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盛國與朝鮮的南北對峙,屬于中國歷史的渤海國——朝鮮簡史13
在朝鮮半島歷史當中,很多歷史時期都極具爭議,尤其在今天朝韓分治之后,很多歷史被這兩國爭搶,所以朝鮮廣闊的歷史長河內(nèi),諸多歷史時期、名稱、歸屬都有很大爭議和不同,今天要說的渤海國就是之一

說來也奇怪,朝韓分治后,原來相對一體的朝鮮半島歷史一下子被“劈開了”,很多統(tǒng)一的王朝、時代也被強行賦予多重性,難道歷史真的就是“政治的產(chǎn)物”?
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中,本系列更愿意采用把朝鮮半島作為一個整體來敘事,大家可千萬不要噴我說什么:朝鮮和韓國明明是兩個國家,咱能放到一起講呢?

這個就沒辦法抬杠了,朝鮮韓國的南北分治才多久?朝鮮半島文明史有多久?推一步來說,那講西歐史是不是也就不能把法國、英國和意大利放在一起講了?或者世界史就只能按照國別史的章節(jié)分段來講?
咱們“朝鮮簡史”的系列主要就是朝鮮半島上的歷史,包括同時期朝鮮半島周圍的國家、政權也會帶進去一起講,比如咱們今天要講的渤海國就是

渤海國的歷史是朝鮮半島的歷史嗎?是、也不是,因為渤海國主要地域不在朝鮮,但是跟南部跟朝鮮沾了點邊。所以渤海國是一個“曾經(jīng)占領過北部朝鮮的一個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國家”
那么渤海國是朝鮮、韓國的歷史嗎?絕對不是!

渤海國咋能是朝鮮人或者韓國人的歷史呢?那不是扯淡嗎?咋不說蒙古國是俄羅斯的歷史呢?渤海國的歷史永遠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畢竟渤海國的主體民族——靺鞨族可是后來滿族人的前身的前身的前身啊
所以咱們今天要講的渤海國歷史本質(zhì)上是中國歷史,但是因為跟朝鮮半島歷史發(fā)展起過關系,較大影響了朝鮮半島歷史發(fā)展走向,所以咱們今天就在“朝鮮簡史”的系列簡單給大家講一講
渤海國(698-926)
說起渤海大家都熟悉,而渤海國則是在朝鮮半島北方(偏東北一點)的一個國家,它的南部曾蓋住朝鮮半島與大陸的連接處鄰接黃海,東邊就是跟日本島隔海相望的日本海

從今天的地圖來看,渤海國也就是咱們今天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再東北的一片地區(qū),所以毫無疑問渤海國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是中國歷史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鍵盤俠搞怕了后面咱們會反復強調(diào)這一點)
渤海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所謂靺鞨族就是古代東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在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時候,整個中原地區(qū)和邊疆地區(qū)進行了民族大融合,靺鞨族就是在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融合中誕生的

當時東北方的肅慎種族迤邐西進,西進過程中在南方者就是勿吉,占據(jù)夫余故地;而在北方者則為黑水靺鞨,據(jù)有北夫余故地。
后來占據(jù)夫余故地的勿吉,和夫余部族當中的一部分進行融合,又逐步吸收周邊其他民族,最終形成后來的粟末靺鞨;而另外一部分勿吉,與北夫余的豆莫婁進行了融合,從而形成后來的黑水靺鞨,而這個黑水靺鞨就是構成現(xiàn)代滿族的直接祖源。

在靺鞨族內(nèi)部也分為很多部落,比如剛才講的粟末部和黑水部就是這些部族當中最具實力、最有影響的。而這個由靺鞨族為主體的渤海國在鼎盛時期占據(jù)了今天中國東北地區(qū)、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一部分。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建立政權,稱“震國王”,這就是渤海國的建國。到了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ね?/strong>”并加授忽汗州都督,這才開始以“渤?!睘樘?。

公元762年,唐朝中央又詔令將渤海升格為國,才有了渤海國這個稱號。當然渤海國的名稱外號很多,像什么“靺鞨國”、“渤海靺鞨”、“高麗國”等
與中原政權一樣,渤海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居民的主體自然就是靺鞨人,此外像高句麗人也占了很大一部分(這里再次強調(diào):高句麗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包括高句麗民族也是,當然今天朝鮮韓國怎么吹噓是他們的事情,咱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

當然渤海國本身也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渤海國國家內(nèi)部基本上是按唐制建立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在渤海國鼎盛時期還享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南北國時代”
在很多朝鮮、韓國的歷史中,把統(tǒng)一朝鮮后的新羅與北方發(fā)展強盛的渤海國并稱為“南北國時代”,或者被叫做“渤海與后期新羅”

這個說法是赤裸裸的“湊流氓”行為!渤海自古以來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老感覺在上政治課想安安心心地講歷史都繞不開政治了嗎),跟朝鮮半島的歷史沒有關系
關于這一點,咱們此前好多期一直在講,這里需要單獨摘出來講:朝鮮、韓國的歷史從最早就一直存在著很多錯誤,比如朝鮮半島最早的箕子朝鮮,是中國的歷史一部分,但是朝、韓不認,硬生生搞出來個所謂的“檀君朝鮮”

再到后來的衛(wèi)滿朝鮮,這次他們倒是認賬了,但是他們把衛(wèi)滿朝鮮認定為是他們歷史的一部分,好家伙,秦末燕國人衛(wèi)滿搖身一變成了他朝鮮、韓國人了?
再到后來,“三韓”雖說是朝鮮“本土”的產(chǎn)物,但是極大吸收了中原先進文明,同期北方漢武帝設立的漢四郡總是咱中國的歷史了吧?

