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五十講》(21~30)
第二十一講:溫尼科特的五個治療要點
Note:
1. 逆反心理是父母親的問題,而非孩子的問題;
2. 父母對孩子不好,孩子就越來越離不開父母;
3. 溫尼科特:心理治療就像游戲;--治療師要具備的能力:
邀請來訪者進入“游戲”的能力;
與來訪者進行長時間游戲的能力—即抱持關系的能力;
4. 對“玩”、“游戲”的反感:內(nèi)心有一個過于嚴厲的超我,潛意識里太想自己成為一個好玩的人;費了好大力氣把自己變成不好玩的人,治療師說“好玩”時,會誘導來訪者“好玩”的部分,而其超我覺得受到了威脅;
5. 溫尼科特:所有的文化都始于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所有的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在最開始都是以游戲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沒有游戲就沒有文化,也不可能有單個的有獨立人格的個體;
6. 溫尼科特:五個治療要點:
6.1 治療師要有足夠的耐心;
P.S. 對不耐煩的人的基于經(jīng)典精神分析與心理動力學解釋:在人際關系中,他在別人對他進行某種刺激的時候,潛意識里會把這樣的與性無關的刺激轉換成與性有關的刺激,而這關系又是不允許滿足性的需要的,所以他通過不耐煩的表現(xiàn)把別人推得遠一點以免自己產(chǎn)生性喚起;耐煩或耐性就是有足夠獨立的人格,不輕易被“撩撥”;
6.2 專業(yè)化的設置:不詳;包括穩(wěn)定的咨訪關系;
6.3 安全的、便于退行的環(huán)境和氣氛;--除了環(huán)境“硬件”,更重要的是治療師的人格特質(zhì)和氣質(zhì)所營造的“場”,讓來訪者感到足夠安全,沒有隱藏的攻擊性,能夠與治療師“再度過一次童年”;
6.4 允許來訪者表達自己的情感創(chuàng)傷:來訪者在向治療師表達自己的情感創(chuàng)傷時,一般會有羞恥感,即“我怎么可以這樣子”的感覺;治療師要提供足夠的抱持性環(huán)境,才能在來訪者在感到如此深的羞恥感的時候還能夠有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
允許來訪者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治療師不必即時地給自己辯解,可以先察覺自己的反移情);在攻擊性表達后觀察來訪者的攻擊性背后的東西,是移情(靠反移情覺察)還是“應得”的(靠督導反思);
P.S. 對創(chuàng)傷的處理:
a. 小的創(chuàng)傷,即使是早期的,如果沒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都不難處理;
b. 急性、巨大的創(chuàng)傷,治療師需要專業(yè)的急性創(chuàng)傷治療的訓練才能受理,急性的巨大創(chuàng)傷的病人不能接受精神分析治療,應該用心理學會或美國心理學會制定的急性創(chuàng)傷的處理規(guī)則來處理;
6.5 重建來訪者的自戀的那種“無所不能感”;
7. 因為隨著嬰兒(孩子)的成長,他自己越來越需要自己,為自己做些事,所以母親需要面對自己不再那么被需要的挫敗感,“好媽媽”就是能夠忍受孩子(心理上而不是現(xiàn)實時空上的)拋棄自己的焦慮,這對母親和孩子都有好處;
8. 把自己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不一定永遠都是好事情。在一個新的自我出現(xiàn)時,人們第一感覺往往是恐懼,會有一個幾乎威脅到生存的疑問出現(xiàn):“我還是我嗎?”
