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吻白鱘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1862)的古籍與生物簡介及其滅絕原因

界:動物界 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i→目:鱘形目 Acipenseriforme→科:匙吻鱘科 Polyodontidaes→屬:白鱘屬 Psephurus→種:劍吻白鱘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1862)
分布:歐亞大陸亞洲中國長江 ╳(金沙江 ╳、嘉陵江 ╳、岷江 ╳、沱江 ╳、烏江 ╳、洞庭湖 ╳、鄱陽湖 ╳、巢湖 ╳等…╳)、黃河 ╳、錢塘江 ╳、甬江 ╳、遼河 ╳?、海河╳?、淮河?╳?、東海 ╳、黃海 ╳、渤海 ╳?等…╳
ⅰucn:eⅹ 滅絕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級 ? 百度??。
0.古籍:
在中國古代的文籍中,長江、黃河、錢塘江等流域有1種被稱為鮪的魚類,它們有龐大的體型、細長的吻,結(jié)合古籍與圖畫等信息,這種被稱為鮪的魚類正是白鱘 Psephurus gladius,中國南方水系中最強大的掠食者。
戰(zhàn)國時期《山海經(jīng)》中記載“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獸多麋鹿。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其中多鱣鮪?!逼渲絮n正是白鱘;西周~春秋時期的《詩經(jīng)》中有“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鲿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的詩句,可見在當時白鱘是魚類祭品之1,此外西漢禮學家戴圣的《禮記》中也寫道“天子始乘舟,薦鮪于寢廟......魚品多矣,薦必以鮪,為其特大者,謂之王鮪”表明在當時白鱘是重要的貢品,并且大個體白鱘還被稱為王鮪,而在冬天時可以貢任何魚類,但在夏天時貢品必須是白鱘;《詩經(jīng)》中的《衛(wèi)風·碩人》中描繪過“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是藏藏,鱣鮪發(fā)發(fā)”的場景,指的是漁民在兇涌的黃河中用網(wǎng)捕撈白鱘等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
戰(zhàn)國~2漢時期的著作《爾雅·釋魚》中寫道“鮪鱣屬也,大者名王鮪,小者名鮛鮪。今宜都郡自京門以上江中通出鱔鱣之魚,有一魚狀似鳣,而小建平人呼鮥子,即此魚也?!庇纱宋覀兛芍€體白鱘被稱為叔鮪,并且在湖北宜都以上江段會出現(xiàn)小個體白鱘。西漢《淮南子·說山訓》寫道“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睂作\升華為懂得聆聽音樂曲調(diào)的動物;3國時期的陸璣在《毛詩疏》也寫道過“鮪魚形似鱣而色青黑,頭小而尖,似鐵兜鍪,口在頜下?!逼渲忻枋龅奶卣魍瑯訛榘作\,西普的劉奇認為“三月遡河上,能度龍門之限,則得為龍矣。”將白鱘在3~4月份進行的徊游行為升華為是為了化龍而進行的,東普郭璞的《江賦》中寫道“叔鮪王鱣鷉練鮋,鯪鰩鯩鰱?;蛴k鹿象鼻,或虎狀龍顏。”讓白鱘長出了亞洲象 Elephas maximus的鼻子。從魏晉時期開始白鱘也有另1種傳播較廣的稱呼:鱏,例如魏晉時期張華的“玄鶴降浮云,鱏魚躍中河?!保铣膶W家庾肩吾的“海鷗時出沒,江鱏乍險喁?!碧拼娙松蛑俨摹敖现偾锾?,鱏鼻大如船?!?/p>
南宋詩人陸游在《入蜀記》中寫道“巨魚十數(shù),色蒼白,大如黃犢,出沒水中,每出,水輒激起,沸白成浪,真壯觀也?!?文中描述的場景很可能就是白鱘徊游或者在繁殖期間追逐跳躍的場景。北宋文學家蘇軾《渼陂魚》也曾寫道“霜筠細破為雙掩,中有長魚如臥劍。紫荇穿腮氣慘凄,紅鱗照坐光磨閃。攜來雖遠鬣尚動,烹不待熟指先染。坐客相看為解顏,香粳飽送如填塹。早歲嘗為荊渚客,黃魚屢食沙頭店。濱江易采不復珍,盈尺輒棄無乃僭。”文中描述了1尾長有長尖吻與紅色鱗片的魚,很明顯也是白鱘,唐代詩人王安石寫過“白沙眠騄驥,清浪浴鱏魚?!钡脑娋?,文中的白鱘出現(xiàn)就能讓江河翻騰,唐代《酉陽雜俎》中認為“蜀中每殺黃魚,天必陰雨。”既每殺死白鱘都會造成天氣轉(zhuǎn)壞。

唐代詩人杜甫也曾在《又觀打魚》中寫道“鮪岫居而能變化,故有山根、云雷之句?!痹谄涿枋鲋邪作\會伴隨雷云出現(xiàn)。





明代宋濂的《燕書》中徹底將白鱘變?yōu)榱怂?,?nèi)容中寫道:“東海有巨魚,名王鮪焉。不知其大多少。赤幟曳曳見龕赭間,則其鬣也。王鮪出入海中,鼓浪歕沫,腥風蓋翛翛然云。逢鮂鳛鰹魾必吞,日以十千計,不能饜。出游黑水洋,海舶聚洋中者萬。王鮪一噴,皆沒不見。其從容行海間,孰敢向問之者。泝溯上羅剎江,潮退,膠焉。矗如長陵。江濱之人以為真陵也,涉之。當足者或戰(zhàn),大駭,斫甲而視,王鮪肌也。乃架棧而臠割之,載數(shù)百艘。烏鳶蔽體,群啄之,各飫。夫王鮪在海也,其勢何如?一失其勢、欲為小鱦且不可得,位其可恃也哉?”白鱘在文中被描繪成山丘般高大的水怪,可以擊沉上萬艘船只,進入錢塘江擱淺后被當做了丘陵。








