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上綻開的花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走在擁擠的街道上,行人依然匆匆,腳步卻不再熟悉,離去的人啊,多想時光回溯再見一面。親人的離去總會留下刻骨銘心的痕跡,就像那烙鐵拓印的傷疤永不磨滅。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死亡只會造成心靈永恒的創(chuàng)傷,記事起才沒幾天,舅舅就這么去了;高考前沒幾個月,外公就這么走了。無人傾訴,無法傾訴,當(dāng)你剛從上一個坑里爬起來是,生活會再給你一坐山,這就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zhàn)斗,每時每刻都得向無形的敵人作戰(zhàn),哪怕是負(fù)隅頑抗都要堅持到底,放棄、投降只會讓原本黯淡的世界變得灰白。望著不再有人躺的空床,看著不會再增加的相片,好想隨他們而去,因為心里只剩下孤獨。
拿著滿分的試卷盼望著你的歸來,卻只等到凌冽的寒風(fēng);攢著滿腹的談資希冀著你的調(diào)侃,卻只等來冷淡的寒暄。書房尋不到你的身影,廚房嗅不到你的氣息,客廳聽不到你的聲音,好想擁有一個父親啊。外公教會行為準(zhǔn)則,媽媽教會責(zé)任擔(dān)當(dāng),哥哥教會休閑娛樂,你呢?從小被別的孩子欺凌,沒幾個朋友,只好與書本作伴,在想象的世界中沉淪。不諳世事是我逃避的方式,也是我迷惘的原因,被迫成長的重?fù)?dān)只好在夜里伴著眼淚隨風(fēng)而散。無處表達(dá)的感情少數(shù)凝結(jié)成文字,剩下的沉積心底,就像沉睡的火山,伺機噴發(fā)。
無數(shù)次曾想結(jié)束如此的苦難,但我知道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的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guān)系著我們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rèn)識的人,他們的命運同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jié)合在一起。因此我不斷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活都依靠著別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力量來報償我所領(lǐng)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lǐng)受著的東西。<<湯姆叔叔的小屋>>里寫道, “世界上有這樣一些有福的人,他們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們揮淚埋葬了自己在塵世間的希望,它變成了種子,長出鮮花和香膏,為天下苦命人醫(yī)治創(chuàng)傷。”就像古希臘的賢者一樣,他們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不把生存看做壞事,也不把死亡看做災(zāi)難。賢者對于生命,正如同他對于食品那樣,并不是單單選最多的,而是選最精美的,同樣的,他享受時間也不是單單度量它是否長遠(yuǎn),而是度量它是否最合宜。
不管生活狀況如何道德才是人們?nèi)粘P袆拥臉?biāo)桿。美德的道路窄而險,罪惡的路寬而平,可是走后一條路是送死,走前一條路是得生。在一切道德品質(zhì)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好人的內(nèi)心是十分恬靜的,他的笑不是惡意的笑而是快樂的笑,因為他自身就是快樂的源泉,無論它是獨自一人還是在眾人當(dāng)中,他都是同樣的高興;他不是從周圍的人身上奪取他的快樂,相反的,他要把他的快樂傳給別人,畢竟善良的性情對于一個人來說比知識,金錢和榮譽更寶貴。身處花花世界就難免有攀比的心,從而滋生虛榮,然而虛榮只不過是追求個人榮耀的一種欲望,他并不是根據(jù)人的品質(zhì),業(yè)績和成就,而只是根據(jù)個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別人的欣賞,尊敬和仰慕的一種愿望,所以充其量虛榮不過等于一個輕浮的漂亮女人。盡管如此這種感情在人類天性中是那么的根深蒂固連,最沉痛的悲哀都難得把他排除掉,在悲哀的時刻,虛榮心表現(xiàn)為希望顯得傷心不幸或者堅強,而且他們從來甚至在最沉痛的悲哀中也離不開我們,他削弱了悲哀的力量,美德和真誠。犧牲眼前的一些虛榮,日后就會大有收獲。