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云和竹類樂器:聆聽植物的春夏秋冬


「一器一會」也是一期一會
每一件樂器都帶有其自身屬性的聲音
自帶靈魂
也如同人永遠也不可能再踏入同一條河流
時刻變幻,各具特色
講者|王集云
王集云,又名寒鷹。自幼學習西方古典樂器大提琴、西方古典音樂。多年來致力於世界自然根源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習研及遠古傳統(tǒng)樂器的發(fā)掘,制作,再現。
在探索不同民族音樂風格與融合的多元文化中,進行走訪、學習、田園收集,手工製作并演奏世界各地古老的傳統(tǒng)樂器及自制樂器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及演出。多次參與國內與國際的音樂、文化交流演出活動。長期與世界各地不同音樂家進行交流、創(chuàng)作。與不同藝術領域進行跨界合作。
音樂是世間萬物花朵、雨滴、落葉、落雪,四季的芬芳,是你的微笑……
“寒鷹的音樂,是云南的雨林。茶山、云霧、落雨、陽光撫摸每一片樹葉的聲音, 你甚至聽到植物生長的聲音。細膩,靈動,撫慰人心”。

大家好,我是王集云,今天繼續(xù)給大家介紹一下竹木類樂器,它們都特別質樸,簡單,但卻有靈性。
它們來自云南不同少數民族,上一期我們已經講了竹弦琴和蹈到,今天我們來介紹另外三件。

這個樂器是來自我們云南的一個佤族的木鼓。不同的國家也有制作了這一個類似于這種感覺的一個樂器。


在佤族人民的心目中,認為木鼓是通天神器。在云南西盟、滄源的每一個佤族村寨里,至少都有一對木鼓,它們被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間竹制木鼓房里,左邊放母木鼓,右邊放公木鼓。
制作木鼓的日子也是他們盛大的節(jié)日,稱為“拉木鼓”。屆時,全寨人一起出動,選擇懸崖峭壁上砍下的樹木。樹木砍倒以后,大家都會盛裝來拉原木,有的人系好藤條,在有節(jié)奏的呼號聲中拉動原木,有的人則唱起拉木鼓歌,邊歌邊舞,為大家助興,這歡快熱烈的場面,后來便發(fā)展成為獨具侗族特色的拉木鼓舞。


比起那種大的木鼓,我是把它做成一個很小的感覺,所以它敲擊起來音色會不一樣。它的原理有點像我們寺院里面那個木魚,里面是空的,有一個共鳴腔。

木鼓的聲音,可能乍一聽非常簡單,但若你內心里有一個畫面,或者你對自然有一些感悟,理解當地生活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你可能會從里面聽到一些勞作的聲音;水滴的聲;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季的不一樣的變化....

大家看看這個,這也是一個樂器,哈哈~有點像一個洗鍋刷,特別有意思。
這個竹刷子是我在集市上看到的,就買了下來。雖然樣子看起來很大眾,但聲音表達卻非常豐富呢。大家來聽一下它像什么感覺的聲音。

如果我閉著眼睛聽的話,它就像是我走在草叢中,突然一下,一只大鳥就飛走了。
這些聲音都是非常細膩的,也都來自于大自然,你既可以把它作為聲音、環(huán)境的一部分,也可以把它變成音樂。
甚至你可以聽到到它是來自寺院里面,一個小和尚,掃落葉的一個聲音。

下面大家來看這個竹筒組,這也是一個特別美妙的聲音,它由四只竹筒構成。由于竹筒的形狀大小不一樣,所以音高、音色也會不一樣。

這幾根竹筒排列起來的造型有一點像一蓬一蓬生長的竹子,如果我把它全部合在一起敲擊,音色層次感會特別的豐富。除了敲擊,也可以去吹奏它,每一根都會發(fā)出不一樣的聲音。



如果是一個人玩,可以表達不一樣的東西,但如果所有的人一起來玩這個樂器呢,它合在一起的那個力量,就是另外一種力量了,蘊含著一種原始的人性,同時也特別質樸。



這兩期是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大小不一的竹子類樂器,有的是我自己制作的、有的是我在自然、生活中尋找的一些現成品。
許多云南的少數民族也是在自然中找不同的材質,去制作不一樣的樂器的。若你仔細聆聽,這些聲音都是非常豐富并且靈性的,可以說是少數民族長期跟自然在一起,和諧共存的這么一個結晶吧。
竹子一直是我制作樂器特別喜歡的種類,材質質樸,聲音簡單純粹,但卻總勾起你心里面對自然的這種渴望。




參考資料
[1]https://www.jstor.org/stable/851336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NKCXVn6co
[3]https://www.163.com/dy/article/F8LEL1ML05248I0O.html
[4]https://www.discogs.com/artist/925969-Hugo-Zemp
[5]https://music-republic-world-traditional.blogspot.com/2021/11/ivory-coast-cote-music-of-senufo.html
[6]本文資料圖片來自于互聯(lián)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