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

蘇洵,字明允,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參知政事,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離京外任,晚年閑居洛陽。嘉佑八年(1063)卒于洛陽。其文章大氣磅礴、氣勢奔放;論學則以禮為本,以儒為用;論詩則反對晚唐五代以來的浮艷之風,倡導“平實而深遠”的文風。其散文對后世影響極大,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蘇洵讀書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蘇洵母親史氏病故,葬于眉山縣修文鄉(xiāng)安道里蘇氏祖墳。蘇洵第一次上歐陽內翰書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時間實已太晚,何況一開頭的時候,態(tài)度又不很認真,仗著聰明,看看與他同輩的人,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以為讀書沒有什么難。但是到第一次應鄉(xiāng)試舉人,他卻不幸落第。
這次失敗,使他痛自檢討,再搬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個干凈,決心取出《論語》、《孟子》、韓愈文來從頭再讀,繼續(xù)窮究詩書經(jīng)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每日端坐在書齋里,苦讀不休者達六、七年,并發(fā)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所以歐陽修作墓志銘,張方平作墓表,史本傳皆言:“年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
二、蘇洵的性格
蘇洵的性格是:嚴肅而又機智,剛強而又柔和,剛直而又有耐心,正直而又有大度,剛直而又有寬容之心。
蘇洵的性格在他的《權書》中有著很鮮明的體現(xiàn)。蘇洵在《權書》中說:“有君子之道者,必先以誠正見?!彼J為:“以誠正見”就是以“誠”為根本,然后才能“正色立朝,不撓于時”;其次是“正心誠意”,即端正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行為;然后才能“臨事有勇”,即遇事果敢堅毅,有勇氣去面對。
三、蘇洵與蘇軾兄弟
蘇洵與蘇軾兄弟之間的關系,可用“患難見知”來概括。蘇軾在《與子由澠池懷舊》一詩中說:“我生十年未有窮期,一飲一啄,皆有定數(shù)?!边@句話的意思是說:我這一生已經(jīng)有十年未有過一天安逸的生活了,一飲一食都有它的定數(shù),我不可能在一生中不遇到什么事情。蘇洵也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之間的交往應該像水一樣清淡如水,小人之間的交往則像美酒一樣甘甜可口。在蘇家兄弟看來,這句話體現(xiàn)了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和處世原則。
四、《辨奸論》
蘇洵在這篇文章中主要闡述了為官的三種境界。他認為做官就應該像蘇洵所說的那樣,有“道”,才能做到“公”,有“道”才能做好官。而要想成為一名好官,就要做到:“聞人善則從之,聞人惡則去之?!痹谔K洵看來,一個人的品行是天生的,并不能改變;但一個人的品行在一生中會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五、《權書》
《權書》是一篇議論文,作者認為政治的關鍵在于“權”,即如何權衡利弊。作者反對王安石變法,認為“得人則興,失士則亡”。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就是因為他反對用功利的標準來衡量政治得失。作者在《權書》中指出:“王者之政,莫急于求才,求才之道,必于上下、左右、前后之情?!彼麖娬{人才是治國安邦的根本,要做到“上下、左右、前后”都能通情達理,而不是只看一個人的才能是否符合某種標準?!吧舷?、左右、前后”都是為國家謀求利益的辦法,只有善于用人的君主才能做到這一點。這篇文章對后世的影響很大,與《辨奸論》并稱“蘇氏二篇”。
六、價值意義
在唐宋八大家中,蘇洵可謂是一個另類的存在。相較于其他幾位自幼飽讀詩書,作為《三字經(jīng)》中登場的人物,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發(fā)奮讀書。其他七位至少都有進士功名,都曾在朝做高官,他卻兩樣都不占,至死才擔任了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官。可就是這樣一位自幼不喜讀書,也不擅長“聲律記問之學”的文人,不但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還養(yǎng)育出了蘇軾、蘇轍這般才華橫溢之人?!耙婚T三文豪”,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寶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