第二十二講:比昂的臨床思想
Note:
1. 說出對病人的診斷就是對病人進行貼標簽暗示;
2. 好的精神分析師必須具備保持沉默的能力,堅決不先說第一句話;
3. 比昂,群體動力學先驅(qū),《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臨床思想》、《群體中的經(jīng)驗》;
4. 比昂的思想具有前后一致的統(tǒng)一性,且他的人格上有一種很難得的單純,這種單純可能源于博大精深的心理;
5. 比昂對精神分析的“顛覆”—沒有過多的決定論色彩,深究一個問題的前因后果;理解問題的產(chǎn)生,可以幫助解決問題,但不一定就能解決問題;
6. “顛覆”之二:意識—潛意識作有限—無限解;精神分析師的工作就是“使有限的事情停留在有限的層面,而不是往無限(潛意識)的方向發(fā)展”—就事論事;
7. “顛覆”之三:傳統(tǒng)精分認為人的心理機制是趨樂避苦的;比昂認為除此之外還有面對和承受痛苦的機制;
8. 曾奇峰談母親的病情:把一個人自己應該承擔的東西交給她本人,我覺得這是對一個人的最高級別的尊重;
9. “顛覆”之--釋夢:
9.1 弗洛伊德:夢是愿望的滿足;
9.2 比昂:夢是心理整合心理碎片的過程;
10. 比昂不在意來訪者以前和治療以后的樣子,更在乎與來訪者50分鐘內(nèi)的一切內(nèi)容包括氣氛、雙方情緒、分析師的感受和愿望;
P.S. Quote:
10.1 比昂:“當來訪者來見分治療師時,治療師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忘記這個病人的所有過去,也不管他的未來是什么,只關注當下?!?/p>
10.2 “治療師永遠不要問問題,因為問題的答案總在那里等著,問問題有可能會由治療師來誘導這一次的治療方向,而這時治療師的需要,不是病人的需要?!?/p>
11. 一個好的治療師要遏制自己問問題的習慣或好奇心,等待來訪者在治療師面前自由地開放內(nèi)心世界;不管是開放內(nèi)心世界的哪個方面,還是以什么樣的速度來開放,這個都取決于來訪者自己;問問題有可能是治療師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
12. “顛覆”之五—“0”的概念;
12.1 比昂:“你如果要了解0的話,就要成為0?!?/p>
13. 某個為比昂辯護的說法:某一個新的領域,在開始的時候,是一群有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和智力的人進去,然后把該領域搞得非常熱鬧輝煌,之后一群平庸的人進去了,他們進去以后,為了使他們的智力跟得上,為了維護他們自身的小利益,他們就會反對對這個系統(tǒng)進行任何變革,只要有人提出變革,他們就會非常生氣,慢慢的,這個理論和系統(tǒng)就會變得非常僵化和狹小,甚至死掉;
14. 比昂—精神分析領域思想最深刻的思想家;
第二十三講:阿爾法功能與鏈接
Note:
1. 決定一個母親的阿爾法功能的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她對嬰兒的愛以及對丈夫的愛;
2. 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鏈接是引發(fā)情感體驗的催化劑;
3. (比昂)α功能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

4. 圖解
4.1 左邊—孩子、來訪者、心理素質(zhì)較弱的人;
4.2 右邊—“容器”—母親、治療師、心理素質(zhì)較強的人;
4.3 以孩子與母親為例:孩子—將自己心理不可承受的情感體驗傳遞給母親(“容器”),再由母親將其轉化為可承受的“返還”給孩子—這樣,母親好比孩子的“外掛設備”;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兩者顛倒;
5. 比昂對“情感”的實用主義分類:可承受的情感—α元素和不可承受的情感—β元素;
6. α功能:即把β元素轉換為α元素的功能;
6.1 夢(據(jù)比昂的理解—整合)也是α功能的表現(xiàn);
6.2 “命名”:母親把孩子不能承受的情感概念化,或者說使之更有邏輯、更加理性再返還給孩子的過程;即給孩子的情緒體驗命名,在以后孩子再面對這種難以承受的情緒時,孩子會模仿媽媽這種命名的方式,使這種情感通過概念化而變得可以承受;沒有被概念化的東西一般都難以捉摸和控制,如“無明業(yè)火”;
7. 根據(jù)比昂的理論說人與人關系的本質(zhì):誰向誰投射焦慮,或誰為誰承擔焦慮;
8. 治療的過程就是忍受的過程—治療師作為來訪者的“外掛容器”用自己的α功能幫助來訪者;
9. “鏈接”—比昂認為既沒有主體,也沒有客體,有的是他們之間的鏈接;比如:既沒有母親和孩子,也沒有治療師和來訪者,既沒有你,也沒有我,有的只是他們之間的鏈接;“鏈接”理論也與治療師中立的立場符合;
10. 鏈接包括三對內(nèi)容:love、hate、knowledge(特指與心理活動有關的知識)
11. 我愛你=我L你?
