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音響
不敢說自己是愛樂者,那就以聽音樂的人這個身份來分享一下一些閉門造車的、混亂的拙見。而且我非常的確定大部分讀到這篇文章的人的水平是在我之上的。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用超過十元的耳機是對自己的羞辱——仔仔細細的把SHP9500的頭帶調到一個舒適的位置,甚至再接上魅族的耳放,然后再小心翼翼的品味著歌手的水腫的唇齒音、不知從哪偷來的midi音色庫的鼓點的厚薄——對于大部分音樂,下圖的耳機才是適合它們的。


如果是高雅的古典音樂呢?購買頭版的CD,一番折騰后,用Z1R品味著卡蒂雅指尖流露的真情?
還不錯的立體聲演繹?交響樂十幾種樂器,同種樂器之間也有細微的差別,那幾十mb的文件通過兩三張振膜又能剩的了什么?
人耳能聽到的肯定還比機器所能采樣所能還原的要粗糙。聽現場,除了能感受到音樂創(chuàng)始之初所繼承的不可言說的觸動,其余恐怕錄音聽不明白的東西現場也不能聽懂罷。
說到這里,也沒什么好說的,無非就是希望愛樂者能聽音樂,愛音樂。
突然有想到一些題外話,跟著最炫民族風起舞的大媽、認真聽著齊默爾曼彈奏的音質精良的勃二的音樂生和各式各態(tài)聽歷史錄音的愛樂者,很難說他們在進行同一種活動,當然這種判定是無意義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