1.生物簡介:
1860年普魯士人Eduard Von Martens參加了Thetis遠征探險,并發(fā)現(xiàn)了白鱘,回到普魯士后在其出版的Thetis遠征探險的書中命名,但將其錯誤的歸入了匙吻鱘屬 Polyodon,命名為劍吻匙吻鱘Polyodon gladius,種加詞Gladius指劍,指白鱘形似劍的吻部。


1873年Günther根據(jù)在上海采集的標本建立白鱘屬 Psephurus,并且更名為劍吻白鱘 Psephurus gladius。
白鱘別名長江白鱘(長江)、揚子江白鱘(長江)、中華白鱘、象鼻鱘、象鱘、象魚(四川)、象鼻魚(四川)、象耳(重慶)、長鼻魚、琵琶魚、琴魚、劍魚(四川)、箭魚(四川)、木主鱘鰉(杭州)、朝劍魚(湖南)、中華匙吻鱘(國外)、中國劍魚(國外)、鮪(古稱)、鱏(古稱)等…是1種曾經(jīng)廣泛分布于中國南方長江、黃河、錢塘江等大型水系及沿海的巨型掠食性匙吻鱘科 Polyodontidae魚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也是現(xiàn)存唯2的匙吻鱘科及唯1的白鱘屬 Psephurus物種。白鱘身體呈梭形,,體形較細長,bl為bh的8.43~10.64倍,頭部與突出的劍狀吻部很長,bl為hl的1.66~2倍,為rl的2.4~2.91倍、hl為rl的1.36~1.51倍,背部與體側(cè)呈深黑,腹部呈銀白色、位于中體側(cè)的側(cè)線周圍為白色;吻部前端粉紅色且如玻璃般半透明,延長部分呈圓錐狀,從尖端~基部逐漸粗厚,占頭部hl大部分,吻2側(cè)有較為柔軟的皮膜,吻后部腹面有1對相隔較近的短皮須,mg為ed的1.5~1.9倍,bl為lkb的108.18~131.75倍,口下位且口裂大,弧形且可伸縮,2頜具備細小牙,眼晴呈圓形且極小,bl為ed的144.5~170倍,hl為ed的80~95.5倍,bl為es的6.79~7.97倍,3角形的鰓蓋大而延長,幾乎整個頭部都具備梅花狀的洛倫茲壺腹 Ampullae of Lorenzini、陷器 Pitorgan,分別用于感受水中電信號以及波動,其鰓孔大且鰓耙較為粗壯而排列緊密。發(fā)達的1對胸鰭位于體前腹側(cè)、胸鰭鰭條33條,1對腹鰭位于體后部、腹鰭鰭條32條,背鰭位于體后方、背鰭鰭條46~53條,臀鰭位于背鰭下方、臀鰭鰭條48~52條(1959年毛萬榮采集自杭州錢塘江的1尾tl88.8cm的白鱘背鰭鰭條64條、臀鰭鰭條57條),尾部具備尾柄側(cè)突、tsl為tsh的1.5~2.15倍,尾鰭是明顯的上尾葉>下尾葉的上歪尾、上尾葉頂部具備6~8塊棘狀長形骨板;白鱘具備發(fā)達的肌肉和感應(yīng)器官,白鱘在頭部、軀體、胸鰭等部位都具備發(fā)達肌肉,囗部還具備控制伸縮的肌肉,感應(yīng)器官除上述提到的頭部感應(yīng)器官以外還具備聽力強的內(nèi)耳與靈敏的嗅覺(上述數(shù)據(jù)大多來自于:1989年3月~1991年6月長江重慶江段漁民誤捕的19尾tl59cm~1.26m、bl48cm~1.148m、bw440g~6kg的白鱘幼魚與在湖北宜昌、上海崇明、浙江寧波采集的4尾bl14.6~49cm的白鱘幼魚)。
白鱘體型巨大且♀>♂,大多成年個體tl2~3m、bw30~100kg,較大的個體tl3~4m、bw100~200kg,1972年四川瀘州漁業(yè)社曾捕獲1尾bw400kg的白鱘,在我國南方各水系中僅次于中華鱘 Acⅰpenser sinensis,四川漁民間亦有“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了不像樣?!钡闹V語,其中臘子指中華鱘,象指白鱘、黃排指胭脂魚 Myxocyprinus asiaticus(白鱘雖然極限大小很大,但平均個體通常較小,大多都難以>100kg,其rl、hl占比過大且軀體較為纖細,bw普遍不高);白鱘生長速度也很快:1y時850g,5y時tl1.6m、bw12.6kg,7~8y時tl2m、bw30kg,11y時tl2.44m、bw67.5kg,其age29~38y、極限59y,遠不及分布于北方的巨型鱘形目,這樣較快的生長速度可能是對南方較高溫度的適應(yīng)。

