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王維的《終南別業(yè)》,才算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佛系”
文/C叔

不知道年輕的朋友會不會喜歡王維的山水田園詩?
拿我自己來說,年紀(jì)越大似乎越喜歡王維詩里的意境和感覺。
尤其是那首《終南別業(yè)》: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更多時候會出現(xiàn)在旅行的場景里。
有人把旅行稱為“詩與遠方”,這雖然有點“裝”的成分,但當(dāng)你真的到達山頂,立于海邊,肯定會被眼前的畫面所震撼,乃至無端地生出許多感慨。
往往這種見山水的時候,就會冒出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然而,在唐代,這樣的詩并不受歡迎。人們推崇的是: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或者: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他們的詩,瀟灑、飄逸,兼具豪邁的氣勢,這才能代表大唐的盛世氣象。
相比“李杜”,王維的山水詩卻感覺有點安靜,有點慵懶,拿現(xiàn)在的話來說,好像有那么點“佛系”。
后世稱王維為“詩佛”,或許和他詩里清淡的意境有些關(guān)系。
而這首《終南別業(yè)》,其實內(nèi)容特別簡單,就好像一個老人家在嘮家常,我在終南山有座別業(yè),得空就去住住,看山看水和看云,難得遇到人能聊一下午,你說有趣不有趣?
就是這樣一首詩,居然被后人奉為經(jīng)典,文人們更是以此為自己的追求,這里面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一、《輞川圖》
關(guān)于文人們推崇王維的理由,還得從一幅畫說起,那就是《輞川圖》。

古人梁寶賞有佳句云:
“終南之秀鐘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blockquote>輞川別業(yè)這塊地方,本來是另一位唐朝詩人宋之問的藍田山莊。宋之問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當(dāng)時和沈佺期合稱“沈宋”。但他為了前程不擇手段,不斷地出賣同伴,最后因為投靠武則天的男寵被清算。
當(dāng)然房產(chǎn)本身沒有善惡對錯。王維是從宋之問手中購入了這座宅院的,之后花了很長時間,在其基礎(chǔ)上進行了擴建。
據(jù)考據(jù),“輞川別業(yè)”位于今藍田縣東南方向 4 公里,終南山余脈一片,自西南向東北方向鋪排開的峽谷地帶。自北端閆家村至南端鹿苑寺遺址全長約 12 公里。所以“輞川別業(yè)”不僅僅是一座大別墅,而是一座大園林。
其被后世譽為:“勝冠秦雍,極天下園林之勝?!?/strong>
見如此美景自然免不了要賦詩幾首,于是王維和好友裴迪為這二十處美景取名并賦詩,也就有了《輞川集》,而根據(jù)這些景觀就有了傳世之作《輞川圖》。
《輞川圖》好的什么程度?
宋代著名詞人秦觀有一副書法《摩詰輞川圖跋》,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里面講了件趣事。
秦觀說自己在汝南時患病,一直臥床不起。好友高符仲聽說,就去探病??匆娗赜^這幅樣子,就說,我這里有一幅畫,興許你看完,病就好了。
于是讓童子把畫拿到枕邊給秦觀看,這一看不得了,秦觀原話是這樣:
“今何幸復(fù)睹是圖。仿佛西域雪山。移置眼界。當(dāng)此盛夏。對之凜凜如立風(fēng)雪中。覺惠連所賦。猶未盡山林景耳。吁。一筆墨間。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觀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視也?!?/blockquote>秦觀仿佛穿梭于畫中一般,這一下,果然病都好了。他看的畫,就是王維的《輞川圖》。
現(xiàn)在紐約大都會美術(shù)館有一幅《輞川圖》,是其鎮(zhèn)館之寶之一。
這幅畫的作者是清代的王原祁,畫于1711年,耗時9個月時間,當(dāng)時老先生已經(jīng)70歲高齡了。而大英博物館也有一幅元代趙孟頫的《摹王維輞川諸勝圖》。
你可能要問了,元清的《輞川圖》已經(jīng)是鎮(zhèn)館之寶,那王維的原作在哪呢?