12. 對鏈接內(nèi)容的解釋:
12.1 負愛-- -L:也是愛,但害怕自己愛上另一個人的時候,另一個人沒有足夠的愛的回應,這樣會讓自己自戀受傷(的這種愛),如暗戀;負愛≠恨;
12.2 負恨-- -H:也是恨,但害怕自己的恨自然流露后遭到對方的報復,所以自己使自己的恨處于壓抑的狀態(tài)(的這種恨),如嬰兒害怕母親的報復而漸漸壓抑自己的攻擊性的沖動
12.3 負(有關心理的)知識:這個人掌握了知識,但沒有用來探索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而是用來與他人競爭而回避對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探討;
13. 一個有太多的負愛、負恨的人屬于活得非常不舒服的人,愛也遲疑,恨也遲疑;(生命力被高度壓制的狀態(tài))
14. 對糖尿病的心理動力學解釋-- -L太多?
15. 生命力更不被壓抑的狀態(tài)—“快意恩仇”(借這個詞表達但不等于這個詞的含義);
16. 比昂認為所有的心理治療都要涉及來訪者的愛、恨、屈辱感等基本情緒體驗;
第二十四講: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
Note:
1. 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療是三個人的俄狄浦斯問題;
客體關系理論的治療是兩個人的客體關系單元;
自體心理學則是針對一個人的自體;
2. 中和的心理結構是心靈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來自無數(shù)恰到好處的挫折經(jīng)驗的內(nèi)化;
3. 關于自戀
3.1 作為心理學概念來自弗洛伊德,借古希臘神話來說明一個人自己愛上自己的心理現(xiàn)象;
3.2 “自戀”作為中文心理學概念來自對弗洛伊德的理論的意譯所生;
3.3 “自戀”一詞來自古希臘神話--Echo—水仙花的神話—Narcissus—納西斯;
3.4 Narcissus—弗洛伊德用來指力比多投注的方向的詞;
3.5 曾奇峰:在傳統(tǒng)的中文的語境中沒有“自戀”或相應的詞,而其意思非常對應的詞就是—“面子”—包含了精神分析所謂的“自戀”的內(nèi)涵和外延;
3.6 自戀的產(chǎn)生:力比多既不可能投注到母親,又不可能投注到其他替代物,而撤回投向自己;
3.7 古典精神分析認為,一個人的力比多不是無限的,過多地投向自身會導致孤獨和抑郁;
3.8 現(xiàn)代精神分析不注重力比多的數(shù)量,而是投注的質(zhì)量,即一個人的自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戀的心理)的心理狀態(tài)的健康程度在于他本來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是和諧的還是沖突的;
3.9 極端的惡性的自戀可能會導致自殺行為—自戀的“最高境界”;
3.10 在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理論中,“自戀”作為古典精神分析的二級詞匯成了自體心理學—研究自戀的一級詞匯
4. 某評價:如果20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科胡特研究自戀的自體心理學出現(xiàn),那么精神分析學派有可能會被人本主義學派和認知行為主義學派淹沒;
5. 科胡特對經(jīng)典精神分析理論的補充:
5.1 經(jīng)典理論(弗洛伊德):一個人的人格或心理的發(fā)展就是他性心理—力比多和攻擊性的發(fā)展;
5.2 科胡特認為:自戀是與性心理平行發(fā)展的;兩者同樣重要但本質(zhì)上不相交雖然有相互地影響;
5.3 區(qū)分了健康的自戀和病理的自戀;
5.4
6. 兩種自戀心理狀態(tài)