(此處注意(Ping Chih,1931)與(A. E. Pratt,1892)分別提到過tl7m與bw2000lbs的白鱘個體,前者是通過在南京采集的1個hl1.5m的白鱘頭部估側(cè),后者則并未提及準確信息;(Ping Chih,1931)中的tl7m數(shù)據(jù)在后續(xù)的文獻中被多次引用,(A. E. Pratt,1892)中的bw2000lbs則直~(馬駿、鄧中糞、鄧昕、蔡明艷,1996)才出現(xiàn)在中國文獻,并且被換算為≈908kg,同時被提及的還有上文的tl7m數(shù)據(jù),原文并未標注其為同1個體,后經(jīng)混淆被傳為同1個體并被多次引用。但考慮到白鱘實測數(shù)據(jù)較小,此外(Ping Chih,1931)中利用hl估側(cè)hl與rl占tl變化極大的白鱘,(A. E. Pratt,1892)則只是1篇游記,Pratt作為傳教士也并無對白鱘這類大型動物的體型估測經(jīng)驗,因此上述提到的tl7m與bw2000lbs的數(shù)據(jù)基本可以被確認為錯誤,“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了不像樣。”也僅為諺語,不可代表真實情況(馬駿、鄧中糞、鄧昕、蔡明艷,1996)中根據(jù)1981~1990年從重慶河口~長江干流共8個江段2450km的流域中利用滾鉤、定置鉤、流刺網(wǎng)、插網(wǎng)等工具誤捕的135尾白鱘(38尾tl7.9~33.5cm、23尾tl59cm~1.375m、41尾♂t(yī)l1.76~2.51m、33尾♀tl1.94~3.54m)個體鰭條及齒骨計算所推算出的白鱘漸進體型為♀tl4.363m、bw264kg,♂t(yī)l3.685m、bw148.6kg,考慮到當時白鱘種群已經(jīng)受到影響以及漸進體型與極限的差距,筆者認為白鱘上限tl5~6m、bw400~500kg)。
白鱘是中國南方淡水水域中最強大的掠食者,體型巨大、游動迅速,發(fā)達的肌肉使其極有可能是南方淡水水域中游速最快的魚類,吻部密布的感應(yīng)器以及發(fā)達的聽力與嗅覺可以在渾濁的水中能靈敏的探測獵物,同時白鱘也性格暴躁且應(yīng)激性強;在每年6~8月的洪水期,會有部分白鱘進入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等支流或通江湖泊索餌,而等到9月則會返回干流越冬,而它們的食物也會隨著季節(jié)和棲息地而有所不同,在春秋季它們主要捕食銅魚屬 Coreius、吻鮈屬 Rhinogobio,而在長江下游的江蘇江段則會主要捕食鱭屬 Coilia,但作為全水層掠食者的它們也會在部分時間在河床底部捕食蝦類? Decapoda、蟹類 Branchyura,例如在重慶、涪陵解剖的8尾白鱘胃容物主要為銅魚,而在安慶解剖的5尾白鱘胃容物則為鱭屬與少量蝦蟹。此外白鱘巨大的伸縮口可以捕食1些較大的獵物,1名老漁民聲稱在1947年10月橫沙島捕獲1尾bw75kg的白鱘胃容物為2只鴨屬 Anas,稱它們會先把背部浮出水面讓野鴨在上面活動,隨后突然翻身使其落水并將其吞食;1983年1月中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解剖的1尾tl3.54m、bw148kg的白鱘胃容物為1尾重3.7kg的青魚 Mylopharyngodonpiceus、1尾bw4kg的鯉 Cyprinus carpio,還有大量無法辨別的魚類骨骼;1975年10月在四川瀘州解剖的1尾tl3.04m、bw126kg的白鱘胃容物為1尾tl90cm、bw7.25kg的草魚 Ctenopharyngodon idella,在理論上大個體白鱘足以將長江江豚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列入食譜,白鱘做為大型變溫動物,可以在1次性進食大量獵物或者進食大型獵物后長時間不進食,腸道內(nèi)具有的7~9個螺旋瓣也可以較好的消化食物,此外川江上還有著“鯰魚跟著象魚走?!钡闹V語,指白鱘會用長吻將石縫中的小魚趕出來,但由于口下位的原因,獵物常被鯰屬 Silurus偷吃,不排除這種情況,但長吻驅(qū)趕小魚可能是白鱘利用吻部感應(yīng)器探測;而根據(jù)漁民描寫白鱘甚至會仰腹靜臥并用“香鰓”讓獵物之間游進口腔和鰓部,這種行為也在水池中被觀測到(白鱘的體形特征以及在淡水中占據(jù)的生態(tài)位都與海洋中的大型掠食性鯊總目 Selachomorpha有1定相似性,體形特征體現(xiàn)最為明顯的就是頜骨與感應(yīng)器官)。
白鱘分布范圍也是較為不確定的內(nèi)容,白鱘的記錄甚至有達到過日本和朝鮮的,另外19世紀有他國學者記錄過在遼河的白鱘,但這些記錄都由年代原因難以考證,很有可能是出自誤認;已經(jīng)確認的地區(qū)為長江、黃河、錢塘江流域及其沿海流域,但如今我們已經(jīng)無法進行調(diào)查。


白鱘♂和♀分別在5~6y和7~8y性成熟,在每年3~4月的繁殖季節(jié)會從長江口逆流而上前往上游四川宜賓的金沙江≈800km江段產(chǎn)卵((李云、刁曉明、劉建虎,1996)中對金沙江河段和四川江安附近的長江河段觀察和測試的結(jié)果為:顯示上游河道底質(zhì)為砂/泥質(zhì),下游河道底質(zhì)為砂石,d≈10m、流速72~92cm/s、溶氧量8~10mg/l、ph值8.9、透明度39cm、產(chǎn)卵期水溫18.3~20℃)產(chǎn)卵具體時間在晚上或黎明,白鱘親魚還會互相追逐或躍出水面,據(jù)(鄧中粦、余志堂、趙燕,1987)的數(shù)據(jù),age7~15y的♀白鱘絕對繁殖力為178000~788000枚卵(平均為359000枚)、卵呈呈褐色、ed2.7mm、為沉性卵,受精后經(jīng)過45d孵化。