可惜的是,王維的《輞川圖》,目前已經(jīng)沒有存世版本了?,F(xiàn)存的版本,都是后代的文人們,用自己的想象不斷地去描繪的。
因為實在畫得太多,到后來,甚至專門成了一種繪畫的樣式:輞川樣。
拿曹星原老師的話說,“《輞川圖》都快被后代文人畫爛了?!?/span>
為什么文人們對《輞川圖》如此迷戀?
二、仕與隱
一個沒遭遇過貶官的畫家,絕不是一個好詩人。這是玩笑話,但真實的官場可能比江湖更加腥風(fēng)血雨。
官場上諸如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臣,處處逢迎,揣摩上意,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反而可以獲得財富、地位和升遷。
而像陳子昂、柳宗元、劉禹錫這樣的忠臣,不顧個人得失,不愿同流合污,堅持說真話,但他們多半會被貶官,被無視。
粗略統(tǒng)計,那些能在語文書里留名的詩人,基本都被貶過官。
不過大多數(shù)文人都自詡清高,當(dāng)他們被貶官的時候,往往又不甘于將失敗歸因于自己的問題,于是他們總會搬出一個人來,他就是陶淵明。
陶淵明是失敗者最后的遮羞布,文人以此表明自己是有氣節(jié)的,是爺看不上那五斗米,此處不留爺,爺還能沒地方種地?對此,王維是很不屑的。
如果你都做不成官,又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了達成更遠大的目標(biāo),是不是能暫時低下頭呢?
于是王維為后代文人們找了一條“體面”的出路,后人稱之為“半仕半隱”。
當(dāng)然王維的做法也有很多爭議,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終南別業(yè)”。
“終南別業(yè)”是王維式的田園,和陶淵明相比,就是普通農(nóng)家樂和鄉(xiāng)間豪華民宿的區(qū)別。前面提到,這是12公里長,有二十處景觀的私家園林。
豪宅的地段也很有講究,我們現(xiàn)在講“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边@南山就是人杰地靈的終南山。
最主要的,終南山離長安城不遠,并沒有遠離權(quán)力中心。當(dāng)年劉皇叔得臥龍鳳雛,也是因為恰好在荊州,擺點姿態(tài)可以,別真和人玩捉迷藏啊。
這樣一說的話,王維是不是有點“狡猾”呢?一個真正的士人難道不應(yīng)該放棄一切追求正義嗎?
就像李白杜甫一樣。
葉嘉瑩先生說李白:“不能忍世人所忍之羈束,雖其本身之天才亦足以光照千古,而卻并不足以成就任何現(xiàn)世之功業(yè)者?!?/blockquote>這也是我們后世對李白評價高的原因,但對大部分文人來說,李白并不是好“榜樣”。
李白晚年,在“永王之亂”中被株連,當(dāng)時杜甫寫過一首《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這個“殺”字或許有些夸張,但李白的“狂”,終究沒有得到當(dāng)時主流的認可。
而王維和李白的關(guān)系,也非常微妙。
據(jù)記載,公元730年到733年,742年到744年,有5年時間,王維和李白都在長安城。兩人年紀(jì)相仿,詩名也都很大。
可是,從他們海量詩詞中,卻找不到一句涉及到對方。這實在是一件很“詭異”的事。
更詭異的是,兩人居然還有不少共同的朋友,比如孟浩然和王昌齡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是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孟浩然離世時,王維也有《哭孟浩然》,可見感情之深。
王昌齡被貶官,李白寫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而王昌齡也曾和王維同游青龍寺,寫下過《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
如此看來,要說兩人沒聽說過對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唯一的原因,就是刻意回避。
王維和李白為什么處不到一塊?坊間就有一段八卦。
《集異記》里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