6.1 健康的自戀:一個人能夠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并能通過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需要;即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戀;
6.2 病理性自戀:一個人的自戀是“吹大”的,即自己自吹自擂或通過幻想把自己弄得非常強大,在自己的能力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的時候,就會變得抑郁;
7. 臺灣作家李敖:如果我想找一個我自己佩服的人,我就照鏡子;我這輩子活著,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夠作為讀者讀李敖的書,不能夠作為聽眾,聽李敖演講;
8. 另類的自戀,e.g. “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歡我”,其本質(zhì)上在精神分析看來是與“全世界的人都喜歡我”是一樣的,兩者的難度對同一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前者為負性的夸大自己;
9. 自戀現(xiàn)象的背后包含兩個完全相反的內(nèi)容—自大與自卑;
10. 自卑—在心理動力學上指一個人喜歡自我攻擊和自己跟自己玩;
11. 弗洛伊德的經(jīng)典精神分析的治療:神經(jīng)癥(指內(nèi)心沖突,而不是精神科上的神經(jīng)癥)—轉化為移情性神經(jīng)癥(即與治療師建立關系來把內(nèi)心的沖突轉化為與治療師關系的沖突)—治療移情性神經(jīng)癥;不具備移情能力的人是不能夠得到治療的,如自戀的人;
12. 科胡特認為自戀的人也有移情能力,而移情的對象是自己,把自己作為了“客體”—所謂的“自體客體”;
13. 自體—self—指自己,客體—object—指別人,“自體客體”— self – object 、 selfobject;可與中文的構詞方式類比:前后、東西、天地等;
14. 自體客體—“自己的別人”:即別人被我體驗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夠為我發(fā)揮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比如:如果某某人是我會怎么做這件事呢,然后就按自己這樣所想到的去做了;因偶像崇拜而持續(xù)一段時間地振奮、勵志;等,我們有能力把這些人物(在心理上)變成自體—自己的一部分;
15. 自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精神分析,但在治療模式上和精神分析不同:
15.1 精神分析理論的治療模式中,精神分析師與來訪者保持情感上的距離,以便客觀地分析從來訪者那里得到的信息;
15.2 自體心理學理論的治療模式是治療師通過共情來獲得來訪者的信任,一旦來訪者信任治療師,來訪者會陳述過多的信息,從而讓治療師接收更多更好的信息來做出分析;
第二十五講:自戀型人格障礙
Note:
1. 正常的心理生活發(fā)展特征是自體與自體客體間關系本質(zhì)的概念,而不是自體拋棄自體客體的過程;-- The charactistic in norm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a concept about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self – object, but is not a process that self gives up self – object.
2. 我們不能用愛之客體取代自體客體或從自戀過渡到客體愛等等這些觀點來理解此一進程;-- We can’t substitute self – object for love object, and we can’t reach objective love from narcissism, and so on. These viewpoints are useless to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of development.