白鱘幼魚生長~25cm時口裂已過眼,白鱘幼魚3~4m時較大個體tl由12cm生長~46cm、bw由50g生長~350g,6~7m時tl53~61cm,7~8m到冬季bw1~1.5kg,1y+時2~2.5kg,可以捕食各種小型動物(在1985年6月21日~10月12日長江口崇明縣東端裕安捕魚隊淺灘插網(wǎng)的49尾白鱘幼魚(bl>10cm1尾、bl10.01~20cm25尾、bl20.01~30cm3尾、bl40.01~50cm11尾、bl>50.01cm1尾)的胃中發(fā)現(xiàn)了8類16種生物,攝食頻度達100%,而在其中胃育塞度達到2~4級的占標本數(shù)的85.7%;其胃容物包括:1.河蜆 Corbicula fluminea、2.1種哲水蚤 Calanoida、3.1種等足類 lsopoda、4.1鉤蝦 Gammarus sp、5.1種端足類 Amphⅰpoda、6.1種糠蝦 Mysⅰdacca、7.脊尾白蝦 Palaemon carinicauda、8.安氏白蝦 Palaemon annandaleⅰ、9.1種仿對蝦 Parapenaeopsis、10.長臂蝦 Palaemonidae11.蟹類、12.1種大眼幼崽 Megalopa、13.1種鞘翅類 Coleoptera、14.刻氏鯔魚 Mugil cephalus、15.矛尾鰕虎魚 Chaeturⅰchthys stⅰgmatⅰa、16.4指馬鲅 Eleutheronema?tetradactylum。其中蝦類出現(xiàn)40次、出現(xiàn)率81.63%、端足類 Amphⅰpoda出現(xiàn)16次、出現(xiàn)率32.65%、魚類 fⅰsh出現(xiàn)6次、出現(xiàn)率12.24%、等足類 lsopoda出現(xiàn)6次、出現(xiàn)率12.24%、蟹類出現(xiàn)5次、出現(xiàn)率10.2%、瓣鰓類 Lamellibrancbiata出現(xiàn)3次、出現(xiàn)率6.12%、橈足類 Copepoda出現(xiàn)2次、出現(xiàn)率4.08%、糠蝦類 Mysⅰdacca出現(xiàn)2次、出現(xiàn)率4.08%。1989年3月~1991年6月長江重慶江段漁民誤捕的19尾tl59cm~1.26m、bl48cm~1.148m、bw440g~6kg的白鱘幼魚胃容物包括小型鯉科 Cyprinidae的頭骨、脊椎骨、肌間骨,還有蝦蟹類的甲殼殘片以及1些糜狀物)。
白鱘出生后會集群活動,隨著個體的生長會逐漸分開,會大量的前往上海崇明長江口育肥,除此之外還會進入洞庭湖、鄱陽湖這類通江湖泊(1983~1985年余志堂在長江各地共計采集了900尾+白鱘幼魚,其中1983年6月~7月崇明的采集到了tl9.1~21.2cm、bw2~19.3g的>700尾白鱘幼魚),另外在四川瀘州捕獲的白鱘最小也有2~2.5kg,說明部分1y白鱘幼魚也會溯河而上。
2.滅絕原因:
根據(jù)(Ping Chih,1931)、(西南師范學院生物系動物教研組,1960)等文章描述,白鱘在民國以及建國初期的上海、四川、南京等地都是較為名貴的食用魚,其中春、夏季可以捕獲肉質(zhì)鮮嫩的幼魚,成魚則使用板車拉到市場上如切豆腐般出售,并不需要稱重;但除長江以外,其余流域的白鱘開始逐漸消失。
1953~1956年著名魚類學家劉成漢與四川大學生物學校友在四川宜賓岷江上下游的采集中就采集了1尾bl68.3cm的白鱘幼魚,在之后的(劉成漢,1979)中提到過岷江的白鱘,但在此之后就沒有明確記錄。

1958年以來李思忠結(jié)合本所三門峽工作站的資料以及1962-1963年自己在秦嶺、山東、河南的調(diào)查中在黃河下游、山東、河南都有白鱘相關(guān)記錄,隨后消失,在此之后白鱘僅分布于長江,并且分布范圍依舊在縮減;1956~1963年郭治之等學者在江西鄱陽湖的湖口、星子、都昌、波陽等多縣共采集了6000+尾魚類,其中也包括白鱘,然后鄱陽湖關(guān)于白鱘的記錄消失。
1970年代長江中白鱘親魚捕撈量達25t或676尾/y,平均尾/37kg,(西南師范學院生物系動物教研組,1960)中就利用在長江中捕獲的多尾白鱘進行了關(guān)于其解剖的研究,根據(jù)(劉成漢,1979)的報道,在當時各大沿江漁業(yè)社age>1y的白鱘捕撈量普遍只有幾、10幾尾,且白鱘分布范圍與總體數(shù)量還是在大幅度縮減,已經(jīng)遠不如歷史水平。

白鱘親魚聚集于葛洲壩下,而有些白鱘會試圖穿過大壩,大多無功而返,有的則頭破血流。

在后續(xù)關(guān)于葛洲壩的論證中,專家認為各種經(jīng)濟魚類并不需要設(shè)置魚梯,中華鱘也可以在大壩下游找到新產(chǎn)卵場,白鱘由于當時研究較少則基本被忽略,葛洲壩也并沒有修建魚梯或升降機等輔助魚類徊游的設(shè)備(就算有魚梯,白鱘這類對金屬設(shè)施敏感的魚類也并不會走)而白鱘當時在葛洲壩上下游都有1定規(guī)模的種群。

1983~1985年余志堂在長江各地共計采集了900尾+白鱘幼魚,其中1983年6月~7月崇明的采集到了tl9.1~21.2cm、bw2~19.3g的>700尾白鱘幼魚;而1984~1985年夏季在崇明境內(nèi)采集到共44尾白鱘幼魚,其中1984年9尾、1985年35尾,其中6月采集到的個體tl8.8~10cm、bw2~4.9g,這些個體都出生不久,可以確定是在截流后繁殖的。綜上可見葛洲壩截流后上游白鱘的繁殖依舊存在,產(chǎn)卵場為四川宜賓距柏樹溪鎮(zhèn)8km的金沙江段與四川江安附近的江段柏樹溪鎮(zhèn)周壩既三塊石以上w360m的江段,據(jù)漁民稱90年代初繁殖的白鱘個體普遍在100~150kg,假如真的如此,當時白鱘繁殖種群應(yīng)該已經(jīng)受到了嚴重破壞。

