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信息效應

文:郭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北師大老年心理實驗室(ID:aginglab)

都說魚類只有短短7秒的記憶,比起它們,我們人類可幸運多了。我們不僅可以記起自己許多年前第一次走進小學校園的場景(回溯記憶),還可以記得要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買點第二天吃的早飯(前瞻記憶)。
有了記憶,我們才能應對當前環(huán)境帶來的諸多挑戰(zhàn);
有了記憶,才有了我們每個人獨特的個性與看待世界的方式。
但是,殊不知,對于我們如此重要的記憶系統(tǒng)也會出錯,偷偷地給我們使了個障眼法呢~
在記憶的研究領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叫做錯誤記憶(false memory),它是指人們錯誤地回憶起從來沒經歷過的事情,或者回憶的內容與現實并不相符的現象。錯誤記憶發(fā)生的情境有很多,舉幾個栗子吧~

01
關聯性錯誤記憶
關聯性錯誤記憶(associative memory errors):被試錯誤地回憶或再認出體現了與呈現刺激具有語義關系/知覺特征上關聯性的未呈現刺激的現象。
DRM范式是研究關聯性錯誤記憶最常用的實驗范式。
在這個實驗范式中,被試在學習階段被要求識記一系列語義相關的單詞(如床鋪、做夢、打盹、疲倦、夜晚、睡醒、休息),并且這些單詞的語義均指向一個關鍵誘餌單詞(睡覺),但是這個關鍵誘餌在學習階段并未呈現過;
結果發(fā)現,在之后的回憶或者再認測驗階段,被試報告關鍵誘餌呈現過的概率非常之高, 甚至達到了對學習過單詞的擊中概率水平。
這可以說是非常神奇了。要知道這可是被試完全自主產生的錯誤記憶,被試居然報告出自己壓根都沒見過的東東?。?!當然,除了自主產生,被試也可以在外界誘導的作用下產生錯誤記憶,比如誤導信息效應。


02
誤導信息效應
誤導信息效應(misinformation errors):接觸誤導性信息后,對過去經驗和事件的記憶與事實發(fā)生偏離的心理現象。
Loftus等人設計了巧妙的實驗(被稱作誤導信息干擾范式)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
先讓被試觀看一段視頻(由于汽車超速而發(fā)生車禍,致五車追尾),然后實驗組的被試會就這段視頻被提問一些包含錯誤假設的問題,如“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經過谷倉的時候車速有多快?”,而控制組的被試則被提問“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的車速有多快?”
(眼尖的朋友一定發(fā)現了實驗者玩的小把戲,實驗組被試被提問的問題中包含“谷倉”這個客體,而控制組則沒有。)
結果發(fā)現,相比控制組,實驗組的被試更多地報告在視頻中看到過谷倉的出現,但其實這樣的記憶是虛假的,是在實驗者錯誤誘導的操縱下產生的,原來被試看到的視頻中壓根就沒有出現過谷倉!??!
這可有點細思恐極了。當證人在法庭上作證的時候,律師檢察官反復根據己方的觀點向他們求證提問,在這種影響下,證人根據自己記憶中所謂“親眼見到的東西”做出的回答有多少是真情實況,又有多少其實是被錯誤誘導了呢?
誤導信息干擾現象的提出者Loftus曾在TED上做過精彩的演講《記憶的虛構》想再深入了解這種現象的朋友可點擊
https://v.qq.com/x/page/y01393qotxg.html

03
想象膨脹
想象膨脹(imagination inflation):通過想象能提高一個人確信某一未發(fā)生事件發(fā)生過的程度。
實驗室研究的方法通常是:
首先提供給被試一份列有多項童年事件的生活事件清單(Life Events Inventory,簡稱LEI),要求被試判斷在特定的年齡階段每件事發(fā)生過的可能性(采用等級量表來評分)。
間隔兩周后,被試想象清單中某些事件發(fā)生的情景。最后,被試再次填寫生活事件清單,判斷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結果發(fā)現,想象后,被試對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顯著提升,發(fā)生了想象膨脹。
此刻,我們可以回憶一下那些我們自以為曾經影響我們一生的事件,這些事件到底是真實發(fā)生的,還是期望中我們想象出來的?我們的自傳體記憶到底摻雜著多少虛假的成分?
小詞典
自傳體記憶:一種特殊的情境記憶,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自身經歷事件的記憶。

04
推斷錯誤
推斷錯誤(inferrence errors):人們將自己實際沒有經歷過的,只是根據已有經驗推斷出的事件記成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件。
有研究發(fā)現,當給被試呈現某一特定場景的圖片(如兒童游戲室)后,被試會錯誤的回憶出該場景中未被呈現,但屬于場景中典型物品的泰迪熊。
另一項研究發(fā)現,當被試閱讀一段去餐廳吃飯的文本時,盡管文本中并未提及點菜這一步驟,已經對這一系列腳本了如指掌的被試們會錯誤的回憶出點菜這一環(huán)節(jié)。
人們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是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降低人們加工外來信息的認知負荷,使人們很快地根據以往經驗做出適應性的反應,另一方面它也使我們變得“過度自信”,還沒能對外界信息作出全面的考察,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The End—