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很美,問什么要開叉?


旗袍最初也是由北方普通滿人婦女的開始興起,因北方氣候寒冷都穿一種肥大的直筒式的袍子。

她們?yōu)榱朔奖銊谧?,在袍子的左右兩側開衩,都知道滿人善于騎射,不分男女。
在騎馬登山或下水時,就把袍子下擺扯起來系在腰間以便于自如行動。

那時候袍子開叉的地方都有扣子類似的叫紐襻,平時不勞作的時候便把開衩的地方用紐襻扣住, 既保暖還美觀。


滿族人入關后滿族婦女跟隨八旗兵走進華北平原入住北京城,由于滿族人都被納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滿人也被稱為“旗人”,婦女穿的這種服裝順其自然被稱為“旗袍”。

后到民國政府時期,因受西方文化影響,政府也曾提倡女子的禮服可采用上衣下裙的西歐樣式。
當時傳統(tǒng)女服的長袍形式胸肩腰臀完全的平直狀態(tài),沒有任何曲線可言。


經改良后新穎的旗袍最大特點在于袍腰不斷收縮,使女性身材的曲線終于全部顯露出來,從遮掩人體曲線到顯現凹凸有致的女性美。


自此中國女性再也不認為如此方式的顯露美是有傷風化,這種改良后的新旗袍1929年時還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定為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雖然旗袍的輝煌已名副其實的成為了過去式,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是中國歷史上女性從思想上解放的一種漸接性改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