(鄧中粦、余志堂、趙燕,1987)中推測1989年時bl<1.948m、bw<35.3kg的白鱘個體是在葛洲壩上完成生長過程的,1989年3月13日~4月25日李云、刁曉明、劉建虎對重慶的13尾共52kg的白鱘進行測量后發(fā)現(xiàn)bw范圍為1.75~10kg、4尾>5.5kg、其余<3.65kg、估測age<3y、占比69%,在當時的白鱘幼魚數(shù)量比剛截流初期還有所增+;1989年3月~1991年6月長江重慶江段漁民誤捕的19尾tl59cm~1.26m、bl48cm~1.148m、bw440g~6kg的白鱘幼魚。而1992年在四川萬縣江段也發(fā)現(xiàn)過1尾tl50cm、bw1.3kg的白鱘幼魚,最后的白鱘幼體是在1992年的7月8日在重慶長壽江段發(fā)現(xiàn)的1尾tl47cm、bw1.2kg的白鱘幼魚,2者age均為1y左右,另漁民回憶在1995年四川宜賓江段胭脂壩下發(fā)現(xiàn)過白鱘幼魚,此后發(fā)現(xiàn)的白鱘全部為性成熟的個體。
葛洲壩建造初期在四川宜賓江段白鱘發(fā)現(xiàn)量有10~32尾/y,1981~1996年長江干流僅湖北江段漁民誤捕白鱘達150尾+,1981~1993年葛洲壩下捕獲的白鱘114尾,其中1983~1986年在葛洲壩下江段采集的35尾白鱘中,13尾♀tl1.79~2.81m、bw25~102kg、age7~15y,22尾♂t(yī)l1.56~2.14m、bw12.6~47.5kg、age5~10y,上述部分個體已經(jīng)性成熟;而在1988年12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白鱘被列為1級保護動物。根據(jù)宜賓、瀘州、重慶漁政站的不完全統(tǒng)計,1982~2000年長江上游白鱘誤捕量為42尾;在1981-2000年間,共有207~208起白鱘目擊記錄(1982年在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8尾、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11尾,1983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5尾、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8尾,1984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2尾、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25尾,1985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2尾、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32尾,1986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1尾、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15尾,1987年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13尾,1988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1尾、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6尾,1989年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6尾,1990年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10尾,1991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1尾、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6尾,1992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1尾、重慶市江段發(fā)現(xiàn)2尾、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4尾,1993年宜賓市發(fā)現(xiàn)4尾、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3尾,1994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4尾、葛洲壩以下江段發(fā)現(xiàn)1尾,1995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3尾,1996年宜賓市發(fā)現(xiàn)3尾,1997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2尾、瀘州市江段發(fā)現(xiàn)1尾、重慶市江段發(fā)現(xiàn)1尾,2000年宜賓市江段發(fā)現(xiàn)1尾)。
四川省萬縣市水產(chǎn)研究所在1973年飼養(yǎng)過1尾♂白鱘,bw從2kg+~18kg,精巢也發(fā)育為了乳白色,但還是因為水質(zhì)惡化而死亡,而1987~1990年的第2次池塘養(yǎng)殖同樣因為水質(zhì)惡化死亡;中國科學院水庫漁業(yè)研究所與葛洲壩工程局中華鱘人工繁殖所在1988~1991年開展了葛洲壩下游白鱘人工繁殖可能性和池塘蓄養(yǎng)白鱘的性腺發(fā)育研究,但陸續(xù)飼養(yǎng)的3尾白鱘中最長的也只活了0.5y,隨后就因為離水時間長、餌料、水質(zhì)、傷口等原因死亡。
在早期白鱘并不受到重視,人工繁殖也較少,并且全部失??;而在20世紀80~90年代白鱘大部分都是擱淺的尸體或者被誤捕的受傷個體,可供研究的部分很少,而在1988年12月中國發(fā)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白鱘被列為1級保護動物。



同時期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等多種珍惜魚類的人工繁殖技術(shù)全部被攻破,并且先開始先其生境內(nèi)放流,可白鱘自身性情暴躁、應(yīng)激性強、體型較大、游動迅速、對餌料要求較高,以當時的技術(shù)與資金完全無法養(yǎng)活,同時也非常缺少個體進行養(yǎng)殖,想同時獲得性成熟的♂與♀并且養(yǎng)活甚至繁殖幾乎不可能,當時與白鱘類似的還有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

2002年12月11日在南京長江下關(guān)段漁民孫永來與老伴林桂華劃著蘇寧漁10056號小漁船在平靜的江面上撒網(wǎng)捕魚,1尾白鱘沖入了漁網(wǎng),孫永來迅速聯(lián)系當?shù)叵嚓P(guān)部門;孫永來與同伴駕船行駛了1h約1.5km的路程到達邊,這尾白鱘傷勢非常嚴重,除了后半身被漁網(wǎng)所傷以外,身體上還有5個≈5cm的魚鉤,下頜還有1條22cm的傷痕,其部分傷口在當晚23:30被工作人員進行了包扎。在武漢的危起偉接到此消息后馬上和同伴趕往南京,17:00南京已經(jīng)進入黑夜且天氣寒冷,孫永來和同伴裹著棉大衣還守在漁船上,白鱘此時已經(jīng)仰腹,而孫永來用1件衣服包住白鱘吻部上的傷口。