王維初到長安時,曾找歧王李范干謁,這位歧王就是杜甫詩里的,“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的李范。
由于王維琵琶技藝了得,得到賞識。為給王維鋪路,歧王有一次宴請玉真公主,也就是玄宗的妹妹。期間讓他假扮成樂師,王維不負眾望,彈奏一曲《郁輪袍》,技驚四座。
此時,歧王順勢向玉真公主推薦,王維也趕緊呈上準(zhǔn)備好的詩集。玉真公主一看,正是時下流行的詩句。
《唐才子傳》記載,公主當(dāng)時就說:
“京兆得此生為解頭,榮哉!力薦之?!?/blockquote>從中可以看出公主對王維的賞識。
而李白也有一首關(guān)于公主的詩,《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
秋坐金張館,繁陰晝不開。
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
翳翳昏墊苦,沉沉憂恨催。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
獨酌聊自勉,誰貴經(jīng)綸才。
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
字里行間,滿是失落和低沉,這詩看名字就知道,李白去玉真公主別館拜見,可惜等來等去不見公主,只能送守衛(wèi)張卿二首詩,表達自己的落寞。
兩位當(dāng)世奇才和一個女人糾纏到一起,而這個女人還是公主,這是那種不花錢就能沖上“熱搜”的話題。后人由此推測,這是王李互相不待見的原因。
這當(dāng)然只能當(dāng)一個“八卦”看。真正的原因是,兩人的仕途理念大相徑庭。
三、緊箍咒
李白和王維的區(qū)別,就在于,一個始終要擺脫“緊箍咒”的束縛,而另一個則主動戴上了“金箍”。《西游記》的后期,孫悟空實際上開始享受他的“緊箍咒”,這樣說,恐怕很多人要反對。
孫悟空怎么可能會享受“緊箍咒”?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西游記》前期,孫悟空確實一直在反抗“緊箍咒”,但直到“三打白骨精”之后,孫悟空逐漸開始接受緊箍咒,并開始享受緊箍咒帶給自己的好處。
這些好處主要體現(xiàn)在,天庭和西方對于孫悟空的“認可”,悟空后期頻繁往來天庭和佛祖那邊,導(dǎo)致很多妖怪都驚呼:“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
天庭和佛祖的認可,正是因為他接受了“緊箍咒”的束縛,于是悟空成了“自己人”,可以稱為“咱們”。等到西游歸來,頭上的金箍消失了,而悟空也終于“成佛”。
這就是王維領(lǐng)悟出的為官之道,他明白要真正在官場獲得成功,必須要戴上“金箍”。
于是,王維學(xué)會了把一切“藏”在心里。
初到長安,進士落第,他選擇了“藏”,依附歧王,游走于王宮貴胄之間。
妻子離世的時候,他選擇“藏”,他沒寫出《錦瑟》,也沒寫出《江城子》,只是從此再沒娶妻。
恩師張九齡被罷相時,他選擇了“藏”,只是默默給李林甫、楊國忠排斥出外的人寫送別詩。
或許,只有在“輞川別業(yè)”,他會在夕陽下,偶爾脫下“金箍”,一個人望著斜陽的余暉,灑落在河面。
王維本來會一直陷在這樣的日子里,假如沒有那場“動亂”的話。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在外登基的皇帝唐肅宗終于回到了長安。此時叛亂還未被完全平定,但他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投靠過燕軍的官員。
罷免的罷免,誅殺的誅殺,新天子必須展示自己的氣魄。
一股寒氣從龍椅下蔓延開來,浸潤了這片地面。臺階下跪著一個人,似乎被一股寒冷包圍,略微有些發(fā)抖。他就是王維,在燕軍占領(lǐng)長安時期,被迫當(dāng)了給事中。
這一切都發(fā)生在公元756年的一個早上,群臣正在殿上焦急地等待,可皇帝遲遲沒有出現(xiàn),終于有人來報,圣上帶著楊真人和太子出城了。
朝堂上頓時亂作一團,在眾人七嘴八舌地商議時,有人已經(jīng)奔出殿外,拋下一句,我要去追隨圣人。于是,宮殿里的腳步聲大了起來,急促而雜亂。
門外有小吏撿起掉在地上的笏板,正想交還給主人,卻不想迎面挨一巴掌,圣人都跑了,還要這奏事的笏板有何用?