3. 科胡特關于病理性自戀的四種分類:
3.1 以人格障礙為臨床表現(xiàn)特征—深度的障礙:
3.1.1 抑郁;
3.1.2 對微不足道的事過于敏感;
3.1.3 有疑病的抱怨—負性地夸大自己的方式;
3.1.4 缺乏生活風趣—沒有任何愉悅自己或愉悅他人的愛好,在人際關系中以利用他人為前提,沒有在人際關系中獲得純粹快樂的愿望;
3.2 以行為障礙為特征的病理性自戀:
3.2.1 性倒錯;
3.2.2 反社會;
3.2.3 成癮行為;
3.3 “融合饑渴型人格”:
3.3.1 即傾向于與他人共生:在人際關系中要求有高度融合的關系,并且要求他人處在一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距離上;
3.4 逃避接觸型人格:
3.4.1 即非常需要建立親密關系,但在親密關系中,如果有一點點受傷,就會以完全的逃避和自我隔離來避免與他人的親密關系中可能面臨的危險;
4. 以上四種分類代表四個層面的病理性自戀的歸類:人格層面、行為層面、對關系的融合、對關系的逃避;
5. 對自戀的簡單地理解:我做某事,并且把它做得很漂亮,并隨之產(chǎn)生一種較高的自我價值感;同時也是一種“自己值得被珍惜,值得被保護”的感真實覺;--健康的自戀
6. 有一些是“集體自戀”的或健康或虛弱的病態(tài)表現(xiàn),如愛國、民族自豪感,種族優(yōu)越感;
7. 科胡特關于自戀的理論基于大量對新生兒的研究;
8. 作為一個好的精神分析師,對嬰兒的長時間觀察是必不可少的;
9. 比昂與科胡特晚年拋棄弗洛伊德的“本我 – 自我 – 超我”人格理論;
10. “自我”- ego 與“自體”- self 的區(qū)別:
10.1 自我:對應ego,指“本我 – 自我 – 超我”人格結構的層次;
10.2 自體:對應self,指整個人(一個人整體);
11. 自戀型人格障礙診斷 – DSM – IV:四個特征 – 持續(xù)性夸大、過度敏感、缺乏共情能力、自我夸大感;換句話說是“認為自己的問題是唯一的,而且這個問題只能夠被特定的人所了解”
12. 心理治療師的榮譽不是治療師的治療水平和效果的標志,心理治療的效果取決于來訪者和治療師的關系構建的質(zhì)量,榮譽加身的治療師不一定能和任何來訪者構建起匹配的關系;
13. 對從業(yè)20年的心理治療師和從業(yè)3、5年的治療師的某實證研究對比顯示他們的治療效果幾乎差不多,前者見多識廣但工作熱情褪減,后者經(jīng)驗有限但對工作高度熱情;
14. 某研究顯示:不同學派的高手的差別 要 小于 同一個學派里高手和低手之間的差別;-- 學派之分在臨床上的差別顯得不太重要;從業(yè)時間越長,學派特征越淡;
15.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15.1 夸大的自我:自己的能力沒那么大,被想象得很大,同時也包括了對自己的缺陷和疾病的夸大;即夸大的方向可能是非常好的或非常糟糕的方向;
15.2 “唯我獨尊”感或“一無所是”感;P.S. 日常中的害怕撞衫也是害怕自戀受損的表現(xiàn);
15.3 對贊美成癮:在人際關系中隨時都需要他人贊美,如果他人沒有機會贊美他,他可能隔幾分鐘就會吹噓自己一番,如果沒有這樣的贊美會覺得活不下去;-- 贊美對他來說如空氣一般重要;由于對現(xiàn)實中這種贊美的“供給”的不足的認識,他可能會選擇遠離人群來回避遇到批評的可能;
16. 自戀程度較高的特征:
16.1 對權力或無限成功的潛意識的幻想;
16.2 對巨大的理想的幻想,有可能對應著低價值感;
16.3 被批評時候的暴怒—因為持續(xù)處在力比多和攻擊性過多地指向自己的狀態(tài),本身已處于攻擊性激活的狀態(tài);
16.4 嚴重的見諸行動的攻擊社會和殺人放火來平息憤怒的反應;
第二十六講:自體客體
Note:
1. The children change their internal emotional experiences by reflecting their parents’ emotion.
2. 真正起作用的可能不全部是那些詮釋的內(nèi)容,而是詮釋內(nèi)容時候的氣氛和治療師的方式;
3. 克爾凱郭爾的疑問:人啊,你到底是有罪,還是有?。?/p>
4. 自戀程度比較嚴重的特征—經(jīng)常有比較重的(跟現(xiàn)實情況不協(xié)調(diào)的)羞恥或屈辱的感受;但一個完全沒有羞恥或屈辱感的人—有嚴重的超我缺陷—不可被心理治療的人--在生活中可能做出非常糟糕的事情,而沒有絲毫的自責和內(nèi)疚;
5. 自戀程度比較嚴重的特征—與別人打交道就要想著利用別人來處理自己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6. 特征之三—缺乏同情心;
7. 特征之四—對他人過度的羨慕或嫉妒;
8. 特征之五—對某人或某事過度理想化的偏見或感受,即把別人高度理想化并通過使自己與別人接近來使自己遺忘自己因為不完美所導致的屈辱感;
9.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把他人理想化是為了攻擊他而做準備的,因為他人永遠都沒辦法滿足自戀者自戀心理的完美要求,如果他人不能滿足又離自戀者太近的話就可能使自戀者自戀受挫;
10. 以吃罕見的動物為榮、購買限量版產(chǎn)品也是常見的滿足自戀的表現(xiàn),彌補自卑的空洞和低自尊感;
11. 成人的所有行為都可以在嬰兒的行為上觀察到,沒有什么東西是成人獨有的;在對人的發(fā)展有連貫的認識后,可以發(fā)現(xiàn)有很多成人的行為是來自嬰兒的;比如:失戀—嬰兒被拋棄后的感覺(殘留);
12. 曾奇峰:戀愛這種“游戲”只有(心理或人格)健康的人才能玩,如果(心理或人格)不健康的話,可能在游戲中要么讓別人遍體鱗傷,要么讓自己痛不欲生,這是需要強大的人格墊底的;
13. (科胡特)三種自體客體:
13.1 鏡像的自體客體:即在孩子與雙親的關系中,父母對孩子有正性的反應;這種反應使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完美的、可愛的、有活力的,這個會逐漸變成自己對自己的尊重;
13.2 理想化客體:即把所有美好的特質(zhì)如卓越、美麗、完美、全能、全知、永不失敗、共情、不偏離的愛、無比的信任等投射給另一個人,或客體,甚至投射給自己; 理性化指需要去滿足人想要融合或接近會讓自己覺得安全、舒適、平靜的需求; 如果能夠?qū)⒏改咐硐牖⒛軌驈倪@種理想化中間感到充滿力量或舒適,孩子會發(fā)展出客體的方向,并能夠獲得面對挑戰(zhàn)且有實際功利價值的能力;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需要能夠把父母親想象得完美無缺;若父母經(jīng)常吵架或打架、或生活上不自律、或打罵孩子,孩子就無法把父母理想化—對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極大破壞力—父母不一定就是十分完美的,但不能過分地在孩子面前展現(xiàn)不完美的地方;
13.3 (科胡特)鏡像自體和理想化自體的作用組合即“張力弧”:鏡像自體的作用=推力,理想化自體—對父母理想化=引力,使人過上被未來指引的生活的“引力”,“推力”和“引力”的組合是和諧的動力系統(tǒng),可以是人即使在比較崎嶇的情況下也能夠順利成長;
13.4 他我人格--第三種自體客體,見第二十七講;
14. 籠統(tǒng)地說,人格上健康的父母能夠接受孩子(在心理上)的遠走高飛(所帶來的那種“被拋棄感”),能夠接受孩子像一條自由的魚一樣(在心理上)離開自己,去大海的更遠處和更深處生活;
第二十七講:自體的發(fā)展
1. The therapists should empathy patients’ self as self – object in the interaction of optimal frustration; So patients’ self obtains better self – object function or self - coordinate function.
2. 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的最重要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內(nèi)驅(qū)力需求的能力;--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in function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s parent’s personality, especially, parents have the ability of no hostile insistence and no attractive love to feedback children’s need from drive.