接近0:00的時候,危起偉和同事驅(qū)車趕到現(xiàn)場,立即對受傷的白鱘展開搶救,危起偉團隊測量這尾白鱘tl3.3m、bw117kg、估測age20y、♀,并且已經(jīng)懷卵,危起偉團隊給白鱘注射了抗炎和補充營養(yǎng)的針劑,并給它的身體涂抹保持濕潤的藥膏;2002年12月12日下午2:00,搶救人員在對白鱘受傷的傷口進行縫針處理,3:00白鱘吻部的傷口已被縫合好并涂抹藥膏。
同時湖北的1輛被臨時改造成救護車的貨車抵達漁政碼頭,危起偉團隊與漁民共同將白鱘轉(zhuǎn)移到了已經(jīng)變?yōu)槭中g(shù)室的車廂中,對其傷口進行了順利的縫合。救護車隨后前往了230km外的昆山中華鱘東方養(yǎng)殖基地,這個基地已經(jīng)有長達5y的中華鱘飼養(yǎng)經(jīng)驗,但從來沒有飼養(yǎng)過白鱘;12月12日下午1:30,受傷的白鱘即將轉(zhuǎn)運至昆山中華鱘東方養(yǎng)殖研究基地,2002年12月13日凌晨1:00,在蘇州昆山中華鱘東方養(yǎng)殖研究基地,工作人員將受傷的白鱘放入養(yǎng)殖池中暫養(yǎng)。

12月19日白鱘因不明原因吐出了1團10g的團狀血,24日開始傷口潰爛,27日專家們開始了外抹藥、內(nèi)喂藥、體腔注射營養(yǎng)針劑等方法應(yīng)對白鱘渾身的傷口與其較差的狀態(tài);從12月16日開始當?shù)販囟冗B續(xù)降低,導致水池的水溫僅有3~4℃,僅為長江最低水溫的1/2,隨后的1月6日為保證白鱘安全的鍋爐和保暖屋等設(shè)備安裝完畢,讓水溫提升~7℃。
原本狀態(tài)正常的白鱘突然在1月7日晚發(fā)生異常情況,專家們連續(xù)搶救了長達7h才有所好轉(zhuǎn),在次日輸氧搶救5h后的9:00白鱘用頭部重重地撞在了水池的邊緣,傷口進1步惡化。

2003年1月24日10:00四川宜賓南溪縣涪溪口的漁民劉云華在與妻子正常捕魚時網(wǎng)中突然沖入了1尾白鱘,力量把劉云華夫婦的小船直接拉出了10m開外的江心,當他發(fā)現(xiàn)這是白鱘后他進入船艙內(nèi)尋找之前漁政部門所發(fā)的印有舉報電話的便民聯(lián)系卡,在下午13:10在找到之后立馬撥打了南溪縣水利局水政監(jiān)察大隊李建軍副隊長的聯(lián)系電話;14:00李建軍和隊員以及1名記者迅速趕到南溪縣涪溪口的白鱘捕獲地,他們發(fā)現(xiàn)白鱘的吻部、尾鰭有2處明顯外傷。
四川宜賓南溪縣涪溪口誤捕大個體白鱘的消息迅速傳播上報,成都四川省水利局、南京長江漁業(yè)資源管理委員會、湖北中國水產(chǎn)科學院、北京農(nóng)業(yè)部都在1月24日下午收到了該消息。在武漢漢口的危起偉在17:00收到該消息后,迅速買了1張18:30的機票,搶救小組也與其1同前往四川,宜賓市漁政局在收到危起偉將白鱘轉(zhuǎn)移到安全水域的消息后,讓人們將白鱘拉到小機船上后前往距離30km的沙灘平緩水流緩慢的救護地點暫養(yǎng)救治,為防止白鱘脫水而死,1個工程師指揮8個漁民在2邊布置8個桶反復打水打水出持續(xù)了3h,直到20:00白鱘抵達宜賓白沙灣的征用網(wǎng)箱漁船中暫養(yǎng)救治。
1月25日1:00,白鱘因傷勢過重已經(jīng)仰面朝天,面臨生命危險,宜賓市水產(chǎn)漁政局局長穆天榮迅速跳入水中想要將白鱘擺正,而圍觀的漁民和漁政人員也1同跳下了水,為了防止白鱘再次受驚沖撞導致受傷甚至死亡,漁民們將自家的毛毯或自己的衣服直接蓋在白鱘身上,在夜晚寒冷的時候仍有4位漁民拿著凳子坐在白鱘邊,直~1月25日3:00白鱘仰面的情況漸漸消失。


