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一篇生賀文

祝賀我,今年20歲了。
其實回顧今年,好像沒有成長多少,沒有改變什麼,心境也一如往昔地祥和。從來沒有過爭搶的念頭,不懂得爭取,不懂得珍惜,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
這樣的我是符合社會實踐需要存在的人嗎,我嘗嘗會有這種想法??偸窃谝环教斓鬲毺幍奈遥哉J為不是處世哲學是一個感性的人。
1.烏雲(yún)與彩虹
南俊之前的採訪有段話于我而言很感觸:對我而言,讓我聯(lián)想到最為適合‘不過是平凡的人’這句話的情境是有一次我沿著漢江行走,遠遠見到在南山塔那面,有大片的烏雲(yún)。那時,我與在一起的朋友說:” 落雨和不落雨的分界線在哪裡呢? ” 談論了這些之後,突然就產(chǎn)生了’我們跑過去那裡看看怎麼樣?’的想法,但是在我們朝著那個方向奔跑了10分鐘後,烏雲(yún)去到了離我們更加遙遠的地方。就在那個瞬間,如同拼圖嵌入了正確的位置。'你認為能夠比那烏雲(yún)跑的更快嗎? 並不能啊',這就是那是我所意識到的事情。就如同金煥基老師曾說過的,‘我是韓國人,所以我認為自己無法做到‘韓國人’之外的事情'。以前,我會工作到很晚,而當工作進展並不順利時,我便會熬夜整晚不睡,如果那樣也還是行不通,我就會從’三成’一路步行至’新沙’去理清思緒。而現(xiàn)在,我意識到了..自己也會有那些想做而無法做到的事情。
如果說南俊追隨的是烏雲(yún)的界點,那我追隨的則是彩虹的源頭。彩虹的出現(xiàn)于人們而言總是伴隨著驚喜,是澆灌油菜地的一瓢水,亦或雨過天晴在某處山腳探頭的小彩虹。因為美,因為轉瞬即逝,所以人們歡呼喜悅,人們珍惜良辰美景,人們拍照留念,自認為是好兆頭。這一切的源頭在哪裡?就像是大眾的普遍認知代表了一切,我們的思維裝在了一個密封的框子裡,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會再有第三第四種答案。我們的思維無法得到發(fā)散和跳躍,只會被現(xiàn)實打擊得慾加平庸和庸俗。
看了82年生的金智英,想著父系社會的年代真的對女性的惡意很大,可源頭是什麼?是什麼導致的這一轉換?人類之前不是以母系社會為主的嗎?我們從一開始就被動地安排了一個角色,這會促使我們無法理智地剝離第一/第二人稱進行思考,所以以第三人稱看待事物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不復存在的。
無論是烏雲(yún)還是彩虹,總會有我們無法弄清楚的時候,有時不斤斤計較不外乎是件好事。
2.儀式感
我自認為是一個有很強儀式感的人,吃飯前一定要找好想看的視頻,無論店內(nèi)店外就餐一定要先洗手再動筷,不然心里會很不舒服;複習一定要找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掐好時間點,吃完飯洗完澡,裝上一杯滾燙的白開水,背上小書包再去書店或圖書館,也會選擇待到打烊和閉館才回宿舍;看到倒在路邊的車子會很想去扶「沒人一定會扶的,有人的話會詢問」;看到路上的垃圾會很想撿起來丟進垃圾桶「一般都會撿起來扔掉」;自己的垃圾一定一定不會扔在地上,即使它很髒......這些表現(xiàn)類似強迫癥的東西就像在我腦海裡編制的記憶宮殿,強迫著我進行。這種方式影響著我的生活,卻又改變著我的習慣,所以說命名為強迫癥是不是更準確呢?
3.書店與公園
以前的放鬆方式一直是逛書店,就像專輯PB一樣,實體書籍收藏是我的愛好,在書屋一待就是大半天。沒有購買目標的時候也會像買菜的大爺大媽一樣挑挑撿撿,不會空手而歸。最近喜歡上了逛公園,有天空和陽光,人懶洋洋地躺在草坪上,一手捧著書,一手握著溫熱的飲品,光想想都是一件很治愈的事情。
前段時間不是有說過我查出來重度抑鬱和重度躁狂嘛,其實心情很不好來著的,一直都有在吃藥,但沒什麼效果,再加上之前的炎癥和感冒,每天幾十顆幾十顆藥地吃,真的很折磨人。生病之後食慾也下降了,人也更加嗜睡了,每天都會告訴自己情緒不要波動太大,真的不要太生氣也不要太興奮,就平平淡淡的就好。
逛公園算是找到了夢寐以求的一種放鬆方式吧,不用去想太多,不用理會別人,躺在草坪上曬太陽,就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因為比服用藥物還要來的治愈,所以在嘗試過一次后就上癮了。
生日願望是什麼?其實沒有什麼特別想實現(xiàn)的,就希望食慾能好點,每個月肚子不這麼痛,天氣能暖和一些,不去計較這麼多就行了。
感謝看到這裡的你們,感謝你們還願意包容任性的我,真的很感謝!
品生品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