3. 他我人格— other ego – otherego —第三種自體客體:又名“孿生的自我”:即一個人尋求一種與某個人的關系,可以發(fā)展到像孿生兄弟姐妹關系一樣的狀態(tài),通過對方的存在可以確立自己的價值而且能夠確立自己的真實性;-- 我們成長的某個階段都有個像兄弟姐妹一樣親的人給我們提供那種真實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即哥們、閨蜜、姐們這類人;
4. 從關系的角度說,友誼所提供的支持可能是最無害的,因為基于血緣關系的親密關系往往因為“濃度”過高而使深處其中的人感到傷害,而友誼沒有血緣這類型的不可中斷的關系基礎,所以我們在友誼中會表現(xiàn)得有節(jié)制(不會愛得“濃度過高”),而這樣(有節(jié)制的愛)可以使我們深處一個既能夠被滋養(yǎng)又不會被“高濃度”(的愛)的關系所陷害的(可進可退的)處境;-- 友誼的治愈意義;
5. 兩種愛的形式:
5.1 嬰兒般的愛—自戀的愛:即母嬰關系中嬰兒體會到的像壓榨、索取般的愛,一個人成年的親密關系中還保留這種嬰兒般的愛的話,他對所愛的對象的要求是—你必須滿足我的所有要求;這種親密關系遲早會被自己親自破壞;要么自己離開,要么讓對方離開,破壞這種關系就是使一方“死”--消失;
5.2 客體之愛:即在親密關系中,我既能夠接受來自對方的愛,同時也能提供對方以滿足對方的需求的愛,即相互的愛的給予;
6. 自戀的兩種表現(xiàn):
6.1 夸大(自大):
6.2 自卑:
7. (科胡特)用兩個分裂描述自戀的兩種表現(xiàn):
7.1 分裂不是精神分裂癥的知、情、意不協(xié)調(diào)的分裂;
7.2 指水平分裂和垂直分裂:自我需要分成兩部分(像細胞分裂一樣),一部分是本來的那個我,另一部分是觀察的我,即在旁邊評判、觀察或陪伴我的那個我;
7.3 自我的“分裂”不足,可能導致羞辱感的缺失—病理性的人格;
7.4 水平分裂:本來的自我分裂后,兩個“自我”在同一水平上,分裂出的自我能夠打壓原來的自我;自戀表現(xiàn)為自卑、猥瑣、低價值感;
7.5 垂直分裂:分裂出的自我高于原來的自我,不會導致本來的自我被打壓,而導致某種向外的自大的感覺;
8. 論自我意識范圍—對他人的感受和周圍環(huán)境或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的覺察,太窄會“目中無人”,有意無意地騷擾或麻煩別人;
9. 科胡特:(parents)Who they 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they do – 父母親是什么樣的人格比他們在某件事上怎么做更重要;(貌似有道理到?jīng)]道理的程度的一句話)
10. 培養(yǎng)孩子需要父母更多地注意到自己的表現(xiàn),而不是孩子的表現(xiàn);父母傾向于健康則孩子也會變得健康;
11. 在很多日常事情中,所謂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就是:如果我是孩子,我會希望父母在這件事上怎么做;(不知道或想不到就問孩子);
12. 所謂幫助孩子就是:作為父母,應該問孩子在這個事情上,你覺得爸爸媽媽應該給你幫什么忙,怎么做;(信任孩子對他、她自己是了解的);
13. 厭世的表現(xiàn):厭學、遠離人際交往等,最高程度是自殺;
14. (科胡特)自體心理學的兩個治療技術:
14.1 替代性內(nèi)?。涸谥委熽P系中,治療師能分裂出一部分自我去體察、共情來訪者的內(nèi)心世界,像成了來訪者的一部分一樣,以更好地被來訪者當成自體客體的一部分來幫助來訪者完成某些自我功能;--主要是共情;
14.2 轉換性內(nèi)化:治療師作為來訪者的自體客體與來訪者充分共情,被來訪者借用自我功能的作用,過了一段長時間,這部分自我功能成了來訪者人格的一部分并持續(xù)陪伴來訪者遠離治療前的痛苦;--“有借不還”;
15. 科胡特的著作《自體的分裂》、《自體的重建》、《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
16. 自體心理學的課程:徐鈞、韓巖;
第二十八講:防御機制綜述與情感隔離
曾氏語錄:
1. 情感隔離是成熟的防御機制,也是神經(jīng)癥性的防御,如果一個人使用壓抑、情感隔離、反向形成這類防御機制的時候,可以認為他處在人格發(fā)展的高級階段;
