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析Linux中斷子系統(tǒng)softirq和tasklet
說明:
Kernel版本:4.14
ARM64處理器,Contex-A53,雙核
使用工具:Source Insight 3.5, Visio
1. 概述
中斷子系統(tǒng)中有一個重要的設計機制,那就是Top-half和Bottom-half
,將緊急的工作放置在Top-half
中來處理,而將耗時的工作放置在Bottom-half
中來處理,這樣確保Top-half
能盡快完成處理,那么為什么需要這么設計呢?看一張圖就明白了:

ARM處理器在進行中斷處理時,處理器進行異常模式切換,此時會將中斷進行關閉,處理完成后再將中斷打開;
如果中斷不分上下半部處理,那么意味著只有等上一個中斷完成處理后才會打開中斷,下一個中斷才能得到響應。當某個中斷處理處理時間較長時,很有可能就會造成其他中斷丟失而無法響應,這個顯然是難以接受的,比如典型的時鐘中斷,作為系統(tǒng)的脈搏,它的響應就需要得到保障;
中斷分成上下半部處理可以提高中斷的響應能力,在上半部處理完成后便將中斷打開(通常上半部處理越快越好),這樣就可以響應其他中斷了,等到中斷退出的時候再進行下半部的處理;
中斷的
Bottom-half
機制,包括了softirq
、tasklet
、workqueue
、以及前文中提到過的中斷線程化處理等,其中tasklet
又是基于softirq
來實現(xiàn)的,這也是本文討論的主題;
在中斷處理過程中,離不開各種上下文的討論,了解不同上下文的區(qū)分有助于中斷處理的理解,所以,還是來一張老圖吧:

task_struct
結構體中的thread_info.preempt_count
用于記錄當前任務所處的context
狀態(tài);PREEMPT_BITS
:用于記錄禁止搶占的次數(shù),禁止搶占一次該值就加1,使能搶占該值就減1;SOFTIRQ_BITS
:用于同步處理,關掉下半部的時候加1,打開下半部的時候減1;HARDIRQ_BITS
:用于表示處于硬件中斷上下文中;
【文章福利】小編推薦自己的Linux內核技術交流群:【749907784】整理了一些個人覺得比較好的學習書籍、視頻資料共享在群文件里面,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添加哦!?。。ê曨l教程、電子書、實戰(zhàn)項目及代碼)? ?

2. softirq
2.1 初始化
softirq
不支持動態(tài)分配,Linux kernel提供了靜態(tài)分配,關鍵的結構體描述如下,可以類比硬件中斷來理解:
來一張圖吧:

softirq_vec[]
數(shù)組,類比硬件中斷描述符表irq_desc[]
,通過軟中斷號可以找到對應的handler
進行處理,比如圖中的tasklet_action
就是一個實際的handler
函數(shù);軟中斷可以在不同的CPU上并行運行,在同一個CPU上只能串行執(zhí)行;
每個CPU維護
irq_cpustat_t
狀態(tài)結構,當某個軟中斷需要進行處理時,會將該結構體中的__softirq_pending
字段或上1UL << XXX_SOFTIRQ
;
2.2 流程分析
2.2.1 軟中斷注冊
中斷處理流程中設備驅動通過request_irq/request_threaded_irq
接口來注冊中斷處理函數(shù),而在軟中斷處理流程中,通過open_softirq
接口來注冊,由于它實在是太簡單了,我忍不住想把代碼貼上來:
也就是將軟中斷描述符表中對應描述符的handler
函數(shù)指針指向對應的函數(shù)即可,以便軟中斷到來時進行回調。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時候進行軟中斷函數(shù)回調呢?
2.2.2 軟中斷執(zhí)行之一:中斷處理后
先看第一種情況,用圖片來回答問題:

