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CSGO游戲鼠標的選擇(更新引擎精度)
今天看到老鼠新指揮dexter的采訪,提及新外設的提升很大,舊外設用到手疼。于是查了下他的舊鼠標,貌似是xtrfy m4,心想難怪不得。這鼠標看似人工學設計,其實左右同高,而且左腰線弧度很直,普通的趴握或抓握都容易使虎口不舒服。Zywoo的握法比較特殊,介于抓握和指握之間,所以影響較小。
本想順道寫個鼠標推薦指南,但相關視頻與文章多如過江之鯽,每年的鼠標新品也數(shù)不勝數(shù),與其一一羅列,倒不如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原則,小聊一下鼠標的選擇方法(其實就是太懶??)。不詳細展開也不上圖,不然從9X年使用羅技旋貂開始怕是要寫一本書??。
一.外設重要性:
高刷顯示器≈鼠標>鼠標墊≈腳貼>耳機≈鍵盤
排名靠后并不等于不重要,因為要考慮可得性的問題。耳機的可選產(chǎn)品很多,選項也很簡單(只考慮定位不考慮音質),鍵盤也是(選短鍵程機械就行,當然我用的靜電容算是另類)。
二.鼠標屬性:
尺寸、人工學、重量、引擎、微動、工藝、功能/驅動、涂層、線材、外觀,腳貼通常會替換原廠故不計入。
三.如何選擇:
1.尺寸參考手長:中指到最近腕紋的距離,常見以18cm為分界點。小于18選擇120以下較佳,大于18選擇120以上。需要指出的是,鼠標的標注長度通常是首尾兩端的直線距離,而趴握的話則是一條弧線,所以采用趴握還要參考高度等數(shù)據(jù),比如月刃118的標注長度實際用起來并不小。
2.人工學參考握法:指握、趴握、抓握,圖片可參考引用文章-https://prosettings.net/library/choosing-a-gaming-mouse/。
簡單來說,指握的掌心基本不接觸鼠背,抓握有少量接觸,趴握接觸較多。趴握時無名指的指節(jié)也會接觸右腰線,抓握只有指尖部分接觸,因此抓握常用對稱鼠,而趴握慣用右手鼠。因為對稱鼠的設計容易干涉無名指,除非右腰線較低并且圓潤,比如毒蝰mini。
這里推薦網(wǎng)站:eloshapes.com,型號比較全便于比較??上晥D里前視圖偏少,不好比較背部弧度,對右手鼠不太友好。ogm pro倒是3圖都有。

3.重量參考習慣和臂力:雖然不少人標榜愛用G502,但等他們染上腱鞘炎就不會這么說了??。個人測試的重量甜蜜點為74克,達到這個標準負重感較輕。毒蝰終極恰好達到這個門檻。最佳值在50-60之間,低于50手感發(fā)飄,阻力不夠(實際阻力還取決于腳貼,參考物理學的阻力定義-重量*摩擦系數(shù))。
4.引擎參考參數(shù)和廠商調教:參數(shù)理論上越高越好,但像3389這樣的引擎依賴主控和廠商調教,不能只看參數(shù)。
關于引擎精度:以前認為傳感器性能早已過剩,畢竟當初IE3.0也照樣用嘛。但排除模具、線材、腳貼等變量后對比,即使是3335和3389這樣參數(shù)看上去足夠好的引擎,實際使用也有可感知的精度差異。畢竟游戲時屏幕移動或許是直線,但實際軌跡卻為直線/曲線混合體,在兩者精度上都令人滿意的引擎很少。更具體地說,從左往右拉槍軌跡近似為直線,考驗直線精度;從右往左拉槍近似為大圓弧,考驗曲線精度。目前的頂級引擎里。hero25K曲線佳,直線差,3399直線佳曲線一般,TMPro兩者都不錯但只應用于有線鼠(以上參考觀緯評測的數(shù)據(jù))。
23.3.3:3395全面普及,主控的重要性浮上臺面。引擎再強,也需要好的主控和驅動(如motion sync)來配合,主控對于曲線精度的表現(xiàn)影響較大,直線則依賴引擎。
5.微動:機械和光學兩大類。機械以歐姆龍為代表,還有凱華、TTC等。光學目前不夠成熟,手感沉悶不清脆,延遲如賽睿的非常高,優(yōu)勢暫時只體現(xiàn)在耐用性上。
6.工藝:模具加工精度不夠,會引起空鍵程、雙擊、滾輪難用、邊緣割手、毛刺、異響等各種問題,像prime還有使用氣輔弄巧成拙的例子。
7.功能/驅動:滾輪和編碼器可DIY,微動亦然。LOD和按鍵延遲等選項有備無患。
8.涂層:雷蛇的粗磨砂不錯,防滑防汗。奧丁的細磨砂防汗但不防滑。冰豹兩者都不錯,但出汗后粘手。常見的類膚既不防滑也不防汗,比如GPW。但有的UP主就說GPW的涂層很好,所以這玩意也因人而異吧,不過淘寶那么高的GPW防滑貼銷量說明了什么??
PS:其實打孔不失為防滑防汗的好選擇,但不少人有密集恐懼癥。
9.線材:有線的話推薦BTL家的最軟傘繩,使用感接近無線(目前老板已經(jīng)不做,可以嘗試別家的硅膠內芯線)。原廠線則硬度不一。
10.外觀:燈光和圖案因人而異。內置風扇真有人需要么??
四.結論:
最終的結果需要盡量搜集備選項,包括舊品與新品,參考上述屬性結合個人具體情況來分配權重做出選擇,最后的制約點還是你的荷包深度。不過一分錢一分貨,10分錢8分貨,不動腦子掉坑里的也不少見。有條件的話上實體店挑選最佳,但這樣的店面顯然越來越少了。
寫了這么多,因為沒有圖表的緣故可能會很枯燥。我就以自己的選擇過程舉個例吧:
手長18 ,排除掉120以上選項;
趴握,排除掉大部分對稱鼠;
重量只愛輕鼠,考慮后續(xù)改裝的話,排除80g以上選項;
引擎因為要上分的緣故,排除3389以下選項;
功能要求Lod可調;
機械微動可自行更換;
涂層考慮上防滑貼的話不做硬性要求;
線材因為自己換線,所以只要不是因科特那種特殊線序換線困難的鼠標即可;
外觀無特殊要求。
一一列出之后,可選項就大大減少了,選擇困難癥緩解??。
如果圈定了大致選項進入決賽圈,這時候具體鼠標的內容就推薦techpowerup的鼠標評測了,夠專業(yè)。
PS:鼠標誕生已過半個世紀,雖然有引擎、外觀等諸多變化,但依然萬變不離其宗,它的后繼者究竟在哪里呢?看到馬一龍的腦機接口,難道這就是未來??
最后說點題外話,卓威家以及vaxee的鼠標個人不建議碰。原因就說一點,當年卓威剛成立時在某論壇做過調查-你認為卓威是哪個國家的品牌?結果多數(shù)人都選了歐美,盡管它是實打實的TW老板。所以心里有底之后的騷操作把韭菜們割得死死的,通過贊助職業(yè)哥來換取高溢價。每次有人質疑韭菜們就來一句,既然鼠標不行為啥職業(yè)哥還用?俺總不能從MBA的marketing原理講起吧??。而且職業(yè)哥對鼠標的改動也是普通玩家很少思考的,并非出廠即用,比如hy腳貼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羅技之流雖然溢價高好歹還在研發(fā)推陳出新,這2家俺只能繞道。當然玩家非要上我也不攔著,畢竟主按鍵用華諾,線材不用傘繩而上橡膠的品牌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