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街,豫園、老城隍廟

中國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jīng)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上海老街,豫園、老城隍廟

沒人否認現(xiàn)在的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可是在上海開埠以前,它還只是有“小蘇州”之稱的小縣城而已。那時沒有南京路,沒有上海灘十里洋場,最精致的地方是豫園,最熱鬧的地方是城隍廟,至今這里仍然是中外游客必游之地。

豫園原本是明代的一座私家園林,始建于(明)嘉靖、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園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書。潘家是當時上海的望門大族。


潘恩年邁辭官告老還鄉(xiāng),潘允端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從嘉靖1559年起,在潘家老宅西側(cè)的幾畦菜田上,聚石鑿池,構(gòu)亭藝竹,建造園林。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苦心經(jīng)營,建成了豫園?!霸ァ庇小皻g喜”、“安閑”之意,取名“豫園”,有“愉悅老親”之意。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余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精心設(shè)計,并親自參與施工。整座園林規(guī)模宏偉、景色麗佳,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明末豫園易主。至清乾隆年間,為了不使這一名勝湮沒,上海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并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建樓臺,增筑山石。但自鴉片戰(zhàn)爭,上海小刀會起義,日軍侵略等兵燹之災,豫園屢遭破壞。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撥巨款修復,豫園恢復開放。英女王伊麗莎白,美總統(tǒng)克林頓,德總統(tǒng),法、澳總理,日本首相,歐洲議會議長等外國總理級以上貴賓慕名而來觀光者達百余批,無不交口贊譽。


上海老城隍廟坐落于上海老城廂最為繁華的豫園旅游區(qū),與豫園比鄰。


城隍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民俗神祗之一,每縣必建城隍廟。對城隍最初來歷說法不盡相同,宋以后,許多地方形成了以奉祀過世英雄,或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為城隍,作為護佑百姓的城神。城隍的另一個職能是主管陰間。漢民族相信世上存在著陰陽兩界,視死如生。陽間歸縣衙管,陰間歸城隍管,城隍爺就是陰間的最高司職。城隍道教稱為城隍神,城隍廟也被列為道廟。


上海老城隍廟的特別之處在于供奉有兩(三)個城隍神。
上海老城隍廟原為霍光神祠,三國吳主孫皓所建,亦稱金山神廟,大殿供奉金山神主霍光。金山是上海的西南門戶,現(xiàn)今是上海的一個區(qū)?;艄馐菨h代的大臣、政治家,曾經(jīng)為漢武帝輔政。據(jù)記載,上海在受到倭寇侵擾金山的時候,由于霍光的保佑,倭寇被打退,金山人民免受戰(zhàn)火災難。金山神廟改為城隍廟以后,霍光遂為上海的城隍神,得到奉祀。
霍光

后殿供奉的是秦裕伯。霍光是河東(今山西臨汾)人,秦裕伯是上海人,宋代著名詞人秦觀的第七代孫,有學問,還是個大孝子。朱元璋請他做官,他托故拒絕。他死后朱元璋感嘆道:“生不為吾臣,死當衛(wèi)吾土”,他死后明太祖敕封他為上海縣城隍神。傳說秦裕伯“顯靈”,使上海百姓免遭清軍攻入上海的屠城。所以上海城隍廟變成“前殿為霍,后殿為秦”這樣特有形式。
秦裕伯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江南提督陳化成戰(zhàn)死在吳淞炮臺,上海百姓為了紀念他,也把他供奉在城隍廟,把他也算上城隍神的話,就是第三個。
受明、清歷任上海縣府的重視和百姓的熱心支持,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筑不斷增加,乾隆時期又收購了西面的豫園。商店、酒樓、飯店、茶館,宗教、商業(yè)、園林、民俗,統(tǒng)統(tǒng)融匯在一起,豫園—老城隍廟成為上海開埠以前,上海民眾唯一的游樂之處,廟會期間更是熱鬧非凡。


城隍廟原廟數(shù)度毀建,今存建筑系1926年重建,整個建筑都是鋼筋水泥仿傳統(tǒng)的廟宇式樣。



有道是,“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于沒到過大上?!保@是老話了,你會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