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班達伽老虎飲食習慣

虎(Panthera tigris)是一種大型陸生食肉動物,分布于不同的生境類型,對海拔、溫度和降雨量的變化具有顯著的耐受性(Schaller, 1967;Sanquist et al., 1999)。作為傘型物種,對其有效的保護提高了其他生物多樣性形式的生存前景(Karanth, 2003)。在食肉動物中,生活史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些因素,如食物、間隔模式、棲息地選擇、分布和移動模式(Bekoff等 1984;Sunquist & Sunquist, 1989),其中食物是食肉動物的重要資源(Jedrezejewski et al.1989)。食肉動物,尤其是老虎,在形態(tài)上是專門捕殺體型較大的獵物的(Schaller, 1967)。特別是老虎在它們生活的所有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捕食大型到中型的有蹄類動物(Seidensticker, 1997;Karanth, 2003)。


它們可以潛在地捕捉獵物,從小型哺乳動物到體型最大的牛(Biswas & Sankar, 2002)。雖然老虎也會獵殺較小的獵物,從孔雀到蝦,但如果棲息地不能支持足夠密度的有蹄類動物,它們就無法生存和繁殖(Sunquist & Sunquist, 1989)。當試圖理解食肉動物的生態(tài)學和自然史時,飲食習慣是最重要的(Miquelle et al., 1996)。熱帶森林中對老虎獵物選擇的研究很少(Schaller, 1967;Johnsingh, 1983;Rabinowitz和Nottingham,1987;Rabinowitz 1989, Biswas & Sankar 2002;Ramesh? 2009;Majumder).


研究區(qū)域:班達伽老虎保護區(qū)(BTR)(北緯23°30′至23°47′,東經(jīng)80°47′至81°11′)位于印度中部中央邦的最東北邊界,東部薩特普拉山脈的北側。BTR由兩個保護單元組成:國家公園(448.842平方公里)和潘帕薩野生動物保護區(qū)(245.842平方公里). 公園的海拔高度在410米到811米之間。地勢是多巖石的小山,從沼澤和茂密森林的低地山谷中陡然上升。植被由干燥的落葉林組成(Champion & Seth, 1968)。Bandhavgarh支持各種中型到大型的被捕食物種,如白斑鹿(Axis Axis),水鹿 ?(Rusa unicolor),白肢野牛?(Bos gaurus gaurus),野豬(Sus scrofa),赤麂(Muntiacus muntjak)和藍牛?(Boselaphus tragocamelus),此外,一些較小的獵物物種,如:葉猴(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恒河猴(Macaca mulatta)、印度野兔(Lepus nigricollis)、豪豬(Hystrix indica)也會出現(xiàn).
材料和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在研究區(qū)域的道路和小徑上收集了老虎糞便。在研究期間,每月至少一次有系統(tǒng)地步行/覆蓋1110.55公里(879.30公里的道路和231.25公里的步道)收集老虎糞便。道路長度由1.6公里至14.3公里不等。老虎喜歡用公路或動物的足跡作為旅行路線,并且很可能在這些路線上留下糞便和足跡(Smith1989;Karanth & Nichols, 2000)。收集到的糞便是根據(jù)相關的標志和足跡、大小和外觀從其他掠食者,尤其是豹子的糞便中識別出來的。老虎的糞便盤繞的程度較低,在一塊糞便內(nèi)連續(xù)兩次收縮之間的距離相對較大(Johnsingh, 1983)。收集到的糞便被清洗,以去除獵物的遺骸(毛發(fā)、爪子和骨頭),然后在陽光下晾干兩到三天,然后進行顯微鏡檢查(Sunquist, 1981;Mukherjee等人,1994a & b, Karanth & Sunquist, 1995)。為了識別老虎糞便中的獵物種類,從每個糞便中隨機提取20根毛發(fā)用于制備載玻片。在Mukerjee等人(1994)之后,對被捕食物種的毛發(fā)進行取樣,并與印度德拉敦野生動物研究所實驗室收集的參考幻燈片進行比較。

這種飲食的量化是基于出現(xiàn)頻率(某一食物在總糞便中被發(fā)現(xiàn)的比例)和出現(xiàn)百分比(某一特定食物被發(fā)現(xiàn)的次數(shù)占所有被發(fā)現(xiàn)食物的百分比)(Ackerman等人,1984年)。利用Ackerman方程(Ackerman et al.?1984)估計了老虎消耗的被捕食物種的生物量和個體數(shù)。所使用的方程為Y=1.980+0.035X,其中Y=每噸消耗的獵物kg

結果:在研究期間收集并分析了398只老虎糞便。它揭示了研究區(qū)域老虎的食物中存在9種獵物。對50只老虎糞便的分析發(fā)現(xiàn),這足以了解班達伽老虎保護區(qū)老虎的食物習慣(圖1)。96% (n= 382)的老虎糞便含有單一的獵物種類,4% (n=16)含有兩種獵物種類。沒有發(fā)現(xiàn)糞便有多個獵物物種(> 2)。在被識別的老虎糞便中,水鹿貢獻了32.91%,其次是白斑鹿27.14%,藍牛16.53%,野豬11.31%,葉猴4.77%,牛4.02%,水牛1.76%,兔子1.26%,和孔雀0.25%的比例發(fā)生的頻率(表1).糞便分析顯示,老虎捕食獵物生物量為557.43公斤(表1)。在物種生物量的貢獻方面,水鹿(39.38%)最高,其次藍牛(30.77%)、白斑鹿(17.31%)、野豬(6.57%)、牛(5.97%)、水牛(3.64%)、葉猴(1.94%)、野兔(0.46%)和孔雀(0.10 %)(表1).

