本遣唐使回國后,真的造了個“小長安”,名字叫平城京。

你看,什么叫文化輸出?
只要你足夠強大,別人就會主動來學。
如果你只是干吼著要文化輸出,卻根本不發(fā)展自身,那就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