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倒的真相——從中國古代的褲子說起
褲子作為重要的下裝,在中國的歷史非常久遠,其中漢族普遍穿褲子并非始于漢朝,相反,漢族在世界所有率先穿褲子的民族中也算得上是較為靠前的;過去有種觀點刻意強調(diào)或暗示開襠褲是漢族的專利,事實上開襠褲的產(chǎn)生及使用取決于氣候環(huán)境,而非民族。
過去有關(guān)褲子的歷史,一些官方或半官方的文字都描述為是趙武靈王“引進”的,這個說法并非史書直接提出,而是當代學者根據(jù)“胡服騎射”想象發(fā)揮的;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中出土的西周麻布褲子殘件,可以對這個問題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虢仲去世的年代比趙武靈王還要早450-500年,這可以很直接的證實,褲子沒有可能是趙武靈王引進中原的。
我國古代的褲子有兩大類,一種叫做“裈”,另一種叫“袴”或“绔”。
裈是古代的內(nèi)褲,有襠,分兩種:一種很短小酷似當代的三角內(nèi)褲,在古代稱作“犢鼻裈”;一種略寬大一些,酷似當代的沙灘褲,有兩條明顯的褲管,褲長齊膝。至漢代又出現(xiàn)了一種稱作“窮袴”的褲子,雖然稱作袴,但在結(jié)構(gòu)上還是裈的系統(tǒng),是一種加長加寬的裈。裈屬褻衣的體系,通常除了農(nóng)夫、仆役或軍人為了行動方便,少有人會直接把裈暴露于外。
短小似三角褲的裈起源很早,根據(jù)目前的考古證據(jù)可以將其上溯至新石器晚期。漢代將其稱之為“犢鼻裈”,司馬相如曾自著犢鼻裈滌器于市中,西晉時期的阮咸“以竿高掛大布犢鼻裈于中庭”,這種褲子在歷史上延續(xù)了5000余年,在當代亞洲的部分地區(qū)中仍在使用。





另一種稍大似沙灘褲的裈起源也很早,同樣可上溯至新石器晚期。這種款式的褲子由于帶有褲管,相對于“犢鼻裈”要正式一些,所以歷代沿用甚廣,尤其是對于氣候炎熱的地區(qū)。







晚唐、五代時期的敦煌繪本中??梢姷揭环N形態(tài)奇異的裈,這種裈兩側(cè)開口,穿著時在大腿內(nèi)側(cè)各垂一尖角。這種裈很有可能是和開襠的長褲組合穿著的。此類實物目前見于遼代,唐。


晚唐、五代時期的敦煌繪本裈的形象




袴是古代的外穿褲,早期袴尤指開襠的外穿褲,后期與加長款的裈界限逐漸模糊。我們之所以很難理解開襠褲的存在和運用,是因為我們對于開襠褲的印象是建立在當代嬰兒開襠褲的基礎之上。古代的開襠褲很少單獨穿著,通常習慣加于有襠的裈之外組合穿著。


袴的作用是保暖,保暖用途的袴一般會比較厚實,有的會夾絮甚至使用毛皮縫制。傳統(tǒng)的袴采用平面剪裁制成,因而不能很好的貼合人體,當材料本身較厚時,襠部的處理就變得麻煩,結(jié)構(gòu)處理不當會造成“夾襠”,影響穿著舒適性或有礙人體的運動,所以比較省事的處理手法就是干脆不做褲襠。
袴按款式來分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包含褲腰,其上連綴兩褲管,唯獨襠部不經(jīng)縫合。這種褲子表面看上去在穿著時會裸露下體,但由于這種褲子腰身寬大,實際穿著中褲腰會在閉合處形成一個很大的交疊區(qū)域,加之里面已著有裈及著衣后衣擺的遮掩,并不存在裸露的問題;另一種袴是兩條褲管分置且沒有褲腰的,使用時利用繩帶將其懸掛于裈的系帶上,少數(shù)情況下還有懸掛于外衣腰帶上,將外衣下擺塞入褲管的做法。這種樣式的袴早期俗稱“脛衣”或“膝褲”,清代之后才稱為“套褲”。


?根據(jù)袴的保暖用途可以推測,袴在我國北方使用的概率會要大于南方。通過對歷代文物、文獻的綜合考察也能證實這點。所以說,開襠褲的使用主要取決于氣候環(huán)境,而非民族。亞洲北方的眾多游牧民族直至現(xiàn)當代仍有在秋冬使用皮制袴的習慣。





除了保暖用途的袴,還存在一類裝飾性的袴。由于袴加于裈外,所以對下裝的裝飾設計就很自然的會主要運用在袴面上,在這種設計思維之下,慢慢的衍生了一種強調(diào)裝飾性的袴。這類袴用料較薄,袴面一般會用刺繡或提花織物甚至織錦進行裝飾,而袴原本的保暖功能被弱化。
蒙古國諾音烏拉M6號匈奴貴族大墓曾出土過一件錦面連襪裝飾用膝袴,袴面用漢地的經(jīng)錦縫制,正面穿孔處還裝飾有氈制的花朵;當代我國蒙古族使用的一種摔跤服當中也用到了裝飾性的袴,用于打底的長褲寬松肥大,通常為素色不進行裝飾,而加在其上的套褲則裝飾得非常華麗鮮艷。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在意大利境內(nèi)的阿爾卑斯山發(fā)現(xiàn)的冰人木乃伊——奧茲(otzi),該古尸距今約5300年,除了遺體軟組織保存較好,衣物的碎片也保存下來了,后來考古學家根據(jù)這些服飾碎片樣本還原了奧茲身上所穿的衣物。奧茲所穿的下裝同樣是兩褲腿分置的無襠褲,也許這類褲子并不是由某一民族發(fā)明然后傳播的,而是人類服飾發(fā)展過程中的共性。

“奧茲”所穿衣物次序的推測圖

作者:裝束復原 琥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