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Ⅰ卷>鮑叔知人知天地知宇宙
//既然不太符合規(guī)范, 不如參加 "創(chuàng)新作文" 活動(dòng), 是為重復(fù)投稿原因.
鮑叔知人知天地知宇宙
司馬遷說: 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知人善用的鮑叔,才是黑暗長夜里的微光?!}記
首先,材料中的三人皆是豪杰,齊恒公不記殺身之仇,重用管仲,足見其氣度海納百川,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君王氣質(zhì)。管仲本身就是一位可以成就霸王事業(yè)的臣子,奈何沒有遇到公子小白,他是韜光養(yǎng)晦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亂世中潛心修煉輔佐君王之道,用之,必成;不用之,自是無氣無餒,專注做好自己的事。最后,鮑叔青史留名是最得后來人稱贊,原因之一就是這樣的人太少了,這需要何等強(qiáng)大的人格特質(zhì),才能做出如此不平凡的舉措。首先我想從宇宙角度思考。
宇宙觀,永恒之地。
宇宙一詞在古代大概是沒有的,說的最多是月生月落,潮起潮平。又有誰去關(guān)注地球之外的地方,戰(zhàn)國時(shí)期的宇宙,少不了天圓地方,因?yàn)橄嘈叛劬λ娊允菍?shí)在,那些看不見的天上怎能不說成虛幻。可鮑叔不被眼前的假象迷惑,他抬頭,看向星空相信一定有更大更廣闊世界在遠(yuǎn)方。為求得永恒,他把目光向外看,看向天邊還不夠,還要繼續(xù)向外看。為了走到荒蕪人跡罕至之地,他必須保留精神體力,為了走到寧靜祥和安寧之地,他必須放棄優(yōu)官厚祿,為了走到世界盡頭永恒之地,他必須掌控自己掌控他人。
世界觀,天地萬物之間。
老子道德經(jīng)有言: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說天地萬物都是獻(xiàn)給世界的祭品??甚U叔仁,他把自己最是擅長的事情做的近乎完美:身為臣子,輔佐賢明君主,自己行之則上前承擔(dān),不行,退而讓之。臣子達(dá)到這種境界,是那個(gè)世界最大的“祭品”。
人生觀,生命長河。
人的一生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成,遇到心想之一二事,且可享受生命之恩惠。鮑叔的心中明白,自己雖然是想成為輔佐君王平天下事的人,奈何能力所不及,偏偏是放棄這種想法最難接受。但是,他不以為在他的生命中沒有值得作為的東西了,這種強(qiáng)烈的自知自助感,將使其做出的很偉大的決定,所以,在自知的基礎(chǔ)上,他看見了要借助管仲,曲線達(dá)到理想平天下的目標(biāo)。
三位豪杰,全部成就了一番偉業(yè),不過用的方式不同,他們無不是在人類夜空中閃爍的明星,無不是天地萬物間流淌著的清澈小溪,無不是亙古宇宙路上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