還往后,所謂“朝鮮三國時代”,其實就是把中國的高句麗的歷史強行給并到了朝鮮歷史當中,朝鮮本土一點的也就是百濟和新羅,好家伙百濟的上層統(tǒng)治階級還都是扶余人。
到了統(tǒng)一新羅時代,現(xiàn)在又搞出來個所謂的“南北國時代”,反正朝鮮、韓國人的目的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咱們更應該堅決抵制這種行為,認清歷史真相。當然之前就有讀者跟我反映說我的很多期文章里面圖片有誤。
這里我想給自己狡辯,啊不辯解一句:我當初做那些圖的時候是為了配合文字,進行批判性的講解,比如今天的這個“南北國時代”我就是拿來這個名稱給大家進行分析,再以此讓大家去偽存真

當然這就扯遠了為了解除大家的疑慮和很多鍵盤俠的狂噴,不得不花大篇幅來解釋,請各位讀者見諒
再回到“南北國時代”,這個說法完全是錯誤且不靠譜的,不過我還是在后文采用這種說法,一來方便對其進行批判,二來這么講也很形象,就像我堅決抵制把高句麗納入朝鮮歷史的做法,但是我還愛用“朝鮮三國時代”的名稱一樣

在新羅與渤海國的對峙中,毫無疑問是渤海國逐步占據(jù)優(yōu)勢。當時的新羅已經(jīng)是后期新羅,盡管期間有過鼎盛時期,但是更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它是走下坡路的,而“海東盛國”——渤海國是跟你鬧著玩的嗎?
所以咱們上幾期講新羅的內(nèi)容當中,一再強調(diào)衰落的新羅的外部隱患就是這個渤海國,而渤海國也很“識相”,一看新羅內(nèi)亂了,趕緊趁機不斷的將勢力深入朝鮮半島北方

在8世紀以后朝鮮半島北部就逐漸被納入渤海國的統(tǒng)治之下,當時渤海國的一個陪都(關于首都陪都,中國歷史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還有像“兩都制”這樣的現(xiàn)象)南京南海府(今天朝鮮北青)就設置于朝鮮半島東北部。
渤海的發(fā)展強盛
前文咱們講過,渤海國是由大祚榮所建立的,早期的靺鞨族在東北面臨最大的敵人就是強大的高句麗,一度被高句麗人打到自閉

但是當時大祚榮所屬的部族與高句麗的關系很深,相對好一些。但是整體上靺鞨族逐漸在戰(zhàn)爭中被高句麗所擠壓,無奈之下的隋朝政府就設立了一個“遼西郡”來安置這些靺鞨族
到了唐高宗時期,唐軍出兵與新羅聯(lián)合滅了高句麗,此后為了防止高句麗政權的復辟和并有效控制高句麗遺民與臨近的靺鞨、契丹、奚等少數(shù)民族,唐朝強行將“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徙居遼西營州

當然后來有一部分人是又遷回來了,這些人當中就有大祚榮一家。后來這些靺鞨人在唐軍平定東北邊境過程中出了力,在武則天時期就被招撫,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甚至還被唐朝的李盡忠授予“大舍利”的官職。
武則天招撫后封這支靺鞨人首領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為“許國公”和“震國公”,赦免他們曾經(jīng)的罪行。但乞四比羽拒絕接受,所以武則天派兵殺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故,大祚榮就代父而立。

唐軍(當時應該叫武周軍隊)一直追大祚榮到天門嶺,當然大祚榮設計擊敗了追兵,后來大祚榮就在非常東北的地方建立政權,自稱“震國王”
再往后的渤海國就是努力建設發(fā)展的歷史了,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大祚榮為了立國之初的穩(wěn)定,廣泛跟周邊政權交好,像什么突厥、新羅都是他交好的對象,當然還有唐朝

公元705年神龍政變后唐中宗復位,唐中央很快派使者招撫大祚榮。而大祚榮也欣然接受招撫,向唐朝稱臣。還遣次子大門藝隨行入侍留為宿衛(wèi)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在公元713年派崔忻前往震國(當時還沒有叫渤海國),拜大祚榮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渤??ね?/strong>、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渤?!背蔀榱瞬澈男聡?。
崔忻冊封大祚榮的事跡后來被刻在都里鎮(zhèn)(遼寧旅順)的一塊石碑上,即著名的“唐鴻臚井碑”,成為了見證唐渤關系的重要物證。

所以這里再強調(diào)一下,渤海國歸屬中國歷史,而不是朝鮮、韓國歷史。
隨著大祚榮與唐王朝關系的日益緊密,中原文明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入渤海,促進了渤海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為日后渤海國的強盛打下了基礎......
小結
作為影響朝鮮半島歷史的一個因素,渤海國的歷史也在“朝鮮簡史”的系列中被咱們梳理了,其實整個“朝鮮簡史”更像是以朝鮮半島為主要地區(qū)的歷史,包括了一部分日本歷史、中原王朝歷史跟東北亞很多民族、國家的歷史

朝鮮半島的歷史跟今天朝鮮歷史、韓國歷史關系真不大,今天的朝鮮歷史跟韓國歷史更多是從政治出發(fā)的,所以像很多中國歷史的部分也被他們“搶走了”,像什么衛(wèi)滿朝鮮、高句麗、渤海國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