可終究還是晚了,安祿山的叛軍很快進駐了放棄抵抗的長安城,七品以上的官員都沒能逃過抓捕,此時的王維是給事中,安祿山將其拘于普施寺,在做偽官和人頭之間,他又一次選擇了“藏”。
此事成了王維一輩子的污點。
盡管弟弟王縉以自己官職和功勞換取王維的性命,而王維在被俘時寫下的那首《碧凝池》也幸運地成為他自證清白的證據(jù)。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肅宗之后也重新任命王維為太子中允,可王維明白,就算有皇帝的信任,他也已經(jīng)不屬于長安了。
四、終南別業(yè)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多少受到張九齡的影響,感懷山水詩是張九齡首創(chuàng)的,他提倡“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相比張九齡,王維的詩似乎藏地更深。正如這首《終南別業(yè)》: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全詩都是在寫景,其實卻飽含深情。
公元760年,王維升任尚書右丞,這是他這一生,擔(dān)任過最高的官職。此時的王維抬起頭發(fā)現(xiàn),未來越來越清晰,理想?yún)s越來越模糊。
他走出大殿,眺望遠方。曾經(jīng)舉薦過自己的老師張九齡已經(jīng)故去,好友孟浩然和王昌齡也已離去,他厭惡的李林甫和楊國忠也已不在,連那個討厭的李白都不知去向。
王維覺得,人生就好像一次登山,越走就越孤單。
他本想和妻子一起住在“終南別業(yè)”,他們會有許多孩子,等他們老了,他們的孩子還會有許多孩子,他們都可以在輞川讀書、玩耍,每天看各種景色,甚至不會重樣。
妻子沒法看到這些了,于是王維決定用自己的眼睛幫她看看。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寂寞和孤獨?。康悴粫耐蹙S的詩里看到這些,甚至看不到一絲情緒的波動,你只能看到山水田園。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在唐朝,佛教指“釋道”,所以信奉佛教也叫修道。一個人是不會無緣無故“好道”的,所謂“信仰”不過是苦難之人最后的心靈避風(fēng)港。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有興致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在龐大的終南別業(yè)閑逛,遇到景色的妙趣,也沒人能夠分享。你在王維的許多詩里,都可以看見這個“空”字?!翱铡笔欠鸺易非蟮淖罡呔辰纾蹙S有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我不知道,我只能猜測他此時的感受,就像一首歌里唱的:越過山丘,卻發(fā)現(xiàn)無人等候。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王維曾經(jīng)和神會禪師研究佛法,或許有那么一刻,他問過禪師,我也能出家嗎?神會只是淡淡地回答,你能放下一切嗎?
以前的王維或許有許多放不下的東西,有仕途,有家庭,有理想。
可走過了大半輩子,王維才發(fā)現(xiàn),前方似乎沒路了。失去了妻子讓他不再是丈夫,老母也已離去讓他不再是兒子,安史之亂中失節(jié)叛敵讓他不再是臣子。他終于“行到水窮處”。
蔣勛老師說你到50歲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杜甫就在那里等著你。我以為,王維的詩同樣如此。
讀懂王維的詩,意味著你的積累到了,你經(jīng)歷過一些事,遇見過的人,以及那些痛苦,寂寞和彷徨。
現(xiàn)在一群迷茫的文人都聚集在路的盡頭,只看見一片望不到對岸的水面,不遠處,一大片烏云向他們奔襲而來,他們把目光都集中在一個老人身上。
老人在岸邊一言不發(fā),開始有細絲般的雨滴飄落在他們身上,眼看雨勢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此時的老人突然用手舉著側(cè)方的一片天空,說,看那兒。
眾人抬頭望去,云層中有那么一小塊地方,尚未完全被烏云遮蔽,從中透出一線陽光,點亮了灰暗的天空。人們仿佛忘記要去躲雨,從急促中停下步伐,水中升騰起霧氣,和雨滴交匯在一起,天與地似乎融合成一幅畫,那一縷陽光從空中照射下來,宛如一部天梯。有人說,真美啊。
值林的老頭在終南山已經(jīng)有些年頭了,他熟悉這里山,這里的水,尤其是這里的樹。但他第一次聽人這樣講終南山的云,哪一天,他們在樹林里一直聊到天色漸黑,回家以后,妻子問他為何晚歸,他笑著說,你喜歡看云嗎?
200多年后,黃州。一位女子提著一壇酒從屋里走出,對一個男子說,就知道你看見好文章就要喝酒,這是偷偷藏著的。
男子笑著接過酒,說到,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全文完,我是C叔,更多詩詞故事和視頻,請關(guān)注公眾號:C叔聊歷史
參考資料:
1、《王維生平及其詩》王達津
2、《淺析王維禮佛隱居之因果》徐蔭龍
3、《王維早期行事探究》王輝斌
4、《張九齡: 推動盛唐詩發(fā)展的關(guān)鍵人物》許遠賢
5、《唐》李國文
6、《輞川圖》曹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