深入分析Linux中斷子系統(tǒng)之通用框架處理文章中講述了整個中斷處理流程,在接收到中斷信號后,處理器進行異常模式切換,并跳轉到異常向量表處進行執(zhí)行,關鍵的流程為:
el0_irq->irq_handler->handle_arch_irq(gic->handle_irq)->handle_domain_irq->__handle_domain_irq
;在
__handle_domain_irq
函數(shù)中,irq_enter
和irq_exit
分別用于來標識進入和離開硬件中斷上下文處理,這個從preempt_count_add/preempt_count_sub
來操作HARDIRQ_OFFSET
可以看出來,這也對應到了上文中的Context描述圖;在離開硬件中斷上下文后,如果
!in_interrupt() && local_softirq_pending
為真,則進行軟中斷處理。這個條件有兩個含義:1)!in_interrupt()
表明不能處在中斷上下文中,這個范圍包括in_nmi
、in_irq
、in_softirq(Bottom-half disable)
、in_serving_softirq
,凡是處于這幾種狀態(tài)下,軟中斷都不會被執(zhí)行;2)local_softirq_pending
不為0,表明有軟中斷處理請求;
軟中斷執(zhí)行的入口就是invoke_softirq
,繼續(xù)分析一波:

invoke_softirq
函數(shù)中,根據(jù)中斷處理是否線程化進行分類處理,如果中斷已經(jīng)進行了強制線程化處理(中斷強制線程化,需要在啟動的時候傳入?yún)?shù)threadirqs
),那么直接通過wakeup_softirqd
喚醒內核線程來執(zhí)行,否則的話則調用__do_softirq
函數(shù)來處理;Linux內核會為每個CPU都創(chuàng)建一個內核線程
ksoftirqd
,通過smpboot_register_percpu_thread
函數(shù)來完成,其中當內核線程運行時,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會執(zhí)行run_ksoftirqd
函數(shù),如果此時有軟中斷處理請求,調用__do_softirq
來進行處理;
上圖中的邏輯可以看出,最終的核心處理都放置在__do_softirq
函數(shù)中完成:

local_softirq_pending
函數(shù)用于讀取__softirq_pending
字段,可以類比于設備驅動中的狀態(tài)寄存器,用于判斷是否有軟中斷處理請求;軟中斷處理時會關閉
Bottom-half
,處理完后再打開;軟中斷處理時,會打開本地中斷,處理完后關閉本地中斷
,這個地方對應到上文中提到的Top-half
和Bottom-half
機制,在Bottom-half
處理的時候,是會將中斷打開的,因此也就能繼續(xù)響應其他中斷,這個也就意味著其他中斷也能來打斷當前的Bottom-half
處理;while(softirq_bit = ffs(pending))
,循環(huán)讀取狀態(tài)位,直到處理完每一個軟中斷請求;跳出
while
循環(huán)之后,再一次判斷是否又有新的軟中斷請求到來(由于它可能被中斷打斷,也就意味著可能有新的請求到來),有新的請求到來,則有三個條件判斷,滿足的話跳轉到restart
處執(zhí)行,否則調用wakeup_sotfirqd
來喚醒內核線程來處理:time_before(jiffies, MAX_SOFTIRQ_TIME)
,軟中斷處理時間小于兩毫秒;!need_resched
,當前沒有進程調度的請求;max_restart = MAX_SOFTIRQ_RESTART
,跳轉到restart
循環(huán)的次數(shù)不大于10次;這三個條件的判斷,是基于延遲和公平的考慮,既要保證軟中斷盡快處理,又不能讓軟中斷處理一直占據(jù)系統(tǒng),正所謂trade-off
的藝術;
__do_softirq
既然可以在中斷處理過程中調用,也可以在ksoftirqd
中調用,那么softirq
的執(zhí)行可能有兩種context,插張圖吧:

讓我們來思考最后一個問題:硬件中斷觸發(fā)的時候是通過硬件設備的電信號,那么軟中斷的觸發(fā)是通過什么呢?答案是通過raise_softirq
接口:

可以在中斷處理過程中調用
raise_softirq
來進行軟中斷處理請求,處理的實際也就是上文中提到過的irq_exit
退出硬件中斷上下文之后再處理;raise_softirq_irqoff
函數(shù)中,最終會調用到or_softirq_pending
,該函數(shù)會去讀取本地CPU的irq_stat
中__softirq_pending
字段,然后將對應的軟中斷號給置位,表明有該軟中斷的處理請求;raise_softirq_irqoff
函數(shù)中,會判斷當前的請求的上下文環(huán)境,如果不在中斷上下文中,就可以通過喚醒內核線程來處理,如果在中斷上下文中處理,那就不執(zhí)行;多說一句,在軟中斷整個處理流程中,會經(jīng)??吹?code>in_interrupt()的條件判斷,這個可以確保軟中斷在CPU上的串行執(zhí)行,避免嵌套;
2.2.3 軟中斷執(zhí)行之二:Bottom-half Enable后
第二種軟中斷執(zhí)行的時間點,在Bottom-half
使能的時候,通常用于并發(fā)處理,進程空間上下文中進行調用:

