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復12
那整個頭骨就應該分成:前面的額骨;額骨后面的在后腦勺最頂部位是兩邊對稱的頂骨;顳骨的描述,顳骨:顳颥部的骨頭,位于頂骨的下方,形狀扁平。顳颥:頭部的兩側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那骨又是整塊,按實際移動情況,頂骨下面從后腦勺兩側到耳朵前面處應該就是兩整塊的顳骨了(錯誤認識)。結合起以前右邊的頂隆凸被箱面壓變形時,自己想象的情形,這樣從后面想的頭骨就類似像“∩”形,兩邊的豎就是顳骨的部位,上面的拱頂就是由兩邊對稱的頂骨后端部分合起來。
構成顱腔底部與后部的骨頭,在頭部后面正下方,底部有一孔,是腦與脊髓連接的地方是枕骨。這個枕骨怎么是底部又是后部,底部那肯定就是我高二第二學期開學后把它給擠壓上去的部位,這里自從被我擠上去后,后來造成枕外隆凸一帶的硬骨上移。又經過很多次無法阻擋的頭骨大右前移,尤其在上學期的下巴靠在詞典后,左邊的頭骨可以說是向右邊“大軍壓進”根本無法擋。后腦勺左邊的頭骨向右邊大量壓進,力通過耳朵后面等處向前擠推骨(下頜骨髁突、下頜骨冠突)。時間長了一積累,在鏡子中能看到自己下巴的右邊開始前凸難看,左右兩邊開始明顯不對稱。
自己能很明顯感到右邊的側臉向前凸,而右邊卻后撤,從此也可得知頭骨真的都是左右對稱,就像是后腦勺中間下部分是枕外隆凸一帶硬骨在連著,上部分是有縫。像鑷子似的,下面是固定住,上面有縫,左邊上半部分的頭骨就通過這條縫開始右扭,把左邊的頭骨扭向右邊,右邊被嚴重擠壓,被迫前移。
在后腦勺右邊應該稱顳骨的骨,上半部位置受到來自左邊的壓力,在這里又存在杠桿原理,以耳朵處為支點發(fā)生向前轉動,本身力就是非常大了,再經過杠桿一放大,使得后腦勺頂部右邊的骨受到前壓斜傾倒也變形嚴重,而這種大的傾斜是在上學期下巴靠在詞典上后發(fā)生。
上面的傾斜拉動了下面部位一起上移,后腦勺右邊的顳骨下端在枕外隆凸右邊一帶硬骨就從原來的接近于橫向的位置被拉上來,幾乎是從“\”變成“|”, 后腦勺處右邊的顳骨同時被壓變形,已經為面目全非。幸好有頭發(fā)會掩蓋很多現(xiàn)象,要不去拿前后時段作對比是看不出來什么特別之處。
從耳后連到枕外隆凸使得原本枕外隆凸一帶的硬骨像是“八”字形,面目全非向右移擠后就成“人”字形過渡到更“人”字形,右邊連到耳朵后面的凸骨(乳突)的硬骨受到左邊來的頭骨擠壓已經明顯短于左邊,和左邊明顯有差別。
頸部有肌肉包圍著,人睡覺不可能把后腦勺底部的位置靠在枕頭等物上,為什么這里的頭骨會被稱為枕骨。顱腔的后部到底具體指得是哪里?要是按頭骨名字來看,睡覺時頭骨能跟枕頭等物接觸,其他的枕骨應該就是指后腦勺的中間部位。
名字起得一樣的地方應該頭骨的性質也是一樣,但是我在后腦勺中部卻很少碰到像是在底部出現(xiàn)的那種能變得很軟的頭骨,這時發(fā)現(xiàn)自己后腦勺中部尤其靠近后腦勺頂部的位置,經過右邊頂隆凸被箱面壓,后來又被靠在墻壁上,上學期經過下巴靠在詞典上后,左邊的頭骨就一直向右邊擠靠,尤其在后腦勺頂部的位置,造成后腦勺中部位置的頭骨已經變得很亂也嚴重右偏。
左邊的骨一直都是被動,被拉向右邊。變形不是很厲害,既然是對稱就應該把右邊拿來和左邊來比較,左邊有而右邊沒有的地方,就是被破壞的地方,以后將改變回來。后腦勺的左邊靠中間的位置用手能摸到的都是很硬的整塊骨,按剛剛得出來的認識,這左邊擠向右邊的硬骨應該左邊的顳骨,是一整塊而且又很硬。
右邊的骨已經被變形嚴重,高中把這里的頂骨顳骨等硬骨弄變形了,上學期又經過左邊的頭骨向右邊嚴重地拉伸,造成右邊的后腦勺頂部和左邊的嚴重不同,從頂隆凸至上的右邊部位全部被一起向前、向下擠壓變形。
從后腦勺整個變形的程度來看,如果枕骨的另一部位顱腔的后部是指后腦勺中部,那自己現(xiàn)在已經不能再按沒有被弄亂的常人頭骨來比對。不過按自己以前在后腦勺中間部位遇到的指感,在高一晚上睡覺是把后腦勺中間部位靠在床頭擋板上,高三一個下午在寢室,用手指靠在后腦勺中間部位左拉,還有就是上學期用手指在后腦勺頂部向左推拉都有發(fā)現(xiàn)后腦勺中部的頭骨,有如同后腦勺底部的骨在一定時間能極易變軟。