但榮譽一時尚未確定,歸屬的時候,某些虛榮心比你更強的人就會躍躍欲試,把榮譽據(jù)為己有,但是過后甚至心懷嫉妒的人也會傾向給你公正的評價,拔下那些冒名插上的羽毛,把它奉還給真正的主人。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懊献拥倪@段話不時地激勵著我,窮途末路時,進(jìn)退維谷時……紀(jì)伯倫在《沙與沫》中寫道,”除了通過黑暗的道路,人們不能到達(dá)黎明?!斑@條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像山間小徑一樣,這條路有時候先折回來,然后伸向前去。就像走山間小徑的人一樣,走這條路的人需要有耐心和毅力,累了就先在路邊的人是不會得到勝利的。在這條路上沒有比猶豫不決,更為難以忍受的事情,只要決定已做出,就沒有其他選擇,不管遭受什么艱難困苦,哪怕不幸就要落在自己頭上,也要勇往直前,不能懼怕失敗,畢竟失敗就是失敗,要有膽量坦率地承認(rèn)他應(yīng)絕對避免不承認(rèn)失敗歸罪于他人的比例做法,并且要太原冷靜的分析失敗的原因,使之成為下次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要像那些富于理性的人殫精竭慮地做他們所做的事,從不逃避。如果失敗了,他們會研究失敗的原因,努力使自己不重蹈覆轍,這樣的人知道承擔(dān)困難和責(zé)任,比逃避他們能帶來更多的快樂和滿足。
如果生命是一張弓,那弓弦就是夢想,助力即是信仰。假如我們把人生比作一個圓圓的跑道,上邊布滿了燒得通紅的熱炭,也有幾塊納涼的休息處,而我們又不得不在這跑道上奔跑的話,那么那些充滿理想的人,便是那種不斷以自己站在納涼之處,或即將到達(dá)納涼處安慰自己,并想在跑道上繼續(xù)奔跑的人。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fēng)尚怎樣,人總可以憑著自己高貴的品質(zhì)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雖然現(xiàn)在大家都為了電冰箱,房子,汽車而奔波,追逐競爭,但是也有不少人,他們不追求這些物質(zhì)的東西,他們追求理想和真理,以得到內(nèi)心的自由和安寧。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體驗的一種堅定的信念。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么東西,而是一種確認(rèn),這種確認(rèn)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實經(jīng)歷上的堅定的信念,信仰是全部人格的一個性格特點,而不是同某些被看做與對的思想內(nèi)容有關(guān)的東西,所以我們應(yīng)該弄清楚自己堅守的信仰是否正確,不過信仰絕不是手套,可以隨便扔掉一副,再帶上另外一幅。信仰,信念和原則,只有經(jīng)過多年,說的重一些,要經(jīng)過畢生的考驗,才能在一個人的身上扎根,為了信仰,人們從不惜赴湯蹈火。正如長征一樣,這種力量是神奇的,它可以使千千萬萬的老弱信徒和衰弱的年輕人毫不疑遲,毫無怨言地從事那種艱苦不看的長途跋涉,毫不懊悔的忍受從此而來的痛苦。
人是孤獨的,同時又處于一種關(guān)系之中,他不得不獨立的去判斷或做出抉擇,但他又無法忍受自己的孤獨,無法忍受與他人的分離,他的幸福就依賴于他與自己同伴共同感受到的一致性,以及與自己前輩與后代共同感受到的一致性。個人的力量是很難應(yīng)付生活環(huán)境中無邊的痛苦的,所以我們要人幫助也樂于助人,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就住了一個人,得到了一個人的信賴,完成了一件事,會有說不出的滿足與愉悅。如果能使別人的生活因我而有所改變,那就是自己受點苦,也很值得的事情。與人相處是個雙向的過程,在人們的心靈中,有一種類似琴弦一樣的東西,能使人想到并同情他人進(jìn)而做出互相感應(yīng)的奇妙樂章,要時常撫弄心之琴弦,表達(dá)自己的心,而社會和人際關(guān)系失去心靈的音樂,必然會變得無聊乏味,變得冷酷無情。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應(yīng)能夠為別人著想,能夠深刻的理解人的價值尊嚴(yán),追求和愿望不僅僅是自己的同齡人的,還有其他年齡段的人們的。只有如此才能長久的維系這些令人著迷的關(guān)系。
人生的道路就像一條大河,由于急流本身的沖擊力,在從前沒有水流的地方?jīng)_刷出嶄新的意料不到的河道,在這場旅途中,不時穿插崇山峻嶺般的起起伏伏,時而風(fēng)吹雨打,困頓難行,時而雨過天晴,鳥語花香,不論如何都要振作精神,砥礪前行,因為在那山頭的峭壁上,總有一朵綻開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