在討論并發(fā)專題的時候,我們談到過
Bottom-half
與進程之間能產生資源爭奪的情況,如果在軟中斷和進程之間有臨界資源(軟中斷上下文優(yōu)先級高于進程上下文),那么可以在進程上下文中調用local_bh_disable/local_bh_enable
來對臨界資源保護;圖中左側的函數(shù),都是用于打開
Bottom-half
的接口,可以看出是spin_lock_bh/read_lock_bh/write_lock_bh
等并發(fā)處理接口的變種形式調用;__local_bh_enable_ip
函數(shù)中,首先判斷調用該本接口時中斷是否是關閉的,如果已經(jīng)關閉了再操作BH接口就會告警;preempt_count_sub
需要與preempt_count_add
配套使用,用于操作thread_info->preempt_count
字段,加與減的值是一致的,而在__local_bh_enable_ip
接口中,將cnt
值的減操作分成了兩步:preempt_count_sub(cnt-1)
和preempt_count_dec
,這么做的原因是執(zhí)行完preempt_count_sub(cnt-1)
后,thread_info->preempt_count
字段的值保留了1,把搶占給關閉了,當do_softirq
執(zhí)行完畢后,再調用preempt_count_dec
再減去剩下的1,進而打開搶占;為什么在使能
Bottom-half
時要進行軟中斷處理呢?在并發(fā)處理時,可能已經(jīng)把Bottom-half
進行關閉了,如果此時中斷來了后,軟中斷不會被處理,在進程上下文中打開Bottom-half
時,這時候就會檢查是否有軟中斷處理請求了;
3. tasklet
從上文中分析可以看出,tasklet
是軟中斷的一種類型,那么兩者有啥區(qū)別呢?先說結論吧:
軟中斷類型內核中都是靜態(tài)分配,不支持動態(tài)分配,而
tasklet
支持動態(tài)和靜態(tài)分配,也就是驅動程序中能比較方便的進行擴展;軟中斷可以在多個CPU上并行運行,因此需要考慮可重入問題,而
tasklet
會綁定在某個CPU上運行,運行完后再解綁,不要求重入問題,當然它的性能也就會下降一些;
3.1 數(shù)據(jù)結構

DEFINE_PER_CPU(struct tasklet_head, tasklet_vec)
為每個CPU都分配了tasklet_head
結構,該結構用來維護struct tasklet_struct
鏈表,需要放到該CPU上運行的tasklet
將會添加到該結構的鏈表中,內核中為每個CPU維護了兩個鏈表tasklet_vec
和tasklet_vec_hi
,對應兩個不同的優(yōu)先級,本文以tasklet_vec
為例;struct tasklet_struct
為tasklet
的抽象,幾個關鍵字段如圖所示,通過next
來鏈接成鏈表,通過state
字段來標識不同的狀態(tài)以確保能在CPU上串行執(zhí)行,func
函數(shù)指針在調用task_init()
接口時進行初始化,并在最終觸發(fā)軟中斷時執(zhí)行;
3.2 流程分析

tasklet
本質上是一種軟中斷,所以它的調用流程與上文中討論的軟中斷流程是一致的;調度
tasklet
運行的接口是tasklet_schedule
,如果tasklet
沒有被調度則進行調度處理,將該tasklet
添加到CPU對應的鏈表中,然后調用raise_softirq_irqoff
來觸發(fā)軟中斷執(zhí)行;軟中斷執(zhí)行的處理函數(shù)是
tasklet_action
,這個在softirq_init
函數(shù)中通過open_softirq
函數(shù)進行注冊的;tasklet_action
函數(shù),首先將該CPU上tasklet_vec
中的鏈表挪到臨時鏈表list
中,然后再對這個list
進行遍歷處理,如果滿足執(zhí)行條件則調用t->func()
執(zhí)行,并continue
跳轉遍歷下一個節(jié)點。如果不滿足執(zhí)行條件,則繼續(xù)將該tasklet
添加回原來的tasklet_vec
中,并再次觸發(fā)軟中斷;
3.3 接口
簡單貼一下接口吧:
原文作者:Loyen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