這三次代表性的經歷應該能證明,詞典上描述顱腔的后部就是后腦勺的中部,它們之間的骨質是一樣的,現(xiàn)在已經打亂的頭骨就不好完全確定枕骨。不過通過亂中求真,要是后腦勺中部的整塊就是枕骨,它也不是單純的都是易變軟,還有硬骨夾雜在中間,像是以枕外隆凸原點,左右及上面畫個直角坐標系,而橫軸豎軸是硬骨,本身很難發(fā)生變軟。
這里真的是挺復雜的,太亂了那就不要把它弄得這么復雜先,知道兩顳骨中間夾著塊枕骨,這枕骨有硬骨也有易變軟骨。等以后慢慢全部撥亂反正回來再去確定。
骨形狀像蝴蝶在底部又在枕骨之前。蝶骨到底是哪里來的骨,這個比枕骨更難確定其具體位置。會不會后腦勺頂部被我推向左邊的那個突起,它是本身是來自左邊但和左邊又是分層開來,不能和左邊融合起來的。這會不會是蝶骨的邊緣,因為按描述像蝴蝶,那就應該有“身體”的部分也有“翅膀”邊緣的部分。
“翅膀”那就應該離“身體”有些距離,而且應是撐開來的,這種形態(tài)才能敢叫做蝶骨?!吧眢w”部分肯定在顱腔的里面了,而這“翅膀”就有可能撐起來到外面,沒準后腦勺頂部被我推向左邊的那個突起,就是蝶骨的“翅膀”位置。
這有些太復雜了,就先不去管它。
名字上的突然補充,讓我對頭骨的認識開始有點豁然開朗的感覺。首先,能給不同部位配上相應的名字。左右對稱的加入是最大的理論上收獲。
頭骨左右的對稱,這個別人已經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增加這一點頭骨知識,對現(xiàn)在要進行頭骨反攻很重要。頭骨的左右對稱性狀從外面頭發(fā)也能反映出來,并且與生活中看到的頭骨及頭發(fā)現(xiàn)象保持高度的一致。
從詞典上看到頭骨相應部位的介紹后的一段時間里,我就經常開始思考頭骨方面的知識,把自己積累知道的經驗整合起來,發(fā)現(xiàn)從看到詞典介紹后的我對頭骨整體面貌產生階段性地提升認識。不僅理論上已經有支持頭骨能分成塊,而且頭骨左右對稱這個重要信息更是收獲巨大。
一面開始大量實踐,結合詞典上的字面描述,開始有針對性地撥亂反正,把以前犯下的頭骨大損傷給弄回來。同時也想到要是按原路返回弄頭骨,會感覺自己在頭骨上走的路有點像是正余弦函數(shù)一個周期圖似的,從起點開始出發(fā),高中先是在下坡把頭骨以最無知無情的動作把它全面弄亂,現(xiàn)在慢慢以一直來積累的頭骨知識,不斷撥亂反正,以最合理科學的指導方法把以前頭骨不良移動重新向上拉回去。
考慮過程是具有一定的對稱性,那在以后整個過程中會碰到以前的一些不好的狀態(tài),不管怎樣都要讓自己的頭骨基本上弄回到以前的狀態(tài),至少讓自己頭骨移動帶來的難受中脫離出來。
一面開始整理理論,以自己這些時間來對頭骨的認識,結合詞典上的描述得把頭骨綜合起來,全面整理一下對它目前來的深度認識。以后在實踐中要用理論指導時,也能更加深刻、簡易、實用。
頭骨從外面能直接用手觸摸到的部分,分成面部整個接連緊密也很硬的骨群、額骨、頂骨、顳骨、枕骨、下頜骨。整個頭顱骨外層是由這些頭骨組成,而且又是左右對稱。
從中間的經歷得知,頭骨能用手觸摸到的骨質能分成兩種,一種容易變軟的骨,充斥在頭骨每一處,變軟的時候像橡皮泥一樣可以“捏”;另一種是很難變軟的硬骨,具有維持顱骨整體形狀,保持人的頭部的整體形象。
那根據(jù)這種特殊的頭骨現(xiàn)象,應該在以前頭骨分好部位的基礎上把頭骨按骨質分成“泥骨”和“支骨”兩類。“泥骨”顧名思義在特定的情況下像橡皮泥一樣可以變軟可以挪動,“泥骨”大的方面講就是額骨、枕骨大部分和里面我們摸不到但到處充斥著的骨總和。其它都是“支骨”,“支骨”就是起支持架構作用的骨,它們保持固定我們面部基本相貌。而且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泥骨”能充當“支骨”的作用,但反過來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