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說“人生如寄”,再難也要走下去【復旦駱玉明】

「人生如寄」—— 蘇東坡
我們並不能夠很清楚地知道我們從何而來、到何處去;我們在世上只是一個過客。在現(xiàn)實的生命當中,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都是無法確定的東西。由此,我們在看待人生時不應太固執(zhí)。
《在儋耳書》
覆盆水於地,芥浮於水,蟻附於芥,茫然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複與子相見。」
對螞蟻而言,水坑是一個巨大無比的世界,所以茫然四顧,不知寄養(yǎng)。人在世上亦如是。如果站在高處往下看,人也如同螞蟻一般,漂浮於世界上。
蘇軾的詩中常有人生漂泊無著落的感覺,他無法很明確地回答我們從何哪裏來,我們要到何處去,人生的歸結(jié)到底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在世間最值得堅持的東西是什麼 —— 這些疑問都是沒有明確答案的。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人生就是一個短暫的漂泊的過程,但在這個短暫而漂泊的過程中,人在世上留下一些痕跡,儘管這些痕跡也是不能持久的。
也想到劉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以及東野圭吾在《變身》中所言:所謂活著並不是單純的呼吸,心臟跳動,也不是腦電波,而是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痕跡,要能看見自己一路走來的腳印,並確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記,這才叫活著。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 jiǎn 驢嘶。
蹇驢:不強壯的驢
詩句背後的故事:蘇軾20歲那年,與弟弟蘇轍、父親蘇洵三人去汴梁應舉時經(jīng)過河南澠池。當時他們寄宿在一座寺廟裡,廟中一位叫奉閒的老僧很殷勤地招待了三人。蘇軾兄弟離去前在寺廟的壁上題了詩。三年後,蘇軾去陝西為官,再度路過澠池,與蘇轍又寫了兩首唱和詩,其一就是本詩。「當年的僧人已離世,而我們當年走過的那條長長的崎嶇山路,是否還能記起?」
詩中描繪了一個具體的、象徵性的場面:我們雖然像鴻雁一樣,漫無目標地在世上飄泊,但人還是要行動,要行走;無論路多難,人總是要走。
《念奴嬌 · 赤壁懷古》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有一個版本為「人生如寄」,即人在世上是為過客。也想到莊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