討論:Scat分析顯示,老虎在班達伽中捕食9種不同的獵物。野生有蹄類動物(水鹿、白斑鹿、藍牛和野豬)占老虎的飲食87.89%(表1),這一比例高于在印度坎哈等熱帶森林進行的其他研究63.4% (Schaller, 1967), Pench - 75.5% (Biswas & Sankar, 2002)和Srisailam - 53.4% (Reddy2004).在BTR中,從發(fā)生頻率和消耗的相對生物量可以推斷出水鹿是老虎的主要獵物種類(表1)。水鹿作為老虎飲食中的主要獵物種類的出現(xiàn)可能與研究區(qū)域內(nèi)水鹿較大的體重和廣泛的分布有關(Johnsingh, 1983;Karanth & Sunquist, 1995;Avinandan等人,2008年)。在不同的老虎保護區(qū),如Nagarahole, Pench, ranthambore, Satpura, Mudumalai, Sariska和Pakke,老虎偏好大型體型的獵物(Karanth & Sunquist 1995&???002;Bagchi等人,2003;Edgaongar, 2008;Ramesh等人,2009;Sankar et al 2010;Selvan et al 2013).
白斑鹿是BTR(BTR是班達伽簡稱)中老虎利用的第二大獵物種類(捕食率為27%),低于坎哈(52.2%)、班迪普爾(38.0%)、彭奇(53.0%)、納加霍爾(33.6%)和穆杜瑪萊(41.9%)的研究(Schaller, 1967;Johnsingh, 1983,2002;Karanth & Sunquist, 1995;Ramesh et al., 2009)和高于Srisailam、Satpura和Sariska和(Reddy et al., 2004;Edgaongar, 2008;Sankar et al.2010).

在目前的研究中,老虎糞便中藍牛的發(fā)生頻率(16.58%)高于印度的研究,如Sariska(13.7%)、Srisailam(3.6%)和Ranthambore (3.2%) (Sankar & Johnsingh, 2002;Reddy等人,2004;Bagchi et al .2003),BTR地區(qū)虎糞中野豬的發(fā)生頻率(11.31%)與Bandipur(10.5%)和Nagarhole(10.1%)的報告相似(Johnsingh, 1983;Karanth & Sunquist, 1992年),高于彭奇(8.8%)、木杜瑪萊(3.6%)、拉賈吉(6.8%)蘭坦布爾(2.8%)、薩瑞斯卡(1.1%)和坎哈(0.8%)(比斯瓦斯&桑卡爾,2002;Ramesh等人,2009,Bagchi等人,2003年;Sankar & Johnsing, 2002;Schaller 1967)低于Srisailam(33.1%)和Sunderban East (16%) (Reddy et al.?2004)。葉猴在老虎飲食中的出現(xiàn)頻率(4.77%)與Ranthambore(4.8%)、Sariska(4.5%)和Nagarhole(4.2%)的研究結果相似(Bagchi et al., 2003;Sankar & Johnsing, 2002;Karanth & Sunquist, 1992)。本研究中老虎飲食中牲畜(牛和水牛)的發(fā)生率(5.78%)與坎哈(5.9%)、班迪普爾(5.5%)、薩特普拉(5.3%)和西賽蘭(5.8%)的報告相似(Schaller, 1967;Johnsingh, 1983;Reddy等人,2004年,Edgaongar, 2008年),低于Rajaji(25%)和Sariska (19.4%) (Harihar, 2005;Sankar et al., 2010)。由此可以推斷,野生獵物對BTR中老虎食物的貢獻率(94.22%)遠高于家畜(5.78%)。如果野生有蹄類獵物豐富,老虎可能不喜歡家畜(Biswas & Sankar, 2002;Reddy等人,2004年)。老虎飲食中嚙齒類動物和孔雀的發(fā)生率較低(1.51%),與Mudumalai(0.9%)、Nagarhole(1.3%)、Srisailam(2.4%)和Pakke(2.7%)報告的結果相似(Ramesh et al.2009;Karanth & Sunquist, 1992;Reddy等人,2004;et al ).
在研究期間,在BTR中重新引入50只白肢野牛(Sankar et al.2013)。在班迪普爾老虎保護區(qū)(23.87%)和納格霍爾老虎保護區(qū)(17.4%),白肢野牛是老虎的主要獵物(Andheri et al., 2007;Karanth & Sunquist, 1995),但是在本次研究未在老虎糞便中沒有發(fā)現(xiàn)白肢野牛遺骸,然而,在研究期間,老虎捕食了3只亞成年白肢野牛,但在老虎的糞便中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的遺骸,在印度其他保護區(qū),白肢野牛對老虎飲食的貢獻從班迪普爾老虎保護區(qū)的23.87%到中央邦彭奇老虎保護區(qū)的0.62%不等(Andheria等人,2007;Majumder等人,2012)。本研究表明,虎食性以中、大型有蹄動物為主,對有蹄動物種群進行定期監(jiān)測是十分必要的。BTR是印度少數(shù)幾個擁有高密度老虎的保護區(qū),面積為16.25±3.45平方公里(Jhala等人,2011)。因此,有必要對班達伽虎的獵物可用性和獵物偏好進行長期研究.

看完的朋友幫忙點贊,評論,轉(zhuǎn)發(fā)支持一下,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