在白鱘恢復狀態(tài)后,危起偉選擇了打入超聲波跟蹤裝置后在1月27日下午3:28將白鱘放生并與團隊駕駛白鱘號追蹤船開始跟蹤,當時為了將白鱘安全放歸長江,專家們擬定了3個方案:1方案是將裝白鱘的漁船拖到江心后沉沒讓白鱘游走:2方案是將該網(wǎng)箱漁船船體割開后讓白鱘游走,3方案是用擔架將白鱘從艙里抬出后轉(zhuǎn)移到長江,最終專家們選擇了第3個方案。
在1月27日15:30白鱘回歸長江,危起偉團隊開始跟蹤,在開始跟蹤的最初階段,由于江面上大量采砂船所產(chǎn)生的噪音導致跟蹤險些中斷,隊員及時聯(lián)系穆天榮停止了采砂船作業(yè),隨后在下午5:10在放生后的1h42min后首次接收到了白鱘發(fā)出的信號,并正式開始跟蹤。而在這期間記錄到白鱘在水流不利的情況下依舊帶傷前行,并保持較快的速度,在放生后的第2日,發(fā)現(xiàn)白鱘的南溪縣召集了所有的魚老大來縣漁業(yè)局開會,不僅是對這次成功挽救白鱘的慶祝,同時也是為保護工作作動員,為了防止類似的誤捕事件再宜賓政府提前4日發(fā)出了長江春季禁漁令;同時獎勵了4日前發(fā)現(xiàn)并救護白鱘的漁民劉云華¥2000。
在鯰魚石江段停留達5h,放流≈10h后,白鱘開始出現(xiàn)緩慢的逆水上游行為,在約7h的時間里上游了≈2km距離;可見白鱘逆水上溯時,1般在移動1段距離后作短暫休息以恢復體力;另外放流白鱘在向下游移動時,其移動速度也是不斷變化的;以2次較連續(xù)的移動過程為例, 其移動的平均速度分別為3.7km/h和3.3km/h,這些現(xiàn)象均說明了對白鱘采取的救護措施是有效的,放流白鱘的體質(zhì)恢復較好。?
但在1月30日凌晨5:00宜賓南溪縣九龍灘江段由于江上大霧導致追蹤船在并損壞了螺旋槳,用船槳將船劃到了岸邊后,當時恰好是除夕,人們都回家過年或休息,江邊沒有任何店鋪開門,直~2月2日船只修理完畢想再次發(fā)生次跟蹤時,因為信號早已消失,從放流到跟蹤信號終止經(jīng)歷了僅55h,總路程45km。1月30日當日其余可用的快艇立馬開展搜尋工作,共組織17次不同距離的搜尋,~5月21日均未能發(fā)現(xiàn)放流的白鱘。追蹤范圍從金沙江新市江段、三峽大壩、岷江、嘉陵江、烏江等…共計420h(不包括定點監(jiān)聽、夜間監(jiān)聽、返航時間),路程就算不包括返航距離也有5000km,但始終沒有找到白鱘。由于白鱘除尾鰭之外全身都沒有骨板,因此不排除跟裝置脫落的可能,此外河床上有大量死角無法變探測,加之人類對白鱘的分布與行為知之甚少,多種因素造成了這次白鱘信號消失的結(jié)果。
2006~2013年原農(nóng)業(yè)部漁業(yè)局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等的支持下,由危起偉牽頭在原長江上游白鱘產(chǎn)卵場及附近江段開展了8次大規(guī)模的水生學探測,并且就行了實驗性捕撈調(diào)查。其中2006年~2008年長江上游進行了4次大范圍水聲與捕撈調(diào)查,共進行了4762條定值線、111條錨定線和950次流網(wǎng)捕撈,捕獲了472尾不同種類的大型魚類標本,但沒有1尾白鱘;而在這其中,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在屏山~瀘州彌陀江段進行聲吶探測時,在柏溪~南溪江段先后探測到疑似白鱘的8個信號,但隨后也不了了之;在2008~2009年專家們依舊在不斷制定計劃、進行課程,為白鱘準備了專用水池,以當時專家們的能力以及專業(yè)的設(shè)備完全可以養(yǎng)活白鱘,他們甚至還研究出了生殖細胞移植技術(shù),但該技術(shù)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要有活體白鱘;2009~2013年再次在同1地區(qū)進行調(diào)查,調(diào)查方式包括4次水生學探測、578條定水線、8條錨定漁線和2003次流網(wǎng)捕撈,共捕獲了屬于38個物種的1982尾魚,同樣沒有發(fā)現(xiàn)白鱘。
(楊鐘、朱濱、常劍波,2008)中利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在1974年8月、1983年7月、1983年8月、1984年1月、1988年7月在上海崇明采集的tl19是67cm的11尾福爾馬林浸泡白鱘標本進行了dna提取,但dna降解依舊較為嚴重。
2017~2021年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支持各研究單位開展“長江漁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調(diào)查”的專項工作,在長江全流域布置了65個調(diào)查站位,有20+家單位參加,幾乎是地毯式的搜索,5y的時間,同樣沒有發(fā)現(xiàn)白鱘,在調(diào)查中與白鱘1同消失的還有曾經(jīng)常見的鯮 Luciobrama macrocephalus與鰣 Tenualosa reevesii等魚類。
2019年12月23日(Hui Zhang、Ivan Jari?、David L. Roberts、Yongfeng He、Hao DuJinming Wu、Chengyou Wang、Qiwei Wei,2019)發(fā)布,文中認為白鱘早在1993年就已經(jīng)功能性滅絕,2005~2010年間滅絕,中國因此在2020年1月1日對長江展開了10y禁漁,禁漁時間為2020年1月1日~2030年1月1日;2022年的7月21日iucu也將白鱘的級別從cr調(diào)整~eⅹ,白鱘正式宣告滅絕。白鱘是近代被人類滅絕的最大魚類、唯1被完全確認滅絕的鱘形目,滅絕無疑是對中國乃~全世界水生生物研究領(lǐng)域的噩耗,白鱘這樣獨特的巨型淡水掠食魚類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與其關(guān)系較近的物種僅北美洲的匙吻鱘 Polyodon spathula…現(xiàn)今白鱘已經(jīng)完全被確認滅絕,哪怕真的有殘存?zhèn)€體也無法繼續(xù)繁衍延續(xù)種群,我們能做的也僅僅是吸取教訓,嚴厲打擊電魚、毒魚、滾鉤、絕戶網(wǎng)、迷魂陣等非法捕魚方式以及非法小水電站和非法碼頭這些非官方建造的危害水生生物的設(shè)施,同時積極開展人工繁殖進行增殖放流保種,對大型水利工程的魚梯、升降機等幫助魚類徊游的設(shè)備進行調(diào)整研究,保護僅存的原生物種,在未來我們絕不能再讓別的水生生物再次出現(xiàn)如同白鱘般的滅絕悲劇。
1.Martens E V.Ueber einen neuen Polyodon (P. gladius) aus dem Yantsekiang und über die sogenannten Giaspolypen.Monatsber,Akⅹⅹl Wiss Berl,1862:476~479.
2.Thomas Wright Blakiston.Five Months on the Yangtze.?,1862:77.
3.Günther A.Report on a collection of Fishes from China.Ann.Mag.Nat.Hⅰst,1873,12:239~250.
4.A. E. Pratt.To the snows of Tibet through China.Spottidswoods and Co.New—street square.London,1897:267.
5.Ping Chih.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fauna of Nanking.Contr.Biol.Lab.Sc.Soc.China.1931.7(4):173-201.