2. 汶川地震對我們民族的情感隔離是一次非常好的治療,但我們寧可不需要這樣的治療寧可通過別的更小的損失的方式,來治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隔離;
3. 我們先天的或與生俱來的條件都是差不多的,在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因為早年的時候我們跟父母的關系,就可能使我們學會了某些防御機制,或者沒學會某些防御機制,或者是在我們應該學習更高級的防御機制的時候,我們喪失了機會,而仍然處在一個使用早年的(即嬰兒的)防御機制的狀態(tài);成人的防御機制比嬰兒的防御機制更成熟;
4. 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這個專業(yè)(行業(yè)),是通過語言的力量來制造改變,而不是通過改變某些基因片段來制造改變;
5. 在世界范圍,特別在中國,常見的情形是在多子女家庭中,往往是女孩發(fā)展得比較好,而男孩雖然受到很多重視,但相比之下發(fā)展的不太好,即在成年后,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的的,或說有更高的世俗成就的,往往是女孩,這跟我們文化中對男孩的打壓也有關;
6. 成大事者心狠手辣,成更大事者要柔情似水;
Note:
1. 詞語、成語中的防御機制的表現(xiàn):自欺欺人、隔靴搔癢、阿Q精神勝利法等等;
2. 防御機制:在自己有一段痛苦的經(jīng)歷或情緒的時候,自己調(diào)動自己的自我功能把它排除在意識的范圍之外,即有使自己的痛苦的東西在而感覺不到它;
3. 情感隔離的例子:診斷—治療師對來訪者,笑著說悲傷的事、理性化思考;
4. 防御機制也是我們對一個人的人格,或者是這個精神狀態(tài)作出診斷的標準之一,一個成年人如果還使用嬰兒般的防御機制,可能是神經(jīng)癥或人格障礙或精神分裂癥其中的一種;
5. 防御機制可能是意識層面的,也可能是潛意識層面的;
6. 所謂“天生的樂觀心態(tài)”可能是在面對創(chuàng)傷性事件時已學會使用更有利的防御機制或更成熟的防御機制;所謂“天生的悲觀心態(tài)”則相反;
7. 即使是在相似的生活環(huán)境中,對于個人—作為體驗者來說,每個人的心理發(fā)展也是不一樣的,如多子女家庭中,年長的和年幼的,男孩和女孩,生活在在同一個家庭里體驗也不一樣;
8. 防御機制的分類 – 原始的和成熟的,但不作健康的和不健康之分;
9. 即使某種防御機制是成熟的,但如果部分場合一貫地不自覺地使用,也是不可取的;-- 防御機制的轉化需要人格具有適應的靈活性;
第二十九講:防御的適應性與情感隔離
曾氏語錄:
1. 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是在人際關系中形成的;
2. 情感隔離實際上跟我們說的情感麻木是一回事,就是我們對某些人或事不再有感覺;
3. 在中國,最大的情感隔離可能發(fā)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
Note:
1. 一個人的人格成長:
1.1 看心理醫(yī)生,做很多次的自我體驗;
1.2 在生活中接觸很多人,然后受這些人的影響,慢慢地成熟起來;
1.3 經(jīng)歷過很多創(chuàng)傷性事件,但自己沒有垮,變得越來越成熟;
2. 食物中情感隔離的例子:豬手 – 豬腳、雞爪 – 鳳爪;
3. 心理防御機制不是我們知道后就可以主動地使用的機制,而是我們一直在使用但不知道的機制;我們有時需要把一個人潛意識地使用的防御機制意識化,讓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這樣可以給他提供一個使用更加成熟的防御機制的機會;
4. 情緒≠情感(抑郁、恐懼、焦慮);
第三十講:父母潛意識的愿望與情感隔離
曾氏語錄:
1. 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的學習;
2. 任何競爭到最后都是人格層面的競爭;
3. 精神分析為人類作出的最偉大貢獻就是讓我們知道一個人的人格是怎樣在早年跟父母親的關系中形成的,而這個人格又怎樣構成自己的命運以及多大程度上和多長時間里決定這個人的幸福和成就;
Note:
1. 從心理防御的角度說,一個人格更加健康的人,他會允許自己接觸到自己的更多情感,如果我們的人格有問題的話,就沒辦法享受我們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