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演化
?
說起恒星的演化,最著名的就是記錄恒星演化的重要工具——赫羅圖。天文學家將恒星的光度以及表面溫度共同標識在一張圖上,便形成了赫羅圖。它不僅是天文學家研究恒星演化的必備工具,同樣也能讓天文學家對恒星進行“年齡普查”。
由于恒星的壽命以百萬、億年來計,從人類視角來看,恒星演化的過程極其緩慢,往往幾個世紀也觀測不出任何變化。況且單獨觀察一顆恒星無法了解恒星演化全貌,天文學家便尋找替代方法。因為在這一方面難以通過具體的實驗來開展,于是不得不借助統(tǒng)計的手段進行。
在二十世紀初,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及美國天文學家羅素獨立提出,可以以恒星光度或絕對星等為縱軸、以恒星的光譜類型或表面溫度為橫軸,將恒星標識在一張圖上,這便是如今的赫羅圖。

?
赫羅圖的橫軸表示的是不同恒星的譜型,從左往右依次是藍星、黃星、紅星。譜型為藍星的恒星表面溫度在1萬至2萬攝氏度,甚至更高;譜型為黃星的恒星表面溫度約為6千攝氏度,而譜型為紅星的恒星表面溫度在2千攝氏度左右,因此,水平線上,也可以用溫度來表示;縱軸上,表示的是不同恒星的實際亮度,并以太陽的亮度為單位,從下往上遞增。
?
當把大量的恒星根據(jù)赫羅圖要求標示成點后,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些點的分布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占總數(shù)近90%的點,密集分布在圖的左上方到右下方大致沿著對角線區(qū)域,呈帶狀。天文學家把這條帶稱為主星序,帶上的恒星稱為主序星。百分之八九十的恒星呆在主序帶上,說明恒星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這個狀態(tài),而處于主序帶之外狀態(tài)的時間較短。主星序右上方有兩個點群,分別是代表亮度平均比太陽大百倍左右的“紅巨星”,以及大幾千倍的“超巨星”。除此之外,分散在左下角的小群點,它們就是“白矮星”。
?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白矮星
隨著時間的推移,恒星的內部結構逐漸演變,其光度和表面溫度隨之改變,從而在赫羅圖上的位置發(fā)生變化。天文學家據(jù)此描繪了恒星從誕生、成長到衰亡的演化路徑,并從理論上推斷出恒星從誕生到主序星、紅巨星、變星、新星(超新星)、致密星(白矮星或中子星或黑洞)的演化機制和模型。當恒星離開主星序,進入赫羅圖右上方紅巨星區(qū)域,意味著進入了生命“晚年”。

?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紅巨星
我們最熟悉的太陽,就是由“星云”坍縮形成的,歷經早期恒星胚胎和原恒星的階段,經過數(shù)千萬年才能從星云聚為恒星。并步入恒星的幼年階段——主序前星,但這時恒星尚不穩(wěn)定,仍被彌漫的星云物質所包圍著(就是吸積盤),并向外界拋射物質,等恒星的吸積過程停止后,才能正式成為主序星的一員?,F(xiàn)如今,45億歲的太陽已經是正值青壯年的主序星了。
?
參考文獻:[科普中國]-恒星演化的工具——赫羅圖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1&ar_id=176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