6.張春霖,劉成漢.岷江魚類調(diào)查及其分布的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7,(02):221-247.
7.毛節(jié)榮.杭州錢塘江魚類的調(diào)查[J].杭州大學學報,1959,(02):25-43.
8.西南師范學院生物系動物教研組.白鱘魚Psephurus Gladius(Maztens)的解剖[J].西南師范學院學報,1960,(02):79-85+122-129.
9.郭治之,鄒多祿,劉瑞蘭,潘永浩,葉桂瑤,劉世平.鄱陽湖魚類調(diào)查報告(江西野生動物資源調(diào)查報告之一)[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1964,(00):121-130.
10.李思忠.黃河魚類區(qū)系的探討[J].動物學雜志,1965,(05):217-222.
11.伍獻文,楊干榮,樂佩琦,黃宏金.中國經(jīng)濟動物志——淡水魚類.科學出版社,1976:18.
12.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研究室.長江魚類[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20~22.
姚聞卿.白鱘[J].水產(chǎn)科技情報,1976,(Z1):60-61
13.劉成漢.有關(guān)白鱘的一些資料[J].水產(chǎn)科技情報,1979,(01):13-14+32.
14.施白南,陸云蓀.我國早期有關(guān)鱘魚類記述的研究[J].西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02):1-6.
15.周漢書.長江流域的主要經(jīng)濟魚類(下)[J].中國水產(chǎn),1983,(08):28-29.
16.余志堂.在葛洲壩樞紐下游首次發(fā)現(xiàn)性成熟的白鱘[J].水庫漁業(yè),1983,(04):71-72.
17.余志堂,鄧中粦,趙燕,黃琇.葛洲壩樞紐下游白鱘性腺發(fā)育的初步觀察[J].水生生物學報,1986,(03):295-296.
18.李思忠.中國鱘形目魚類地理分布的研究[J].動物學雜志,1987,(04):35-40.
19.陳煒.中國的兩種珍貴魚類——中華鱘和白鱘[J].生物學雜志,1987,(03):17-19.
20.朱成德,余寧.長江口白鱘幼魚的形態(tài)、生長及其食性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1987,(04):289-298.
21.鄧中粦,余志堂,趙燕.三峽水利樞紐對長江白鱘和胭脂魚影響的評價及資源保護的研究[C]. 長江三峽工程對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影響及其對策研究論文集.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7:2~9 42~52.
22.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報,1988,(02):46-60.
23.姚承昌.白鱘消化道形態(tài)學與組織學的初步觀察[J].水生生物學報,1989,(01):65-75+97-100.
24.張民楷.白鱘科魚類及其漁業(yè)[J].科學養(yǎng)魚,1991,(04):20.
25.丁瑞華.四川魚類志[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4.
26.馬駿,鄧中粦,鄧昕,蔡明艷.白鱘年齡鑒定及其生長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1996,(02):.
27.陳金生.長江三峽工程與白鱘的資源保護[J].水利漁業(yè),1996,(06):7-8.
28.高梁.黃河流域大型水生動物古今談[J].古今農(nóng)業(yè),1997,(01):81-84.
29.長江鱘魚類資源的保護和利用[J].湖北農(nóng)學院學報,1998,(04):.
30.張世義.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 鱘形目 海鰱目 鯡形目 鼠鱚目.科學出版社,2001.
31.伍漢霖.中國有毒及藥用魚類新志.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2.:455~457.
32.李建軍.白鱘挽歌[J].檢察風云,2003,(05):46-49.
水科院長江所白鱘工作組.放流白鱘信號丟失[J].中國水產(chǎn),2003,(07):34-35.
33.鐘倩.搶救大白鱘.中國農(nóng)業(yè)電影電視中心.2003.9.
34.邢湘臣.我國珍稀的中華鱘和白鱘[J].生物學通報,2003,(09):10-11.
35.陳細華.鱘形目魚類生物學與資源現(xiàn)狀.海洋出版社,2007:136~139.
36.楊鐘,朱濱,常劍波.福爾馬林固定白鱘(Psephurus gladius)標本的DNA提取及其相近種微衛(wèi)星引物的適用性[J].湖泊科學,2008,(02):242-250.
37.Zhang H,Wei Q,W Du H,Shen L,Li Y,H,Zhao Y,Is there evidence that the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still survive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Concerns inferred from hydroacoustic and capture surveys, 2006–2008[J].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2009,(s2)
38.Zhang Hui,Balk Helge,Wang Chengyou,Wu Jinming,Du Hao,Shen Li,Liu Zhigang,Wei Qiwei.Search for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during 2009-2013 including reevaluation of data from 2006 to 2008[J].Aquatic Living Resources,2016,(1)
39.李思忠.黃河魚類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56~57.
40.Hui Zhang,Ivan Jari?,David L. Roberts,Yongfeng He,Hao Du,Jinming Wu,Chengyou Wang,Qiwei Wei.Extinction of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freshwater fishes: Lessons for conserving the endangered Yangtze faun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C)
41.張輝,危起偉.追尋白鱘消失的蹤跡[J].大自然,2022,(04):6-13.
42.張?zhí)锟?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J].方圓,2022,(1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