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神秘——淺析現(xiàn)代稀見史料書系
? ?作為知名的圖書文化品牌之一,理想國官微在2020年發(fā)布的一條微博可謂是引起了極大爭議。這是因為其微博編輯將極具爭議性的張國燾《我的回憶》一書列為中國近代史的必讀書目。除了對回憶錄本身真實性的懷疑之外,更多人是驚奇發(fā)現(xiàn):《我的回憶》竟然能在大陸出版,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常有博主炫耀自己閱讀了此類“內(nèi)部讀物”。這些讀物究竟有何神秘之處?是不是真的像互聯(lián)網(wǎng)吹噓的那樣呢?今天就讓我為各位揭秘一番。
?

“灰皮本”的由來
? 如今中國大陸市面上所見到的無論是張國燾還是王明等人的回憶錄,無一例外都來自于現(xiàn)代稀見史料書系,俗稱灰皮本。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東方出版社(實際為人民出版社的“一套班子,兩個牌子”)為D史工作者以及部分領導有計劃的翻譯的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書目,這些書目以回憶錄為主,既有曾經(jīng)作為我D高級干部的張國燾等人的回憶錄,也有經(jīng)歷中國革命的外國人,例如作為紅軍軍事顧問之一的德國人李德,以及抗戰(zhàn)時期駐扎在延安的蘇聯(lián)記者的回憶錄。因為書目封面配色為灰色或黑色,所以俗稱作“灰皮本”,這套書在本世紀初得到重印,內(nèi)容并未有太多變化。
?
“灰皮本”史料價值分析
? ?認識歷史的真實性需要多渠道,毛澤東同志所強調(diào)的“反面教員”意義就在于此。這些回憶錄出于傳主個人局限,大多有夸大自己作用,攻擊貶低他人的內(nèi)容。但是正因如此,才能使我們更能把握和認識中國近代史歷史的復雜性。更何況,回憶錄本身就如同橘子汽水,正是因為加了“香精”才顯得更為真實,如果樣樣如同對岸所推崇的“口述史”系列那樣內(nèi)容精確,倒是讓人感到一絲“不真實感”。
正確看待灰皮本
? ?托筆者學校圖書館的福,筆者基本讀完了灰皮本書系中的全部書籍。令自己感到意外的是讀完灰皮本后并非像一些知名公知所言“再也不信”“失望透頂”。倒是對于書中所反映的種種行為陷入深深的思考,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一些被大陸互聯(lián)網(wǎng)的“公知”們推崇至極的史學家著作,其思想同灰皮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說灰皮本傳主只是提出問題并輔以個人情緒的宣泄,這批史學家所作的就是將這些問題以“學術”方式進行系統(tǒng)認證。這也成為“公知”的發(fā)言中極具迷惑性的來源所在。對此由于本人才學淺薄,不敢妄下定義,但是我始終堅信,對待任何史料特別是回憶錄都應該不帶主觀感情的去閱讀,如果是帶有已經(jīng)寫好的“預設”,那么看任何材料都只是加深你個人的偏見而已。
?
結語:隨著時代發(fā)展,筆者認為與其將灰皮本繼續(xù)“內(nèi)部“發(fā)行,倒不如公開出版,讓廣大群眾自己判斷去受教。知識應當是共享的而非獨占。
PS:“灰皮本”書目一覽:
①?? 《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盛岳)
②?? 《我的回憶》(張國燾,分上下冊)
③?? 《中國紀事》(李德)
④?? 《雙山回憶錄》(王凡西)
⑤?? 《中共50年》(王明)
⑥? ? ?《鄭超麟回憶錄》(鄭超麟,分上下冊)
⑦? ?《苦笑錄》(陳公博)
⑧? ? ?《延安日記》(孫平——蘇聯(lián)作者的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