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過度解讀

解讀實際是一種創(chuàng)作,以作品為基礎,調理自己的心思。黑的白的,美的丑的,不同的心理鏈條,結出不同的果。解讀者多,便形成套路,著急了,為不千篇一律,便獵奇,夸張,走蠱惑人心這條路。
過分些的,草是綠的,花是紅的,都是導演有意要表達什么。這種闡述實際不需要過多的智力,如簡單的模板造句,也就成了陰謀論的狂歡之地。
這類觀影者像是入了魔怔,不琢磨出些驚世駭俗的結論就對不起自己的熱情。更甚者,一個動作,要發(fā)散出人物整個陰暗的人心。我總覺得,這不是導演想表達的,而是觀眾有意推波助瀾的。對于過度解讀者,整整一場電影在說什么不要緊,重要的是能服務他的陰謀大論。研究到最后,成了他自己臆想的世界。要說原因我猜測這類人看的電影不多,或者看的好電影不多,抓住一部佳片,像嚼泡泡糖,從甜嚼到無味,再從無味嚼出苦來品咂。這不是電影出了問題,而是觀者的精神世界出了問題。
電影的表達永遠是其自身,重點也不是結論,也不鼓勵順著結論再延伸的無妄腦洞。每每聽到有人說這部片子主角實際多陰暗,然后“舉例”論證,我總下意識對此人敬而遠之。
心思,背叛,陰謀,反映的是當下人們相處時的心態(tài)。這種人與人的不信任總要找到一條暗渠流出。避談自己,認真“數算”電影中人物的陰暗,便是極佳的場所。
將電影過度解讀,無論是好的方向還是壞的,都是一種強人所難,對電影的糟糕欣賞。導演要真每個鏡頭都盤算那么多,他得瘋掉。
急著得出各種結論,而不是欣賞作品本身,失去審美角度,層次,靠一錘定音,過度總結來表達感受,這部分觀眾,可能是閱讀理解題還沒做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