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對未來的擔憂是如何摧毀你的現(xiàn)在的

- 離開舒適圈這么舒適,我為什么要離開?
- 我們的一切行為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什么?
其實我們所有行為的初衷都是為了改變某種狀態(tài),因為這種狀態(tài)讓我感到焦慮或者不安,難以忍受。所以我迫不及待地要采取行動去改變它。
或許有時候我們不夠理智或者冷靜,會做出一些沖動的行為。但這種行為同樣是為了改變當時的狀態(tài),只不過情緒激動的時候,我們會更加看重目的,而忽視需要付出的代價,所以表現(xiàn)得更為極端。
比如很多情侶會因為一時的沖動而說出很傷人的話。因為在那種狀態(tài)下,我們急切地需要通過懲罰對方來緩解自己的憤怒,因此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所以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當下的處境,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狀態(tài)。
歸根結(jié)底就是現(xiàn)在讓你很不爽,就算是躺回去,也要翻個身才能躺得更舒服一點。比方說我去詆毀一個人,原因是什么,我嫉妒他,那目的是什么?我要改變這種不舒服的狀態(tài),總之看著他很不爽,所以要采取詆毀他的手段,試圖把他從神臺上拉下來,以此消除嫉妒的負面情緒。
達成目的的手段有很多種,有些人方法就更為正面,他會努力學習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當他優(yōu)秀到一定程度,再也就不需要去嫉妒別人了。通過提升自己,他追趕上甚至超越了自己。曾經(jīng)嫉妒的人只不過為了表達更加準確,我們通常把這種正向的嫉妒心理描述得更為積極,比如見賢思齊,比如高三仰止,景行行止。
當然也會有很多人想做一件事,就是沒辦法拿出行動。比如很多人經(jīng)常一邊把減肥掛在嘴上,一邊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這是因為他對減肥的欲望并沒有那么強烈,至少沒有強烈到能夠讓自己抵抗美食的誘惑,所以兩害取其輕,他還是選擇了維持現(xiàn)狀,奔向美食。這就是所謂的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xù)性混吃等死,本質(zhì)上也是因為對未來的焦慮并沒有讓你痛苦到必須馬上去改變它。
很多人都會有一種焦慮,害怕自己跟跟不上時代落后于同齡人,然后盲目設(shè)立一個目標并賦予它意義:必須足夠富有,足夠漂亮,足夠淵博,足夠能說會道……
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只是在盡早地適應(yīng)它,是在為美好的明天做打算。但行為的初衷永遠是改變當下的。不是如果你把目標放在遙遠的將來,那你永遠是痛苦的人。
不要為了成熟而去變得成熟,不要為了意義而強行賦予意義,并不是說完全不需要考慮未來,而是不要對虛幻的未來過度焦慮。
人生的意義就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